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习惯养成谈如何做好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工作

2022-11-19王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营镇红星九年一贯制学校

教书育人 2022年23期
关键词:不良习惯教育引导阶段

王武年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营镇红星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

(一)基于成长发展要求

小学低年级阶段主要是指学生在7~9岁这一年龄阶段,他们刚刚走出幼儿园学习环境,进入小学阶段学习,这一阶段大部分学生尚未完成习惯的过渡,部分学生仍然存留有幼儿园时期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常常产生不适应之感。班主任参与的班级管理,应当通过培养学生在小学学习生活中环境的适应能力为重要方向,实现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世界观尚不成熟,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理解不够透彻,因此,无法形成有效的学习层面的自我约束能力。需要通过班主任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塑造良好学习习惯。小学生在未来的成长发展中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要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

(二)主要形态

学习习惯是习惯的一种,在学生群体中与生活习惯同处于较为常规的习惯类型之一。学习习惯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学生一旦形成了固定的学习习惯,就会在自己开始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展现出来,最终塑造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品质。学生在面临相类似的学习情景时,便能够从更为熟悉的学习习惯出发尝试解决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尚没有形成固定的学习习惯,因此,需要由班主任来进行塑造。一般来看,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多来源于幼儿园中,他们更喜欢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并不符合小学阶段的教学节奏,因此,班主任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方式,帮助学生不断进行良好的习惯塑造。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学科学习当中。例如,语文学科主要的学习习惯主要包含读写习惯、阅读习惯、交流习惯、写话习惯等;数学学科中,主要包括数理习惯、图形认知习惯、逻辑分析习惯等。也有部分班主任在学习习惯方面进行整合,提出了课前预习习惯、课上认真听讲习惯以及课后复习习惯等,认为这三个方面的习惯养成,是幼儿园阶段儿童不必备但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中必须具备的习惯,相应的,班主任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管理中,也会从符合自己对于学习习惯理解的诸多方面,针对低年级学生习惯的一般特征,来组织开展习惯培养工作。

(三)需要调整的不良习惯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当中,由于自身对于学习理解不够清晰、在幼儿园养成的学习习惯未能做出调整,通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不良学习习惯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负面阻力的多种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学生很难摆脱熟悉的习惯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常见的不良习惯如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当中开小差、走神、缺少学习整理能力、一边听课一边玩耍等。这些习惯有的来自学生本身的儿童爱玩天性,有一些来源于小学阶段教学管理工作的失位,班主任未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正向的学习习惯引领。班主任在后续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需要认识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站在学生成长视角下,探索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学习习惯养成塑造方式,帮助学生不断纠正不良习惯,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二、针对习惯养成的教育管理理论

学生的成长过程有着内在的逻辑,同时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需要内外部共同作用来实现。班主任所开展的教育引导工作想要能够发挥作用,提高质量,班主任需要进行相关教育理论的整理和学习,奠定教育引导的坚实基础。目前,班主任在开展班级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参考的理论框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键期理论

关键期理论主要对人类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进行界定,其中小学阶段作为人成长发展的奠基阶段,其中展现出循序渐进的发展特征和生理心理逐渐完善的过程特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发展水平有着显著差异。部分学生即便所处相同的发展阶段,但是由于自身行为习惯特点和性格、认知,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机能。班主任所开展的教育管理工作,不能跳出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进行一刀切教育,而是应当深入学生的真实发展状况中,结合学生生理、心理、性格特点、日常习惯等,对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判断和描述,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引导效果。低年级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其核心价值在于学生存在的可塑性特点,因此,班主任教师应当将小学一、二年级作为培养塑造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场景,通过积极引导、有效纠正、培养学生信任感等方式,来实现学习习惯的引领目标,为学生后续成长做好准备。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主要描述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有着所处环境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以学生最近的认知区作为教学主要要素,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培养,使学生能够达到更远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理论最早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率先提出,在他的研究论著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水平可以通过成年人以及同伴提供有效的经验帮助最终实现提升甚至是认知范围的跃迁。其中班主任作为为学生提供教育指导的成年人,主要通过示范、举例、提问、开展活动等,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并对学生的潜力进行激发。低年级阶段学生的年龄整体偏小,他们未能形成自我约束能力和规则意识,因此,更多时候,他们的学习方式来源于天性。班主任开展工作,需要依托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组织开展集体活动、日常管理,借助榜样 的力量,帮助他们拓宽思维认知,塑造行为习惯,引导他们逐渐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尝试在学习当中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约束。

(三)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由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儿童所处不同阶段,他们的认知过程有着发展规律性。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由小到大分别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低年级学生刚刚走出幼儿园学习环境,他们的认知则处于感知运动到前运算阶段的重要过渡期,他们开始有了理性认识世界的意识,但是需要在运动的过程中,通过感性直观的形式来进行理解。班主任在开展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行为塑造管理当中,应当遵循学生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规律,将具有抽象规则特性的学习习惯形式转变成为可观可感的具象形象,使学生能够在环境塑造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基于习惯培养诉求的教育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一)注重发现和深入探索学生不良习惯的管理分析

