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文景治疗原发性成人微小病变肾病经验*

2022-11-15辛有清赵文景

中医药导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熟地黄三焦尿蛋白

陈 硕,辛有清,赵文景

(1.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北京 100009;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 100050;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

[关键字]微小病变肾病;中药;赵文景;名医经验

微小病变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以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为形态学特征,光镜下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是肾病综合征常见病理类型,最常见于儿童,占肾病综合征的10%~15%[1]。目前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指南推荐其首选治疗药物为激素,但6个月足疗程治疗完全缓解率仅50%,平均缓解时间为3~4个月,且超过一半的成人MCD患者可出现复发,约1/3的患者可能出现反复或者激素依赖[1-2]。对于激素抵抗或依赖的MCD患者,现代医学多采用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但疗效仍不确切,且副作用明显,目前仍是临床常见且难治的慢性肾脏病之一[3]。针对目前西医治疗存在不良反应大、治疗时间长及复发率高等问题,许多MCD患者开始寻求中医药治疗。

赵文景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张炳厚学术继承人,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从事肾脏病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在多种肾脏疾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在跟随赵文景学习过程中发现单纯运用中药治疗成人MCD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幸聆听师教,受益匪浅,现总结其经验如下,以飨读者。

1 病因病机

中医古籍文献对MCD这一病名并无直接记载,其以水肿、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临床学者常将其归属于中医“水肿”“尿浊”等范畴。赵文景针对其临床特点,在继承张炳厚“补肾八法”及姚正平“命门-三焦气化”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认为MCD病位以脾肾为中心,涉及肺、三焦,病性多为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其本,湿热、水湿、血瘀为其标,其不同阶段亦各有侧重。早期以脾肾亏虚,水湿内停为主,后期在脾肾亏虚的基础上,标实渐显,并导致疾病进展。脾居中州,斡旋三焦,为制水之脏,脾虚则运化无力,水无所制,水湿泛滥而发水肿;肾处下焦,为先天之本,主水液,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溢于皮肤,故为肿;肾不固精,脾不敛精,精微外泻,则发为尿浊。赵文景认为,湿热为病,十分常见,如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生气通天论病因章句辨》中所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4]目前,气候变暖、生活水平改善、过食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停滞,湿阻中焦,郁久化热,形成湿热,且肾病患者利尿药物的应用,耗伤阴液,阳热自生,以及激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使机体阴阳失调,产生“药源性湿热证”。赵文景认为湿热内蕴贯穿蛋白尿的始终,湿热日久必致血瘀,湿热血瘀阻碍三焦决渎,气道不利,水湿内停则发为水肿。赵文景在治疗过程中重视调整体质,其认为不同体质状态,对致病因素的耐受性也不同,个体体质状态还决定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发病与否及病证类型的倾向性。素体肾虚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可能对MCD更为易感,因此,在发病早期纠正偏颇体质可能会阻断疾病的进展。

2 辨证论治及用药特点

2.1 顾护脾肾为根本《景岳全书·肿胀》记载“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宜温脾补肾,此正法也。”[5]《丹溪心法》提出水肿治疗要“大补中宫”,强调“水肿因脾虚不能制约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非五苓、神佑之行水也。”[6]赵文景临床治疗MCD主张从脾治肾,强调调理后天脾胃,以培补先天肾气之阴阳,常选六君子汤加减,于平和中顾护中焦,坚固后天以充先天。张炳厚认为,肾具有“精易耗,阴常虚”特点。在其学术思想的指导下,赵文景临床治疗MCD重视滋补肾阴,强调阴中求阳,常选平调肾阴之六味地黄汤加减,其阴虚明显者,酌加龟甲、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等滋养肾阴之品,阴虚则内热生,故在滋阴的同时其常选用知母、黄柏、鬼箭羽清虚热以坚阴;阳虚明显者,酌加附子、淫羊藿、巴戟天、紫河车、桂枝等温补肾阳;肾虚不固者,酌加莲须、覆盆子、金樱子、菟丝子、五味子等益气固肾。此外,赵文景认为MCD患者以虚为本,故大多不耐过度攻伐及药性太重太偏之品,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维护肾元,临证应当谨守病机,适当配伍,以免误犯虚虚之戒。

