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昌松教授应用三藤舒筋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2022-11-15郑惠娟周帝伶林昌松

中医药导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病机关节教授

郑惠娟,周帝伶,陈 晃,林昌松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事务中心,广东 广州 525011;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全身对称性、侵蚀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若疾病迁延不愈,最终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关节及软骨破坏、关节畸形,甚至关节功能丧失[1-2]。本病亦可累及心、肺、肾、神经系统,引发感染、抑郁症、心血管疾病等疾病[3-4]。流行病学研究显示,RA全球发病率为0.5%~1%,中国发病率为0.42%[5-6]。RA病因不明确,免疫紊乱被认为是主要的发病机制。目前RA尚无根治办法,其治疗以降低疾病活动度、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7]。药物治疗主要以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抗风湿药(DMARDs)、生物制剂等为主,但存在价格高、副作用多等问题[8-11]。

林昌松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陈纪藩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疾病三十余载,勤求古学,临床审因施治,取效颇佳。林昌松教授在治疗RA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有幸受教于林昌松教授,获益颇多,现将其应用三藤舒筋方治疗RA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机述要

根据RA症状特点,多数医家将其归属于中医学中“痹证”范畴。就其病机而言,《黄帝内经》以“三邪杂至”“两虚相得”等诸多论述奠定了痹证内外合因、本虚标实的病机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多以此立论,认为本病病机可归结为“虚、邪、瘀”三方面[12-13],但具体内涵又有所不同。林昌松教授综前人观点,亦认为RA病机系本虚标实,以阴血不足、肝肾先虚,风寒湿邪阻滞,久病痰瘀为变为主要病机。

1.1 阴血不足,肝肾先虚“阴血”,系人体中行于脉管内,可濡养全身的基础物质,因其质有形属阴,故称阴血。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血证》[14]中认为血“灌溉一身,无所不及……是以人有此形,惟赖此血”,强调了血液的濡养对维持形体的重要性。《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5]曰:“少阴脉浮而弱……即疼痛如掣。”清·张璐《张氏医通》提及女子“因胎产经行失调,或郁怒亏损肝脾,而为外感所伤”,可发为“妇人鹤膝风”[16],描述了阴血亏虚,形体不荣,外邪侵袭致痹的病机特点。结合RA流行病学及“女子以血为本”的生理特性,“阴血不足”或许可为RA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提供中医理论基础。就RA演变过程论述,初期可因素体阴血亏虚,感邪致痹;病后气血周流不通,形体不荣,新血不生,加之祛风药多具辛散之性,易损阴分,可加重阴血亏损。因此林昌松教授认为阴血不足作为RA病机之一,贯穿疾病发展始终。除此之外,肝肾亏损亦是RA重要内因之一。清·喻昌《医门法律》[17]云:“非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所禀肾气衰薄,随寒凝聚于腰膝而不解,从外可知其内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5]亦认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强调了肝肾亏虚为痹证根本。“肾主骨生髓”,“肝主筋生血”,唯肾气充盛、肝血充实,筋骨得养,则筋骨劲强、肌肉满壮。若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过用、外邪所伤等因素,导致肾精亏损、肝血不充,则骨弱筋脆,导致一身骨节尽痛。

1.2 风寒湿邪阻滞《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以“阴血亏虚、外受风邪”“气虚饮酒、汗出当风”“肝肾不足、外受湿邪”等论述了历节病病因病机,揭示了其本虚标实的病机本质[15]。林昌松教授亦认为RA是在阴血不足、肝肾先虚的基础上,因时气不应,或久居湿地,或起居无常等因素,风寒湿等邪气由肌表而入,乘虚袭人,留注于肌络、筋骨、关节而为痹。而六淫致病,各有法度。寒性凝滞而主痛,寒邪客于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表现以肢体关节拘急冷痛为主;湿性重浊,阻滞关节经络,阻碍阳气布达,可表现为肌肤麻木不仁,关节重着疼痛或屈伸不利;风邪善行而数变,则可导致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此外,六淫尚有杂合为病的特点,又因感邪次序先后、程度轻重不同,证型特点及临床表现各有侧重。因岭南地区环境依山傍水、气候炎热潮湿,林昌松教授认为岭南地区的患者更易外受风寒湿邪,且以湿邪为主。此外,因个人体质差异,风寒湿邪又可寒化、热化,湿性黏腻重着,易阻滞气机,在局部形成胶着状态、病势缠绵,与RA迁延难愈的特点相契合。

