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呼吸”在古典舞身韵表现中的运用
——从舞蹈《琵琶行》说起

2022-11-13陈昕昕

戏剧之家 2022年5期
关键词:身韵琵琶行古典舞

陈昕昕

(江苏省戏剧学校 江苏 南京 210002)

中国古典舞与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和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华武术关系极为密切,并且是在继承传统舞蹈基础上,体现古典文化精神,具有中华民族气质的舞蹈,庄子以“气”来表示万物的本源,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戏曲表演大师钱宝琛则称“运气的功夫”为“气口”,并指出:“身子往上抻的时候要吸气,身子往下沉的时候要出气”。“气”也是武术的原力和根本,太极套路的演练与中国古典舞的表演一样,都讲求“意、气、力”的配合。因而“气”在中国古典舞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呼吸与这些舞姿相融在一起才能赋予动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所特有的神韵。

笔者从《琵琶行》人物内心情绪变化的角度,把整个舞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舞蹈的动作慢,幅度小,在调度方面的步伐运用多以碎步为主,“呼吸”的运用多是平稳的,在作品的开始勾勒出琵琶女人物形象中美好的一面。第二层次是循序渐进的,通过节奏由慢到快,动作频率和幅度的逐渐加大,“呼吸”长而舒缓,且常运用“慢吸快呼”透露着人物内心的无可奈何或是对当下处境的妥协和认命,给人一种悲伤地说故事,娓娓道来的感觉。而最后一层相对于之前的动作,幅度大,节奏快,并增加了较多旋转和跳跃动作,“呼吸”时而急促,时而用力,表情夸张,犹如悲伤涌上心头后,用动作把内心的各种情绪宣泄出来,在一句更强有力的琵琶声中结束舞蹈。

“呼吸”的运用,在整个舞蹈动作的完成和人物的塑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形、神、劲、律”作为中国古典舞的重要表现手段以及动作要素,概括了古典舞身韵中的基本内涵。在它们的运动规律中,“呼吸”的运用是贯穿始终的,因此,笔者从“形、神、劲、律”这四个方向出发,透过这个舞蹈,进一步地认识和体会“呼吸”。

一、“形”

我们通常称外部展现的动作、舞姿、体态、路线即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为“形”。如造型、预动、平圆、立圆、八字圆,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等。身韵之“形”无时无刻不和呼吸联系在一起。呼与吸必然要带动肌肉的收缩与伸展,动作与呼吸紧密相连,动作是呼吸状态的扩大,呼吸赋予动作以生命力和表现力。舞蹈《琵琶行》就是以一个提沉为开头,接着在沉气的同时,继续将气息延续到腿,形成了“动势”,打破之前的形态,带动整个肢体的动作。舞者开始跳这个舞蹈时,首先要把自己的心静下来,把气息沉下来,进入角色,在情感投入的同时,注重顺着自己的气息来舞动,给人以流畅、自然的感觉,也能更好地给观众以代入感。这个舞蹈中对平圆和立圆的利用颇多,诸如各种旋转、转身,不管是技巧性的,还是过渡性的动作,都是有呼吸带动的,时而轻柔,时而急促,表现出人物不同的内心情绪,如果失去呼吸,很可能会出现动作不到位,形态不准确,那就更别提“用动作说故事”了。此外,呼吸在预动中也是极为重要的。在道具琵琶的运用方面,通过古典舞中的“盘腕”,将手中的动律和气息延续到琵琶,带动琵琶的旋转。再比如舞蹈中的小的和大的跳跃,首先在预动中要把气息沉下来,在跃起的一刹那提气,这样才能提高跳跃的高度和质量,提升肢体在空中的造型感及美感,落地后吐气,用气息带动身体,连接下一个动作。“提沉”的训练可以加大身体的表演幅度和形态,因为练“提沉”的目的在于解决一个“通”字,即心与气通、气与意通、意与身通、身与气通,解决了这个“通”字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身体的僵硬和不协调,使身体达到高度松弛和自如,从而使舞蹈的形态更具审美特点。

二、“神”

身韵中的“神”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其真实含义应该是指通过自觉的意识、意念、感觉来支配舞蹈动作,做到“形神统一”,而不是盲目地,纯功能地去完成动作。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在《琵琶行》中“呼吸”或是“气”对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以及对情感的宣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在舞蹈中间,演员双手向上穿掌,双腿卧鱼坐下,同时沉气,然后双手猛地向下沉,气息上提,继续延伸带动双手向前划,同时头渐渐垂下。笔者认为在完成这组动作的时候,不应当只注重气息在手臂上的表现,胸部的运动也是很重要的,低头时含胸,抬头时挑胸腰。表象上看,气息与手部的动律相反,正是这样的反差无形之中加大了动作的幅度,紧接着双手从后往前划时,胸腰也要随着手臂的动律向前推,吐气。而慢吐快吸的处理,传递出人物的情绪已经比较激动了。我们需要用肢体让观众明白和理解人物。一个简单的动作,有了“呼吸”长短、急促、缓急的处理,就能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出来,表现了当时社会的腐朽使琵琶女满腔的怨恨不知向谁诉说,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接着的一小段舞蹈是她双手拿着琵琶背在身后,一步步地向前走,一个极其简单的动作,如果用气息带动步伐,演员情绪的投入,从脸上表现出来,双眼泛着泪光,呼吸均匀,且轻、缓,像是每走一步都是在向观众诉说一个故事,一份委屈。即便是此时的情绪已经开始激动,也将“气”含于体内,以此来保持女性的端庄。“呼吸”的处理在舞蹈中对人物的性格发展、变化以及对情感的宣泄起着决定性作用。“气”不同处理可以表现不同的“情”,而不同的“情”会接着产生不同的“气”,两者相辅相成。“气”和“情”统一的结果就是出现不同的“神”,同时推动人体作出同步的形态而成为表情的内核。

