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路径探析

2022-11-13王振华许优美范寅雪

天津经济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才

◎文/王振华 许优美 魏 颖 范寅雪

当前,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推动世界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模式。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产学研主体的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合力。 在此背景下,天津先后成立了十一个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以下简称“十大联盟”),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区域高效联动,着力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和人才高地。 人才是驱动创新的第一资源,围绕人才活力激发“十大联盟”持续健康发展动力,迫切需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生态环境。

一、“十大联盟”发展现状

自2020 年9 月份以来,天津依托滨海新区、西青区、河西区等9 个区先后成立无人机和新材料、 智能轨道交通、 智能网联汽车等十一个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在全国率先构建起网络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人才工作矩阵,实行“1+1+1+N”运行机制, 从而提升产学研对接服务效率, 有力推动重点产业发展。 “十大联盟”作为创新联合体, 在推动产业人才集聚、产业协同发展、高端项目落地、 促进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展现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成为天津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全球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发展高地的重要举措。

“十大联盟”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结出累累硕果。在以“盟”引才,推动产业人才集聚方面,“十大联盟”改变原有的 “粗放引才”模式,以“十大联盟”的名义开展形式多样的引才引智活动。 在不断提升引才成效的同时, 进一步提高了引才的精准度, 逐渐形成产业人才集聚的竞争优势。 在强化协同创新, 不断推进产业技术发展方面,“十大联盟” 通过加强成员单位间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着力解决创新企业上下游产业对接不顺畅这一痛点,突破关键领域的“卡脖子”技术,有力促进了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在强化对接,吸引合作项目集聚落地方面,“十大联盟”立足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吸引多批高端项目落地天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整合资源,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方面,“十大联盟”积极联动上下游企业、 对接本地配套资源, 加速构建区域产业格局, 带动区域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十大联盟”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由于目前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仍需要加快构建完备的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工作体系, 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二、人才创新活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才流动

狭义的人才流动指的是人才按照本人意愿选择服务对象或服务单位。 广义的人才流动包括人才跨单位流动,可以一人任多职,使人才在多角色、 多工作环境的转变中迸发思维火花, 实现智力成果共享,促进成果转化。加强人才流动, 可以促进人力资源互联、互通、共享,打通人才协同的体制障碍与政策壁垒,减少人才束缚,实现人力资源使用率最大化,释放人才创新活力。职位供求、体制束缚、 职称或技能等级互认、 成果分配机制等问题都是影响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

(二)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培养造就一支具备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加快建立人才竞争优势, 必须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 不仅可以满足人才对提升自身能力的需要, 同时还能满足人才实现专业价值的需求, 提高人才与产业岗位的适配度,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加快人力资本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转化。政策和资金支持、社会资源共享、院校培养模式等要素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

(三)人才评价与激励

人才评价是引进人才的重要手段, 是运用市场配置资源发现人才的方式, 也是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的导向机制。 人才激励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激发人才需求、动机、欲望,从而达到让人才保持积极状态、 发挥人才潜力的目的。 人才评价和人才激励相辅相成, 良好有序的成长通道是人才获得成就感的重要条件。 准确有效的评价和激励体系能增强人才的自我实现和事业认同度,能提高人才的积极性,激发人才向上的活力。 不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激励反过来会影响人才的积极性, 严重打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 阻碍人才发挥自身科研价值。

(四)人才服务

人才服务是为了保障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从而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人才服务体系包括工作服务体系以及生活服务体系。 工作服务体系涉及科研项目对接、人才交流平台,与创新创业或成果转化相关的金融、科技、法务、税收、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 生活服务体系涉及人才住房、落户、子女入学、 医疗保险等基本生活保障。做好人才服务工作,积极为人才松绑减负, 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当中, 更好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十大联盟”探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路径

“十四五”时期,应该进一步发挥 “十大联盟” 在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等方面的优势, 建立调动各方积极性、可持续发展、创造价值的机制。 在建立人才共引共享机制、加强人才协同培养、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体系等方面,探索激发产业人才创新活力的路径。

(一)建立“十大联盟”人才共引共享机制, 促进人才良性互动

建立人才资源共引共享机制。在人才需求发布方面,建立高层次和紧缺人才需求发布平台,设立“十大联盟”发布专区, 实行需求常态化发布机制。在人才引进方面,聚焦产业人才需求, 举行专场招聘活动, 协同推进招才引智, 精准绘制产业人才供给地图,为“十大联盟”产业需求和人才资源有效供给实现精准匹配。 在人才信息资源共享方面, 利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建立“十大联盟”内覆盖科研人才、 技能人才等人才资源数据库,做好“十大联盟”内人才信息更新、交换和发布工作, 推动区域内人力资源供求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 在人才智力资源共享方面, 建立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机制, 以推动重点产业、 重大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的人才合作为重点,鼓励“十大联盟”成员单位之间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互访交流, 或互派急缺专家解决科研、生产领域的技术难题。

