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古霉素致迟发型药物热合并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

2022-11-14余英琳彭怀东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广州510260

中南药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万古霉素粒细胞血常规

余英琳,彭怀东(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广州 510260)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64岁,因“左足皮肤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合并皮肤感染”于2018年3月5日入院治疗。患者10年前开始出现左足皮肤反复破溃、渗血,2015年8月于外院诊断为左足皮肤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多次使用紫杉醇和奈达铂化疗,2017年7月开始行放射治疗,至本次入院时放疗疗程仍未结束。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6年,近半年规律服用比索洛尔(2.5 mg)联合氨氯地平(5 mg qd)治疗,血压控制可。患者无药物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亦无特殊。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7℃,脉搏91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9/71 mmHg(1 mmHg=0.133 kPa),体质量71 kg。患者左足根部肿胀、溃烂,创面大小约4 cm×5 cm,表面有少量脓苔,可见肌肉,肢端感觉、血液循环及运动正常。血常规示:白细胞(WBC)5.20×10·L,中性粒细胞(NEUT)3.50×10·L,红细胞(RBC)3.70×10·L,血 小 板(PLT) 242×10·L,淋巴细胞(LYMPH)1.00×10·L。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检查大致正常。胸片提示:右下肺肺大疱。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

患者于2018年3月8日硬外麻下行“左大腿下1/3截肢术”,手术顺利,3月8日至3月9日使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2.5 g ivd bid抗感染治疗。患者术后一般情况良好,切口轻度红肿并有少量渗血、渗液。3月14日患者出现发烧,最高体温38.7℃,切口渗血、渗液,边缘红肿,临床医师考虑脂肪液化和感染可能,再次给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2.5 g ivd bid治疗,并拆开切口引流换药,取渗液做细菌培养。3月16日切口渗液培养提示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生长(+++),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等药物敏感。予停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改为万古霉素1 g ivd q12 h治疗。患者3月16日最高体温38.1℃,血常规:WBC 5.74×10·L,NEUT 4.02×10·L,RBC 3.30×10·L,PLT 271×10·L。 患者使用万古霉素后发烧症状改善,3月17日后未再出现明显发热,切口仍有较多渗出液,边缘红肿,临床医师考虑切口液化坏死,于3月21日行床边切口清创术,术后使用VSD负压引流,可引流出少量乳白色脓液。3月21日患者血常规:WBC 6.10×10·L,NEUT 4.09×10·L,RBC 3.40×10·L,PLT 353×10·L。复查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大致正常。

患者3月24日下午突发寒颤,体温39.3℃,心率100次·min,血压144/75 mmHg,予急查血常规、血培养,给予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2 mL肌内注射1 h后体温可降至正常。检查结果回报血常规:WBC 3.53×10·L,NEUT 2.75×10·L,RBC 3.50×10·L,PLT 277×10·L。3月25日下午患者再次出现高热,最高体温40.0℃,并伴有寒颤、心悸(心率110次·min)等症状,再次抽血送培养,给予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肌内注射和冰敷后体温降至37.8~38.3℃,血常规:WBC 2.70×10·L,NEUT 2.20×10·L,RBC 3.50×10·L,PLT 127×10·L。3月26日患者仍有发烧,体温维持在37.6~39.6℃。3月27日最高体温39.4℃,血常规:WBC 1.56×10·L,NEUT 1.00×10·L,RBC 3.20×10·L,PLT 76×10·L。3月24日和3月25日血培养回报阴性。患者高热时伴寒颤,不发烧时精神状态好、食欲正常,无咳嗽、咳痰、流涕、咽痛,无腹痛、腹泻,无肌肉关节疼痛,无尿频、尿急、尿痛。左足截肢切口皮肤仍有轻度红肿,停留引流管有少许乳白色脓液流出,无明显热、痛感。3月28日查降钙素原(PCT)为0.26 μg·L。综合患者治疗过程、医嘱和检查资料,考虑万古霉素导致药物热合并白细胞、血小板下降的可能性大,于3月28日上午停用万古霉素,下午最高体温38.8℃,3月29日热峰下降至37.8℃,3月30日后未出现发烧。患者3月28日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0 μg ih一次,3月29日血常规示:WBC 20.97×10·L,NEUT 17.41×10·L,RBC 3.20×10·L,PLT 121×10·L,4月2日复查血常规:WBC 8.68×10·L,NEUT 5.29×10·L,RBC 3.40×10·L,PLT 355×10·L。之后,患者切口逐渐愈合,3月28日后未再使用万古霉素治疗,也未再次出现明显发烧(体温>38.0℃)及白细胞、血小板下降。

本例患者因截肢术后切口感染、切口渗液培养出MRSA而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在用药第9日开始出现高热,发烧时伴寒颤,时间均出现在下午,经对症处理后体温降低,同时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排除了败血症、肺部感染、肿瘤复发、血液病等相关诊断后,怀疑为万古霉素所致,停药后患者发烧症状在48 h内改善,5 d后复查白细胞、血小板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患者出现高热、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与万古霉素的使用有时间相关性,停药后逐渐恢复,可判断为使用万古霉素所致。

2 讨论

万古霉素导致药物热、白细胞和/或血小板下降与严重感染导致的发烧、血细胞下降难以区分,缺乏特异性检测方法,通常依靠排除性诊断,容易误诊。文献报道万古霉素引起药物热常发生在初次用药后的7~14 d,多为迟发型药物热,一般为中度以上发烧,可高达40℃,停药后体温一般在48 h内降为正常。其机制为抗原抗体复合物激动吞噬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源所致,发生率不详。万古霉素导致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在2%左右,通常出现在用药1周以后,多合并发烧并且在停药后2~5 d内自行恢复,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迅速改善粒细胞缺乏症。万古霉素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尚不清楚,发生机制通常认为是药物依赖性特异质高敏反应,当致敏药物存在时,刺激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PAIgG),该抗体的Fab片段与血小板膜上的相关抗原特异性结合,暴露出Fc片段并与巨嗜细胞的Fc受体结合,引起血小板被吞噬破坏。血小板下降一般在初次用药后1~2周开始出现,停药后1周左右可恢复正常,但药物依赖性抗体会在体内持续多年,因此对于发生过万古霉素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避免再次使用该药。

本例患者使用万古霉素后出现发热、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的时间和停药后恢复时间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万古霉素导致药物热合并白细胞减少较常见,同时合并血小板减少尚未见文献报道,临床上如能及时发现,停药后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本例警示,对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常规,特别是用药1周以后出现高热、白细胞和/或血小板下降的患者,除排查感染控制不佳外,还应考虑万古霉素导致不良反应的可能。

猜你喜欢

万古霉素粒细胞血常规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患者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如何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危急重症的征兆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与肾功能指标间的关系
血常规检验的六大误区
万万没想到,你的身体也用84消毒液杀菌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