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中外携手共建生态共同体
——第15 届克莱蒙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暨第4 届国际生态文明青年论坛综述

2022-11-21柯进华林虹雨

鄱阳湖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文明社区

⊙柯进华 林虹雨 王 宁

关于后疫情时代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探讨正持续成为全球热点。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是自然对人类提出的严重警告或报复。从生态文明的高度系统深入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推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的人类文明发展亟需一场彻底的生态变革,如果人类能够从新冠疫情中充分汲取经验教训、革新思想、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人类文明就可能由此化危为机,迎来全球生态文明快速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第15 届克莱蒙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暨第4 届国际生态文明青年论坛于北京时间2022 年5 月27—29 日在线上顺利举行。①“克莱蒙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是在海外影响最大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14 届,有数千名中外学者、环保人士和官员参加了该论坛,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国际日报》等国内外重要媒体均多次对论坛作过专门报道。2022 年的论坛将第15 届克莱蒙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与第4 届国际生态文明青年论坛合二为一、共同进行。此次论坛由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Institute For Postmodern Development of China)、美国生态文明研究院(Institute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America)、美国过程研究中心(Center for Process Studies)、美国柯布研究院(Cobb Institute)、匈牙利布达佩斯长期可持续研究中心(The Budapest Centre for Long-Term Sustainability)、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韩国、日本、印度、匈牙利、不丹、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的200 余名专家、学者和生态建设者相聚云端,大家围绕后疫情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就“生态村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生态网络共同体建设”三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世界是一个生态共同体

在论坛开幕式上,97 岁高龄的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柯布(John B.Cobb,Jr.)、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青松、美国克莱蒙市市长翟德·利诺(Jed Leano)、匈牙利布达佩斯长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阿提拉·格朗皮埃尔(Attila Grandpierre)博士、美国过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安德鲁·施瓦兹(Andrew Schwartz)、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项目主任樊美筠博士和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治河博士先后致辞。

柯布在致辞中强调,世界是一个生态共同体,我们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对抗,当今国际关系没有什么比中美合作更重要;对中美两国来说,没有什么比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更重要。他希望此次论坛能促进中美携手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刘青松在致辞中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走出生存危机的希望所在;中国已大力推进建设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范;中国正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翟德·利诺表达了对论坛的良好祝愿,并简要介绍了克莱蒙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特别是在生态建筑和低碳交通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

阿提拉·格朗皮埃尔博士指出,生态文明呼唤一种倡导生态共同体理念的生态世界观。

安德鲁·施瓦兹认为,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进行一场思想革命,对此过程思想是有益的资源;中美要以伙伴关系联合起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携手共进。

樊美筠博士认为,尽管今天世界问题丛生,但没有一个问题比我们的星球变得越来越不宜居更为紧迫,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因为在可见的未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就是为什么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在过去十多年里克服艰难,坚持在美国举办这个海外最大的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的主要原因。

王治河博士提出了“深度共生”的概念。在他看来,基于有机过程哲学的“深度共生”概念可以为“生态共同体”提供哲学支撑。“深度共生”概念认为,人类不是偶然相互依存,而是必然相互依存;相互依存是生命的本质。在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动态和谐关系中,“深度共生”概念将扮演异常重要的角色。

二、生态乡村建设的多元模式:经验与挑战

生态乡村建设是指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去顺应自然、爱护自然,通过建设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生态产业,弘扬和创新优良乡风文明和生态文化,实现乡村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文化生活健康丰富的发展目标。生态乡村建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特殊的重大意义。目前中国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不少生态环境问题,生态乡村建设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是中国实现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此次论坛关于“生态文明与生态村”的专题讨论由美国柯布研究院院长杰伊·麦克丹尼尔(Jay McDaniel)博士主持,来自日本亚洲乡村研究所的荒川智子(Tomoko Arakawa)女士、美国洛杉矶生态社区发起人露易丝·阿金(Lois Arkin)女士、泰国著名生态社区(Pun Pun Organic Farm)创始人荣阳傣(Jon Jandai)先生、中国杭州三生谷生态村创始人汪海潮先生分别发言。

