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022-11-16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2年2期
关键词:农机化农艺农业机械

杨 明

(宣城市宣州区农机管理局,安徽 宣城 242000)

0 引言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土地流转到家庭农场、合作社是一种必然驱势,农村劳动力用工紧张和投入产出比低下必将加速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新型农机化技术的应用必然对传统农艺措施产生影响,而农机农艺的有机融合就成为广大农业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成为农机推广工作的重点。根据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为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出谋划策,谈谈农机与农艺相融合。

1 农机与农艺融合的概念

农艺是以研究农作物生产技术为主,内容涵盖作物栽培、育种、土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农田排灌、机具使用、农产品加工与贮藏等[1]。

农机是指在农作物、畜牧、水产等涉农生产及初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机械,它包括耕作、种植、施肥、植保、排灌、收获、农产品加工、畜牧业和农业运输等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所有机械的总称。

农机化技术是针对现行使用较多的农业生产技艺而有针对性设计生产的农业机械以及其管理、使用技术。

农机农艺融合就是技术与使用载体的完美结合,成熟的农艺通过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在传统成熟农艺技术上的应用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两者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促进、制约,二者的深度融合将极大地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2 农机与农艺相融合在农业生产中的必要性

62年前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伟论,为我国初期农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农业机械的研发与生产。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以全面农业机械化为支撑,先进的农业机械必须与先进科学的农艺措施有机融合,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要想将两者有机结合,首先要清楚掌握农艺与农机之间的相互依存与互补关系、存在问题,再根据两者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设计出适用的生产流程[2]。

2.1 农机农艺融合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要想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就必须发展农业现代化,农机农艺的融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农业生产是与大自然紧密联系、生息相关的产业,农业生产要与生态文明相结合,对土地不能实施掠夺性、破坏性生产,要“生”“养”结合。先进的农艺技术可以达到农业生产与自然和谐共生,如免耕直播,农田肥水管理,化学除草、病虫害的防治,土地轮作以及秸秆还田等技术措施的应运而生,只有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将这些保护性技术与农业机械有机融合,才能显著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2.2 农机农艺融合是解决农业问题的迫切需要

当前农业的主要问题是人多地少和劳动产出比太低。零星土地种植所得无法保障人们生活需要,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成为谋生首选,所以土地流转成为常态[3]。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大面积种植需要大量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近年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累积效应全面显现,农业机械保有量显著增加,加快了农机化发展进程。同时,快速发展的农业机械化也与传统农艺技术相对滞后之间产生了矛盾。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机研发者找准农艺和农机的契合点,将两者深度融合,使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让农业丰产丰收,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2.3 农机农艺融合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效

农业现代化发展首先离不开农机农艺的紧密协作,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是能否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4]。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曾推广过水稻插秧机,是大苗移栽方式,但是因为当时设计插秧机时只考虑到如何减轻插秧环节的人力劳动强度,而没有考虑到大田秧苗的庞大根系和人工拔秧后秧苗的整齐度,从而在实际栽插中故障频频,这是典型的在农机化技术设计时没有考虑与农艺之间有机结合的问题,最终在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得到推广应用。所以,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如何确保多年传统的农艺技术与现代农业机械化技术有机融合,就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设计时就要深入了解农机与农艺之间的融合度,找准切入点,研制出推广度更高、适用性更强、功能更多、质量更优的先进农业机械,进而形成良好的生产技术与经营模式,实现农机农艺高度融合,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2.4 农机农艺融合是水稻等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需要

长江流域几千年传统的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生产过程中,从耕整地、播种育秧、栽植、施肥、除草、收获都需要手工完成,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生产效率低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是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前,各地已将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综合水平作为当地农机化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水稻、小麦、油菜等大宗粮油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技术涵盖了耕整地、播种育秧、机械化种植、植物保护和适时收获,全程机械化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生产收入。没有农业机械化的高速发展,农村土地抛荒现象会更加严重,粮食安全无法保证。

