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分析

2022-11-21侯冬梅

传播力研究 2022年23期
关键词:传播学大众化对象

◎侯冬梅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学术交流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一种思想理论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此种思想理论本身的先进性、科学性,而且还取决于大众对其掌握和接受程度,这与该理论的传播能力息息相关,这一点在当代信息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当代,要继续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实际的传播方式、传播路径、传播载体选取十分重要。在传播学的学科视角中审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命题,能够在学科交叉的意义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理论范式的创新,能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手段与具体方法,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时代和技术相结合,以传播学的理论成果助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的深入开展。因此,要在科学把握传播学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契合性的基础上,遵循传播的规律、特性,按照高标准、分步骤、针对性的原则,重点应该在传播主体、受众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载体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分析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革命思想保障的重要途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必然结果。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和任务,他明确表示,“洋八股”和教条主义都必须废除,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须以新鲜活泼、具有中国特色的形式被中国百姓所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理论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与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获得了在中国落地、生长的机会,也正是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完善、发展、自我创新,最终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来说大众化即是民族化,大众化即是中国化。正是经由中华民族的文字语言和文化基因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获得了中国人民的接受,以人民“听得懂、听得进”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大众化”的内涵来看,顾名思义,“大众化”就是要将原本不易接触察觉的现象、事物转变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事物。“大众化”不是低俗化。一种思想理论的大众化,核心是要将本来难以理解的深奥理论,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使其转变为人们普遍易于理解接受的对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核心内涵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人民日常生活的方式进行传播,与人民日常生活场景、行为模式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融入人民的思想,成为被人民群众接受、理解,并能掌握运用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人类的宏观视野,大众化是其内在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形式勾画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孜孜不倦的共产主义社会蓝图,揭示了人民作为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和身份,指明了人民自身能够通过自身力量砸碎镣铐实现解放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与人民的诉求完全一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贴近人民生活的方式、以服务人民的追求、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起来。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播学的契合性

传播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进行传播的行为,这其中包括传播发生、传播过程规律、传播主体、传播媒介等多方面内容。具体而言,传播活动一般具备以下四大要素: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客观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实际上也是传播学的命题,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理论成功传播的过程。具体而言,从传播学的四大要素观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其具备完全的契合性:

一是传播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主体意义上的具有宣传功能的组织及个人。从宏观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即为中国共产党;从微观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即为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工作者。传播学的传播关系理论认为,传播主体是先前可计划、可确定的范畴。作为传播过程发生的第一个环节,传播主体控制着信息的呈现形式,并且能够对信息的传播流量、对象、性质等方面进行界定。根据“把关人”理论,传播主体具有能动作用,是信息传播的发起者,并且尤为重要的是能够对信息传播起到筛选、加工、过滤作用。进入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性质、内容是否符合社会价值规范和社会发展要求,是传播主体所考虑的重点问题。

二是传播对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主要指的是全体人民群众。传播对象与传播主体共同构成了传播对象的“两极”。传播对象客观上是非确定的、不可控的范畴,作为传播内容的作用对象,是传播活动发生的根本前提。没有特定的传播对象在先,传播活动是没有意义的,并且也不可能发生。传播对象的素质、态度、特点等主观因素对于传播效果极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播对象的文化水平、自我意识、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互联网时代,传播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由传统的主客体单向结构向多主体互动的传播结构转变。传播对象与传播主体实际上是紧密相关、互为主体的关系存在。

三是传播内容。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广大群众之所以能够充当传播对象的角色与传播主体进行双向信息交互活动,其根源在于传播主体能够提供给传播对象所实际需要的信息。如果满足上述条件,那么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就能够达成价值共识,推动传播效果趋于良好。如果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所提供的信息流不在同一个层面,那么二者就会出现价值偏差,进而阻碍传播过程、影响传播效果。