荒川智子女士在发言中介绍了她所在的日本亚洲乡村研究所在生态村建设上的进展。该研究所位于日本东京以北200 公里处,她每年有近9 个月的时间在那里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开展生态培训活动。该社区是一个类似于“共产主义”的社区,大家共同劳动、互帮互助、相互照顾,并且邀请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领袖、爱好者和志愿者到社区来体验生态社区生活和交流生态社区建设经验;社区活动中心经常组织内容丰富的活动,以增进参与者们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提升参与者对其倡导的爱人和爱土地理念的体悟。她认为,生态村建设遭遇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当下疫情对社区交流项目的影响;二是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导致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净化土壤和水源。目前她所在的社区得到政府的资助和社会的捐赠,因此,她对社区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阿金女士在发言中介绍了她所在的洛杉矶生态社区的情况。该社区建设采用的是一种共同生活合作社模式,成员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他们致力于在城镇过上一种低碳的生态村生活,并通过成立工作坊来进行生态社区建设的人员培训和推广工作。阿金认为,生态村生活的主要挑战是污染物太多以及全球变暖等问题,这也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她根据自己多年的生态村建设经验,认为在美国试图仅仅依靠投票的方式来解决社区公共事务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这样会导致社区公共事务陷入混乱之中。阿金指出,社区需要制订一定的规则,当成员之间发生冲突时,如果社区的调解无效,就可以寻求第三方仲裁机构来解决问题。

荣阳傣先生是泰国的著名生态农人,曾在TED 作过题为《为什么你过得这么难?》的演讲,在国际社会有一定影响力。他在发言中介绍了他所在的PUNPUN(在泰语中指一千种种子)社区的情况。该社区建于20 年前,最初是致力于传统种子的保护。荣阳傣认为,保护传统种子非常重要,因为种子意味着食物,而食物意味着生命;种子意味着自由;种子意味着幸福。后来,随着慕名而来的人逐渐增多,他的农场发展成为一个生态社区,并且建立了学习中心,推广一种与复杂疲惫的城市生活不同的简单又轻松的自给自足生活。目前该社区已成为全球著名的网红农场,其定居者来自世界各地。社区里没有领袖,大家共同劳动、吃住在一起,成员们各司其职,做各自擅长或喜欢的工作。荣阳傣认为,生态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现代人大多过着原子式的孤立生活,许多人已经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特别是陌生人相处。为了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建立和睦关系,社区会要求大家轮岗,去感受不同工作的具体内容和不易之处。社区的公共事务主要通过投票的方式来决定。

汪海潮先生在发言中介绍了他所在的中国杭州三生谷生态村的情况。他主要是从社群、经济、文化和生态四个维度来建设生态村,并通过“三生谷柯布生态书院”来招收学生并培养生态农人。他认为,生态村建设遭遇的挑战主要来自如何团结村民和地方政府建立一个生态共同体,使前现代乡村生活跨越发展为后现代的生态生活,避免以城市为典型的现代生活方式给乡村带来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由于一些村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存在不足和偏差,他花费了较多的精力说服村民摒弃依赖化肥、农药的现代农业,汲取传统农业智慧,采用有机种植;努力让民众理解和接受“生态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这一理念。此外,他还推行了“新村民计划”:引导市民返乡;向老农民请教传统的有机种植经验和技艺;邀请村民和学员参与团队协作活动,如手工制作麦芽糖、手工染织,举行播种节和开镰节等节日活动,以更好地培育生态人。他认为,鉴于当前中国农村人口的数量仍然很大,建构一种适合东方、顺应未来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乡村,不仅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世界生态村建设也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综合以上与会者的发言不难看出,目前全球各地的生态村建设大多属于民间草根运动;生态村或生态社区的建设关系广大民众的生态福祉,需要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和协作;生态村建设的核心是倡导人与人之间加强联系、交流、协作、互助和发扬友爱精神等,发动民众爱护自然和生命,建构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共同体。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多个维度:问题与出路

城市化是世界现代化的显著体现。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世界各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与乡村形成鲜明对比的城市成为现代文明的象征。在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尽管学界至今对生态城市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但自1971 年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首次提出“生态城市”一词以来,人们对生态城市问题的探讨和认知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基于目前的相关研讨,大体而言,生态城市是在生态城市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为发展前提,通过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规划设计和建设调控城市生态系统,实现城市结构合理、集约高效和生态良好的目标,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与健康可持续发展。此次论坛关于“生态文明与生态城市”的专题讨论由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布鲁斯·汉森(Bruce Hanson)博士主持,美国慈悲运动领军人物安妮·赫姆基(Ann Helmke)女士、美国柯布研究院副院长玛丽·伊丽莎白·摩尔(Mary Elizabeth Moore)教授、韩国可持续系统研究所创始人朴淑炫(Sukhyun Park)女士、中国成都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邝宁先生、中国长沙市海绵城市生态产业联盟主席刘波先生分别发言。

