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护理联合中药穴位贴敷在腹泻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2022-11-16刘雅静段斌斌高乔

关键词:复发率菌群杆菌

刘雅静, 段斌斌, 高乔

(1.乳山市人民医院 儿科,山东 乳山,264500;2.威海市立医院 疼痛科,山东 威海,264200)

腹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及水电解质紊乱等为主要特点。若患儿未能接受积极、规范的治疗,则可能导致其出现营养不良、消化吸收障碍等[1]。目前,对于小儿腹泻一般采用微生态制剂、肠黏膜保护剂等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疾病症状,降低腹泻的不良影响[2]。但长期临床实践表明,家属疾病知识、喂养知识等的欠缺,以及西药的不良反应,均可能影响患儿的治疗结果[3]。近年来,伴随中医特色疗法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中医技术被应用于临床治疗,其中中药穴位贴敷具有作用直接、用药安全及经济实惠等优势[4]。本研究对腹泻患儿施以中药穴位贴敷干预,取得的效果良好,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了2021年1~12月乳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6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且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标准:① 符合《实用儿科学》[5]中对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② 可耐受中药穴位贴敷干预;③ 临床资料齐全,且具有真实性。排除标准:① 合并原发性免疫功能缺陷或其他胃肠道疾病;② 伴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障碍;③ 穴位贴敷部位伴有皮损。将纳入的136例患儿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入对照组(69例)和观察组(67例)。对比2组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优质护理 对照组患儿接受优质护理,至其出院,并对其进行3个月的随访。

1.2.1.1 疾病宣教 护理人员基于家属的职业、文化程度及疾病认知水平,灵活采用口头讲解、视频宣教及健康手册发放等方式对其进行疾病宣教,帮助其获得正确认知,掌握必要的护理知识。

1.2.1.2 心理疏导 护理人员以热情的态度主动与患儿交流,或采用抚触、拥抱、播放动画片、玩游戏及讲故事等方式对其进行安抚,缓解其紧张、恐惧及哭闹等情绪。

1.2.1.3 环境护理 为患儿营造充满童趣的病房,确保湿度、温度均处于适宜范围,严格按照消毒隔离制度对病房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对感染性腹泻患儿实施隔离,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1.2.1.4 生活管理 记录患儿的生命体征、精神反应及尿量等情况,若出现异常,则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并协助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结合患儿的营养状况,帮助家属掌握科学的饮食方法,告知其患儿须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且应从流质食物逐步向半流食、普食过渡,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嘱家属根据气温变化及时为患儿增减衣物,排便后使用温水清洗患儿的肛周,使其皮肤保持清洁、干燥。

1.2.1.5 出院指导 出院前,护理人员与主治医师共同评估患儿的恢复情况,找出院外照护注意事项,包括卫生习惯和营养补充等,并以书面形式列出重要事项,包括用药方法、复诊时间等。

1.2.2 中药穴位贴敷 观察组患儿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中药穴位贴敷,至其出院,并对其进行3个月的随访。

1.2.2.1 中药穴位贴敷制作 取厚朴3 g、丁香3 g、白胡椒3 g、炙甘草3 g、吴茱萸5 g、紫苏5 g、半夏5 g、白芷5 g、陈皮5 g、茯苓10 g、苍术10 g和大腹皮10 g,将上述药物研磨至粉末,用水调制为糊状。

1.2.2.2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 指导患儿取平卧位,对其脐部周围皮肤进行清洁,并将调制好的敷贴轻轻置于肚脐上。于每天睡前贴上,并在次日清晨取下。

1.2.2.3 中药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贴敷前,仔细观察患儿脐部周围的皮肤,若存在皮肤破损情况,则暂不进行贴敷。同时,详细告知家属实施中药穴位贴敷的方法、过程、作用和重要性,使其配合医护人员共同做好患儿的治疗工作。在贴敷期间,避免贴敷处及其周围沾水,防止脱落,若出现潮红、发痒等现象,则在第一时间告知主治医师,并协助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在贴敷取下后,使用温水清洗擦拭贴敷部位。若患儿出现严重哭闹,则全面分析原因,明确是否因中药成分刺激所致。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有效率 腹泻、呕吐等症状消失,粪便常规、血常规及大便隐血试验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为显效;相关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为有效;不符合上述判定标准为无效。显效和有效均纳入总有效率的计算。

