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榆林市羊绒产业调查研究报告

2022-11-19马东刘芳刘柯柯冯波陕西省榆林市羊产业发展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22年20期
关键词:绒山羊细度榆林市

文│马东 刘芳 刘柯柯 冯波 (陕西省榆林市羊产业发展中心)

一、榆林市绒山羊产业发展现状

1.陕北白绒山羊品种状况。20世纪80年代以前,陕西省榆林地区饲养的山羊以体型矮小、生产效率低的本地黑山羊为主,1977年开始引进辽宁绒山羊为父本,对当地陕北黑山羊进行杂交改良,经多年选育发展,成功培育出绒肉兼用型“陕北白绒山羊”新品种。2003年2月经原农业部审定批准为新品种,并收录于全国新编羊品种志。陕北白绒山羊耐粗饲、适应性强、省草料、易饲养,具有产绒量大、绒纤维长度细度、产肉性能、频密产羔个体等特征。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北部的榆林、延安两市的各县区,其中,榆林市的陕北白绒山羊存栏量约占陕北白绒山羊总存栏量的90%。榆林市长城沿线风沙草滩地区(榆阳区、神木市、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区)的陕北白绒山羊存栏量占到全榆林市陕北白绒山羊存栏量的80%以上,占整个陕北白绒山羊总存栏量的70%以上。

2.羊绒原料资源充足。2019年年末,榆林市绒山羊存栏量达443.52万只,占全市羊存栏量549.12万只的80.77%。2019年榆林市生产原绒1370.6吨,占全国2019年羊绒产量的9.16%。2019年全国羊绒产量在1000吨以上的省区有内蒙古、陕西、新疆、山西,陕西处于第2位,而陕西省羊绒产量的95.31%产自榆林。榆林是当之无愧的全国原绒资源第一大市,原绒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3.生产效率不断提高。2002年年末,榆林市羊存栏267.31万只,此后逐年增长,到2020年年末,全市羊存栏量达到550.69万只,净增长283.38万只,年均增长15.74万只,年均增长率5.89%。2002年,榆林市羊绒产量405.5吨,到2020年达到1400吨,净增长994.5吨,年均增长55.25吨,年均增长率达到13.63%。从肉羊存栏量增长率和羊绒产量增长率的对比可知,榆林市羊绒产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羊存栏量的增长速度,这表明在科学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榆林市肉羊生产水平大幅提高。

4.区域布局相对集中。从生产区域的分布来看,榆林市所有县区都有陕北白绒山羊养殖,产区比较分散。但从各县区年末存栏量看,陕北白绒山羊主要集中在长城沿线的榆阳区、神木市等北部县市区,存栏量占全市年末羊存栏总量的80%以上。榆林境内的长城沿线沙漠草滩区占总土地面积的42%,地势平坦广阔、人力资源较为充足,地下水资源相对充裕,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宜于发展草食畜牧产业。

5.羊绒品质总体良好。近年来,榆林市羊产业发展中心每年对全市范围内羊绒进行抽样测定,根据测试结果,羊绒平均细度为15.57微米,其中细度小于14.5微米的占22.04%,14.5~16微米之间的占53.09%,16微米以上的占24.87%,平均绒长7.39厘米,但较2003年品种认定时的绒细度明显变粗(2003年陕北白绒山羊品种认定时的羊绒平均细度为14.46微米),反映出羊绒细度有正在增粗的趋势。

6.羊绒加工初显成效。作为全国羊毛防寒服研发、生产基地,榆林的羊毛绒产业已形成规模和区域品牌优势,现有羊毛防寒服和羊绒加工企业坚守工匠精神、追求极致完美,不断革新技术,生产的羊毛防寒服轻柔舒适、干爽保暖、防风透气、回弹性好、吸湿性强,广受赞誉。目前,榆林羊毛绒企业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31项,协会集体商标1件,荣获陕西省名牌产品4件,陕西省著名商标12件,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全市年产羊毛产品1300多万件,产值约30亿元。

二、榆林市羊绒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差距

1.羊绒品质有下滑趋势。羊绒直径细是陕北白绒山羊最重要的优良品质之一,羊绒细度越细则个体产量越低,反之亦然,而市场价格对优质细羊绒和粗山羊绒无明显区分。养殖户为追求较高经济效益,引进产绒量高、绒直径粗的绒山羊对本地羊进行杂交、扩繁,从而提高了陕北白绒山羊的产绒量,也导致陕北白绒山羊绒细度逐渐变粗,羊绒品质出现下滑趋势。

