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究

2022-11-19周永梅

名师在线 2022年5期
关键词:泉州中华法治

文 /周永梅

引 言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其学科目的在于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等的协调进步与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获得更长远的发展。这也正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初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该学科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备受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该学科教师纷纷加入探寻新方法、新突破的行列之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引用能够使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且有深度,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的实效性也因此变得更高。以下研究,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这一主题进行探讨,所得观点望能给予相关研究人员些许启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可行性

(一)当前社会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承的丰厚土壤

当前社会关于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各群体从各个层面入手,提倡人们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有所创新与发展。国家更是多次强调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性与必要性。“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具体到社会生活实际,不难发现,当下已然掀起了一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各种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层出不穷。可以说,当前从国家层面到个人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与发展都被广泛提及,积淀着丰厚的土壤。这就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从实际出发,积极地将自身学科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二)学科教学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

单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名称来看,就可以发现其教学内容围绕着道德、法治等相关知识展开,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恰好就包含大量道德、法治等内容。例如,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思想,一直以来都为历代儒客尊崇,更与我们当前社会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二者都鼓励个体朝着更好的道德方向发展。可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诸多教学内容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教师立足学科教育实际,尝试引入与运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对外界事物认知建构的重要时期

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处在接触、了解外界事物的重要时期。在该时期,学生的“三观”、思想、品质等都将得到有效的塑造。因此,如何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引导,以及进行哪些方面的引导,显得至关重要,这将决定着学生日后的成长与发展方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它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蕴含着极大的能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将这些优秀的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渗透于初中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情感、精神与心灵的冲击与启迪,从而积极地汲取其中的精华,吸收里面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以此建构自身的认知结构与框架体系,实现更好的进步与成长。从这层意义来讲,由初中阶段学生特殊的年龄特点出发,将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存在着切实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利用本土资源,寻找两者融合的有效载体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的一些章节本身就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为此,教师一定要立足学科教育的实际,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合理利用本土资源,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二者的有效、高效融合。这样既能有效提升学科教学的效益与质量,同时,还能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进入学生的视野,冲击其敏感而真挚的心灵。

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部分“延续文化血脉”便是这样有着明显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与底蕴的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与了解那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物质、精神、思想等诸多内容。教师在教学这一节内容时,可以结合本土资源,以泉州成功申遗的时政热点导入,播放视频《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通过设问“泉州为什么能申遗成功?”介绍“世遗泉州”的22个遗产点:九日山、市舶司遗址、天后宫、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泉州文化。随后,教师可以通过“中国的泉州,世界的泉州”图片展,带领学生跨越时空的距离,走进“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欣赏那些拥有千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是,我们看到了惠安女服饰、蟳埔女习俗、泉州拍胸舞、南音、提线木偶、梨园戏、高甲戏、五祖拳、石雕、花灯、泉州锡雕技艺、永春香制作、德化窑具、泉州美食、晋江精神等珍贵的“民间国宝”图片。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而是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使其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在以泉州文化为主线,帮助学生走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延续文化血脉”有更多的了解,深化与升华本节课的学习认知。与此同时,教师还能让学生在内心坚定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与信念。这很好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及意义。

(二)组织活动,探寻两者融合的高效途径

学生的学习不能单纯局限于课堂,还应当有更丰富的外延。为此,立足课堂教学内容,灵活组织与高效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便成了推动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另外一个有效途径[2]。由此出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可以立足自身教学实际,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以此引导学生参与、融入其中,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探寻知识、发展素养与能力。而依据实情探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二者的融合自然也变得切实可行。

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例如,在教学八年级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节知识之后,笔者特意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寻找“古诗词中的规则意识”的文化探寻之旅,鼓励学生通过认真查阅资料、寻求他人帮助等不同的形式,找到那些体现在古诗词以及文言文中的规则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不需要安静坐下来聆听,而需要学生去思考、查找、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正确的认知。这使初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同时,大家通过不同的方式,也找到了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如有的学生寻找到了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言论,并对其进行了翻译。“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意思是说:“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奖惩他们的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其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如果有作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或尽忠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评定他们的奖惩,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偏袒、有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有的学生找到了《孟子·离娄上》中的相关表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并对其含义进行了阐述:“离娄眼神好,公输班技巧高,但如果不使用圆规曲尺,也不能画出方、圆”……无论是《出师表》还是《孟子》,无疑都是古人先进思想与智慧的结晶。因此,这些有关规则意识的古诗词、文言文都能以一种巧妙的形式烙印于学生内心,使学生明白社会生活需要规则。这既升华了学生课堂所学的主题,同时,也使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探索与了解的欲望,为其日后主动接触与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蓄了重要的力量。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表现

(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教育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的仁人志士在不同的时代更是以不同的形式践行着对家国的热爱。可以说,厚植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不仅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更是弘扬与发展中华民族家国理念及其精神的必然要求。恰好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家国教育素材,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挖掘,面向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的启蒙、渗透与教育。

例如,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邶风·击鼓》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其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句子“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句在当下被广泛用来形容美好、真挚爱情的句子,其最原始的含义是战友们在战场上相互约定“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相互立下誓言,手牵手赴战场共生死”,其中蕴含着对战争的厌恶情绪,对即使如此依然携手保家卫国的情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宣泄。又如,西汉名将、杰出的军事家、爱国将领霍去病曾直言拒绝汉武帝要给他建造府第的赏赐,更是说出了激励世世代代子孙的家国情怀名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无一不体现着浓浓的对家、对国、对民族与人民的真挚热爱……这都成为笔者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中巧妙渗透、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素材,推动着学生走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细细品味的同时坚定内心对家国的赤诚热忱与敬爱,使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教育的预期目的也得以很好的落实。

(二)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个人品质情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包含着有关个人品质的诸多精华,教师可以将其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进而对学生个人品质情操等进行培养。由此出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当积极挖掘这些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形成端正的个人品质,助推学生长远进步与发展。

例如,“言必信,行必果”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遵守承诺,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这其实有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诚信观。又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是说不要因为是一件小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是一件小的坏事就去做,须知,小小的善意也能带给身边的人以温暖,而小小的恶也将对自己或者他人带来不好的影响。这其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行为价值观。再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诉我们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这就使得初中学生能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懂得尊老爱幼,并将其转化为自身实实在在的行为与举动……可以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挖掘与利用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目标达成了高度一致,有助于滋养初中阶段学生的个人品质情操,为初中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结 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长与发展的重要根基,有着继承、弘扬与发展的必要意义。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一定要立足学科教育实际,积极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与发展的重要责任,并将其巧妙运用到教育实践之中。这样既能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焕发生机与活力,又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更多初中学生了解、熟知,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创新。这样一来,初中学生能够获得更大的进步,而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泉州中华法治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