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链”构建小说阅读教学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2022-11-21叶地凤

中学语文 2022年25期
关键词:瑟夫于勒菲利普

叶地凤

初中生在阅读小说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读懂故事的阶段,不应该落在一个一个的人物形象、一个一个的主题上,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一种更深入的解读方式,让学生不仅能够通过阅读知道小说讲了什么,还要关注它是怎么讲的。解读方式是小说阅读的基础,也是小说阅读的关键。学生不掌握一定的解读方式,就无法更好地进入文本、读懂文本、深切地把握文本。从解读方式在小说阅读中的重要性的角度看,小说教学要把教解读方式作为重要内容。小说的叙述视角作为解读方式重要的方面,也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小说的叙事视角,就是观察和讲述故事的角度。叙述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的眼光和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语文是基于语言的一门学科,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思维载体。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语言的交际过程都依赖于思维,思维也离不开语言。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对掌握知识所运用的各种思维方法的培养。而一组具有流畅性、梯度性和适切性的问题形成的问题链,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改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下面以《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从儿童视角切入,用“问题链”设计来建构小说阅读的教学环节。

一、单元目标与文本特征

《我的叔叔于勒》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该单元提示中说:“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的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定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这个单元的学习就是帮助学生认识人性的多样性,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而《我的叔叔于勒》正是以一个少年的视角去窥见成人的世界,去观察人生百态,是促进学生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成熟与成长的很好载体。

二、学情分析与方法择定

九年级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已经有一定量的积累,小说学得虽然不多,但是写人记事类的作品已经读过不少。他们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有初步的理解和感受。到了九年级,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水平和自主性相应地应该要求更高。但是由于阅历认知的局限,他们对于小说的学习容易停留在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题分析的层次上。因此,我们的小说课堂需要教师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进入丰富的小说世界,有意识引领学生培养多角度阅读、多角度评价人物、深入思考问题的学习品质。从而让学生产生独特的内在体验,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与学生共同创造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问题链是一种有意义的形式,教师紧扣文本价值和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情,将文本的内容以凝练的、具有内在连接性、逻辑关系紧密的系列问题以“问题链”的形式提出来。它以问题为中心组成教学任务群,又以链群为纽带构成学习任务群。这种设计既关注文本的内在逻辑,又关注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在步步推进、层层递进的探究中打开对话的向度,探讨把握文本,使阅读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也使语文课堂摆脱随性发展的尴尬境地,转而走上更为规范的道路。

三、“问题链”设计与教学实施

基于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对问题链的认识,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明确叙述视角,梳理故事内容。2.分析人物形象,透视社会主题。3.改变叙述视角,重新架构情节。4.探究 “儿童”视角,感受叙述妙处。这四个环节用问题贯穿:(1)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谁;(2)讲的是什么故事?(3)故事叙述者若瑟夫眼中,他的叔叔和父母又是什么形象呢?(4)如果从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的角度叙述故事呢?(5)作者选择若瑟夫的叙述视角有何好处?构成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的问题链。

第一个问题拆分成:①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谁;②讲的是什么故事两个小问题。先明确叙述视角,再从小说叙事角度出发制作《我的叔叔于勒》人物履历表,初步感知小说内容,梳理把握基本情节,为后面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分析做好铺垫。

第二个问题先共同讨论探究于勒形象。小说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于勒却是作为暗线,虚写和略写的。从儿童视角还原真实的于勒形象,引导学生从文中的细节勾勒人物经历,多角度评价人物。在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于勒呢?是孩子眼中的还是成人眼中的?很显然,父母眼中、别人眼中的于勒并不是真实的于勒,他是被赋予了更多的金钱的符号,是“我”的所见所闻还原了真实的于勒。当然,作者也没有明说,他是让我们在若瑟夫讲故事中自己琢磨、想象,去复原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于勒。再自主合作探究父母的形象。题目虽然是于勒,但是主人公却不是他,我们可以看到,莫泊桑把更多的笔墨给了菲利普夫妇,若瑟夫的父母,于勒叔叔的亲哥嫂。那么在若瑟夫眼中,他的父母又是什么形象呢?聚焦文中对菲利普夫妇的语言、表情等细节描写,梳理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这篇小说中最经典的就是对菲利普夫妇的各种描写,尤其是对待亲弟弟于勒的态度大反转上,这些描写也是最能揭示主题的地方。这一部分可以进行主题合作探究学习,分三个学习主题: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来分析人物;从菲利普夫妇具体的描写(语言、动作、肖像)来分析 ;从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翻转来分析,选择菲利普夫妇经典言行片段进行分角色朗读,设计简单的朗读脚本。从这些描写中,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妇的冷酷无情、虚伪与势利,看到了他们在金钱支配下扭曲的性格与灵魂。继续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父母为什么会是这样冷酷,难道他们心中从来没有过亲情?是“人之初,性本恶”吗?引导学生从“我”的视角多角度解读人物,感知人物性格和社会大环境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不能把他们身上的弱点仅仅视为他们道德上的弱点,应该从他们的生存环境中去剖析人性,多角度地评价小说人物形象。菲利普夫妇的扭曲可以理解,却也不能原谅,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或许他们和于勒从此天各一方,再无相见之可能,这种扭曲的人性不是我们所能认可的,也是与我们人类所提倡的真善美相悖的。这里必须要有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达成共识。