赫姆基女士致力于通过倡导爱心、同理心等价值理念来保护地球、呵护人类的共同家园,以期改变一些社区中存在的冷漠、隔阂和暴力冲突等问题。她认为,如何融入环境和更好地帮助别人,既是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最大机遇。

摩尔教授强调,打造生态社区范例并向外推广,是推进生态社区建设的一条有效路径,但在推广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社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正义,也要注意保持不同社区自身的特色。

朴淑炫女士是韩国生态环境保护计划的评估专家,曾参与推行韩国生态城市建设,包括尝试在首尔建设生态社区并向社会推广。她认为,生态村或生态社区的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汇聚各种社会力量的过程。其中,推选出具备生态文明理念和富有领导力的领袖来领导生态村或生态社区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此外,政府领导人的理念对生态村或生态社区的建设也起着重要作用。

邝宁先生分享了中国成都麓湖生态社区的机制建设情况。麓湖社区自开始规划至今已有13 年,从最初的一片丘陵建设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水城。该社区目前有上万居民,居民们自发组织了一个通过激发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和公共精神来实现社区自治的团体,致力于麓湖水资源生态保护;同时,社区注重通过建立各类社团并开展活动来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孤立和隔阂,通过建立居民间建立紧密联系和有效沟通来增进社区居民间的信任、合作和友谊。麓湖的生态社区建设有“四种角色的参与”和“五个维度”。“四种角色的参与”分别为:居民为主力部分的参与;本地的地产商、开发商、物业的参与;政府的参与;所有成都市民,甚至全中国热爱这片土地的人的参与。“五个维度”分别为:提供社区基本服务,维护社区安全、生态;开展社区人文活动,保持社区活力;通过社区议事会建立秩序,解决矛盾冲突;培育公共精神,发展社会公益事业;谋求社区可持续发展。

刘波先生长期致力于水环境治理工作,特别是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推广作为其毕生事业。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他成功发起了长沙高新区海绵城市雨水资源资产化暨水权交易项目,实现了该区域城市社区雨水资源的高效收集和利用,成为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的典型案例,为全国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新路径。他认为,城市建设必须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谋求合理的开发利用,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从尊重蓝绿空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障城市安全三个维度来展开;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实施低影响开发,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调节城市生态;海绵工程包含海绵城市建设、海绵社区建设和海绵乡村建设等不同类型,既需要优化国土资源开发保护格局的顶层设计,也需要自下而上鼓励民众广泛参与。

四、生态网络共同体建设:优点与弊端

生态网络共同体是网络共同体在生态领域的延伸和运用,是在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人们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促进生态文明思想的交流和传播,促进和提升公益机构、环保组织和个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更好地交流合作和发挥更大作用,从而推动社会各界整合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在不同领域中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网络共同体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股重要力量。生态网络共同体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人类当前的处境是怎样的;网络空间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意义;生态网络共同体未来的发展道路和实现路径等。此次论坛关于“生态网络共同体的建设”的专题讨论由韩国生态文明研究院创始人兼董事李东雨(Dongwoo Lee)主持,“另类英国”政治平台的联合发起人英迪拉·阿德南(Indra Adnan)女士、不丹基金会执行董事旺楚克(Tshewang Wang Chuk)先生、中国著名公益环保项目“捡拾中国”负责人王子人女士和牛昀女士分别发言。

阿德南女士发起成立的“另类英国”政治平台成立于2017 年,发行《每日另类报》,其“另类”体现的是另一种选择。该平台充当新系统的发起人和联结者以建立公民行动网络,其政治愿景是强调人-社区-地球之间的相互依存。阿德南女士认为,过去30 年的生态网络平台建设是一个民众“自我觉醒”的过程;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身的处境;通过加入自己感兴趣的非政府组织等形式,个体可以对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实际影响。

旺楚克先生早在1988 年就开始在不丹第一个非政府环保组织“皇家自然保护协会”实习,后来在不丹自然保护部门工作,是首批国家公园管理者,也曾参与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他指出,不丹采取的是与众不同的国民幸福指数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发展模式,以此代替GDP 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GNH 模式是一种幸福经济,以“追求人民的幸福快乐”为最高目标。不丹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整套GNH 体系指标的国家,这一体系包含了九大指标、共计400 个细项指标。根据旺楚克先生的介绍可知,虽然不丹在2000 年才开始通网,但现在互联网已经十分普及,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沟通,提升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丹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互联网上也出现了一些违背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负面内容。

