APP下载

新业态助力外贸高质量发展

2022-11-21谢亚轩刘亚欣徐海锋编辑白琳

中国外汇 2022年6期
关键词:业态进出口外贸

文/谢亚轩 刘亚欣 徐海锋 编辑/白琳

我国外贸强劲增长,得益于内外部因素的共同支撑。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已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新动能,对于推动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形势和多重压力,202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超预期增长,展现出强劲韧性,外贸发展形势呈现诸多亮点。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我国稳外贸基本盘、促外贸转型升级、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对于推动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外贸逆势增长的推动力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疫情呈现出病毒不断变种、各国不同步发酵、防疫政策各自为战等特征,我国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特别是输入性疫情的防控形势较为严峻,给我国国际经贸交流合作带来了挑战。国内外人员和物资的双向流动持续受限;海外运输存在瓶颈,全球运力阻滞、运价抬升;全球产业链“失序”,上下游合作障碍增加,都给我国外贸发展出了难题。

面对多重不利因素的制约,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逆势高速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比重、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上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愈加紧密。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规模再创新高,进出口总值超过39.1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出口、进口分别同比增长21.2%、21.5%,贸易顺差达到4.37万亿元的历史最高水平。贸易方式上,一般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24.7%,占61.6%,提升1.6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1.1%,占21.7%。产品结构上,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增速分别为25.9%、28.7%,高于整体增速。国别结构上,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增速为23.6%,高于整体增速。

我国外贸强劲增长,得益于内外部因素的共同支撑。从外部国际因素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疫后全球经济复苏带动贸易强劲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2年1月的估计,2021年世界经济增速为5.9%,较2020年提高9.0个百分点;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货物贸易贸易总额达到创记录的28.5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25%,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13%。在此背景下,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先后开启经济修复,制造业景气指数在受疫情扰动后迅速回升,并维持在高景气区间。区域上,2021年我国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进出口实现稳定增长,与新兴经济体的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其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增速达23.6%。

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弥补了传统贸易模式的诸多缺陷和不足,有利于应对内外环境的风险挑战,在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方面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是发达国家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拉动居民需求。为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衰退、失业率上行,主要发达国家实施减税降费、派发现金等措施大幅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使得居民消费快速反弹。数据显示,2020年4月至12月,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月均增速8.4%,其中政府转移支付收入约占可支配收入的25%,约占可支配收入增量的97%。2021年3月美国第六轮财政法案实施后,居民收入同比增速超过30%,且耐用品消费明显回升,反映出宽松财政政策的拉动效果,对中国等贸易伙伴出口商品的需求随之增长。

三是我国出口增长受益于海外订单转移因素。一方面,海外疫情反复,催生线上办公、居家办公等需求,电子产品、家庭用品、家电、防疫物资等出口出现较快增长。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疫苗接种率滞后,疫情影响东南亚、南美、南亚等区域新兴经济体的生产供应能力,我国在具有可替代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获得转移订单。例如,受封锁措施影响,2020年印度纺织品服装行业出口萎缩24%,订单加速转移带动我国相关产品出口,2021年1季度,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增长44%。

国内因素方面,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一系列稳外贸政策举措发力,使得我国把握住海外复苏带来的机遇。

一是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不断发展并与传统产业迅速融合,我国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新动能。其中,跨境电商参与主体较多,政策扶持力度较大,经济效益也更高。随着互联网在线支付、物流体系的快速发展,网购渗透率不断上升,跨境电商零售业务B2C、C2C模式正在快速增长。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线上购物成为全球消费者的重要选项,进一步强化了跨境电商模式的优势。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98万亿元,增长15%;其中,出口1.44万亿元,增长24.5%。未来仍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

二是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一般贸易占比稳步上升,显示出我国加工制造能力不断提高,自主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2021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24.7%,占总出口比重超过60%,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11.1%。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快速增长。2021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20.4%,占外贸出口比重达到59%,出口规模和增速均创历史新高,其中汽车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04.6%。

三是稳增长措施效果持续显现,普惠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的意见》等以稳外贸、稳产业链供应链为重点的文件,对纺织、服装、消费电子、塑料制品等落实减税降费、出口信贷、出口信保等行业普惠性政策,为外贸快速增长提供重要支撑。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26.7%,占进出口总额的48.6%,比2020年提高2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外贸形势面临的挑战

虽然疫情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量增质升的强劲增长,但是还要看到我国外贸形势仍然面临困难和挑战。

