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理念与路径研究

2022-11-13王浩宇

对外经贸 2022年4期
关键词:原住民北极航道

王浩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英语学院,北京 100024)

北极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着力点,对中国维护自身北极权益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冰上丝绸之路”倡议和《中国的北极政策》的指导下,中国参与北极经济治理需从推动北极政策实施、加强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促进与沿线国家科技和人文交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着手,为北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一、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背景及其理念

作为地缘上的近北极国家,尽管中国不享有北极领土主权,但依据《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规定,缔约国有权自由进出特定区域,在特定区域内依法享有开展科学考察、生产和商业活动的权利。众所周知,中国已于1925 年加入此条约,因此中国参与北极开发与治理具备合理性。近年来,北极地区的研究热度不断提升,不仅因为其丰富的资源和航道的开发利用所带来的丰厚商业价值,该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破坏、气候恶化、原住民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等一系列严峻问题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北极地区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利益攸关国在享受北极“果实”的同时,也必然要履行北极治理的国际义务。

首先,维护中国北极经济利益是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原因。北极地区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储备、开发程度低等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其研究愈演愈烈,北极地区成为引发国际利益争夺的重要地区。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不断融化,北极航道的开发价值逐步提升,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变化增加了各国在北极的利益诉求。对中国而言,北极航道的利用不仅能够缩短中国至部分欧洲国家的运输时间、节省运输成本,还可降低途经索马里等海域的运输风险,缓解中国海上运输过分依赖马六甲海峡的现状,从而保障中国的能源和经济安全。

其次,北极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一环。尽管北极航道和北极资源的开发利用给各参与国带来诸多便利,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北极现状并不乐观。气候变暖导致北冰洋海平面上升,北极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风险随之增大,给中国农业、林业、渔业生产等自然生态系统、媒传疾病、物种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西南林火风险等方面造成诸多危害。因此,北极地区需要更多国际关注和国际力量,北极问题亟待解决。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是承担国际责任、义不容辞为推动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的表现。

北极治理也需要域外国家的参与,齐头并进,共同克服国际难题。同时,参与北极治理是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中国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构想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符合北极经济治理、气候治理、生态治理的逻辑,事关北极原住民、北极国家和近北极国家人民以及任何一个世界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利益。此外,2017 年中俄两国“冰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对促进区域合作、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为近北极国家,尽管中国具备参与北极资源和航道开发、北极建设、科研等领域的合法性,但其参与北极事务的过程艰难、进度缓慢。中国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改善与北极国家及域外国家的关系,为北极治理提供更多建设性意见和措施,从而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与发展的氛围。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积极践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有关北极地区的方针政策,在北极治理领域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为进一步参与北极治理,向国际和国内社会表明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立场,2018 年1 月中国发布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其中明确阐述了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初心与使命。中国以遵守国际规范、尊重北极国家主权利益和原住民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积极开展气候变化、生态治理、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从而实现北极利益攸关方互利共赢、北极各领域合作顺利开展的局面,进而实现北极地区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人类活动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目标。其中也围绕北极科考、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北极航道、生物资源、非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可行性措施。

二、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有利地位,具有十分强劲的进出口能力,同时中国贸易额占欧洲市场比重大,且以海上运输为主,中国凭借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冰上丝绸之路”的构建,加强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和科技人文交流,实现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的局面,共同推进北极地区向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一)巩固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合作机制

中国遵循国际规约,积极开展国际对话以巩固合作基础,推动中国北极政策的对接与实施。2012 年,中国与冰岛就北极合作问题达成共识,同时冰岛支持中国和平参与北极资源开发与利用,此举有效推动北极地区和谐稳定发展,实现北极资源共享、北极利益攸关国互利共赢、长久发展的目标。俄罗斯是参与“冰上丝绸之路”最积极的北极国家,自2013 年起,中俄持续举行北极事务对话。2017 年,中国举办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俄总统普京提出将北方航道与“一带一路”连接起来的建议,同年6 月,中国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推到新的高度。2018 年1 月,中国颁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是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中国首次正式将北极地区纳入“一带一路”倡议框架,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加强与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北极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冰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2017 年中国领导人访问芬兰时,双方领导就推动落实2030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达成共识,进一步推动北极合作。挪威是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与中国保持着长期友好往来的关系。中挪双方在人文交流、资源开发、区域生态治理等方面达成共识,有效推动区域内长久、安全的发展。芬兰、挪威、冰岛表示,由于北极特殊的生态环境,其治理需要国际社会的广泛参与,因此期待中国积极参与其中,为北极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二)促进与“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