2.2 清利湿热贯穿始终《临证指南医案》云:“湿热无形,入肺为喘,乘脾为胀……其湿热布散三焦。”[7]赵文景认为,蛋白尿为脾肾不固,精微下泄所致,而湿热稽留是影响脾肾统摄封藏功能的重要因素。湿热为患,并非独见一证,湿邪黏滞重浊、缠绵难愈,湿阻气机,热耗气津,血行不畅,湿热致瘀;湿热合邪,如油入面,内风自生,致湿热生风;湿性趋下,湿热久蕴,热邪伤阴,易伤肾阴。因此常形成湿热夹瘀、湿热生风、湿热伤阴等诸多变证,湿热合邪,壅滞三焦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进一步加速湿、浊、瘀等有形病理产物的堆积,导致疾病的进展与反复发生,故湿热留恋是肾性蛋白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丹溪医集·金匮钩玄》亦云:“滑者,小便精滑下也,俱是膀胱湿热,虽有赤白之异,终无寒热之别。”[8]赵文景重视补肾清相火,清利湿热,认为湿热不除,蛋白难消,水肿难利,湿热除则三焦畅,三焦畅则气化复,湿热为患,蒸腾上下,临床中亦根据湿邪所在部位偏重各有不同予以相应侧重。MCD患者湿热之邪多分布于脾经、膀胱经、大肠经,亦常有弥漫三焦之例,赵文景提出“湿之所在,治之所向”。湿在足太阴脾经者治以苦辛通降,常用黄连、半夏、厚朴、陈皮、苍术、白蔻等苦辛通降之品;湿在足太阳膀胱经者,治以淡渗利湿,常用云茯苓、猪苓、土茯苓、车前草、石韦、薏苡仁、泽泻、白花蛇舌草等淡渗利湿;湿在手阳明大肠经者,治以通下逐湿,常用土大黄、芒硝等通下之品;湿邪蔓延三焦,治以宣通分消,常用三仁汤以宣上畅中渗下,使得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

2.3 从肾络论治,重视活血,善用虫类通络五脏皆有络脉,肾脏亦然。赵文景认为MCD早期阶段就已存在“肾络损伤、肾络瘀滞”。肾单位是由微血管组成的血循环网络,是肾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其结构特点导致其易形成瘀滞阻塞,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络脉发展特点,导致肾脏功能受损,精微物质外泄及水液代谢障碍,从而出现蛋白尿及水肿。蛋白尿的出现是肾络受损的标志,早期干预可有效阻止疾病的进展。及时合理应用活血化瘀通络之品,使肾络渐通,气血精微重新得以输布至关重要,但肾络瘀阻难通难破,非单纯草木之品所能奏效,惟血肉有情之虫类药物才能松动病根,疏络剔邪,将潜伏于内的风痰湿瘀剔逐于外。因此治疗上在应用活血化瘀之品的同时,常常合用大量虫类药物,以活血息风、逐邪通络。赵文景临床常用丹参、当归、川芎、桃仁、赤芍、莪术、牡丹皮、三棱等活血化瘀药物,以及水蛭、全蝎、地龙、龟甲、蝉蜕、僵蚕、穿山甲等虫类药物。