海外需求或伴随经济周期从高点边际回落。2022年外需形势方面,制造业补库存、出口替代效应、消费预期等有利因素趋弱,全球贸易增速或将回落;政治层面,俄乌冲突以及欧美对俄制裁等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逆全球化风险或对预期产生冲击;货币政策层面,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对全球流动性产生抑制,贸易融资成本将逐步上升,总需求也可能受到冲击;财政政策层面,随着各国经济刺激方案的逐步退出,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意愿降低,消费需求可能出现萎缩。

供应链局部中断风险仍然不容忽视。一是全球以芯片为主的集成电路供应链仍然存在较大产能缺口,芯片作为智能化设备的核心部件,需求正在快速增长,但短期来看,芯片供应紧张的局面将持续,汽车、通信、电子等对芯片依赖度较高行业的生产将受到约束。二是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核心的传统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挑战,经贸摩擦加剧将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冲击。三是欧美对俄罗斯制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将危及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性。

外贸企业利润持续受到压制。受供需不匹配、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影响,大宗商品和运输成本高企侵蚀了外贸企业利润,对企业经营带来负面影响。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广泛、大幅上行。2021年以来,CRB综合现货指数、南华综合指数分别上涨41%、50.6%,且工业品、农产品、金属、能化等分项均显著上行;WTI原油价格突破120美元/桶的历史高位,俄乌局势可能刺激油价进一步上涨。短期内原材料、运输、人力等成本的不断攀升将对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经营压力,“有单不敢接”“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可能持续。

新业态新模式是助力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通过外贸参与国际大循环对于中国经济的意义毋庸置疑,外贸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容忽视。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弥补了传统贸易模式的诸多缺陷和不足,有利于应对内外环境的风险挑战,在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方面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外贸新业态是“稳”外贸基本盘、“添”新增长点的重要模式。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业态新模式,特征是借助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贸易环节进行融合,达到交易便利化、服务集约化的目的。面对经贸摩擦、疫情等外部影响,传统贸易模式受到明显冲击,外贸新业态在供应链上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在“稳”基本盘层面发挥出积极作用。此外,企业可通过新业态新模式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具个性化、多样化的商品服务,针对“碎片化”的消费需求,充分发挥企业的柔性化、小规模生产优势,进一步挖掘国际市场潜力。

外贸新业态是产业融合的典范,将助力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随着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进入商业应用,在数字化进程中外贸新业态具备了提供一站式营销、交易、支付结算等服务的能力。企业可通过数字平台开展精细化管理、质量溯源管理等,形成以科技、产品、服务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比如,跨境电商平台的海外仓大幅提升了物流能力,对于开展境外贸易的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便利性,进而引发中小企业进一步在平台上集聚,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外贸新业态将提升微观主体在外贸价值链中的地位。在传统贸易流程中,商品要经过贸易商、采购商、分销商等多个环节才能从生产商到达消费者,而外贸新业态极大缩短了中间流程,使得生产商、消费者之间的链条变短,外贸流程扁平化的背后是价值重新分配的过程。从成本角度来看,新业态减少了传统环节间的综合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企业利润,提升中小微企业主体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加快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

加强财税金融扶持,培育壮大外贸新业态主体。在充分发挥外贸发展专项资金、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支持作用的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财税优惠、融资便利等,全力支持跨境电商平台、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离岸贸易、保税维修业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作用。基于境外跨境电商头部平台占据优势地位的情况,应积极为国内跨境电商平台发展提供扶持,壮大新业态市场主体,降低对国外平台的依赖性。

加强引导外贸新业态开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北美和欧洲地区的跨境电商业务发展较快,且物流基础设施较好,近几年已成为海外仓的首选地。我国海外仓目前对北美、欧洲、亚洲等地区的覆盖较充分。如今,我国“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不断深化、RCEP生效实施,贸易“朋友圈”不断扩容,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交易成本持续下降,应鼓励和引导海外仓布局顺应国家发展战略进行拓展延伸,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国家。

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外贸新业态产业竞争力。数字技术可以对外贸流程进行优化,降低贸易复杂程度和交易成本,促进资源和信息共享,在保障供应链安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数字化还有利于企业针对需求端开展个性化、定制化生产和服务,提升企业品牌价值,推动传统外贸产业升级。因此,应发挥新业态龙头平台企业的引领作用,利用自身数字技术优势,推动平台上的中小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以形成平台支撑、产业协作的外贸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猜你喜欢

业态进出口外贸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山东外贸,跑出发展“加速度”
“共享员工”更需共同呵护——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14个月同比正增长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2018年1至11月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已超2017全年
5月出口超预期中国外贸为何如此抗压
70年外贸大事记
2017年2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