中国本着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参与北极事务,加强与北极国家及“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与交流,依法合理利用北极资源。众所周知,北极地区是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宝藏之地,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渔业等生物资源以及油气和矿产等非生物资源,商业价值颇丰,因此北极地区极易引发国家间利益竞争。中国尊重北极国家在其管辖范围内的资源开发权利,鼓励相关企业在资源开发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依法合理地开展北极油气和矿产开采活动。同时中国注重开发地热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推进与北极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北极国家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技术与经验,从而加强对低碳环保理念的推广与创新。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北冰洋渔业养护和利用工作。由于气候变暖,北极鱼群出现向北迁徙的趋势,因而北极地区可能出现新的渔场,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中国提倡适度利用北极渔业资源,积极参与北极渔业资源养护工作,治理于北极鱼群的循环可再生;中国尊重各国在北极公海享有的渔业研究和利用的权利,遵守国际组织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管理规定;加强与沿岸国家的沟通与合作,携手致力于保护北极生物多样性,只有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繁衍,各国才能长久受益。

基于北极航道的重大商业价值和战略意义,中国积极参与北极航道的开发和利用。北极航道包含了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和中央航道三条航道,其中中央航道因需穿越被冰雪终年覆盖的北极点,开发难度大,暂时不具备通航能力。其他两条航线因浮冰的逐渐融化,有望全年通航,其航运价值日渐凸显。北极航道不仅具有商业价值,其战略前景也非常可观。传统海上运输航线需穿过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路途曲折且遥远,还面临途经索马里海域的风险。北极航道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其航运优势显著。与传统航道相比,上海至俄罗斯摩尔曼斯克的距离缩短了40%,可节省16 天的时间和20%的燃料,大大降低了航运成本,也将改善中国过度依赖马六甲海峡的现状,从而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以及经济的常态化发展。除此之外,北极航线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俄罗斯及其他欧洲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是中国与欧洲国家加强经贸合作和维持友好关系的桥梁,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北极浮冰的不断融化,北极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出现在国际视野。因北极地区蕴藏着巨大的旅游资源,多国致力于开发独特的旅游路线,推动北极产业的逐步转型,引发了该行业的激烈竞争。在全球治理的大背景下,参与北极旅游业的开发与监管对中国意义重大。基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能力,中国成为赴北极旅行游客最多的国家,因此中国参与北极旅游业的开发既迎合了全球治理的需要,也是满足国内游客需求的表现。但北极旅游业的开发同样面临着各种挑战,如地缘政治加剧了北极旅游资源开发的难度;北极旅行区域具有局限性,北极地区大部分海域尚未开发,旅行路线单一。因此各国应协商北极旅游业管理机制,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基于北极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中国不断完善旅行安全、保险和救援体系以保障游客的安全;加大对旅游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管力度;尊重北极原住民的生活习性、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保障他们在北极地区的合法权益;加强与北极国家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的合作,学习交流开发技术和经验,减小开发阻力;致力于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和负责任旅游,通过北极旅行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和北极意识以及中国公民参与北极治理的热情和责任感。

(三)加强与北极利益攸关国家科技和人文交流

中国推动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通过加强与沿线各国在北极事务上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实现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尊重各国在北极地区的合法权利,主张通过合作的方式开展地质、生物、大气、水文等多领域的北极科考活动,从而实现北极地区科研自由的目标;大力支持北极科考活动,积极开展北极气候、环境治理监测和评估,对大气、冰川、土壤等要素进行持续监测;注重极地技术装备的研发与升级,积极参与北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北极资源开采、冰区航行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北极生态、海洋、环境质量等要素的监测和评估,通过合作建立科考站、观测体系和网络,对北极各要素进行全方位的连续观测研究;中国注重北极研究的能力建设,推进北极保障平台的建设和维护以及科考破冰船的建造工程等;加大北极科研投入,鼓励和支持开展北极科考活动,不断提升科考队伍的能力和水平;重视北极研究学科和基地建设,加强对北极研究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北极研究高质量人才,逐步提升国内科研技术与能力,致力于组建人才精尖、技术过硬、成效鲜明的高素质团队;推出更多北极文化产品,通过宣传和教育,提升公民的北极意识。