1.3 久病痰瘀为变本病发展过程中,在症状上可逐渐出现机体关节变形、功能丧失,或可累及心、肺、肾等多个系统。其本质与痰浊瘀阻,使病势愈趋复杂相关。林昌松教授认为,RA瘀血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如外邪侵袭成瘀、正虚无力成瘀、久病入络成瘀。外邪侵袭成瘀:寒邪凝滞,脉管拘急,血行不利而成瘀,或湿聚成痰、气血不通成瘀。正虚无力成瘀:素体阴血亏虚,或因久病导致气血亏虚,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虚则脉管不充,血行不利亦可成瘀。久病入络成瘀:《临证指南医案》[18]认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络脉具有形态细小、分布广泛、形态迂曲的特点,局部气血津液不畅而易行成瘀阻。秦伯未在《清代名医医案精华》[19]中提到“久病必瘀闭”,不外此理。研究亦表明,从微循环、血管上皮细胞功能、血管新生等相关机制探究,都可为“痹证”与“血瘀”相关性提供依据[20-23]。此外,久病亦可成痰,患者可因外感六淫、久羁局部,或血行瘀滞、水液不行,或脾失健运、水湿内生等因素,出现水液输布代谢障碍,导致水液停聚而成痰。作为疾病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病理产物,痰、瘀具有一定相关性。痰本于津,瘀本于血,“津血同源”,“痰瘀同病”[24]。痹证以虚为本,邪袭为标。经络痹阻迁延不愈,气血津液运行失利,则湿停为痰,血凝为瘀。痰瘀既成,互相影响,互为因果,胶着难化,使病情趋于复杂,迁延难愈。

林昌松教授认为RA病机以阴血不足、肝肾先虚为内在基础,风寒湿邪流注筋、骨、肉为外在条件,久病气血亏虚,筋骨、经脉不荣、不通,所谓“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因此疾病中后期易化痰生瘀为变。

2 论治经验

2.1 治则治法实则泄之,虚则补之。林昌松教授治疗RA以祛风除湿、培补肝肾、养血通脉为法,处方攻补兼施,标本兼顾。同时,辨证施治上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首先,应注重分期论治,把握扶正祛邪的进退分度。其次,应把握三因制宜的原则。

活动期病程初起,以邪盛为主,患者常表现为关节疼痛,伴晨僵、关节肿胀、肤色不变或稍红。急则治标,治疗应重视祛邪,以祛风除湿止痛为主,不忘培补肝肾及阴血。缓解期病程进入慢性进展阶段,久病多虚、多瘀、多痰,患者常表现为关节漫肿疼痛、逐渐变形、活动受限等。治疗时在祛风除湿基础上,须辅以搜风通络止痛之藤类药、虫类药,以及活血化瘀药,才能除瘀血、顽痰等病理产物,同时应加大培补肝肾、阴血及顾护中焦的力度。

三因制宜尤其应体现在用药上,如针对患者风寒湿痰瘀等邪气不同,精气血津液五脏等亏损有别,应进行处方侧重和用药的加减;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生殖毒性的药物;岭南地区气候潮湿,终年湿度大,祛湿尤为关键,用药宜以淡渗利湿为主,慎用辛燥之品,防止辛燥走窜之品耗损津液。

2.2 验方探析RA患者若风湿痹阻,或兼有瘀血,则临床症见:关节疼痛,或呈游走不定,或遇寒加重,或重着麻木等,伴关节肿胀、晨僵、活动受限,局部可有压痛,神疲乏力,舌薄白、淡红或淡暗,局部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或紧或涩。本证属邪正相兼,虚实夹杂。林昌松教授拟定三藤舒筋方辨证治疗,收效甚好。

三藤舒筋方组成:石楠藤20 g,鸡血藤30 g,半枫荷15 g,宽筋藤15 g,醋没药10 g,野木瓜15 g,桑寄生15 g,豨莶草15 g,羌活10 g,赤芍15 g,炙甘草6 g。方中石楠藤味辛性温,功擅祛风湿,强筋骨,治疗痹证尤以寒痹者为适;鸡血藤苦泄温通甘补,苦而不燥、温而不烈,性质和缓,功擅祛瘀生新,舒筋活络;两药共为君药,既擅祛风除湿,亦可活血止痛。羌活性温味苦辛,气味雄烈,入膀胱经,可祛风湿、散寒邪而止痛;豨莶草辛散苦燥,可祛筋骨间风湿,亦可通利经络关节;宽筋藤、野木瓜、半枫荷寒温并济,舒筋活络,祛风止痛;此五味共为臣药,助君药祛风除湿以祛病因,畅达经络以解疼痛。桑寄生性平,味甘苦,除祛风湿外,更具补肝肾、强筋骨之功,恰合痹证肝肾先虚之内在病机,可谓标本兼治,亦为臣药。赤芍味苦性微寒,主入肝经,善走血分;没药辛散苦泄,芳香走窜;两者共为佐药,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缓和诸药辛散之性。全方合用,使补虚、通痹并重,化瘀、除湿并行,一举而扶正祛邪,标本同治。

