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市文化空间发展探究
——以厦门为例

2022-11-20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吴一凡李宝宏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9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厦门空间

文/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吴一凡 李宝宏

0 引言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文化空间承载着城市精神,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塑造城市特色,彰显城市文化的关键[1]。2021年11月,厦门入选我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闽南特色、开放多元的“一带一路”国际文化都市,亟需通过城市更新提高城市文化空间与城市发展的契合度。以文化为核心开展城市文化空间更新研究,对推动厦门城市“全方位、高质量、高颜值”发展,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助力文化创新,迈向文化强市等具有深远意义。

1 厦门城市文化空间发展现状

厦门作为国际化的沿海城市,具有包容、开放的特点,其城市文化空间建设稳步发展并取得一定进展,其发展优势主要包括3个方面。

1)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为厦门带来丰富且极具本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按照时间顺序将厦门文化空间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4个阶段[2],结合文化空间的主要内容、性质可细分为15个小类,其中古代和近代的历史文化资源最具代表性(见表1)。

2)文化创意产业得到支持,厦门积极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引进培养文化创意方面人才,并为其提供创意空间,推广相关艺术活动,逐渐形成自身特色。

3)厦门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将“人文厦门”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内容,并提出一系列政策法规推行对文化生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城市文化空间。

2 厦门城市文化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历史空间:记忆载体缺失,脉络系统优化不足

随着历史文化名城相关工作推进,厦门历史建筑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日趋完善,据统计,自2000年启动历史风貌建筑普查工作,全市共普查推荐历史风貌建筑1000余处,历史风貌建筑认定工作积极展开,但总体上历史空间保护力度仍需提升:①大部分市、区级文保单位及未定级文化遗存保护状况不佳,如杏林高浦城遗址仅剩片段;②全市范围内历史文化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历史文化空间网络建构力度不足,在空间分布上呈分散式布局,厦门岛、岛外同安岛、海沧区及翔安区部分村镇相对密集,省级以上文保单位主要集中在厦门岛思明区,以清代和近现代为主。

2.2 文化设施:空间集聚差异性大,文化特色尚待加强

当前,厦门文化设施的层级化逐步显现,已形成空间集聚效应,但厦门岛内外空间集聚差异仍较大,具体表现为:①文化设施空间集聚呈“厦门岛内大集聚,岛外小集聚”的差异性特征,根据POI数据统计,岛内最大的文化公共设施集聚区位于思明区西南部,中山路步行街与鼓浪屿周边,第二大集聚区为厦门岛内筼筜湖周边,岛外海沧区、集美区、翔安区、同安区文化设施数量较少,发展有限;②特色文化设施的地域特色不足,主要聚集在厦门岛西南部思明旧城、厦门大学及鼓浪屿的博物馆,基本陈列以地方文化特色为主,但与鼓浪屿相比,其文化设施“地方感”不够突出,参观者缺乏特色文化体验。

2.3 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效应有限,资源尚需优化整合

厦门文化创业园已形成多类型、多方位分布的发展现状,通过产业集聚,将老厂房改造建设为文化产业园区。如改造厦门岛内湖里区工业老厂房培育联发华美文创园、海西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意园区;建设闽台文化产业园、沙坡尾艺术西区、龙山文创园等激活发展新动能。目前,产业园发展存在以下不足:①产业园区同质化较严重,许多园区模仿重点城市园区经营模式,功能定位重叠,未显现各自特色;②在空间布局方面,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但创意产业园区布局较零散,未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共享资源及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与一线城市差距较大,亟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4 文化事件:主题策划力度不够,品牌塑造尚待提升

文化事件逐渐被看作引导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形象、开展城市转型的重要策略[3]。厦门主题文化事件组织策划不足,包括3个方面:①文化事件持续性不够,较知名的大型民俗文化主题活动如郑成功文化节、保生慈济文化节、龙舟文化节等仅在特殊节庆时间举办,覆盖时间较短;②文化活动影响力有待提高,厦门积极搭建国家级、国际性的展览、赛事活动平台,举办海峡两岸文博会、国际时尚周、国际艺术博览会等大型活动,但相较一线城市,在国际化品牌塑造、整体运营等方面尚存差距;③文化主题事件、节事活动等与城市更新融合程度不够充分,在城市更新项目的规模、可持续性、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存在不足。

