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双减”政策,赋能学校管理
——崔建梅名校长工作室谈“双减”背景下的学校管理

2022-11-12策划本刊编辑部

教育 2022年38期
关键词:志愿双减育人

策划/本刊编辑部

“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学校育人主阵地,学校管理者应跟随形势全面审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及时调整或修正相关内容,便于学校能够适应新形势、新发展。大方针、大政策是一个导向性、指导性规定和要求,因地域差异、经济条件不同、环境所限不能一概而论,各级层面都应该逐字逐句细心研究,以制定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文件,学校管理者也应站在学生角度,结合学校实际,思考学校教育发展和办学行为,确定“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发展方向和实施的有效步骤。

近日,“名师公开课”举办系列线上论坛,特邀崔建梅及其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冯艳杰、曾静、薛凤瑜、扈建伟、田颖、郭梦、杨檬、刘坤,分别从“双减”背景下的班主任专业发展、家校共育、课后服务、作业变革、课堂提质增效、教师发展、校本培训、志愿服务等方面分享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谈谈学校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有条不紊地落实相关工作。

◎改革课堂教学,促“双减”落地生根

课堂教学的高效是“双减”政策落地的终极目标,也是学生减负的真正源头所在。基于此,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针对“如何让课堂提质增效,让学生回归课堂,学足学好”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并进行了以下探索。

课堂提质增效的关键是转变教师观念。“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面临最大挑战的是教师,教师观念的转变则是课堂提质增效的关键。因此,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和研究“双减”相关文件,引领教师通过主动思考和积极讨论,最终确定本校的实施方案。

等级制评价制度解除后顾之忧。“双减”政策强调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对避免功利化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此,教师更要认识到在课堂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最终实现让义务教育回归“立德树人”本位的目标。

教学改革助力课堂提质增效。首先,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围绕师生间的互动,保证学生探索和教师解惑的统一,使教学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和体验的过程,成为师生共度生命历程、共创美好体验的过程。其次,合作探究。合作学习是课堂实施环节的重点,教师要根据学科、课型、难度等因素合理分配小组;明确组内成员分工,挖掘每个学生所长;小组汇报多彩呈现,不固定代表,不固定方式,尽量给予每位学生充分的机会。最后,多元评价。课堂评价与教学活动密不可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因此,教师要避免浅表式、无意义的评价;生生之间、组组之间的评价首先要饱含对彼此的欣赏,再提出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嵌入式评价是课堂上最权威的评价,除了内涵丰富、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外,一个拥抱、一个小“奖品”、一段寄语等无声的“语言”所带来的动力往往超越语言评价;要引导学生敢于评价课堂,并收集他们真实的心声,这是指导教师教学最有效的反馈,也是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捷径”。

(文/ 田颖)

◎深度聚焦作业变革,助力学习真实发生

“双减”政策发布以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高度重视,迅速反应,并立足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转变育人观念,全力推进“双减”不断走深、走实,落地、落实。尤其在作业方面,积极探索基于学习真正发生的作业形式与内容,规范教学行为,提升育人质量,构建“双减”背景下助力学习真实发生的良好教育生态。

创新作业“微讲堂”——讲明白才是真明白。首先,“微讲堂”作业包括线上校园公众号推送微视频和线下“午间学长讲堂”两种形式。校园公众号开辟“微讲堂”并播出“讲得明白”的微视频,不仅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还打破了校内校外的空间壁垒;午间“学长讲堂”则是高年级学长走进低年级进行授课的线下志愿服务活动,既能够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责任心,又能够培养低年级学生向同伴学习的能力,同时增进了高年级和低年级之间的感情,促进了学校九年一贯制的深度融合。其次,“微讲堂”作业围绕教材重难点、关键点设计任务,再简洁全面地发布任务,并给予完成任务的脚手架,配有相关完成指南。最后,“微讲堂”作业的完成逐步系列化、主题化、全员化,引导学生在“敢讲—讲明白—在规定时间讲明白—敢接受答疑”的过程中不断对所学深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地域资源变学材——让作业与学生生活对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地处悠久历史文脉、湿地景观、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麋鹿苑、生态休闲等资源为一体的南海子区域。基于此,我校积极探索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育资源,开展以南海子地域资源变学材的综合实践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培植学生的文化之根,努力通过地域课程构建,撬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助力核心素养落地,助力本土文化认知,让学生产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文/ 扈建伟)

(主持人)

崔建梅北京景山学校大兴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

田颖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校长助理

扈建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副校长

薛凤瑜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团委书记

◎“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改进

认真贯彻落实“双减”精神是办好新时代义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必要保障。丰富校内课后服务供给,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更是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积极回应。基于此,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积极创新课后服务模式,研究课后服务改进方法,并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实践。