三藤舒筋方在组方上有以下特色:其一,使用多种藤类药,如鸡血藤、石楠藤、宽筋藤等。林昌松教授认为,治疗痹证应“以通为用”,且基于取象比类,藤类药攀绕的特点如同人体周身络脉纵横交错,多具有通经络、走行通利之性。现代药理学研究亦表明,藤类药可通过不同的作用通路和靶点发挥抗炎、镇痛、调节免疫等作用[25-30]。方中藤类药的应用,一方面发挥其药性,驱除络脉病邪,另一方面可以引诸药直达病所,加强野木瓜、豨莶草等祛风除湿通脉的功效。临床可以根据个体差异选用不同的藤类药,寒甚者可用南蛇藤,热甚者可加忍冬藤、络石藤,风甚者可佐青风藤、海风藤。其二,谨守痹证病机,强调培补肝肾之本,以桑寄生、续断等祛风湿、补肝肾。续断、桑寄生具有补益肝肾、祛风除湿、强筋健骨等功用,如《本草蒙筌》所言,“川续断与桑寄生,气味略异,主治颇同,不得寄生即加续断”。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续断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有抗骨质疏松、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其含有山奈酚、龙胆根素等成分,可能通过TNF、PTGS2等靶点作用于IL-17、TNF信号通路等发挥其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桑寄生中含有总黄酮、凝集素等成分,有抗炎及镇痛作用,且与阿司匹林相似,同时其水煎液可抑制骨吸收,提高骨质量,改善骨代谢的负平衡状态[31-34]。其三,注重活血化瘀。瘀血既是病理产物,亦是疾病加重因素之一,故无论病程长短,均可适当应用活血化瘀药。除了没药、赤芍,林昌松教授常用益母草,既中和了祛风药过于温燥的特点,又加强了全方祛风除湿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益母草中所含益母草碱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治疗RA的滑膜炎症及关节破坏[35-36]。

2.3 随证加减针对活动期患者,林昌松教授在原方基础上根据风寒湿热等邪气不同而随证加减,如风邪为甚者,予防风、羌活合用,以散上下周身风湿而止痹痛,再佐川芎上行头目,旁通络脉,活血行气而止头身之痛;以寒邪为甚者,予淡附片、干姜相须为用,走守兼备,配合细辛通彻表里上下,外可达皮毛而除表寒,内可散寒温中、通络止痛;以湿邪为甚者,予萆薢、茵陈、土茯苓祛湿分清浊,泽泻、泽兰、薏苡仁渗湿利水消肿,同时加强通络止痛之功。

若久病入络,进入疾病缓解期,具有多痰、多瘀、多虚的特点,症见关节肿胀变形、疼痛剧烈。林昌松教授常用土鳖虫、蜈蚣、全蝎等,藤虫并用,借助虫蚁类走窜之力、通络之性,直达病所,以通络搜剔,使病去体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蜈蚣有镇痛、调节免疫等作用[37]。林昌松教授认为,虫类药可适用于RA病程各个时期,早中期以其走窜之性,消散气滞血瘀、痰凝瘀阻等病理产物,使气血开运,络脉畅通。久病晚期,正气亏虚、气血耗损明显,虫类药又以血肉有情之躯,益肾填精,补虚扶正。同时,需要加强补益肝肾的力度,在原方基础上加用杜仲、续断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若患者气虚明显,以肢体乏力为主要表现,林昌松教授常用牛大力、千斤拔、五指毛桃以补气强肌、健脾祛湿。五指毛桃性味甘平,具有益气健脾化湿、舒筋活络等功效;牛大力味甘性平,具有补虚润肺、强筋活络的功效;千斤拔味甘性平,具有祛风利湿、强筋壮骨、活血的功效;三者合用,有补益之功而无壅滞燥热之弊,适合南方地区特殊气候环境下形成的脾气虚弱兼有痰湿的体质,尤其是久病致虚、湿热留恋难除,或虚人受邪、无力祛湿者。千斤拔、牛大力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具有调节免疫、消炎镇痛等作用[38-41]。

