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审思

2022-11-20任其平

江苏教育 2022年64期
关键词:新生心理健康大学

任其平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具有较好的自我觉察能力,能主动调整内在需要以消除消极心理症状并获得积极心理品质。心理适应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通过调节自身使其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从而达到平衡的过程。研究发现,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1]128换句话说,想要提高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可以从促进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着手。

一、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研究的目的

适应良好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适应自然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其中,适应人际关系最为关键。由于周围环境、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学习内容的改变,大学新生会经历一个环境适应、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学习适应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有的大学新生积极适应变化,他们能实现正常发展,形成健康心理和行为;有些大学新生消极适应变化,他们无法实现正常发展,形成问题心理和行为。研究发现,在学习、人际关系、职业目标、独立生活、资源利用等方面产生心理不适的大学新生易出现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强迫、躯体化等症状。[1]130

因此,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大学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探索大学新生出现心理困扰的原因,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探索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现状,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对大学新生来说,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是一次重要的压力事件。大学新生是否拥有应对这类压力事件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大学期间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顺利与否。中国人民大学琚运婷等人的研究发现:57.33%的大学新生曾感受到异常压力,这些压力源于学习(79.00%)、人际关系(51.33%)、环境适应(32.33%)、职业与人生发展(32.33%)等。[2]但高校给大学新生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满足了大学新生的需要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雅芯等人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需求较为旺盛,其中,他们最主要的需求是自我调节(80.50%)、人际交往(70.80%)、职业指导(66.80%)和心理疾病防治(46.10%)。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希望在环境适应和人格发展方面获得帮助,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满意度较低。[3]因此,认真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研究,探索大学新生心理成长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性、科学性和针对性。[4]

2.有助于培养大学新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夯实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心理危机事件数量增多,这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实际上,近些年来出现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多与心理适应不良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适应—适应—新的不适应—新的适应”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大学新生出现心理适应不良是非常正常的,关键在于高校如何提供促进大学生心理适应的教育与训练,提高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为此,高校要树立发展性、“治未病”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不能消极被动地应对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困扰,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和预防干预等途径加强心理健康理念、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真正发挥大学新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如高校要打破大学新生的“舒适区”,提高他们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使大学新生逐步获得成长和成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正如《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的那样:“增长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积极进行心理健康自助互助。”

3.有助于探索大学新生健康成长规律,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很多,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大学新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与他们成长中的各种微观生态环境以及当下的心理适应相关。大学新生有其自身的成长需要或愿望,而这些需要或愿望又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只有较为全面地了解社会条件、社会规范,具备较为准确的角色知觉、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时,大学新生才能逐步产生顺应、自制、遵从、服从、同化等心理适应方式。为此,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大学新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优化大学教育生态环境,为大学新生健康成长提供可能;要合理界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千万不要过分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只有以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为切入点,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丰富他们的心理资本,高校才能真正促进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有效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研究的设想

1.建立一个联盟。即建立江苏省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协同研究联盟或江苏省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建立联盟或协同创新中心,高校可以有效调动各种资源,围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专题开展协同研究,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联盟或协同创新中心有助于多学科参与、跨学科介入,共同探索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机制。高校也可以理论研究结合实务训练,真正重视一线教师的行动研究。高校还可以坚持以发展导向为主,发展导向与矫治导向相结合。通过建立联盟或协同创新中心,不仅解决了大学新生当下问题,还能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

2.搭建一个平台。即搭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专家论坛平台。该平台可以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每年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带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行动研究,多角度产出成果;也可以由相关部门组织,各高校轮流承办,改善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态;还可以聘请省内外专家和高校一线教师针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尤其是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方面的议题开展研讨、交流,展现“江苏智慧”和“江苏方案”。

3.设置一个专栏。即设置“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专栏。笔者建议相关期刊设置专栏,定期刊发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相关的研究文章、成功经验,从而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理念引领和行动指导的作用。相关期刊可以在每年最后一期上刊登来年的主要研究的选题和主要解决的问题,征集相关研究论文和问题解决方案。针对那些具有应用价值但不便发表的调研报告,笔者建议可以采取智库报告的形式呈送给相关部门的领导,并做好进一步的跟进工作。

4.组建一支专家团队。即组建科研与实务结合、老中青结合、专兼结合的专家团队。由于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导致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所以,组建的专家团队也应该包含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病理学、特殊教育学等领域的专家,开展跨学科研究和协同育人工作的探索。此外,我们也可以选拔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行为训练、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等方面确有专长的教师组建专家团队,便于对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直接指导。

5.产出一批优秀成果。即产出“五位一体”工作格局中的优秀成果。笔者建议每两年或三年就开展一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研究方面的评奖工作。评奖工作可以根据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和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分类,从而产生优质课程、品牌活动、工作案例、工作模式、工作机制等。评奖工作可以激励一大批研究者和工作者深入探索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议题,真正成为大学新生健康成长的见证者、引领者和贡献者。

猜你喜欢

新生心理健康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重获新生 庇佑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新生月赛优秀作品
枯蓬新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新生娃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