三、“劲”

在《琵琶行》中,舞蹈的后半部分是高潮,动作幅度大且有力,与前半段形成对比。这就是古典舞身韵中“劲”的体现。它指的是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从人们常说的“气力”中,我们就知道“气”不足则“劲”不够。在《琵琶行》的后半段中,人物的情绪达到了高潮,有大量的跳跃、翻身、旋转以及踹燕等大幅度动作,且动作密度很大,音乐节奏也在加快,因此这时候的“呼吸”较大。舞段中,琵琶在手中不停地旋转,琵琶女在向一个方向碎步跑过去时,突然停住,虽然这时候的“呼吸”比较大,但是停得干脆而急促,接着舞者转身又向另一边跑去,此时气息慢慢沉下来,带动身体往后退,同时配合不住地摇头,一下子就把这个人物当时的无可奈何,走投无路的境遇,表现出来了。还有就是在最后一串从后向前的直线上的动作后,整个人扑在琵琶上,这时的呼吸很重,强度大,自然动作的幅度也会加大,更有力度。因为此时已经接近舞蹈的尾声,内心情绪宣泄应该是达到最高潮,这样才能与最后有力的收尾,形成有效的衔接,不会让观众感觉突兀。通过这几处的处理,不难看出,舞者如果不懂得艺术呼吸就把握不好动作的力度,就体现不出动作的内在节奏和动作的层次性,很可能会出现过犹不及,或是平铺直叙,没有了“抑扬顿挫”,又何来“韵”呢?

四、“律”

中国古典舞十分重视动作自身的律动性和它依循的规律,这也正是身韵之中的“律”,动作接动作要顺,这是“律”中的“正律”,例如在《琵琶行》中琵琶女双手拿着琵琶背在身后,碎步跑到前面,接着一个转身,此时是气息的延续带动身体划了一个八字圆,然后气息到右手上,右手提腕轻弹琵琶后,气息从手指尖和脚趾尖延续出去。笔者曾经试着模仿过这段动作,刚开始因为动作不熟悉就没能好好地“律”运用到身上,这样的话给观众在视觉上有种不顺畅的感觉,人物的情绪也不连贯,容易断。后来经过多次的观摩,笔者注意到,气息似乎是从旁腰“呼出”,从而形成了向后转身的律动。而转身的同时注意继续用气息带动旁腰的切换,形成完整的一个转身动作。在表演时讲求的是一气呵成,有如行云流水。在这个舞中“正律”的运用是相当多的。“不顺则顺”的“反律”在这个舞中也有使用。例如,琵琶女双手抱着琵琶,脚步跟着身体的律动左右移动,最后将气息延伸至右手,身体先向右打开一点,接着气息带动右手,同时回头,右手弹在琵琶上,双手抱住琵琶要往舞台的另一侧面走过去,但走之前先往后撤了一小步,用时做了“吸气”,呼气的同时向旁走出去。这一“吸”一“呼”就形成了反律中的“欲左先右,欲前先后”。舞者只有正确地呼与吸,才能很自然地完成“反律”中的一些动作。在提升动作美感的同时,也使得演员在舞台上的调度更为流畅,从而形成特有的身体动律,使动作更有韵味。

五、结语

“呼吸”无论是在中国古典舞的形成和发展中,还是在身韵训练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呼吸”是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其中,决定着舞者肢体动作的幅度,体态美感,人物的塑造等等。作为舞蹈这一人体艺术,更是以有生命的人体,通过肢体的动作,作为语汇。深入地了解与分析了“呼吸”在舞蹈身韵中的作用,也让笔者看到了进一步研究艺术呼吸对于挖掘舞蹈演员的人体表现潜力,丰富中国古典舞的表现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会运用“呼吸”,就像我们掌握了文章写作中的各种方法,把这些美好的“点”(动作)连接在一起,让动作更流畅美观,让情感更丰富,让人物更丰满,让更多的观众看懂舞蹈,喜爱舞蹈。

猜你喜欢

身韵琵琶行古典舞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有关古典舞“身韵”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初探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知我者谓我心忧——解读白居易《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