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湖州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

2022-11-13杨娟亚陈朝宏王振华

中国纤检 2022年1期
关键词:湖州丝绸企业

文/杨娟亚 陈朝宏 王振华 戴 旭

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命题,是产业迈向中高端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实现与升华。随着各领域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纵深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对茧丝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素有“丝绸之府”美誉的湖州,现有规上丝绸企业114家,约占全国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企业19%,是国内外较大的丝绸生产基地。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探索产业转型新模式,开创新时代蚕桑丝绸产业发展新局面,是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作者通过对本地茧丝绸企业的调研,结合近几年由本院承检的茧丝情况,对湖州茧丝绸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及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茧丝绸产业日益萎缩。丝绸是湖州的传统优势产业,20世纪初,90%的乡镇有蚕桑生产,丝绸占湖州工业经济的比重在1/3以上,蚕茧和白厂丝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3和全国的1/10。随着“东桑西移”、劳动力紧缺、养殖成本上升,种桑面积和蚕丝产量日益萎缩,短短20年,桑园面积从35万余亩下降到20万亩,蚕茧总产量从4万吨下降至0.45万吨,年产生丝量由4000吨到现在不到1000吨,历年由我院承检的湖州干茧公证检验量最高为2802吨,2021年预计无报验量,“荫陌复垂塘”景象已不复存在。2020年规模以上丝绸企业工业总产值为5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2%,占比同2017年相比分别降低了72.6和60.9个百分点。

(二)品牌知名度低。目前,湖州主要以生产丝织面料为主,是高品位绸缎生产基地,其利用全国1/4的生丝织出全国1/3和全球1/4的绸缎,绸缎面料的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首,如爱马仕、LV真丝产品用的坯绸,多数从湖州收购。从历年本区域采购的生丝原料检验情况看,综合质量从4A16上升至4A52,生丝公证检验涉及货批净重从90吨增加至718.2吨,织造原料质量和数量实现了双提升。湖州丝绸企业均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规模以上丝绸企业仅占规上工业企业的3.8%,品牌企业更是屈指可数,且像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较少,全市终端品牌年销售额只有1亿元左右,包括丝绸之路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湖州梅月针织有限公司和湖州翔顺工贸有限公司等知名品牌。

(三)转型升级困难。一些茧丝绸企业逐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改变传统种桑养殖及织造方式,谋求转型升级。比如,为提高养蚕工效,湖州积极探索规模化、集约化养蚕模式,现有蚕桑专业合作社10余家。但这些合作社大多缺乏规范,组织松散,有形式而无实质,缺少系统性管理与指导。同时,许多企业在技术改造中,或依靠购买设备和引进生产能力,或寻找研究机构合作研制设备,前期费用投入大,再加上共性技术供给不足,企业转型升级之路非常艰难。2008年以来,在茧丝绸项目有资金保障的红利下,在各部门、各单位的鼓励和指导下,各企业积极申报新产品研发、工艺改进等商务部茧丝绸发展专项。但近几年项目同质化严重,导致创新亮点不够突出。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科技人才短缺导致茧丝绸行业振兴缺少“助推器”。茧丝绸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原料和土地因素制约较大,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低,因此,企业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年龄偏高的情况。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湖州地区原有培养的丝绸专业科技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丝绸科技人才或下海经商或向其他行业进行转移,40岁以下丝绸技术人员逐渐减少,顶尖人才更是稀缺。同时,我市乃至全省丝绸专业的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的衰弱,导致我市规模以上丝绸企业中丝绸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缺乏。再加上一直以来,丝绸科技人员以老带新的传统培养模式为主,虽然在企业一线岗位拥有较为丰富的生产经验,但是现存的科技人员普遍存在知识面窄及知识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接受新技术、新材料、新科技的能力低,研发能力弱,难以助力茧丝绸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品牌建设不足导致茧丝绸行业振兴缺少“加速器”。2020年,中国十大丝绸品牌企业湖州无一上榜,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等耳熟能详的丝绸企业基本分布在杭州、嘉兴等地,湖州仅有少数几家省级品牌企业。虽然,湖州茧丝绸企业积极通过引进先进装备方式向打造高端丝绸转型,但由于起步晚、管理欠缺、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总体品牌优势不强,高端装备没有充分发挥“高端”作用,工艺和技术无法形成品牌,丝绸终端产品特别是服装制造上无法满足市场高端要求,致使多数产品因缺品牌而处于利润少的产业链低端;出口产品主要靠来样贴牌加工,企业效益难以提高。同时,企业和政府对湖丝的宣传能力不足,宣传方式不够多样化,打响湖丝品牌依旧有很大的潜力。