2.4 体质偏颇要参详《灵枢·论痛》记载:“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9]《灵枢·五变》中记载:“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9]。人在生长过程中因天地之气不同而形成不同体质,进而决定了不同疾病的易感性。赵文景重视体质因素,临床中发现素体肾虚、湿热、血瘀体质可能对MCD更为易感,认为纠正体质偏颇是治病求本的重要体现,如《景岳全书卷》中说:“当识因人因证之辨。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效所由。”[5]《医门法律》[10]所谓:“故凡治病者,在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知病之由,荡生而直取之,乃为善治”。治本就是探求患者的阴阳动静、失衡的倾向性而治,即以体质的阴阳偏颇为本,在疾病的诊疗立法处方方面应充分考虑体质因素。在针对MCD的治疗处方中,赵文景强调辨体论治,重视体质的调整,纠正体质偏颇,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临床中针对肾虚体质,赵文景教授认为调治偏阳虚应温补肾阳,不能峻补,需阴中求阳,且要兼顾温通督脉,常用温阳组药为附子、桂枝、熟地黄、白芍、鹿角片。附子、桂枝配伍熟地黄、白芍取阴中求阳之意,督脉为阳脉之海,敷布命门之火。鹿性阳,入督脉。鹿茸壮督脉之阳,鹿角霜通督脉之气,鹿角胶补督脉之血。赵文景据此,常用鹿角片温通督脉之气血。真阴不足,可涉及精、血、津、液的亏虚,因此赵文景在调治阴虚的同时,注意结合填精、养血之品。偏阴虚体质者强调滋阴与清热并用,且需加理气之品,以防滋腻太过妨碍中焦脾胃。赵文景常用滋阴组方为生地黄、紫河车、陈皮、枳壳、黄柏。生地黄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珍珠囊》记载其“凉血、生血、补肾水,益真阴”[11]。紫河车为血肉有情之品,具有养血、益精之效,肾藏精,精血同源,补阴亏之根,配伍陈皮、枳壳使补而不滞。黄柏清热坚阴分。调治湿热体质应化湿与健脾共行,常用组方为生薏苡仁、赤小豆、白术。调治血瘀体质应理气活血,活血药中常佐以少量理气药,常用药物包括赤芍、丹参、八月札、当归、川芎、桃仁等。

3 病案举隅

3.1 初发MCD患者,男,21岁,2017年12月8日就诊。主诉:发现尿检异常2个月。现病史:患者2个月前体检发现尿蛋白(3+),尿红细胞(2+),肾功能、血压均正常,无水肿。北京大学医院查24 h尿蛋白:2.09 g/24 h,肾穿刺示:肾小球微小病变。予厄贝沙坦口服,150 mg/次,1次/d。刻下症:大量泡沫尿,口干喜热饮,颜面部痤疮,纳眠可,大便调,夜尿1~2次。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辅助检查(2017年11月30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尿蛋白(4+),尿潜血(+)。24 h尿蛋白总量:3.2 g/24 h;总蛋白:60.4 g/L,白蛋白:32 g/L,肌酐:68 μmol/L,尿素氮6.78 mmol/L;抗核抗体系列(-)。西医诊断:慢性肾炎综合征,微小病变肾病。中医诊断:尿浊病,辨证:脾肾两虚证,兼有湿热。治则:健脾益肾,清利湿热,拟方参芪地黄汤加减。处方:黄芪20 g,党参15 g,熟地黄20 g,牡丹皮20 g,山药20 g,山萸肉20 g,茯苓20 g,川桂枝15 g,覆盆子30 g,菟丝子20 g,青风藤20 g,莲须20 g,白花蛇舌草30 g,黄连9 g,甘草10 g,赤芍20 g。14剂,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口服。黄葵胶囊(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5 g/粒)口服,5粒/次,3次/d。

2诊:2018年1月8日,患者尿中泡沫略减少,乏力,手足不温,面部痤疮稍改善,舌暗,苔薄白,脉沉细。24 h尿蛋白总量:1.38 g/24 h,总蛋白:66.0 g/L,白蛋白:43.1 g/L。上方黄芪改为50 g,党参改为20 g,去黄连、甘草,加莪术20 g,当归20 g,黑顺片10 g。14剂,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口服。

3诊:2018年3月4日,患者尿中泡沫明显减少,手足温,偶有咽痒,纳眠可,大便调,夜尿1次或无夜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24 h尿蛋白总量:0.19 g/24 h,总蛋白:61.7 g/L,白蛋白:40.9 g/L。上方黄芪改为30 g,去当归、黑顺片,加桔梗15 g,土茯苓30 g。继服黄葵胶囊(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5 g/粒),5粒/次,3次/d。