因长期服药,或金石之品损伤脾胃,表现为胃纳减少、消化不良者,林昌松教授常酌情选用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等顾护中焦,调补脾胃之气以扶正固本,同时避免脾胃进一步损伤;再佐以炒谷芽、炒麦芽以醒脾养胃,达到消食和中之效;如以胃脘不适、反酸为主要表现者,可加用砂仁、桑螵蛸等。

3 病案举隅

患者,男,38岁,因“反复四肢多关节对称性肿痛4个月余”于2021年2月26日就诊。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多关节肿痛,晨僵>30 min,每遇风雨天则关节肿痛加重,自行服用醋氯芬酸缓释片后未见明显好转。现症见:神志清,精神一般,双手第2、3、4近端指间关节(PIP),双手第2、3掌指关节(MCP),双足多个足趾关节,双腕关节,以及双膝关节肿痛,压痛明显,伴晨僵,活动约30 min后可缓解,局部肤温可,关节活动可,未见明显关节畸形。偶有口干,无口苦、发热恶寒等不适,平素畏寒怕风,纳可,眠一般,二便可。舌暗红,苔薄白,脉弦。实验室检查显示,RF:37.61 U/mL,抗CCP抗体>200 U/mL,ESR:50 mm/h,CRP:20.5 mg/L。结合2010年ACR/EULAR制定的RA诊断标准,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明确,DAS28(CRP)评分为5.47分,属于高疾病活动度。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尪痹;辨证:风湿痹阻,兼有瘀血证。治法:祛风除湿,培补肝肾,养血通脉。拟方三藤舒筋方加减,处方:半枫荷15 g,宽筋藤15 g,醋没药10 g,炙甘草5 g,羌活10 g,石楠藤30 g,赤芍15 g,野木瓜15 g,桑寄生15 g,鸡血藤30 g,豨莶草15 g,薄树芝10 g。14剂,1剂/d,煎煮2次,每次水煎取汁250~300 mL,饭后分2次温服。

2诊:2021年3月19日,患者诉服药2周后,全身小关节疼痛较前缓解,晨僵减轻。自觉活动后肢体乏力明显,纳眠可,大便质软,稍溏,小便可。舌红,苔薄白,脉弦。原方去赤芍,加用牛大力30 g,千金拔30 g,五指毛桃30 g。30剂,煎服法同前。

3诊:2021年4月21日,患者神清,精神可,诉偶有双腕关节疼痛,余关节可,仍有晨僵,持续约10 min,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复查ESP、CRP等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效不更方,继续服药。30剂,煎服法同前。嘱患者避风寒,慎起居,调适饮食,规律复诊。

按语:该患者为青年男性,病程短,病情相对简单。根据患者关节肿痛每遇风雨天加重、平素畏寒怕风及舌脉等特点,考虑证属风湿痹阻兼有瘀血。林昌松教授在三藤舒筋方基础上,加用薄树芝以扶正固本、滋补强壮。薄树芝是其临床常用的抗风湿中药之一,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42-43]。2诊时患者诸症好转,诉肢体乏力、大便质软,考虑素体脾肺气虚,加之祛风湿药行散耗气,遂去原方中赤芍,以避其苦寒之性肃杀阳气,同时予牛大力、千金拔、五指毛桃,以培补脾肺之气,强健肌肉。3诊时患者关节肿痛明显改善,复查相关炎症指标未见异常,考虑治疗有效,遂守方同前。

4 小 结

林昌松教授指出,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疾病具有增效减毒、个体化治疗等优势,且中药制剂单用或联合西药治疗RA有较好疗效[44-47]。此外,中药熏洗、中药药浴、中药外敷、针药结合等治法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48-49]。中西医治疗RA各有长处,临床取用时应法不拘泥,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导向。林昌松教授以三藤舒筋方为主方,祛风除湿、培补肝肾、养血通脉,随证加减,灵活配合补气强肌、通络止痛等法,能有效改善RA患者的临床症状。

猜你喜欢

病机关节教授
膝盖经常咔咔响,小心“关节鼠”
膝盖有异响 警惕“关节鼠”
关节才是关键
以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评价方法初探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
心不在焉的教授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