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医针灸穴位名称的英译

2022-11-20高馨缦

现代英语 2022年5期
关键词:国际标准英译名称

高馨缦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一、引言

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作为三大国粹之一,中医药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珍贵的宝藏,它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体系,是源于中国农耕社会的一种医疗临床实践的学科,同时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中医药文化内容庞大,在数千年来的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其独特的临床理论体系,且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当前,中医药服务已经遍及五大洲,中医药产品出口到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人民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分布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医医疗机构已多达5万多家,针灸、推拿等疗法在众多国家的医疗体系中获得广泛认可。由此可见,近年来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医药在卫生体系的作用,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可度也不断提高,中医药已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当前中医药的跨文化传播正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中医药翻译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其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的研究应更加注重对翻译原则及策略的系统分析,以推动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交流,服务人类健康福祉。

二、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医文化的英译原则

近年来,中医英译研究不断深入。李照国教授在《中医英语翻译教程》中,提出中医英语翻译要遵循“薄文重医,依实出华”“比照西医,求同存异”“尊重国情,保持特色”三大原则;在中医用语英语方面,则要充分考虑“自然性”“简洁性”“民族性”“回译性”“统一性”“规定性”六个原则[1]。龚谦等[2]认为要实现中医的跨文化交际,英译应该遵循忠实于原文意义、贴近原文风格、亲近译文读者等原则。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医药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不断提高。由此,其英译原则不仅要关注如何有效促进中医药“走出去”,更要兼顾中医药文化内涵与思维方式的传播。

(一)尊重现行标准,促进术语统一

一直以来,中医术语英语英译的标准化与统一化是中医翻译界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中医术语英语翻译虽未完全统一,但已逐渐规范化,并有标准可循: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制定的《中医药学名词》、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推出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新汉英中医学词典》等。其中,《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与《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作为当前较为权威的中医术语英译国际标准,极大推动了中医英语翻译的统一化与标准化进程。以上现行标准有力促进了中医药相关术语及表达的传播和学术交流。在此基础上,忽略对已有国际标准的参考而随意采取其他形式的翻译无疑有悖于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其结果必然使中华民族固有的医学知识与西医格格不入,有碍于中医在西方的传播和发展。因此,译者应尊重现有翻译标准,保持术语一致性,进而为中医术语英译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实现奠定实践基础。

(二)坚持文化自信,保留中医特色

对不同医药文化间的差异,应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深厚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民族色彩是中医的基本特色。中医语言蕴含深刻的哲学观,其天人合一、扶正祛邪等核心价值观念与西医在认知上差别甚大。鉴于仅有一部分中医用语能在西医语言中找到相同或相近的对应语,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一味采用迎合外国读者的翻译策略是不可取的。对译者来说,想要完整地翻译好中医术语和相关表达,就必须对其民族色彩和文化底蕴加以充分考虑,以明确再现原文基本内涵。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在后疫情时代大幅提升,为此,其翻译更应体现文化自信,坚持中医药文化的主体地位,凸显中医药的核心文化价值。

三、后疫情时代视角下的穴位名称的英译现状

中国的针灸术的国际传播历时已久,且传播地域广阔,因此中医穴位名称的翻译也较为成熟。世界卫生组织(WHO)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先后颁布标准化方案,其中穴位名称的翻译均采用音译附加代码的方式。然而,随之出现的英文、日文、汉语拼音等多国语言代码再次使穴位译名陷入混乱,阻碍了针灸学术交流。经多次修订,WHO最终于1991年确定了穴位名称的英译国际标准,即用汉语拼音代码、英文缩写和数字三者共同结合,统一了361个穴位的编码。例如“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第四个穴位,而手阳明大肠经的国际标准名称为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yangming(缩写为LI),所以“合谷”的国际标准名称为 Hegu(LI4)。WHO推行的穴名国际代码结束了其英译的混乱局面,有效促进了中医针灸疗法的传播。