全球气候变暖不仅对北极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给北极原住民带来的生存危机也是多方面、深层次、不可逆转的。中国关注北极原住民的现状,尊重原住民在土地和自然资源权利、生态环境权利、生计与文化传承、北极治理、淡水供应等方面的利益诉求,支持原住民本着“自由、事先和知情同意的原则”实现自治自决,健全保障原住民权益的法律制度。同时,中国加强对北极原住民语言、传统文化、习俗、价值观等的了解和保护,向他们学习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技术。除此之外,中国加强与北极国家人文交流,大力开展“中俄北极论坛”“中国北欧北极合作论坛”“北太平洋北极论坛”“北极对话”“北极圈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鼓励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加盟“北极大学”协作网络。巩固中国与北极国家的关系,以促进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北极生态共同体,促进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北极政策》明确阐释了中国在北极生态治理的目标和态度,对缓解北极生态破坏、改善气候变化、保护北极生物多样性、完善北极治理政策和措施等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尊重国际法并签署多项有关全球气候和生态治理的公约和协定,积极参与北极生态治理,多次在北极地区开展科考活动,全面研究北极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努力克服北极困境、改善北极现状以实现北极生态向安全化、北极发展向可持续化方向演进。中国注重全球环境治理,认真履行国际义务,加强对北极生态背景的调查研究,强化国际合作。同时,致力于解决北极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关注北极原住民的居住环境,切实改善北极生态现状;北极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中国注重保护北极生物多样性,加强对候鸟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和研究,推进国际合作以加快构建北极生态共同体。

中国始终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北极治理的重要任务。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不只是出于国际道义,也是维护中国自身利益和保障人民生存安全的表现。为解决此现状,中国积极参与北极环境治理,尊重北极国家出台的环保法规,加强与北极国家的环境合作,推进对影响北极环境的诸要素进行调查与研究。利用媒体等手段加大对北极环保知识的宣传,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权益保护意识。

应对北极气候变化是北极治理的重要一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严重威胁着北极原住民的生存环境,北极国家和近北极国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现阶段,北极地区面临着洪水泛滥、海岸受侵蚀、渔场减少、野生动物迁徙路线改变、原住民生存空间缩小等困境。同时,气候变化影响着中国农业、林业和渔业生产,给中国带来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增多、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疾病传播速度加快等不利影响。中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治理,并为《巴黎协定》的制定贡献了重要力量。同时,中国的减排举措对北极气候治理问题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国际社会中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有效促进北极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中国注重防范北极资源、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风险,加强北极气候变化的宣传,关注并减小气候变化对北极原住民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性造成的影响,推动北极地区向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三、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愿景前瞻

《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对中国参与北极治理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但北极治理仍存在研究深度不足;治理效果欠佳;国家间沟通效果差、阻力大;生态恶化;非北极国家参与度不高;北极海域的国际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因此,世界各国应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推动北极地区良性发展。

国家应继续鼓励并支持北极研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开设专业化学科、形成研究北极的中国学派;大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逐步提升公民的北极意识,媒体应加强对北极知识的宣传;进一步促进国际合作,加强与北极国家的深度了解和沟通,减小参与北极治理的阻力,从而获得更多北极治理信息和国际信任,进而提升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加强对北欧国家全方位的研究,不将研究范围局限于西欧国家和欧盟国家,也不将研究领域局限于对其北极政策的研究;鼓励非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支持国际组织参与北极治理;鼓励北极实地考察活动以获取更多一手资料,深度分析北极现状和北极国家政策,减小参与北极事务的难度,打破北极理事会壁垒;保护原住民习俗、价值观、文化遗产等宝贵财富;完善北极治理法律政策,增强其权威性和可实施性,采用更明确、具体的治理方案和措施;提倡北极生态恢复,更多关注北极地区生态恶化、气候变化、原住民危机等问题,而不局限于北极航道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地缘政治等敏感话题,真正意识到北极生态恶化、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推动世界各国团结共建北极生态共同体。

综上所述,尽管全球气候变暖为北极利益攸关国家提供了巨大便利,促进了国际经贸合作。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北极地区也面临着气候恶化、生态破坏、北极资源和航道应合理开发,加强沟通与合作。

猜你喜欢

原住民北极航道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北极有个“放屁湖”
北极兔乖乖,唱起歌来
北极
新航道
从原住民地权判例看澳大利亚原住民政策的变迁——从灭绝、同化到多元共存
我国首条40万吨级航道正式开建
我国首条40万吨超大型航道将迎来开工建设
锦州港拟定增逾十四亿元扩建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