赵文景继守上方,适当加减,嘱患者隔日服。随访2年,患者24 h尿蛋白持续小于0.3 g/24 h。

按语:患者青年男性,既往体健,病程短,既往未使用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本案辨证为脾肾两虚证,兼有湿热,治宜健脾益肾,清利湿热,方选参芪地黄汤加减,方中黄芪甘温,益气健脾,党参甘平,补中益气,党参偏于阴而补中,黄芪偏于阳而实表,两药相和,一里一表,一阴一阳,相互为用,共奏健脾补气之功,合补肾之经典方“地黄汤类”以达脾肾双补之效。桂枝温肾助阳。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滋补肝、脾、肾三脏之阴,阴阳相生,刚柔相济,使肾之元气生化无穷。泽泻、茯苓利水渗湿,牡丹皮擅入血分,配伍桂枝可调血分之滞。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在温补肾阳方面赵文景常以桂枝易肉桂,其认为桂枝药性偏走,温下焦的同时,助阳化气利水。初诊时赵文景以覆盆子、菟丝子、莲须、茯苓增加补肾健脾之效。患者湿热之象明显,故加用青风藤、白花蛇舌草、黄连以清利湿热,同时合用黄葵胶囊以增加清热利湿之效。2诊时,患者湿热之象减轻,遂增加黄芪、党参之用量,同时加用附子大温之品以温补肾阳,顾护根本,亦加用莪术、当归以活血通络。

3.2 激素反复依赖MCD患者,女,26岁,2018年5月5日就诊。主诉:周身浮肿反复发作伴泡沫尿7年余,加重1个月余。患者2010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及双下肢浮肿,尿中泡沫多,于宁夏当地医院就诊查尿常规:尿蛋白(3+),诊断为肾病综合征。2011年2月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查24 h尿蛋白总量:4.92 g/24 h,肾穿刺示肾小球微小病变,予醋酸泼尼松口服,50 mg/次,1次/d。周身浮肿缓解,约10 d后尿蛋白转阴。1个月后患者自行停用激素,持续中药治疗,间断复查尿常规、血白蛋白未见异常。2011年7月复查尿常规:尿蛋白(3+),血白蛋白逐渐下降,间断周身浮肿,外院经中药治疗后浮肿可缓解。2011年11月周身浮肿加重,尿量逐渐减少,复查腹部B超示大量腹水,右肾大小9.5 cm×3.5 cm×3.8 cm,实质厚0.9 cm,左肾大小9.2 cm×4.1 cm×3.7 cm,实质厚度0.7 cm。白蛋白:19.9 g/L,总胆固醇:18.94 mmol/L,甘油三酯:3.73 mmol/L,口服甲泼尼龙,32 mg/次,1次/d。规律减量,2013年11月21日复查尿常规:尿蛋白(2+),口服甲泼尼龙,32 mg/次,1次/d。规律用药,患者尿蛋白转阴,2018年3月25日劳累后再次出现尿中泡沫增多,双下肢水肿,查尿常规:尿蛋白(3+),24 h尿蛋白总量:6.192 g/24 h。患者近期有生育要求,拒绝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刻下症见:双下肢、眼睑浮肿,尿中泡沫较多,尿色黄,尿量约1 000 mL,时有腰酸乏力,纳食不馨,口干喜饮,畏热汗出,眠欠安,大便日行1次,质软成形,舌暗,苔薄白,脉弦细。24 h尿蛋白总量:6.586 g/24 h,尿蛋白(3+),尿潜血(-),总蛋白:45.6 g/L,白蛋白:18.2 g/L,总胆固醇:9.13mmo/L,甘油三酯:1.96 mmol/L,血肌酐:50 μmol/L,尿素氮:7.03 mmol/L。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微小病变肾病。中医诊断:水肿病,辨证:脾气虚肾阴虚,水湿内停。治则:健脾气补肾阴,利水消肿,畅三焦,拟方四君地龟汤加减。处方:党参30 g,麸炒白术15 g,云茯苓30 g,熟地黄30 g,黄芪30 g,龟甲20 g,猪苓20 g,桂枝12 g,鬼箭羽20 g,覆盆子30 g,菟丝子20 g,青风藤20 g,牡蛎30 g,合欢皮20 g,北柴胡12 g,法半夏9 g。7剂,1剂/d,水煎服。

2诊:2018年5月14日,患者双下肢及眼睑浮肿明显减轻,尿中泡沫减少,尿色淡黄,仍时感腰酸乏力,纳食不馨,口干喜饮,畏热汗出稍改善,眠尚可,大便调,舌暗,苔薄白,脉弦细。24 h尿蛋白总量:3.731 g/24 h,尿蛋白(2+),尿潜血(-),总蛋白:49.7 g/L,白蛋白:19.9 g/L。原方黄芪改为50 g,牡蛎改为20 g,去合欢皮,加赤芍15 g。14剂,1剂/d,水煎服。