国内方面,李照国教授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研究——理论研究、实践总结、方法探索》一书中,肯定了WHO穴位国际编码的积极作用,同时用译例阐明了保留穴位文化内涵的必要性。例如,李教授将“少商”穴译为“Lesser Metal”。因为按五音建运理论,“商”代表金运,不及为少,太过为太,故称“不及之金运为少商”。虽然此种译法并未得到国际上的认可,但从传承中医文化的角度来看,却精确传递了穴名后的文化内涵,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四、中医针灸穴位命名及语言特点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有言:“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穴位命名精辟简明,意蕴丰富,充分诠释了中医语言的精髓。在语言特点上,可将其归为以下两类:

(一)写实类穴位名称

“写实”指穴位名称语言平实,内涵一目了然。相当一部分穴名以人体解剖部位、生理功能、治疗作用以及人体部位和经脉分属阴阳来命名[3],例如耳中、中脘、睛明等。

(二)取象类穴位名称

中医理论的形成以身体感知与观察经验为基础,而取象可视为取某事物为象征,用一类事物或经验与另一类事物或经验做比较。因此,在中医语言中,取象比类无处不在。穴名意义深刻,其中大量的穴名采用“类比取象”法,即通过名称中的文字意象类比其真正内涵。归纳起来,取象类穴名大致有两种:物象取象类与自然取象类。前者指以建筑物、生活物品等来命名穴位,如地仓、肩井、颊车、印堂;后者指以自然现象或景象来命名穴道,如风池、曲池、廉泉、合谷。

五、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穴位名称的英译策略

(一)保留编码,尊重现有国际标准

中医翻译过程中,强调中医药文化内涵的输出是正确的。但如因此将其与现代医学发展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则反倒会导致跨文化传播障碍。对针灸穴名的翻译而言,国际上已有普遍采用的穴名编码,且从目前国内外的实践来看,这种做法已逐步为外国读者所接受。

写实类穴名以短短两字道出穴位所处人体位置或功能作用,有“所见即所得”之感。如“中脘”穴又名“胃脘”,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脘”在中医中即指胃腔。对译者来说,此穴名直截了当地指明了其部位,并不具有隐含信息,只保留其在WHO国际标准中的编码Zhongwan(CV 12)即可。其中,CV为 conception vessel(任脉)的缩写,表示“中脘”是任脉上的第12个穴位。再例如“耳中”穴属经外奇穴,是耳穴之一,位于耳廓内耳轮脚中点处,故名为“耳中”。其编码“Erzhong(HX1)”,已能帮助读者定位出穴位所在的大致位置,因为HX为“helix”(耳轮)的缩写。

由此可见,现有国际标准对写实类穴名的英译十分严谨准确,降低了理解难度。采用“拼音+英文缩写+数字”的翻译策略并不是把中医西医化,而是给中医针灸文化选择一条走向世界的最佳途径。译者断不可自行发挥,盲目乱译,需尊重中医穴名术语翻译规范化、标准化成果,保留穴位编码,促进医学交流。

(二)增添直译,体现中医文化内涵

WHO所推行的国际编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针灸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与学术交流,但这种近乎“零翻译”的书写方法只具有表示意义而没有实际意义。对中医文化的传播而言,对译语仅做语音方面的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取象类穴名寓意深刻,充分体现了中医概念的独特性和完整性。空洞而单一的代码显然无法传递出其语言价值内涵,阻碍了读者对穴名释义的深度理解。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医药国际话语权日益提高,穴名翻译有必要抓住机会赋予译名文化内涵,推动中医药文化输出,因此在编码基础上附加必要注解是不可缺少的。

直译是按照原词或句子的结构和字面意思直接翻译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使译语的回译性强,利于交流。随着中医在国际上的传播,直译法几乎成为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较为普遍的翻译方法。

1.物象取象类穴位名称的英译

物象取象类穴位通过类比建筑物、生活物品的形象来命名,隐含着丰富的寓意。此类穴名数不胜数,体现了中医语言的博大精深。下文以“地仓”“印堂”和“肩井”为例,分析其英译策略。

