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022-11-14任星星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农民

任星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48)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是空洞的理论知识,而是紧紧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联系的。“三农”问题作为新时代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关注点,广大农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对象。农民作为天底下最原始职业的从事者,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基础性力量,对于中国来说也是规模最庞大的群体或阶级,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有机力量。要实现农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富裕富足,就必须补齐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块“短板”。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化大众”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大众化”的过程,即将马克思主义以通俗易懂、鲜活生动的表达方式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侧重点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外向传播。第二个方面为“化大众”的过程,即将人民群众的思想智慧集中整合起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鲜活的源泉,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化大众的知识、理论、力量为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侧重点在于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向扩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化大众”与“大众化”是辩证统一的。“化大众”是“大众化”的前提和条件,为“大众化”提供“化”的科学内容;“大众化”是“化大众”的目的和归宿,并为“化大众”提供检验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乡村振兴的思想先导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一以贯之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北斗”,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理论先导的关键作用。实现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契合了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新时代的农民不再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物质资料生产者,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享用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因此,必须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农民群众,打通马克思主义与农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广大农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下投身于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生活富裕的伟大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化大众”是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个问题上,我们经常讲两句话,一句是“老祖宗不能丢”,另一句是“又要讲新话”。“又要讲新话”就体现在基于不同社会实践上的理论创新。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在乡村振兴接续发力中,广大农民群众中产生了无数优秀的理论和思想,这都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重要来源。从“打土豪、分田地”、“农村包围城市”到现如今的乡村振兴战略,无一不是来源于农村农民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和改造。因此,在乡村建设发展的进程中,在实现农民致富这个最终目标的过程中,必须紧紧依靠和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吸收农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思想,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思想源泉。

二、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

(一)从传播过程分析:宣传模式僵化,形式主义多

思想的深入传播需要主体、介体、客体三方面的良性互动。然而,介于我国当前城乡之间客观存在的差距,城市、乡镇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并不完全同步。就传播主体来讲,农村基层干部作为打通马克思主义与农民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桥梁,起着理论宣传和教育的主导作用。然而,当前不少基层干部自身在农民工作中奉行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理论宣传中照本宣科、机械搬抄,以枯燥说教为主,所谓学习和引领,只是一句空话。就传播介体来讲,传统媒介正在逐渐边缘化,各种新媒体传播平台正在快速渗透农民群众的生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高效的媒介并没有被完全利用起来,有些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仍采用黑板报、宣传册等非常传统的方式,完全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对理论学习的需要。就传播客体来讲,部分偏远山区的农民中“文盲”与“半文盲”的比例仍然不小,由于自身知识文化水平有限,对马克思主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理论学习只是“走马观花”。此外,理论学习的途径也比较有限,农民在茶余饭后更喜欢在一起聊天、观看电视娱乐节目等,对于政治民生等关注度较低。

(二)从队伍建设分析:人才流失严重,内生动力不足

城市与乡村的话题必然离不开“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经济发展的不充分上,体现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上,也体现在文化享受的不对等上。对城市现代化资源和服务的需求,使得不少祖祖辈辈扎根于农村的农民对子女寄予更高的期望,“留在大城市”成为农村孩子出人头地的一个重要标志。走出农村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回乡建设的人才却十分匮乏。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大学生们较少考虑回乡创业就业,认为这是一种不容易被家人和周边环境所接受和认可的行为,因此思想动力上显得不足,没有足够的毅力和坚定的想法。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根源于农民群众的实践、发展于农民群众的思想智慧,农村人才向城市的大量转移,无形中又加深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得乡村振兴在思想文化的创造方面缺乏内生动力。

乡村人才的队伍还包含农村基层干部。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中的“关键少数”,不少农村基层干部并没有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知识背景,不是专门的后备人才,只是在自己的职责之余“兼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大多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工作方法,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再者,拥有基层经验在领导干部的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下基层、探民生”本是为了服务农村、造福农民,然而不少基层干部却将在农村的工作当成自己“镀金”的过程,只为获得基层的工作经验,并没有真心实意为农村农民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三)从文化融合分析:封建思想仍存,多元文化明显