第三个问题带领学生通过绘制事件气泡图,转换小说叙事视角讲故事,讨论交流不同叙事视角对于人物和主题的影响。提醒学生注意讲述者身份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叙述倾向的变化,那我们的主题就可能变成了这样:菲利普夫妇——表达对所处的社会地位、悲惨遭遇的无奈及对过上好日子的渴望;于勒——启示人们在不同人生境遇中该怎么选择,并引发对生存和人性的思考;“我”——揭露金钱社会扭曲下的社会风气,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深切同情,同时流露出作者改变社会面貌的愿望。

从第三个问题到第四个问题就水到渠成。显而易见,“我”的视角更能准确传递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教师此时搭建知识支架,提供两则名家谈“儿童”视角的知识和认识:①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角度。”简单的说,儿童视角是指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以儿童的眼光打量成人世界,展现出与成人眼光完全不同的世界。儿童视角作为一种独特的角度,通过孩童眼光的观察与透视,有助于揭示人物形象,审视成人世界难以察觉到的丑恶,反省人性的本质意义所在,反映社会现实,从而唤醒读者对儿童的关爱。②小说中的“若瑟夫”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动作,都是从“若瑟夫”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若瑟夫”的角度道出的。虽然对“若瑟夫”的描写着墨很少,但却是从最佳的角度在最大的容量中表现着社会现实。由此可见,莫泊桑在选取故事讲述者时进行了精心的构思,“若瑟夫”是故事全角的见证者,是主题的提示者和拓宽者,是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引导学生理解用“儿童”视角看小说中的人物,人物形象才立体而真实,更深入地理解叙事视角的选择技巧对架构小说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四、单元视域与作业设计

本单元与这篇小说叙述视角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一篇小说,就是鲁迅的《孔乙己》,这个作品是通过咸亨酒店小伙计的视角讲述故事的。有人说,没有了小伙计的,《孔乙己》就不是完整的《孔乙己》,《孔乙己》的教学中,不教小伙计的视角是有问题的。教师再次提供两则知识支架:①叶圣陶先生在《揣摩——读〈孔乙己〉》中曾经说到这样一个问题。他指出:“用第一人称写法说孔乙己,篇中的‘我’就是鲁迅自己,这样写未尝不可以,但是写成的小说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大概鲁迅要用最简要的方法,把孔乙己的活动范围限制在酒店里,从孔乙己在酒店喝酒这件事上表现孔乙己。那么,能在篇中充当‘我’的唯有在场的人,在场的人有孔乙己,有掌柜,有其他的酒客,都可以充当篇中‘我’,但是都不合乎鲁迅的要求,因为他们都是被观察的对象。对于这些对象,须有一个全方位观察他们的人,自然假托‘小伙计’,让他来说孔乙己的故事最为恰切。”②徐松在《〈孔乙己〉的另一重悲剧——小伙计形象探究》里说道:“《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满意的一篇小说,它旨在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阅读时,人们的关注点常常是文中重点描写的孔乙己,而对于其他人物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在这些配角中的‘小伙计’,这或许是《孔乙己》中隐匿的另一重悲剧。”教师设计一个“叙述视角读小说”的专题作业:①从《孔乙己》中用丁举人或酒客的视角和《我的叔叔于勒》中用菲利普夫妇或于勒的视角中,二选一重新改写故事。旨在通过改写的比较中深化对视角作用的认识;②从四则知识支架的名家观点中选择认同的一点,选择两篇小说中的任意一篇,结合相关内容做出自己合理的解释。旨在强化认识视角变化对小说情节发展、主题深化的作用。

从儿童叙述视角切入,学生经过阅读和写作的学习探究,逐渐具有视角意识,再去解读或欣赏其他小说时,就知道可以运用视角去阅读或解读作品,就能够自觉地运用视角意识。依据小说的类型特征和文本自身的特质,用“问题链”设计建构小说阅读教学,引领学生思维活动链式推进,层层深入。在这种更有宽度、更有深度、更有效度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引领学生向小说阅读的更深处漫溯,培养学生小说解读的能力和思维品质,形成语文素养。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如何减负提质,既筑牢学生成长之基,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校本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明确提出,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这也需要以校本教材来落实。

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其中对应校本课程的主要是校本教材。一般说来,学校为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自身的办学理念、特色,大都会开发校本课程;同时,也会努力做到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以多种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本校学生特点,彰显学校特色。与之配套的,就是多样化、个性化、适切性的校本资源(主要指校本教材)。

——陈维贤,《光明日报》2022 年09 月06 日14 版

猜你喜欢

瑟夫于勒菲利普
优雅的秘密
优雅的秘密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先来后到
自己的歌
库丘瑟夫:公益不只是捐钱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活跳板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出版名家
——贝内特·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