1.3.2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记录患儿发热、呕吐、大便异常及电解质紊乱的消失时间。

1.3.3 肠道菌群 于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3个月后,采用半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检测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

1.3.4 腹泻复发率 记录随访3个月期间患儿的腹泻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2%,高于对照组的85.51%(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例(%)]

2.2 2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发热、呕吐、大便异常及电解质紊乱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2.3 2组肠道菌群水平比较

入院时,比较2组间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水平,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出院时及出院3个月后,2组的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均较入院时增多(P均<0.05),且观察组均较同期对照组更多(P均<0.05),见表4。

表4 2组肠道菌群水平比较

2.4 2组腹泻复发率比较

随访3个月期间,观察组仅有1例出现复发,腹泻复发率为1.49%(1/67);对照组出现7例复发,腹泻复发率为10.14%(7/69),观察组的腹泻复发率较对照组更低(χ2=4.597,P=0.032)。

3 讨论

婴幼儿机体尚未发育成熟,肠道功能、免疫功能及抵抗力等均比较差,在受到病毒、细菌等侵袭时更容易发生腹泻,同时在疾病发生后多伴有营养不良、消化能力下降等问题[6-7]。在儿科各类疾病中,小儿腹泻的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且近年来呈持续上升的趋势[8]。现阶段,临床对于小儿腹泻暂无特效治疗方案,常规西医治疗虽然能够缓解症状、控制病情,但临床效果、预后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9]。因此,在治疗的同时辅以有效的护理策略具有积极意义。

中医学将小儿腹泻归属至“泄泻”范畴,认为小儿先天体质不足,脾胃虚,在湿、热、寒、风四邪作用或饮食不洁等影响下,易出现肠胃受损、升降失调,进而引起腹泻[10]。因此,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临床应重视健脾利湿、清热益气。王海花[11]的研究结果显示,对腹泻患儿给予中药穴位贴敷配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2%,高于对照组的85.51%(P<0.05);观察组的发热、呕吐、大便异常及电解质紊乱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均<0.05)。这提示观察组患儿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中药穴位贴敷,可显著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促进症状尽快消退。考虑可能是因为,中药穴位贴敷以经络学为理论依据,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并调制为糊状贴敷于相应穴位,可产生多种作用机制,包括穴位刺激与调节作用、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及两者综合叠加的作用。中药穴位贴敷方中的丁香、吴茱萸具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呕等功效;白胡椒具有温中散寒功效;苍术具有健脾利湿功效;半夏、陈皮具有燥湿健脾、行气化湿功效;紫苏具有行气宽中功效,诸药合用可使风寒湿邪排出、扶正祛邪,进而促进临床症状尽快消退[12]。肚脐在中医学中被称为神阙,其不仅连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且脐部皮下脂肪较少,分布了大量的毛细血管网。将药物贴敷于神阙,可发挥培元固本、和胃理肠功效,进而明显提高临床效果[13]。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出院时及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的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水平均较同期对照组更多(P均<0.05);随访3个月期间,观察组的腹泻复发率明显较对照组更低(P均<0.05)。这表明观察组患儿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中药穴位贴敷,可明显改善其肠道菌群,降低腹泻复发率。现代药理学证实,丁香为芳香健胃剂,能够抑制细菌和微生物滋长,且可以增加胃液分泌,具有止泻和促进消化的作用;吴茱萸中的提取物对小肠活动具有双向作用,低浓度时兴奋,高浓度时抑制自发收缩活动;半夏、茯苓等对消化系统、微循环也具有一定作用[14-15]。因此,联合使用上述中药有助于调节患儿的肠道菌群和预防腹泻复发。

综上,在腹泻患儿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联合应用优质护理与中药穴位贴敷,不仅能提升临床效果,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同时还能改善肠道菌群,降低腹泻复发率。因此,可推荐中药穴位贴敷在腹泻患儿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

猜你喜欢

复发率菌群杆菌
从畜禽粪便菌群入手 降低抗生素残留造成环境风险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发酵桂闽引象草替代部分日粮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功能性便秘患儿的肠道菌群分析及治疗干预
枯草芽孢杆菌在养鸡生产中的应用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并脑卒中的临床分析
植物乳杆菌接种发酵对朝鲜泡菜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