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溯·磨砺·共读
——我成长的“三联书店”

2022-11-20杜佳勋

初中生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三联书店教研员公开课

■杜佳勋

2012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任教。那时,处于大学生思维的我仍不太明白何为“以学生为主体”,只想通过满腔热情,把每一节课的知识都教给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我慢慢读懂了学生,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也体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真谛。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富有个性的课堂风格,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初学探索道路长

大学刚毕业那几年,我一直处于摸索的阶段,作为“职场萌新”,我常常听课,学习模仿前辈大师们的“名师范”,却屡屡“东施效颦”。我急于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

在努力站稳讲台的同时,我开设了一些语文“微讲座”,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其中有“圈外学语文”系列:对联中的语文、短消息中的语文、流行歌词中的语文、国产单机游戏中的语文、影视剧本中的语文等;还有历史文学相结合系列:上古神话中的文学、春秋战国中的百家奇葩、唐宋不止八大家等;关注生活和语文的“水郭山村酒旗风”系列:吃货辞典VS随园食单、背起行囊&卷起书香等。微讲座虽然受到了学生热捧,但现在想来,似乎除了增加一些语文知识和激发兴趣外,涉及语文学习方法的并不多,我只不过变成了“行走的百度”。

虽然课堂质量不高,但我课后组织了大量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思维品质有了大幅提升。学生利用阅读课开设的“百家讲坛”中,会采用“吐槽大会”和“奇葩说”里脱口秀+辩论的形式,推荐好书,评述时事,谈论古今。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锻炼中有了提升。

在这段摸索的岁月里,我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有了深入了解,懂得了他们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些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为后来我富有个性的课堂风格奠定了基础。而我自己也在“教学相长”中频频获益,对课堂也越来越有信心。

磨课竞赛助成长

如果说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我对教学充满动力,那么各类比赛和公开课的磨炼让我渐渐对教学有了自信。

从跟着学校两位名师参加南京市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到我独自一人参加南京市语文教师基本功比赛,再到之后的优质课、信息化能手比赛,我意识到了语文教师文本解读、写作、演讲等基本功的重要性。

我决定静下心来阅读文本,认真钻研每一篇课文。简单如七(上)泰戈尔的《金色花》,复杂如九(下)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我都把教参和名师课例放到一边,先自行解读并进行教学设计。我的语文课就在一次又一次的“翻车”和“好评”中迂回地前进,我也渐渐有了上公开课的底气。每次公开课,南京市语文教研员袁源和鼓楼区语文教研员孙婵都给了我很多的鼓励、指导和帮助。

在执教《卖炭翁》一课时,我提出问题:“哪里能看出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有同学的回答是“南山”,因为南山不仅远离长安,山路崎岖难行,牛车负炭千余斤更是难以驾驭,“辗冰辙”表明路滑难操控。得炭不易,“南山”运炭更不易。教研员袁源在点评时指出,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深入阅读后能和同样深入解读文本的教师进行思维的碰撞。培养这种口语表达极好、思维品质极高的同学,是语文教师的目标。

师生共读滋味长

除了锻炼基本功外,我时刻提醒自己,我还是一个读书人。在工作的前几年,我延续着大学时的阅读习惯:读一读当当网上的畅销书,刷一刷最火的美剧日剧,看一看教参和名师课例。但随着语文教师“人设”的日益加固,我在读书的选择和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从我喜欢读什么到学生喜欢读什么。

我读书的种类比较庞杂,三教九流无所不爱。为了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我开始关注学生喜欢读的书。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语文教师需要在学生喜欢的书中挑选一些有价值的,带着他们一起读。喜欢奇幻玄幻的,我可以和他们聊聊《哈利·波特和死亡圣器》中伏地魔的哪个魂器最富有想象力。要是能带一本《盗墓笔记》去旅行,那么推荐学生去观赏一下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也未尝不是一件乐事。喜欢青春文学的,读一读张嘉佳《云边有个小卖部》,尝尝友谊和别离的滋味。喜欢推理悬疑的,如果读爱伦·坡担心失眠,那东野圭吾的《神探伽利略》倒是可以微笑着读完。学生的选择,自然有他们的道理。教师如果能多俯下身,从学生感兴趣的书入手,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就会高得多。

第二个变化:从我希望学生读什么到学生需要读什么。

每次教完一篇课文后,我都会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书。时间久了,我发现这些书要么是太专业、难懂,要么就是主观性太强,其实学生并不需要,这些都是我希望他们读的。于是我放弃了这种“有一种好书叫语文教师觉得你应该读”的想法,开始关注什么书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上完《三顾茅庐》之后,固然可以推荐《易中天品三国》,但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原著中《白帝托孤》和《秋风五丈原》两个篇章,是不是学生读起来更亲切、轻松且更有针对性呢?

第三个变化则是关于我自己读书的:从自由无序到有的放矢。我的读书面在不断扩大,不仅从兴趣到专业,甚至从业内到业外。例如上鲁迅的《故乡》一课,传统的读书推荐是《呐喊》的其他相关篇目,甚至是钱理群等鲁迅研究专家的解读。而现在,我开始关注例如毕飞宇的《小说课》,看一看从作家的视角,《故乡》有哪些全新的面貌。

在读书的同时,我也开设了若干整本书阅读的活动课程。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的网课,我还开设了“世界小说环游”系列课程,受到了学生的热捧。我坚信,只有语文教师先捧起书,学生们才会争先恐后地阅读。语文,自然也就“无为而治”了。

猜你喜欢

三联书店教研员公开课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从图文书的文化史到三联书店的出版创新
The Five Steps of Achieving Racial E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