3 厦门城市文化空间发展对策建议

3.1 整合记忆场所,深挖文化基因,建构文化空间网络

针对历史记忆载体保护不够完善的问题,加大厦门市历史风貌建筑普查工作力度,进一步推进历史风貌建筑的认定、挂牌工作,加大力度保护市、区级文保单位及未定级的文化遗存、民居建筑等。

针对脉络系统优化不足的问题,尊重现有肌理,从整体上凝练文化线索框架,建构文化空间网络。理顺交通路径完善慢行系统,串联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小规模脉络修复连接关系较弱的离散文化空间、历史建筑遗存点,适度拆除部分可腾退老旧建筑,打通消极街巷空间断头路,提高公共文化空间的连通性、渗透性[4]。在历史文化资源较集中的片区,延伸性空间文化脉络,拓展“线性街巷”为“洄游型街区”,加强传统街巷空间深度体验。

3.2 加强示范引导,进行试点更新,打造片区文化名片

针对空间集聚的差异性问题,选点更新,加强示范引导。关注厦门城市文化空间中的老宅古厝、侨屋等建筑单元,选取其中自愿腾退更新的老建筑作为试点。同时,结合建成环境及历史资源,重点关注小尺度室外公共开放空间的塑造,并邀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设计师参与设计。借鉴小规模、渐进式的软性“微更新”模式,探索城市细胞修复与再造的有效路径。

针对文化特色尚待加强的问题,可加强参与式文化体验,推进空间更新与文化活动结合发展。在文化空间的改造提升中强化本地文化特色,注入新的运营内容,打造特色名片。推动小型民间博物馆集群如美术馆、博物馆、演出场所更新,为居民提供艺术体验、交流传统技艺的空间;增加歌仔、高甲、木偶等参与式闽南传统表演文化,提升游客体验。

3.3 提升文化产业复合功能业态,促进文化市场发展

提升城市文化产业与业态功能,加强文化、商业与旅游三者联动,多元融合实现居民的“现代化”生活。

1)引导复合式开发 可参考上海文化空间规划文化设施特色化、复合化的规划思路,加强厦门街道空间设计引导,保证混合街区的多样性。

2)打造高品位文化区 调整低端产业,结合艺术文化产业、影视文化产业等打造老城区高品位文化聚集地,进一步培育城市文化气质。因城市各片区的人口构成、文化资源、文化氛围不同,故各片区产业提升应区别规划、谨慎对待。

3)扶持传统文化产业 加强传统产业保护性发展、低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在主要历史商业街区、风貌区保证老字号回迁,优化、细化老字号品牌商业空间,打造独具本地特色的老字号文化体验。

3.4 结合特色主题策划文化事件,激发文化空间活力

1)持续性举办满足不同受众的文化活动,提升知名度。分主题策划系列文化活动,推进城市文化空间活动多样化发展,形成具有艺术品位、学术价值、区域特色的空间。尤其重视本土特色民俗活动,积极促进不同类型的文化机构共同参与,加强与周边高等院校互动。

2)提高大型文化主题事件与城市发展战略的匹配度。可借鉴上海世界博览会、西岸文化走廊等活动举办经验,结合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策划文化事件,避免“为事件而事件”的短视行为。

3)积极推动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的“城市设计”文化事件。可借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经验,关注城市空间问题,联合社会各界多方参与,结合设计、文创活动事件,通过设计的力量唤醒城市文化空间的生机。

4 结语

通过研究分析厦门城市文化空间现状问题,在总体思路上遵循“建构城市文化空间网络,持续地方化更新”的营造理念,对城市文化空间进行优化整合,针对城市文化空间中的历史空间、文化设施、文化产业及文化事件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构网络、增试点、提业态、策事件”的建议,以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推进厦门城市实现“全方位、高质量、高颜值”的发展。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厦门空间
厦门正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看了《开端》,才发现我对厦门一无所知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偶”遇厦门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