班主任想要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深入学生环境中,尝试分析学生形成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进而通过对症下药的方式,通过教育引导手段进行有效调整。前述分析当中提出,绝大多数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无法做好自我管理,爱玩的天性使得学生在学习当中难以进行积极有效的投入。学习习惯中,常见上课过程中状态精神不佳、做小动作以及随意走动等不良习惯。这些习惯的出现,可能来源于学生本身的爱玩的天性和幼儿园阶段养成的习惯,也有可能是受到其他学生的蛊惑和引导,最终形成了错误习惯。在教育引导中,班主任可以结合对学生日常学习当中的性格、表现等判断,对学生产生这种不良习惯的一般情况进行判断,同时为了保证学生的自尊心,班主任可以通过延伸、抚摸头部等方式,进行潜在告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错误习惯,进而积极进行改正。通过这种方式,班主任不仅找寻到学生在上课中不良习惯因不自觉的心理特征而产生这一原因,引导学生建立起有意识地自我行为管控,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学生薄弱的内心环境受到严重冲击。

(二)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管理

一些学生在学习当中产生的不良习惯,与学生本身的家庭环境有关。部分家长群体缺少教育意识,对于儿童教育的理解较为肤浅,导致日常生活中,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习督促停留在表面,学生无法凭借家长的督促和管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些学生在生活中缺少家长的关注和沟通,容易产生自卑或者性格暴躁等极端负面情绪,这些情绪的出现也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家校合作模式主要通过家庭与学校建立桥梁沟通的方式,整合家庭和学校两个教育培养场景,其中班主任需要发挥自身的专业教育管理能力,帮助家长强化他们的教育能力,引导家长形成对于学生的关注、关爱和认可。例如,在家校合作中,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亲子运动形式,增强家长对于学生的陪伴时间,组织家长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逐渐感受到家长群体对于自己的关心和关爱,感受到内心当中的温暖。此外,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配合,在课外作业当中,进行针对性的鼓舞和激励,使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自信心,不断进行自我建设,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开展班会活动树立榜样形象

小学低年级学生善于通过对成年人的模仿,获取知识,形成行为习惯。其中榜样教学是小学阶段学生教育引导和思想价值引领的重要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健康良好学习习惯中,班主任同样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作为引领,使学生在感受到榜样的精神品质中产生内心的力量,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班主任在教育引导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践行榜样教育:一方面,班主任可以结合历史上的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为学生提供精神的洗礼和震撼。例如,历史上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近代革命斗争当中的革命烈士等,他们都有着崇高的人格,有着坚定不移的理想。教师可以在班会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这些历史人物人生经历,以十分生动、形象的方式描绘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既能够完成对于学生兴趣的吸引,又能够带动学生快速进入场景中,增进学生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将自身的形象塑造作为榜样形象,进行引领。例如,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可以在课前上课时认真准备教具,课堂上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提问方式,尽量地丰富教学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问题,教师做好榜样作用。比如,学生不能做好课前准备时,教师在上课前可以提前进入到教室,将黑板擦净、准备课件、静静等待上课;下课后将多媒体关闭,擦好黑板,带着教具离开教室。通过教师的亲身示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班主任是低年级学生接触较多的成年人,他们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产生信任意识积极进行学习和效仿,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创新课堂教育环境

低年级学生对于未知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趣味的课堂教学形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衔接,往往体现在寓教于乐的游戏教学形式设计,对于班主任来说,在面对学生时要避免急切、迫切的管理心理,而是应当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通过优化过渡教育引导,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转变思维认知,形成学习习惯。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与各学科教师进行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在学科学习当中的热情。其中,道德与法治、语文等课程中,教师都可以巧妙设置教学流程,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在预设的情景中,通过游戏参与来增强体验。教学中,班主任便可以与学科教师相互配合,通过开展诸如话剧表演、答题游戏等形式,提高学生兴趣,同时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尊重规则、管理自我的思维,奠定良好学习习惯基础。除此以外,班主任教师还要跟踪督促,持之以恒,确保课堂引导颇具实效的良好开端不半途而废,因为小学生的耐久力和可变性决定了他们可能无意地走偏或者见异思迁。除了课堂资源,班主任教师还要放宽视野,挖掘课外、校外优秀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分析整理,充实教学,融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序列,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刚迈出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学习,他们感觉到天性的压抑,同时不具备自我控制能力,最终表现出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班主任所开展的学生教育管理,除了要培养当前的学生知识和能力素养,更应当兼顾长远,从学生的成长发展角度不断优化习惯培养塑造机能,通过符合学生心理特征、针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引导策略,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学习习惯问题,产生端正学习态度、不断约束自己的意识,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猜你喜欢

不良习惯教育引导阶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中职院校班主任工作中改善学生不良习惯的行为研究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
体育教学应当重视卫生与健康教育
听妈妈讲故事
如何改变生活中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