3诊:2018年6月2日,患者水肿已消退,尿中泡沫时有时无,腰酸乏力明显减轻,稍感口干,纳可,眠欠安,大便调。舌暗,苔薄白,脉弦细。24 h尿蛋白总量:33.8 mg/24 h,尿蛋白(-),尿潜血(-),总蛋白:58.6 g/L,白蛋白:40.1 g/L。前方去猪苓、半夏、柴胡,加土茯苓20 g,生地黄30 g,茯神15 g。30剂,1剂/d,水煎服。随访1年余,尿蛋白定量持续小于0.3 g/24 h。

按语:本案患者为青年女性,既往体健,肾脏穿刺明确诊断为微小病变样肾病,病程长,激素治疗有效,但反复发作4次,未使用免疫抑制剂。四君地龟汤治疗2个月余尿蛋白转阴。本案以四君地龟汤为主方治疗脾气虚肾阴虚,水湿内停之MCD,获得佳效。补肾地龟汤[12]为张炳厚补肾八法的基础方,其组方为熟地黄、龟甲、全当归、黄芪、泽泻。方中熟地黄、龟甲共为君药,熟地黄甘微温,培补肾阴,滋阴养血,补精益髓,为滋补肾阴之要药,熟地黄得阴气最全,补肾阴最真,龟甲为血肉有情之品,甘寒,得阴气最厚,补肾阴最纯,两药相伍,培补真阴。全当归为臣药,补血活血,助熟地黄生精补血。佐以甘温黄芪,以益气升阳,辅生地黄大补气精,泽泻亦为佐药,《医经溯洄集》言泽泻有“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之功”,故取泽泻泄热利水,兼能补肾之功,并能使熟地黄补而不腻。五药合用,滋补肾阴。赵文景在继承张炳厚重视滋补肾阴、喜用熟地黄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根据MCD的病机特点,进一步加强健脾固本、通络之功效,形成了四君地龟汤。其组方为补肾地龟汤合麸炒白术、水蛭、党参、茯苓,以补后天、固先天,此为补肾八法之间补法。方中熟地黄补肾阴生肾血。全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彻上彻下,可攻可补。龟甲补肾阴,敛虚火潜阳。水蛭活血祛瘀搜络。党参补脾肺之气。炒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健脾利水渗湿。黄芪益气升阳,健脾补中,且能助阳通阳,使本方补而不滞,此外黄芪配伍熟地黄大补气精。泽泻利水道、安五脏,配伍熟地黄增强补肾之功,并佐制熟地黄之滋腻,使补而不腻,取其通也,共奏补肾健脾、益气通阳之功。覆盆子配伍莲须固肾涩精。菟丝子辛润温阳。方中加覆盆子、菟丝子补肾涩精。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桂枝、猪苓通阳利水,合四君地龟汤,共奏健脾气补肾阴、利水通络、畅三焦之功。

4 小 结

MCD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常见的病理类型,占成人肾病综合征的10.9%~38.5%[13-15],激素疗法是治疗成人MCD的一线方案,绝大多数成人MCD对激素治疗敏感,但仍存在激素抵抗、激素依赖或频繁复发等问题[1-3]。目前中医学治疗MCD,往往同时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其目的以减少激素依赖和抵抗、减轻激素副作用、预防复发为主[16],单纯运用中药治疗MCD难度相对较大。但部分MCD患者因激素依赖、抵抗,导致频繁复发,或者存在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禁忌等情况,而寻求中医药治疗。赵文景采用单纯中药治疗MCD,取得满意疗效。赵文景认为,中医辨证治疗成人单纯MCD初发患者效果更显著,症状缓解更快,合并肾衰竭患者症状缓解较慢;24 h尿蛋白定量6 g/24 h以下的患者好转较快;难治性患者可加用雷公藤多苷片;与膜性肾病等其他类型肾病综合征比较,中药治疗MCD症状缓解较快,完全缓解时间通常小于3个月,且复发率低;中药治疗MCD避免了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所致的副作用。

猜你喜欢

熟地黄三焦尿蛋白
良药熟地黄,让你的秋天更加滋润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冬日进补试试阿胶和熟地黄
熟地黄膏缓解震颤
熟地黄膏缓解震颤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尿蛋白检测忽“+”忽“—”怎么回事
尿蛋白偏高如何诊断治疗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