对照“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要求,推动区域统筹,因地制宜。一是调查研究,提供政策保障。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实地调研访谈等形式,对全体学生及家长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家校协同诊断,综合考量学校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后服务政策、课后答疑辅导工作实施方案、课后服务评价方案,以量化评价促进课后服务质量提升。二是整合资源,提供师资保障。整合现有教师资源,在现有编制、人员体系下对教师队伍进行科学“整编”。充分发挥教师专长,适度打破原有岗位和职务界限,组建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校外专业人员等主动参与的专兼结合的课后服务“集团军”。

对照“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要求,促进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一是精准分层分类辅导,结合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有联系、有层次、有梯度的系列作业,有效减轻学业负担,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二是以“互联网+”和大数据创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方式,为学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在线教育服务;以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为契机,推进“科技教育示范校、艺术教育特色校、科技艺术项目联盟校”三个团组骨干兼职教师的交流轮岗,利用信息化手段对需求学校师生开展线上线下课后服务指导,实现跨校际课程线上资源共享,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以强带弱,实现教育关键要素流动。三是挖掘校外资源,实现区域特色资源效能最大化。

冯艳杰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副校长

曾静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中学德育副校长

刘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德育主任

郭梦北京建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

杨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教务主任

对照“做强做优线上学习服务”要求,助力提质增效,优化管理。一是利用好区课后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化规范管理,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实现科学决策支持。二是引入企业微信阳光课后服务管理平台,优化选课流程,优化管理过程,优化家校沟通。

(文/ 薛凤瑜)

◎“双减”背景下班主任专业发展新路径

“双减”政策的推出对班主任的能力水平提出新挑战,要求班主任摘掉“辛苦”的标签,戴上“专业”的桂冠。因此,学校应积极为班主任搭平台、建舞台、成奖台,提升其专业能力,让班主任体验职业幸福感,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基于此,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自“双减”以来,在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新路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守好两个阵地,提升沟通能力。基于“双减”之后,班主任所面对的“班级管理难度增加”和“家校沟通需求增加”两大难题,我们坚决守好“班级”和“家庭”两个阵地。首先,守好班级阵地的主要途径是开好主题班会。组织得当的主题班会能够产生凝聚力,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触及学生灵魂以实现心灵的内化和行为的自律。因此,班主任一要借助如情景剧、小品、游戏等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班会,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二要将班会内容进行有效延伸,使教育主题在学生身上得到落实和体现;三要通过跟踪观察和鼓励评价巩固教育成果。其次,守好家庭阵地。一要在家校沟通上下功夫,一方面学校要做好校级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和指导,助力班主任工作;另一方面班主任要与家委会成员沟通班级管理问题,以形成合力。二要全面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通过班主任专业成长家校协同项目的开发,制定家庭教育指导师的系列培养计划;通过青少年素养课、专家心理指导、每月一期家庭教育直播课,建立家校共同提高的平台;通过问卷反馈,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问题和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

写好育人故事,做好资源整合。学校面向家长和班主任开展“青蓝工程”育人成果征集活动,征集内容包括班主任育人故事、家长育人故事和我的家访故事三方面。德育部针对征集内容组织筛选和返稿修改工作,再利用学校公众号进行发表。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教师在市区级育人故事和“双减”案例征集中的获奖人数翻倍增加,大大增强了班主任的信心。

开展课题研究,助力科研成长。想让班主任具备科研意识,学校首先要为班主任搭建课题平台,并利用课题建立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坊,组织优秀班主任组成研究共同体,在完成课题的同时提升科研能力。

(文/ 冯艳杰)

◎“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共育策略

在“双减”背景下,只有让家长理解学校的教育目标、明确彼此的教育责任、支持学校的教育行为、知晓如何科学开展家庭教育,才能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心同力,发挥最大的育人价值。对此,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中学结合学校现状,整合教师资源,联合家长之力,探寻加强家校共育的策略。

共情共育,达成三全育人思想共识。一是与社区等合作建立家长学校,共同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政策法规,并举办“最美家庭”等评比活动,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的育人地位、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担当。二是积极构建家长教育课程体系,就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如何进行亲子沟通等方面做专题指导。三是“双减”政策的落地,依赖于家校社的协同发力。一方面,学校通过全体教师会、年级教师会、教研组会鼓励和动员在编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及特长开设选修课,协助外聘教师进行学生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进行宣传,引导家长正确理解“双减”政策,理解学校落实“双减”所做出的教育教学调整与安排。

