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2022-11-17杨威周献增

农业知识 2022年5期
关键词:故道桑树黄河

杨威 周献增

2018年4月19日,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主办的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国际论坛上,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被授牌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多年来,夏津县坚持“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实现了古桑树群的可持续性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古桑树群基本情况

古桑树群位于夏津县城以东黄河故道内,占地33450亩,尚遗存百年以上古树2万多株,其中500年以上的2000株。古桑树群群落结构复杂、生态稳定,给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古桑树群是当地先民为抑制风沙、促进农业生产而在黄河故道的沙地上栽植并传承下来的,因其在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制药利用、农业景观维持等方面的多功能价值,2014年被农业部正式公布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种“以桑治沙”模式是中国鲁西北平原黄泛区防沙治沙的重要典范,不仅保障了区域生态安全,而且为当代居民的生计安全提供了食、衣、药、用等多方位产品。

二、助力乡村振兴

(一)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以古桑树群为资源主体,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积极申报精品特色民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整体谋划桑产业特产、纪念产品、特色美食,开发一批集参观考察、产品展示、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全力打造乡村旅游的齐鲁样板。

依靠产业提升带动当地百姓收入提高。葚果的价格由原来的0.4元/公斤提高到现在的4元/公斤。全县年产葚果14000吨,鲜果销售量约3000吨,年产桑葚酒2万吨,桑叶茶150吨,葚果干750吨,桑产业综合开发年产值达到10亿元。其中,桑果多种经营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7%。人均桑果收入5000余元,桑树成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二)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遗产地有农户3000多户,1.5万多人,全县桑产品加工业80余家,从业人员达2.8万人。夏津县政府投资建设了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在打造美丽古桑村庄的同时,重点打造“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生态旅游和庭院经济,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

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优势,吸引回乡创业青年不断增多,大学生、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纷纷投入创业的浪潮中。尚品园桑树产业合作社、传峰葚果合作社等桑产品企业在桑产业发展中脱颖而出,成为带动遗产地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建设特色古桑村落的前屯古村,建设了古桑农耕文化展示馆,通过图、文、声、光、电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建设了桑文化博物馆,不断弘扬传统文化,深化古桑农业文明的传承;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文化为背景、古桑树群落为依托,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了古桑文化博物馆、桑黄文化博物馆。自2008年以来,已连续举办14届葚果生态文化节,成为夏津展示对外形象、繁荣文化艺术、承载经济发展的“文化盛宴”,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世界遗产地·千年古桑林”的品牌越来越响。

三、下一步打算

(一)加强古树保护,传承古桑文化

建立长期的古桑树群保护机制,对保护区内古桑树建立完善的档案数据库,对每棵古桑树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着力打造“黄河故道古桑文化村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动村民利用桑产品加工、桑文化体验、休闲民宿、电商小院、文创小院等方式发展庭院经济。讲好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的中国故事,推动中国传统农耕文明“走出去”。

(二)深化桑产业发展

一是大力推动桑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推进旅游业提档升级。二是通过发展二产带动一产、三产,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集桑树种植、桑产品加工、桑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健康养老于一体的完整桑产业链。

(三)加强科技支撑

一是要加强科技投入,设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专项基金,引导当地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相关研究,并给予经费支持;二是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组建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库。

(四)加大宣传推广

大力宣传古桑树群的生态、观赏价值,提高公众爱护古树的意识,依靠公众的力量对古桑树进行监管和保护,使保护古树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猜你喜欢

故道桑树黄河
桑树下的快乐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我的小桑树
『黄河』
秋风吹彻(组诗)
春天
黄河故道
哭泣的桑树观海之鱼
黄河故道梨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