牛昀女士自2018 年以来全身心投入环保工作,与“拾捡中国”团队一起发动年轻人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事业。他们主要通过捡拾垃圾来洁净环境,提升大众生态意识和对垃圾问题的关注。近年来,作为中国著名的环保公益项目,“拾捡中国”一直在开展系列垃圾捡拾活动,包括针对沿海地区和内陆河流流域的垃圾捡拾;同时协同“拾捡世界”举行一年一度的世界清洁日活动,发动全世界的年轻人一起捡拾垃圾。“拾捡中国”还开发了一款微信小程序“捡星地图”,通过这款小程序,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发起活动、邀请伙伴一起去捡拾垃圾,捡拾之后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捡拾过程和成果分享到小程序的活动页面。牛昀女士运用网络使捡拾垃圾方面的信息可视化,既有效激发了年轻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有效扩大了捡拾垃圾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为自身争取到了更多的社会支持。

王子人女士于2014 年发起成立的“捡拾中国”,是国内首个专业关注户外垃圾问题的环保公益项目。“捡星地图”在不断点亮中国各地,她希望通过捡拾活动实现“人人可见垃圾,人人参与捡拾”,让环保成为习惯、成为时尚。她还指出,在上海疫情期间,微信小程序“快团团”在促进当地居民购买、分享生活物质和信息,以及进行互帮互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会者们还谈论了网络的弊端问题,如信息淹没,因信息混乱、信息茧房等而被误导,因沉迷网络而导致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疏离等等。一些学者还专门谈论了主要发生在城市儿童身上的“自然缺失症”问题,认为应引起社会的进一步关注和反思。

五、同一个梦想:携手共建生态共同体

此次论坛是对后疫情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一次深入探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高度的国际视野。此次论坛的与会人员分别来自十余个国家,代表们一致认为在立足本土行动的同时要具备国际视野,并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二是突出参与性。此次论坛的与会人员老、中、青结合,从嘉宾的主旨演讲到主评人的点评再到主论坛和分论坛的讨论,均进行了嘉宾、听众之间的分享、提问和回应等互动环节,并配备了优秀的同声传译人员协助与会人员的表达和交流,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参与热情,提升了对话质量。三是突出实践性,这也是此次论坛的最大特点。与纯粹的学术性探讨不同,此次论坛的主讲嘉宾和许多参会人员都具有丰富的生态建设经验,他们结合切身实践,分别从生态村或生态社区建设、生态城市建设和生态网络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分享自己多年的经验和体悟,弥足珍贵,这在后疫情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实践价值。

此次论坛的三场专题讨论,均从不同角度积极回应一个共同的时代问题,即在后疫情时代如何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和生态建设者们在论坛上广泛分享了各自的思想理念、生态建设进展或实践经验,呈现了一幅多维度、多层面和多元化的生态文明图景。尽管由于国情、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经验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不同,与会者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但在“生态文明是人类共同的希望”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与会者对“生态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贯穿于此次论坛的始终。

“生态共同体”理念有着丰富的意蕴,主要包括:强调有机整体论的世界观和自然观;强调自然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相统一、生态正义与社会正义相统一的价值观;强调世界各国休戚与共、团结互助、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生态治理观;强调相互依存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生态思维方式,等等。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今世界各大文明、各个国家之间的最大同心圆。生态文明建设要解决的共性问题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有赖于人们对“生态共同体”理念的深刻认知和遵循。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清醒认识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国与国、人类与自然在生态上有着根本一致的“共同福祉”,并自觉肩负起维护我们“共同福祉”的责任和义务;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摒弃对抗、发扬团结友爱精神,更积极、更好地去寻求与他人、他国建立良好的合作和互助关系,更自觉地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亲近自然和爱护自然。

正如柯布院士在此次论坛致辞中所强调的,在一切层面上,这个世界需要的都是共同体,希望大家都加入到全球生态文明中来,一起感受生态共同体这个更大的共同体。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依据“生态共同体”理念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和全面、可持续发展。此次论坛的探讨深化了人们对“生态共同体”理念的理解,使“生态共同体”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使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图景更为明晰、前景更有希望。

此次论坛受到媒体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新华社、《国际日报》、《美中时报》、《世界文化论坛报》等海内外多家媒体相继对论坛进行了报道,新浪网、搜狐网、中华网、凤凰网等国内著名网络媒体对报道进行了转载。论坛视频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平台、北京大学i1898 平台以及国外的平台和网站分享后,吸引了1200 余万人次观看,产生了相当广泛的社会影响。

猜你喜欢

共同体文明社区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对不文明说“不”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