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企业“算账文化”的构建

2022-11-15赵君

大众投资指南 2022年1期
关键词:薪酬效益国有企业

赵君

(潞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长治 046299)

从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大盘子来看,全省化工领域专业化重组,打造优势龙头产业,战略意图就是要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化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光荣的使命与艰巨的任务面前,企业做了分析定位,查找最大的差距就在于“管理”,特别是企业干部缺乏“算账文化”意识,导致整个企业账面算不清,执行有偏差,效益不明显。所以,能算账、会算账,算好账、算清账,持续增强盈利能力,不断扩容利润空间,正是确保集团做强做大做优,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的当务之急。探讨国有企业如何构建“算账文化”对于实现国有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打算探讨“算账文化”在国有企业重组变革中的必要性,并针对国有企业构建“算账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解决问题的措施,为企业提升绩效管理,实现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国有企业的业务特点及构建“算账文化”的必要性

(一)国有企业的业务特点

国有企业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在整个经济命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变化,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将面临巨大的危机。因此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进步的中坚力量,不能像以前一样只是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忽视了“算账文化”在国有企业成本预算控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而是必须提高、完善企业的“算账文化”。面对着内忧外患的处境,从企业的每一分钱出发,每一笔业务出发,每一项支出出发,真正将刀用在刀刃上。

同时自去年以来,化工企业上下处于深化改革特殊时期,企业内部也面临着停产改造的巨大任务和经营管理的巨大考验,并且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仍将面临各种风险因素叠加的境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化工企业构建“算账文化”,深化精益化管理,这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也是化工企业涅槃重生、推动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算账文化”的重要意义。把“算账”意识蹚出一条新路来的重要指示上,算好政治账、算好大局账,种好“责任田”,通过算账算出压力、算出信心,用算账指导决策,用“真金白银”来证明对企业的负责、对员工的情怀。

(二)构建“算账文化”的必要性

1.适应全省企业重组的趋势,降低企业风险

自去年以来全省企业重组工作不断推进,原有的国有企业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了,只有加强对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和内控管理,将“算账文化”贯穿在企业的整个工业流程中,才能有助于细化企业的每一笔支出,确保企业的每一分钱的作用发挥极致,这样才能有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及时通过数字,通过“算账文化”来发现整个运行流程中的问题,做到及时调整,及时补充,降低了企业的风险。

2.提升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算账文化”要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要使得“算账文化”深入人心,这些离不开专业的队伍和专业的人才支撑,只有通过专业的统筹企业的每一笔经济业务,才能为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提供基础,保障企业“物尽其用,人尽其责”。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树立“算账文化”意识,制定相关细则,确保整个经营流程都细则到每一个数字上,每一项经济事务都责任到人,这样才能有助于国有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3.持续增强盈利能力,不断扩容利润空间

国有企业在整个社会中担任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国有企业在整个社会创新领域起着带头领军的作用,“算账文化”的运用可以帮助国有企业降低企业成本,合理分配每一分钱,将闲置资金及时地运转起来,充分地运营好每一笔资金,确保资金的收入、支出都能够“物尽其用”。不浪费每一分钱,从而实现持续增强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扩容利润空间。

二、国有企业构建“算账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干部、职工缺乏“算账意识”

在长期的国有企业管理体系下,职工一直以“铁饭碗”自居,“大锅饭”的工作体制导致人们没有形成算账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领导还是职工都是为国企完成任务,尤其是煤矿企业,长期以来都是在抓安全为主,安全否定一切,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在这种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往往领导干部只算大账、不计小账,把安全账等同于经济账,因此,要在这样的管理模式和体制下构建企业的算账文化是不太容易的,从领导干部到普通职工在思想意识上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建立一套算账文化的体系,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又无法统一意识行为,“算账文化”是不容易事实和推进下去的。

(二)“算账文化”缺乏系统性标准

“算账文化”是针对整个国企内部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科学控制方式,对于如何调控国企的各部门工作有着指导作用,也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所必须构建的核心体系。基于这些,企业现存的管理体系远远不能满足“算账文化”的推进与执行。大部分国有企业仍使用预算管理模式,但是企业的实际情况往往是成本过高、资金流动慢并不能有效地预估企业的利润,从而不能保证企业预算结果的准确性。

企业的算账文化在初期阶段往往只是浮于表面,停滞于节约成本的计算上,算的是省了多少钱,算的是减少了多少福利开支,往往以损害职工利益和幸福感为代价的计算方式,其实是一种省钱文化而不是算账文化,更没有形成算经济账、算效益账、算精益化账、算创新改革账这样系统性的新标准,新思路。

(三)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往往成为“算账文化”的绊脚石

国有企业的薪酬往往不会随着企业的利润、效益而发生变化,常有“一眼望到老的工资”的说法。这大大地挫败了员工的积极性,可以说工资薪酬改革才是算账文化的“先行者”,工资薪酬不改革算账文化的道路很难一帆风顺,因为算账文化说到底就是精益化管理,增加效益,要有从“干毛巾里拧出水来”的意识,如果企业员工的辛勤付出换来的还是一样的劳动报酬,不变的绩效工资,创效益的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奖励,不创效益地跟着吃红利,那算账文化就注定要失败,不能长久。

因此,薪酬制度任何改革才是当下算账文化能否继续实施下去的关键所在,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落后的薪酬制度与先进的国企改革政策相矛盾,相背离时,就应该果断革除旧制,另立新规,使它成为改革的推动力,而不是企业新政的绊脚石。