(三)创新意识薄弱导致茧丝绸行业振兴缺少“倍增器”。因企业强抓标准提升质量的意识薄弱、企校联动性也较弱,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所以,湖州仅丝绸之路集团和湖州永昌丝绸有限公司分别制定了“浙江制造”标准《精品生丝》和《素绉缎》。另外,具有创新性的湖州茧丝绸企业多致力于改变织造工艺以获得外观各异的丝织面料,创新路径窄,创新成果偏“简易”,在技术装备研发、生物技术、复合材料开发、医药/医用材料等高端、新兴领域的创新性研发少有涉及。湖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研究院作为湖州地区茧丝绸检测和新技术研发单位,虽然近几年成功研发智能生丝纤度机、蚕茧缫丝检测仪、手持终端PDA等设备,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因资金不足、企业质量意识欠缺、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原因,产品实际应用于企业和纤维检验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意见及建议

(一)以推进品牌建设为引领,凝心聚力助推广。一是建立机制保障。组建成立茧丝绸领导小组,开展对茧丝绸产业的政策制定、发展推进和跟踪落实,联合调动旅游、人文研究、生产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各方面力量,在机制上保障“湖丝”文化品牌的提升,全面提升企业和政府机构对丝绸宣传的重视程度,举全市之力形成合力促进丝绸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创新宣传载体。立足湖州本地优势和特色,将钱山漾文化遗址、荻港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含山蚕花节、新市庙会等重要蚕桑景观建设成文化旅游景点,打造集丝绸产业、历史人文、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湖州丝绸发展新平台。同时,着力打造中国丝绸小镇,建造湖州丝绸博物馆等,有效提升湖州丝绸的整体形象。三是挖掘重点扶持企业。对现有品牌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入挖掘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茧丝绸企业,开展“点对点”帮扶与指导,集中力量培育一批茧丝绸品牌企业和“湖州丝绸”地理标志产品,以点带面提高全市茧丝绸企业质量。同时,鼓励企业参加直播、国内外大型展销活动,学习借鉴并推广本地丝织产品。

(二)以强化技术创新为动力,步步为营强实力。一是鼓励企业加快研发创新。一方面鼓励企业多与杭州、嘉兴等地的大型茧丝绸企业交流沟通,提高企业创新意识,认识创新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搭建企业与高等院校的桥梁,鼓励高校老师学生进入企业助力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同时,加大高层次引进力度,让人才引得进,更要留得住。二是加强企业对茧丝绸标准的制定。加大对标准制定企业的奖励力度,充分调动企业创造性和能动性。开展标准制定的培训会,并组织茧丝绸企业与“品字标”企业和质量奖企业的交流沟通会,逐步在茧丝绸企业引进卓越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标准制定能力。三是加强行业联动。以本地高端面料为主导产品,同时,改变种桑为了养蚕、养蚕为了产茧缫丝、缫丝为了织造的传统思维定式,积极开展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的研究与应用,鼓励茧丝绸企业和食品、医药行业联动,以蚕、桑为原料,进行附加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

(三)以加快结构升级为路径,始终不渝提质量。一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以产业链为纽带,鼓励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促进企业的优化重组,使企业向集团化、集约化方向转变,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为加快改变湖州地区丝绸产业行业大、企业小、集中度低的现状,大力支持龙头企业、重点骨干企业兼并重组规下企业,加快资源整合,不断提高集约化水平,力争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丝绸产业集群。二是要调整种桑养蚕模式。广泛推广蚕桑专业合作社,相关部门需加强管理、充分放权,并积极推广工业化养蚕模式,采用全龄饲料工厂化养蚕模式,推进传统养蚕模式创新变革。同时,积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实行联结,推动由蚕茧收购与后道加工企业为运行龙头,将企业、合作社、农户(或实体)串联起来,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架构,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带动基地、农民栽桑养蚕,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原料茧。三是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政府机构加大资金补助,组织科研机构、机械及电气控制企业与制丝企业联合攻关,推动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及成果的落地转化,并对重点企业进行装备提升资金补助,全面推进“机器换人”,实现智能养蚕,从种桑养蚕到织造生产、管理全链条、全方位自动化、数字化。

猜你喜欢

湖州丝绸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丝绸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