四是传播媒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媒介非常复杂,从历史上看,传播媒介及其多样,包括民歌、童谣、故事、宣传单、宣传队等,更深层次的还有部队在军民融合中所展现出的品格、意志等。综合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特定思想理论为核心内容的双向的信息交互和反馈活动。传播媒介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是传递信息的中介,我们能够通过控制、利用媒介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而媒介自身也能够以自身的规律及特点,反作用于信息传播。现阶段,新型媒介形式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层出不穷,并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更加显著。传播媒介中大众媒体成为主要传播手段,如报刊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公众号等等。因此,必须要与时俱进,重视利用新型媒介对于信息传播过程的作用规律。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方法和最新理论成果,借助于一定的形式、手段作用于传播对象,进而为传播对象认可、理解、掌握,并用于指导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不是学院化、教条化的思想理论,而是不断大众化、时代化的思想理论,是适用于中国国情且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实际掌握运用,进而化为物质力量的科学的理论形态。从传播学的学科视角,以传播学的科学原理、方法分析审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传播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促进作用,对新形势下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巩固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度和广度大有裨益。

三、传播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

(一)明确传播主体,重视提升传播主体能力

明确传播主体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升传播主体的能力的根本关键。在实际的工作中,尤其要明确党员干部和广大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的职能定位,重视传播主体的传播能力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其中的基层工作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以外部强制性手段和内在自觉性培育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规范自身行为,在与基层群众的交往互动中形成明显传动效应。除此之外,应注重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品格、思想品行,增强党员干部在实际传播工作中的示范性、感召力,以促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广大马克思主义工作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力量,其直接传播对象是青年。青年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接班人,青年的理论培养、思想引领、信仰塑造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而接班人培养的关键在于传播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和传播能力提升。因此,必须重视党和人民赋予广大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的艰巨任务。在党的领导下,打造一支信仰坚定、政治过硬、本领高超、老中青比例科学的高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推动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中流砥柱。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艾思奇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贡献,他在参观其故居时发表讲话指出,中国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一样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者,需要这样大众化、通俗化讲好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这既对马克思主义工作者赋予了大众化的时代重任,也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即立足中国实践,深入群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好中国故事。

(二)精准把握受众对象,重视提高受众对象的接受程度

通过精准、完善的受众对象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策略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众对象的理论接受程度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对象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群体,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受众对象之间存在着多重差异。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应该重视受众对象在城乡地区、年龄结构、知识文化、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在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手段方面做出相应调整。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众对象的理论接受程度,重点要结合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不断提升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知识文化水平,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课程目标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众对象的理论接受程度,关键在于要以人民为中心,对群众工作生活的重点疑难问题不仅要进行合理解答,而且要在实际中真正解决。切实维护好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就能发自内心的接受、拥护、信仰马克思主义。

(三)选取提炼传播内容,重视提升理论内容的说服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受了历史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但往往因为其思想过于艰深而令普通民众望而却步。这就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对传播内容进行科学选取、精确提炼、适当简化,进而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所以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的理论,必然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才能说服人民,才能在实践上真正为人民所接受、所掌握。因此,在传播内容上,要倾听人民意见、遵循人民意愿,精确把握群众的思想状况,回答人民所需、时代所需的实际问题,让思想理论真正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实践。在理论表达方式上,要提高传播方式、寻求传播方法创新,坚持对马克思主义作通俗化解读,进而区分话语体系,改进话语体系。区分学术话语体系和日常话语体系,在学术探讨中应用学术话语、理论话语;在面向人民的日常传播中,要使用简洁易懂的通俗话语,通俗才能易懂。但需要指出的是,通俗化不是庸俗化的方式理解马克思主义、用简单、教条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要坚决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的庸俗解读、简单归纳和片面理解。尤其要警惕那种不加思考和理解,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工具来使用的做法。在马克主义的传播中这种做法极易导致马克思主义脱离现实,脱离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神秘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庸俗化。

(四)灵活运用新型传播载体,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体系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涌现,大众传播媒介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现代化的传播体系正在加速形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充分把握新型传播载体的发展规律,灵活运用新型传播载体,不断优化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从现实情况来看,在传统纸质媒体不断式微、新型数字媒体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体系优化要尤其重视新型数字媒体的利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传统纸质媒体的复兴。以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新型媒体的优势主要在于:一是内容传播、内容获取不受时空限制;二是传播成本十分低廉;三是传播速度快;四是受众群体广,影响力大。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优化传播体系,重视对新型传播载体利用是历史发展大势所需。同时,由于新型传播媒体流动性强、更新速度块、管理难度大等特性,要求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型传播载体加大监管力度,引导其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传播学大众化对象
探析中西传播差异 彰显华夏传播魅力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感性·大众化·启蒙——20世纪80年代电影娱乐功能的合法性证明
个性签名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