三、国有企业构建“算账文化”具体措施

(一)深化改革转观念,开展思想总动员

构建“算账文化”必须从思想入手,引导广大干部员工转变观念,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化工企业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算账文化”作为全体员工的经营理念和行为准则,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构建“算账文化”,就要调整管理格局,夯实机制保障。将“算账文化”渗透到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成为干部员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必须以健全的机制、完善的制度作保障。集团要实现由“专注产品、重在开发”,向“专注市场、效益至上”的根本性转变,必须依靠机制、制度,使“算账文化”成为长效化、常态化的内在推动力量。在考核激励机制中,要突出“以盈利为中心”的核心标准,用客观数字展示能力、体现业绩;在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中,要突出“以效益论英雄”的评价标准,让善于创造效益的人拥有更宽广的赛道、更广阔的舞台;要把“算账文化”与推进精益管理紧密结合,贯穿到树立精益思想、构建精益路径、强化精益管控的各个方面,全方位巩固延伸“创效链”,多渠道打造培育“创效源”,持续推进集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是层层宣传,坚定信心。企业不断加大对“算账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引导各单位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党员干部、劳动模范围绕“算账文化”,讲清楚内涵意义、重要性、紧迫性,发动干部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营造“人人都是创效者、个个都是利润源”的浓厚氛围,引导干部员工坚定发展信心。

二是强化学习,明晰导向。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学习集团关于构建“算账文化”的部署要求;学习先进经验,对标补足短板,在员工群众中牢固树立“以真金白银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将创造价值和提升效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全员讨论,转变观念。紧紧围绕“算账文化”广泛开展学习研讨,谈论“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谈责任目标、谈思路举措。以新的观念、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找差距、找对策、补短板,进行一场实实在在的思想革命、管理革命、工作革命,最终树立以市场导向、效益为本、竞争合作的价值取向。

(二)量化考核,促进“算账文化”系统性

只有将国有企业中每个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量化,才能有效地将每一个工作,每一笔资金都做到用数字说话,并保证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都能制定标准化,进行有效的考核,进行对标管理,做到随时可以查找漏洞与不足,及时调整计划和标准,确保“算账文化”贯穿着国有企业的边边角角,这样才能提高国有企业职工的工作效率。

一是要彰显担当作为。要求公司管理层增强责任意识,从自身问责,采取清单管理办法,对照问题列清单,按照清单抓管理,提升管理水平。领导班子集中开展专题调研,分别到各部门、车间,直面员工,座谈交流、征求意见,全面掌握经营第一手资料,为算好账提供真实依据。分管领导与中层管理人员签订履职尽责担当承诺书,努力打造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管理团队,同时带领中层管理人员充分发挥中坚联动作用,在“算账文化”中当先锋、做表率。

二是要千方百计提升执行力。计划千万条,不执行就是“白条”。企业将构建“算账文化”纳入企业建设重点工作中,以岗位责任制和责任清单为主线,明确目标,细化措施,深化工作机制,稳步提升执行力。

三是要完善考评激励机制。企业将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在“算账文化”中考察识别干部,看干部干了几件改革的实事,提质增效取得了什么成效,效益有没有提升,让苦干实干者多受嘉奖、多得实惠,让慵懒散软者受到约束、有所改进,激励领导干部担当作为。

(三)大力推行薪酬改革,助推“算账文化”新政策向前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之所以推进的慢,无法与私营企业的高效发展相提并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薪酬制度的不合理。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往往离不开三个方面:薪酬、晋升、培训自我提升。国有企业在数十年间往往是只讲奉献不讲回报,人文思想是舍小家为大家,加班是应该的,值班是责任和义务,干得多是领导赏识,薪酬却是一碗水端平。中国改革开放用了三十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的发展,而我们的国有企业却仍延续着三十年前的薪酬制度,工资十年如一日,这样的薪酬制度已严重落后于国家改革快速发展的脚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可以大跨步发展,而国有企业却出现了生产技术单一、人才流失等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只是合并重组,由小变大,体制却不变。这样无论多么好的改革思路和政策都很难在企业形成推动力,只有首先加大薪酬改革,提升晋升空间,让职工可以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够真正助推企业“算账文化”实施下去。

因此,企业在做好成本控制的同时,加大薪酬改革力度才是第一要务。利用当前的薪酬体系,加大职工的绩效工资比例,拉大差距,制定切实可行的工资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公司实行工作领取制,能力强的认领高强度、难度系数大的工作,相对工资报酬也高;能力低的可以认领低强度工作,力所能及的工作,工资报酬相对也比较低。这样能力强的职工可以专心完成某一项专业的工作,不仅能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效益,也能得到客观的报酬。能力弱的可以通过多做烦琐、低效的工作实现报酬的增长,如果想领取高报酬的工作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这样企业的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效益自然上去了。因此,企业的第一步就是薪酬改革,只有薪酬改革成功了,算账文化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后盾。

从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到经营成本结构,从技术创新到薪酬改革,从节约每张纸、每度电的办公室行为到生产现场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都要以“精细化”为目标,做好“降本增效”“减人提效”“提效增效”的大文章,切实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将高质量转型发展推上新高度、新水平。

四、结束语

国有企业要想做强做优做大,深化改革已成为唯一出路,无论是转型发展还是产业优化都离不开企业优秀的管理,算账文化、精益化管理都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所服务的。本文研究了企业构建“算账文化”所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我们认为,从思想上建立算账文化意识是不变的思想核心,引导每一名干部员工立足岗位算好“经济账”“成本账”“效益账”的思想必须坚持不动摇。其次加快建立算账文化体系,国有企业工资薪酬改革,是推动“算账文化”落地,能够顺利实施的基础。“算账文化”最重要的是算人才账、算改革创新账、算市场效益账、算企业发展账。只有算好这些方面的账,才能使企业在国家快速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猜你喜欢

薪酬效益国有企业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VBA在薪酬个税筹划上的应用
文科薪酬包揽倒数十名,该如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