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 出台支持“十大联盟”人才良性流动统一支持政策,打通科研人才流动渠道,构建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人才流动格局。鼓励支持“十大联盟” 内高层次人才跨单位跨区域开展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科研攻关等。鼓励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到高校和科研院所任职, 支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 兼职和离岗创业。 让人才破除身份、体制的束缚,解决人才资源分布不合理等问题, 促进人才良性有序流动, 实现人力资源共享使用率最大化。完善人才流动服务保障,推动“十大联盟”内人才流动公共服务便利化,鼓励“十大联盟” 所在区通过建设人才公寓, 购买或租赁商品住房向引进人才租售,发放购房、租房补贴等形式, 多渠道解决人才阶段性居住需求。 妥善解决人才子女入学、 医疗服务、社会保险、住房等问题,为流动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

(二)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 提升产业人才培养精准度

开展人才精准化培养。以产业发展为导向, 运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 有针对性地摸清各类产业发展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情况。 汇总“十大联盟”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共同点,鼓励“十大联盟” 内高校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做好院校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形成品牌特色。 邀请国内外行业知名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构建产业人才培养实践知识库。 探索“十大联盟”内高校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新体系和专业建设新标准, 让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更好地结合。

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进一步深化“十大联盟”内校企合作,实行“校企双导师制”,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企业工程管理人员到高校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实现“十大联盟”内师资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动“十大联盟”内高校联合企业、 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共用平台,加强实验设备共享,开展产业技术重点研发, 共同培养产业创新人才。鼓励“十大联盟” 内校企共建开放共享型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促进实习实训设备共享, 加强技能人才实训,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需求契合度。 “十大联盟”定期组织用人单位召开座谈会, 对学生在岗实习、 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反馈, 不断提高产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

(三)创新评价与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热情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在“十大联盟”内探索行业公认的人才评价标准, 为人才的分类评价提供依据。支持“十大联盟” 龙头企业申请职称自主评审。 以“十大联盟”龙头企业为核心建立职称联合自主评审委员会,实现“十大联盟”内企业“随时申报、单独评价、一年多评”。 探索开展新职业群体职称评审,通过新设职称、 调整专业等方式,引导各类人才向新产业、新业态集聚; 会同行业主管部门, 动态调整已有职称专业, 满足新的职称评审需求,提升产业链与人才链契合度,发挥职称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激发产业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探索在“十大联盟”内实行特殊人才职称评价 “直通车”机制。 对产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从国内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新职业从业者中的高层次人才等,开通职称评价“绿色通道”,增强人才获得感和成就感。

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支持“十大联盟”内高校试点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允许试点单位科研人员以持有不低于10 年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作价入股,进一步激发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获取科技成果收益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针对“十大联盟”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核心科研管理骨干、 高技能人才,实施股权、期权、分红权等中长期激励, 充分调动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鼓励“十大联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通过到企业挂职或合作开展科技创新项目方式实现兼职兼薪。 围绕天津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十大联盟”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破题的方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激发“十大联盟”内人才联合攻关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 优先推荐 “十大联盟” 人才申报市级和国家级科技项目, 支持重大人才计划向“十大联盟”人才倾斜。建立“十大联盟”人才表彰奖励制度, 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 定期开展评选表彰活动, 对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精神奖励,增强人才认同感、 荣誉感和归属感, 不断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激情。

(四)完善人才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构建立体化人才服务体系。发挥党管人才优势,树立良好服务理念, 开展常态化“十大联盟”服务工作。 开展“进企业、送政策、问需求、解难题”等系列活动,深入调研“十大联盟”行业的特点和需求, 汇总成员单位的共性问题和需求, 探索建立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定期发布“技术清单、需求清单、问题清单”三张清单。 常态化举办专业学术会议、人才沙龙、对接会等主题丰富的相关活动,为“十大联盟”成员进行政策解读、技术研讨、项目推介。 帮助企业搭桥“接链”,促进创新资源形成良性互动生态,真正让 “十大联盟” 活跃起来。 发挥天津高成长初创科技型企业专项投资扶持作用,引导天使基金、创投基金加大对“十大联盟”内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支持力度,助力“十大联盟”内优秀人才创新创业。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充分发挥 “联盟工作矩阵”功能,拓宽人才交流、融资对接和项目撮合渠道, 促进创新要素精准对接高效耦合,推进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金融链(五链)深度融合。 加强定期与“十大联盟”内院士专家的沟通联系,进一步发挥院士专家集聚整合、创新资源和引领作用,带动产业人才成长, 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 在支持产业人才定向培育、 学历教育提升、业务能力培训、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推荐专家导师,为“十大联盟”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等服务。整合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科研资讯、大赛项目等信息,及时为“十大联盟”人才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成立专业化“十大联盟”人才服务团队, 通过提供政策和场地支持, 推动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 建立探索常态化的可持续服务发展的机制, 切实解决人才关切的实际问题。

猜你喜欢

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构建人才“雁阵格局”——基层干部谈人才的聚集效应
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咸阳市激发人才创新力
优化人才“生态圈”——延安增强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
一共几个人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李世民“不借才于异代”
人才
智珠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