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乡村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不断融合的过程。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村地区自古以来便有着“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的独特景象。基于这种风俗习惯形成的农村传统文化并不都是“精华”,也有“糟粕”。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封建社会诞生的封建思想残余如今仍在我国不少农村地区根深蒂固,封建陋习难以根除,先进思想传播困难。农民群众在面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时,经常寄托于“鬼神之说”,导致价值观念偏离社会主流,这不仅会冲击马克思主义在乡村振兴中的指导地位,更不利于农村工作的开展。

同时,西方意识形态的输入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坚守。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让曾经身处贫困的农村地区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实现了大幅度增长。但伴随着西方国家多元文化的入侵,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物质的过分追求,导致农民群众对待物质和精神的价值观有所扭曲。不少农村地区实现了经济脱贫,但尚未完全实现“思想脱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观念影响着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冲击着传统农耕文明中诞生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优秀思想。在各种文化的交织下,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十分缓慢。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一)在乡村经济上:发展农村产业,夯实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民群众对先进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优秀文化的创造力度,一个连最基本物质需求都无法满足的农民是无法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要想让农民群众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经济,让农民群众在吃得饱、穿得暖的最基本要求上实现生活富裕,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要求,夯实马克思主义得以广泛传播的物质基础。乡村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更是农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二)在思想传播上:创新传播机制,打造优质内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命力在于将磅礴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就传播主体来讲,首先要摆正工作态度,严格杜绝宣传教育时的“形式主义”,自身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才能在向农民群众传递时具有说服力;其次要创新传播方式,要学会面对什么样的群体说什么样的话,要使用农民群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话语去沟通,减少空话官话套话。

就传播介体来讲,要综合使用传统媒介和新兴互联网平台,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农村基础网络设施的完善为农民群众了解国家大事、感知外部世界提供了畅通的渠道,要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在新兴媒介的助推下实现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时,也不能忽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作用。另外,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也十分必要,要保证每一个村镇都建立文化活动室,为思想宣传提供有效场地,确保农民在自行组织文化活动时有一定的活动场所。

就传播客体来讲,要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践,立足于农民群众的文化接受程度,创造喜闻乐见的艺术文化作品,打造优质传播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有“阳春白雪”,更要有“下里巴人”,高深复杂的理论只有真正落实到生活实践中,才能被农民群众所接受、所掌握、所使用。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畅通马克思主义传播渠道,形成完善的传播机制,以优质传播内容为载体,推动马克思主义更好指导乡村振兴实践。

(三)在队伍建设上:培养专业人才,激发内生动力

解决专业人才队伍不足的问题首先要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办法选用相当数量的马克思主义专业人才,把农村思想宣传工作队伍精英化、职业化和专业化;同时,通过定期培训、外援交流等途径,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农村思想文化宣传的骨干。其次,要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健全管理规定等措施,科学管理人才。严格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加强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的改革,保障文化工作者能够在各个岗位上人尽其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此外,还要通过振兴乡村产业激发农村人才返乡创业就业的动力,以人才振兴促进经济振兴。农村人才流失的根源在于城乡教育医疗等民生差距,因而要筑牢农村民生的根基,以坚实的经济基础保障返乡人员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完善思想引领机制,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美好农村的蓝图吸引农村人才的返乡留乡,激发其对建设美丽家乡的内生动力,形成对农村实现生活富裕的深深认同,从而在建设美丽富饶乡村的实践过程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以优秀的思想智慧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

(四)在文化引领上:深耕优秀文化,推动有效融合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当代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实现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首先,要厘清乡村的悠久发展脉络,在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尤其是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乡村文化精髓的有机融合。要把马克思主义嵌入当地特色节日活动、祭祀活动、庆祝活动等生活实践,发挥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作用,在农民群众的心中厚植爱国爱家爱乡情怀。其次,要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活动,坚决抵制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剔除改造不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封建风俗习惯。坚定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引,以优良乡风育文明、以先进文化促实践。再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廓清西方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的边界,形成农民群众对不良文化侵袭的自觉抵制意识和能力,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实现乡村文化的发展繁荣,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营造清朗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农民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