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2-11-21张清安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检验食品

张清安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新工科”和“双万计划”的开展与实施,以及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发布,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和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备受关注。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科学实施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已成为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导向、基本要求和目标[1]。

1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现状

食品业属于传统行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新形势下食品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行业良性有序发展的关键,而这就需要一大批能适应和推动转型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专业食品人才。但目前食品专业培养体系与该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尤其在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急需调整、整合与重构。

食品分析与检验是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食品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该课程内容由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组成,其中理论部分36学时、实验部分54学时。本课程主要讲述食品的营养成分、添加剂、有毒有害物质等的分析检验方法及掺假食品的检验等。本课程旨在通过食品分析理论内容的系统讲授,一方面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食品分析与检验的基本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大量实验实训锻炼其动手实践技能,强化其将理论内容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最终实现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目标。近年来,课程组成员在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方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就相关内容及方法作一综述,以便更好地与同行交流和学习提高。

2 课程改革举措及效果

2.1 课程建设历程

自1998年食品工程系成立且招收食品专业本科生以来,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始终开设,至今已完整经历4个阶段的发展建设:1998年—2000年是课程建设初创期;2000年—2010年是课程与多媒体技术融合建设发展期;2011年—2015年课程常态化运行期;2016年—2021年是课程的革新期,积极响应国家“课堂革命”的号召,重塑课程体系,探索教学内容、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2.2 重厘课程目标

在新形势下,根据学校及学院确立的育人总目标,课程组在课程原来育人要求的基础上,又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根植科学精神、家国情怀、担当意识也作为课程目标。最终确立了培养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情怀深厚和创新意识强的卓越新工科人才为课程目标。

2.3 课程内容改革与重构

食品分析与检验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内容繁杂且枯燥难记。当前国内已有一些高品质的线上线下课程,但多以传统教学为主,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与思辨性不足,理论和实验内容区分度低,系统性差,并缺少思政性元素,难以充分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现对该课程进行了以下3方面的改革。

2.3.1 重构课程内容、凸显育人功能

课程建设早期主要通过参编教材摸索经验,如《食品分析与检验》(高向阳主编)、《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验技术》(汪东风主编)、《食品检验检疫学》(焦新安主编);后期为打造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将课程理论内容进行共性整合为概论、采样、保存、制备、数据分析和测定专题等4个模块体系;对于实验内容根据普适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则,将其分为食品分析必备知识、基本理化特性分析检测、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4个部分。

课堂内容主要讲述前3个共性理论模块以增加高阶性,即食品分析与检验概论、样本采集、保存与制备以及实验数据处理等;对于模块4中几类代表性物质的测定,主要挖掘与知识点紧密相关的实验史料、时政新闻、社会热点和技术进展等素材,融入到教学内容体系中,体现知识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增加挑战度,凸显思政元素和育人宗旨。

通过上述改革,将理论与实验内容进行了科学重构,两者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衔接。

2.3.2 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创制特色教材

传统的实验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实验课教学中普遍只重视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对素质拓展教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不够重视。未能体现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实验课重要目标的理念[2]。

现有实验教材普遍缺乏针对性,大多是较随意地从相关教材和资料中选取几个实验作为内容;而且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只注重对实验原理、方法材料、内容、步骤等的菜单式描述;对实验相关的历史背景等素质拓展相关内容很少涉及。虽然部分教材中有综合性、研究性等实验内容,但缺乏实际操作性[2]。

另外,实验课上教师只注重内容讲解、学生大多菜单式操作;很少关注实验过程发生的现象,缺乏主动性探究精神及及时纠偏措施[3]。

针对上述在实验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着知识陈旧、实验手段和方法落后、实验教学体系不完善、实验管理比较落后等问题,课程组认真调研和分析了问题的根源,提出了基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而进行改革的措施与方法。

就教学理念来说,在实验内容中融入与实验方法形成相关的历史、科学家故事和现代进展等内容,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视野和科学人文素养等,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献身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进而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2]。

就实验教学内容来说,以解决学生对食品安全相关热点问题的疑问为切入点,将原来较为单一的实验内容和形式,整合为由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四维一体的内容体系,确立了富有特色的“三模块、三结合”和“递进式五融合”实验教学体系,并将内容编撰出版了《食品分析与检验一体化实验指导》实验教材[4]。该教材有明显的几个特色:第一,整体实验内容呈递进式呈现,按照实验内容和方法分为演示性或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第二,针对每一个实验均从快速检验、基本化学分析、现代仪器分析以及素质拓展等4个方面撰写,这样一方面提高了该教材的普适性(不同学校、不同层次学生或科研工作者均可使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国内外所用测试方法的情况、提升其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体现学生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完美融合;第三,所编入的每一个实验都有其代表性又考虑其与前后内容的关联性,既相对独立又自然融为一体;能达到系统培养学生综合实验素养的作用。

在实验实训中,减少繁杂冗长的固化测定方法相关内容;重在培养学生基本操作和细致观察过程现象的技能,引导学生剖根问底求本质;通过将实验相关反应等内容拓展到在现实生活及科研中的应用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2.3.3 构建了闭环式课程内容实施方案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完成教师预留的任务,实现自主探索;教师通过串讲、互动探究及专题辩论、小组讨论、引导与总结,实现知识的纠偏与共享,帮助同学们知识入链,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课堂内化;结合课后作业,巩固并自主探究教师预留问题;打通信息反馈通道,完善慎思评价制度,达成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提升应用效果。

2.4 课程内容改革成效

课改以来课程组先后承担5项教学改革项目,已将原有课程内容重构整合为5个教学模块;通过课程内容重构和教学方法改革,解决了课程内容繁杂冗长、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效果不理想、育人成效不显著的问题;取得了丰富成果也受到了同行的广泛关注,构建了“递进式五融合”实验教学方法并主编出版了48万字的《食品分析与检验一体化实验指导》教材1部,发表教改论文余20篇,获陕西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教学质量优秀奖”2项。

改革后学生评教分数在参评教师中名列前茅;学生成绩显著提高、分布更加科学合理;在学期末组织的调查问卷反馈中,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课程后专业知识更加完善、视野更加开阔、提升了科学素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学校教学督导和同行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3 结语与展望

总之,经过持续改革与努力,通过整合重构确立了理论内容与实验内容之间的分工与协作,解决了两者交叉的问题;提升了课程理论深度和广度,增加了高阶性和挑战度;创制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一体化实验指导教材;通过深度挖掘测定方法相关科学家的史学资料以及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时政热点,扩展案例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突出创新性;将PBL引入实验课堂中,突显“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总结、反思等认识活动的课堂理念,构建了食品类本科专业“递进式五融合”实验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下一步将紧抓食品分析检验热点,不断扩展教学内容,挖掘知识的思政性元素,编撰以“热点问题”导入的食品分析与检验专业教材(利用信息化辅助材料实时更新本领域的“热点问题”),解决目前食品分析与检验教材应用性欠缺的问题,并使本课程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虽然课程内容与模式已有应用,但还未能将理论内容教材《食品分析与检验简明教程》出版;后期将尽快出版并加强与同行的合作交流和推广应用。

另外,将进一步加强团队的集体教研活动密度与强度、提升凝聚力,深度挖掘思政性元素和与课程相关的前沿性成果,提升课程的创新性;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教学育人水平和能力。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检验食品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苯中水分的检验
检验真朋友的新标准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危险食品
期末综合复习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