“地仓”中的“地”指“地格”;“仓”则可理解为“藏谷处”。在面相学中,人面分三庭。鼻以上为上庭,鼻为中庭,鼻以下为下庭,三者合为“天人地”三格。因此“地格”大约在嘴和下巴的位置。中医中,将“口”喻作“仓”有两个原因。首先,口以入谷,故谓仓。其次,脾开窍于口,脾胃属土,仓廪之官,故名地仓。《医经理解》中有言:“口以入谷,故谓之仓;唇在面之下部,故谓地也。”基于以上对穴名文化根源的分析,译者可将此穴译为Dicang(ST 4,barn at mouth and chin)。这种翻译策略首先通过国际编码为读者指明所指穴位,其次让读者了解具体位置含义,使中医概念在英语译语中保持了其特有的内涵。

相比地仓,印堂的名称含义较易于理解。“印”,泛指图章;“堂”,意为庭堂。额部两眉头之间的区域在星相学中称为“印堂”,在面相学中则被称为“阙”或“命宫”,该穴位正位于此处,也因此得名。译者可用“hall”来体现“堂”和“阙”之意,“印”可直接对应为“seal”,其译名为Yintang(EX-HN 3,hall of the seal)。这样对原语的直译清晰简洁,为读者呈现出原名称生动的形象特点。

肩井穴位于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上。“肩”指穴位所在的位置为肩膀。井,地部孔隙也,此处可理解为该穴在肩部的凹陷处。译者可在已有国际代码的基础上适当添加直译指明此穴的含义,即“Jianjing(GB 21,well at the shoulders)”。

2.自然取象类穴位名称的英译

自然取象类穴位名称取自自然现象或景象,文章以“风池”“廉泉”与“太溪”三个穴位为例,阐述其穴名的英译策略。

“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乃“屯居水液之器”,意为穴内物质富含水湿。“风池”指有经气血在此穴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疏散于头颈各部,故名为“风池”。译者可将其译为“Fengchi(GB 20,wind pond)”,用wind和和pond两词的结合为传达出原名称的文化意象。

“廉泉”中的“廉”有“收廉”之意,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冷缩而降。该穴位名的具体来由为:本穴物质为天突穴传来的湿热水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由天之上部降至天之下部,因此本穴如同天部水湿的收廉之处。添加直译注释时,根据语义内涵,“泉”可自然地对应为“spring”,“廉”可选用“condensation”来体现“凝降”的特点,故可英译为“Lianquan(CV 23,condensation spring)”。

取象类穴位名称意蕴丰富,其英译并非短短几个代码、拼音或缩写即可取代。穴名背后蕴含的针灸文化价值与内涵需要译者寻根问源,做出恰当的阐释作为补充,保证传递信息的准确性与含义的完整性。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古汉语中,“太”有“盛大”之意。“溪”顾名思义,表示“溪流”。人体经气从足下涌泉输出,到该穴时汇聚成大溪,故以“太溪”命名。此处若按字面直译可将其处理为“great stream”,但笔者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此译名并不符合英语的习惯表达。因此,笔者建议用“flowing streams”来为读者展现出“百川入海”之感。故太溪穴可译为“Taixi(K 13,flowing streams)”。

《天元纪大论》中有言:“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也。”中医学的临床治疗与疾病预防无不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自然取象类穴位名称的命名方式更是将中医学与天、地、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诠释得淋漓尽致。因此,译者需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让全球读者更好地认识、了解中医文化。

六、结语

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医药的海外传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中医针灸穴位名称的英译不仅要推动中医针灸在全世界的应用,更要担负起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大责任。穴位名称兼具医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其英译在尊重现有国际标准的同时,更应体现中医文化内涵,彰显文化特色,坚持文化自信,使中医药文化在后疫情时代不断为全球卫生健康事业发挥更大作用。

猜你喜欢

国际标准英译名称
首个中文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发布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中国电信4G与5G互操作项目获3GPP立项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成为ISO/IEC 29167—16:2015国际标准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