3 农机与农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农机化技术和农艺技术的高速发展,也给农机农艺之间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矛盾。新的农机化技术与传统作物品种之间的矛盾。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土地人均可种植面积小,追求单产成为第一需求,农艺追求高密度高产量对农机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机化技术与耕作制度之间的矛盾,过度的追求土地利用率,就会出现间作、套种、垄作等模式,这又是农机化发展比较棘手的问题。农机化技术与作物栽培技术之间的矛盾,如水稻、玉米行株距、宽窄行、沟播、铺膜播种等。农机的单一性与农艺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如播种机不能适应多种作物的播种,不同的播种方式也对农机的适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机在功能设计上相对固定性较多,而农艺技术多变性、农作物品种的多样性就与农机化技术之间产生了矛盾,农机装备生产工艺不可能多变,而农艺在不同的作物种植方式上是多变的(垄双行、宽窄行)。农机效率的有限性与农事作业的季节性之间的矛盾,如现在的跨区作业收获。农业机械的飞速发展与传统农艺技术之间的矛盾,如传统的精耕细作与现行提出的保护性栽培技术。几千年传统农艺技术与国外先进农机化技术之间的矛盾,如欧洲的作物种植垄距大多采用25 cm的倍数,日本水稻种植多采用宽行窄株等。

4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如何实现农机与农艺融合

4.1 政府部门统筹谋划通力协作,工作思路清晰

政府需要深刻认识到农机农艺融合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统筹谋划,将农机农艺融合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农机化发展纲要,将推进粮食等大宗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重点,研究阻碍实现全程机械化的梗阻和薄弱点,在技术上实现逐一突破,加速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发展。进而将全程农机化技术向经果林、畜牧养殖、渔业生产、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方面全面推进。

农业部门要加强与农机科研机构、农机生产单位的设计部门联合攻关、相互协作,做到技术信息资源共享,将农机科研机构、农机推广部门、农艺专家、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优势整合,建立一支高效运行的研发团队,联合攻关,政府职能部门完善农机农艺融合的协调机制,做好服务工作。

在成熟适用的传统农艺基础上,全面提高农机作业适用性,学习国外先进的农机化技术,结合我国实际推动现行栽培模式的改进和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使农艺技术体系与农机技术体系相互适应与融合,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方式的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高产高效。

4.2 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和机械制造水平亟待提高

农艺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需求应该成为农机生产企业的导向,政府职能部门应该深入基层在生产实践中进行调研,组织农机、农艺、农机研发单位、农机生产企业联合攻关。以成熟且普遍应用的农艺技术为基础研究设计农业机械,将农业机械的适用性作为选育种、栽培和养殖方式推广的重要指标,有针对性地示范推广农机农艺融合紧密的机型、作物品种和种植(养殖)方式。编制和完善适宜本地农业生产的农业发展计划纲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模式、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的作业规范。

4.3 区域内主要作物实施全程机械化,推进农业全面机械化

在编制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主要农作物高产示范、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标准化生产等项目时,将农机化技术在推广实践中的薄弱环节作为重点列入,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扶持和政策倾斜,推动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的突破,在此基础上使农机化技术应用范围扩大。重点在水稻育插秧的育秧环节,玉米、油菜、花生、大豆、马铃薯、棉花机械化收获环节实现技术突破,在牧草收获打捆环节开展机械研究和试验示范,秸秆还田上实行打捆离田与切碎相结合,在保护性耕作、节水减排、设施农业的作物栽培管理、节能环保等农业生产领域进行机械化应用研究,促进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突破和发展。

4.4 建立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促进机械化作业水平

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农机农艺可以高度融合的农艺技术标准和农机作业规范。政府职能部门要整合农艺农机推广、种子、土肥、植保等服务机构的技术优势,形成相互紧密配合的运行机制,在先行试验示范成功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在作物品种、播种期、种植方式、行向、行间距、肥料施用、化学植保除草等农艺技术上实行统一,为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例如,积极推进水稻再生稻的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以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为基础先行统一,进而推动乡镇统一,形成相对完整的种植模式,在水稻机插秧上以育秧环节为突破重点,制定水稻育秧作业流程和技术规范,在品种选择、育秧环节、植保除草、大田肥水管理、前后茬对接等各个环节加强农机农艺的融合;以播种、收获和秸秆处理机械化为重点,完善技术模式和机具配套方案。

5 结论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农民的耗费时间人力物力而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发展农业机械化方面不能脱离农业生产实际单纯强调就机械本身去研究机械,更不能强调就农艺本身来研究农艺,不能简单的要求机械研究必须让步农艺,也不能让所有的问题都必须由农艺的变化来让步,而是要农机、农艺、农机研发单位、农机生产企业多部门多方向,集中精力进行技术攻关,在适用先进农艺技术的基础上突破机械化发展的瓶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推动形成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机制。不断的引进新的机械和种植(养殖)技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农机化农艺农业机械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宜宾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14份蒌蒿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评价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
《山东农机化》2015年要目
加强农业机械管理与维护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