2.绒毛产业链条待完善。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和各环节协调发展问题是制约绒山羊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整体而言,榆林市饲养、加工、流通各环节发展不协调,羊绒流通、加工业滞后于原绒生产,市场销售仍以原绒为主。市内为数不多的几家加工企业其羊绒产品加工水平依然相对落后,多处于初加工阶段。加工营销水平的落后,影响了内销外贸。

3.羊绒购销平台缺失。榆林市目前的羊绒流通销售环节尚不完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内交通、物流、信息行业快速发展,镇川镇的区位优势下降,曾经活跃的镇川皮毛市场也逐渐萧条,羊绒销售主要靠绒贩子贩卖,最终被贩卖到灵武、巴彦淖尔、清河等地,直接销售或进行初加工后出售。因此,榆林虽为羊绒原料的生产大市,但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效应,在羊绒市场上没有话语权,只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

4.品牌优势不明显。目前,榆林培育了羊老大、七只羊、蒙赛尔、冬韵、红柳等一批羊绒毛加工民营企业。但尚未形成广泛认可的品牌,无论是与意大利的阿尔法、英国的道森等国际一线品牌相比较,或是与国内鄂尔多斯、维信、中银等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同样的羊绒原料生产的服装,档次不高,附加值较低,缺乏知名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5.创新能力不强。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榆林市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薄弱,产品开发能力不足,产品结构简单,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不高。

三、对榆林市羊绒产业发展的建议

1.制定落实政策措施。制定和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落实激励羊绒毛生产企业自主创新相关的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更多地承担重大科技项目。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面向企业开放共享科技资源。建设一批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创新管理和开拓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

2.打造羊绒产品加工购销平台。筹建陕北羊绒毛交易中心和国家级检测中心。承担羊绒产品的收储、交易,羊绒质量第三方检测鉴定等。规划发展以“打造全国羊绒产业中心”为目标,联合组建大型绒毛收储企业,建成国内有影响力的羊绒产销基地和羊绒纺纱基地,推进技术创新、销售方式创新及文化创新,提升羊绒产业创新层次和水平,鼓励和支持羊绒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深加工、精加工,更新设备和工艺,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延长产业链,全面提升绒纺产业的集中度和规模化,形成产业集群,扩大榆林羊绒产业上的基础优势。

3.规划建设羊绒产业园。加快启动建设羊绒产业园,引进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入驻,发挥其带动和引领作用,带动本地分散的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打造专业化特色明显、产业链长、积聚效应显著的绒纺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实现做大做强。培育一批重点骨干企业,集中发展3~5个核心企业集团,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嫁接改造和捆绑上市,增强企业活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4.制定实施人才储备战略。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产业的持续壮大要求必要的人才储备,制定相关政策,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开展各类人才的培训,与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榆林学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培养技术人才。同时组织和动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服务。从科研院所和高校选派一批科技人员进入企业,研发技术、开发产品,特别是鼓励科技人员带技术、带产品进入企业推广应用。同时鼓励科技人员直接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创业。实行长期性、持久性、针对性的人才库存与培养,从而保证企业人才能够满足企业长远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源策略。

5.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发挥羊绒资源和品质优势,加大品牌培育力度。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检测水平,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发展深加工、精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推出引领市场的高档精品,不断优化设计、制造、包装和售后等各个环节,提高行业竞争力。鼓励积极与国内外著名纺织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羊绒制品。同时,要搜集榆林羊绒的历史人文特有性材料,挖掘羊绒产品的文化内涵,并通过网络、报刊、推介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攻势,增强榆林羊绒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推进榆林市羊绒的产业化进程,促进特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6.优化原绒品质。要科学地保护和利用陕北白绒山羊细绒种质资源。推行标准化养殖,实施“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羊绒产业化模式,发展订单山羊养殖业,建立优质羊绒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实行原绒“优质优价”,从种畜基地的源头上抓好优质陕北白绒山羊品种的培育。利用市场的杠杆作用,有效调动养殖户养殖优质绒山羊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养殖户,饲养优质绒山羊,巩固优质羊绒主产区地位。

猜你喜欢

绒山羊细度榆林市
新华指数 新增岢岚绒山羊
原料煤细度对焦炭反应后强度的影响研究与实践
我国绒山羊种质资源、产绒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叶锐仙作品
不同水分磨的粉碎细度对粮食水分含量的影响*
纱线细度对纯棉平纹面料芯吸高度的影响
破解民企“经理荒”——榆林市“云端”培育万名职业经理人
不让脱贫攻坚“踱虚步”——榆林市强化脱贫攻坚督查
辽宁绒山羊春季放牧植物中毒防治
辽宁绒山羊养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