同向而行,构建家校共育新格局。一是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引导学生自主管理。首先,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进行家庭教育宣讲,引导家长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其次,为了使家长的家庭教育管理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编写了《学生自主管理量表》,使学生可以对每天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自主安排,也可以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二是做好集体家访工作,进行科学分类施策。我校十分重视家访工作,并建立健全了家访长效机制,帮助教师与家长、学生开展最有温度的交流沟通,对家长进行直接有效的家庭教育,拉近了教师、家长、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同频共振,建立良好教育生态。面对部分家长家庭教育能力不足、亲子沟通困难等问题,为了将家校协同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学校积极引领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教育工作,通过组织开展“一封家书”“家长讲堂”“最美家庭评选”等活动,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共育模式。

(文/ 曾静)

◎志愿服务活动在“双减”背景下的新内涵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家庭德育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于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积极尝试发挥志愿家庭创新性和自发性的优势,聚焦组织建设、内容供给和育人实效,促进家校社多方联动,不断发挥学校德育中心社会动员优势,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构建家庭德育志愿服务新模式,精准助推“双减”工作。

聚焦组织构建,完善管理模式。学校从组织机构、项目实施、日常管理、考核认证等方面规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管理团队由学校教师和热心公益的家长志愿者们共同组成,大家合理分工,通力合作,项目全程公开透明,持续推进志愿者服务队“亲子模式”建设,引导家庭德育的有效开展。

聚焦内容供给,搭建服务平台。学校面向校内、校外,建立实践基地,拓展“线上+线下”新路径,突出“校内+校外”相结合,充分利用放学和周末家庭德育的有效时间,逐步构建“双减”政策下的亲子志愿服务体系,更好地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持续性开展。一是确立校级服务岗,学生自愿报名参与志愿服务,实现自主管理。二是以线上“微讲堂”+线下“学长课堂”的志愿服务模式,助力学生爱学、会学、学会,实现课堂的提质增效。三是寻找社会服务岗,拓宽服务载体,鼓励团员、少先队员,利用周末、假期到校外社区报到,并将学生在校外活动表现情况纳入“红领巾奖章”评价体系和班级评优工作。四是储备师资力量,拓宽教育资源,多个志愿服务项目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青年党员、团员青年、校外辅导员,按照服务时间、服务意愿、擅长领域等,分类别建立“双减”工作课后服务志愿者管理台账,储备志愿服务力量,为学校课后服务提供志愿服务师资力量。

聚焦育人实效,弘扬志愿精神。志愿服务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培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和谐人际关系和志愿者自身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为此,学校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发掘志愿服务蕴含的丰富的劳动教育内涵和价值,着力构建与劳动教育内涵意蕴契合、育人导向相符、价值引领相通的志愿服务育人渠道,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文/ 刘坤)

◎“双减”背景下的教师发展新路径

落实“双减”政策,行动在教师;提升育人品质,关键靠教师。从长远来看,课后服务主渠道还应由教师承担,这也就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单一型”专业发展型教师向“多元型”全面发展型教师转变,成为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将课后服务的“空白期”变为“可为期”,这也是“双减”政策实施的有力保障。基于此,作为管理者,应主动构建适应“双减”的教师发展体系,以“专业发展为主,全面发展为辅”的思路,厚植教师的教育情怀,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发展。

利用自我发展促进课程建设。异位发展将培养个性特长与用其优势特长相结合,利用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辟第二课堂或社团活动,让其在适宜于自己发展的领域内得到充分发展。教师专业的错位发展是以课程发展作为支撑,让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与执行者,引领学生行走的方向。首先,课程开发:自我驱动力的激发。教师利用自身的兴趣特长参与课程开发,并不会让他们觉得加重了负担,反而为自己的兴趣及工作找寻到一个精神内核和强有力的支撑点,促使他们投入工作。其次,课程设计:自我生长点的找寻。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促使教师根据适合自身的专业发展点进行挖掘和深耕,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言传身教,带领学生走进相关领域,通过多种形式深入研究。最后,课程执行:自我反思力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学科知识不断丰富、专业技术不断强化的过程。校本课程、师本课程、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需要不断地反思,而反思意味着自我思辨、自我调整、自我成长的循环统一、有序行进。因而,需要将反思内化为教师的思维品质或行为习惯,促使他们结合实际教学,不断反思后再实践,在持续探索中实现师生的积极成长。

利用学校支持促进自我发展。实现教师专业的错位发展,学校要为教师专业的错位发展提供多元发展的可能和平台,通过让教师获得更多的自我发展机会,满足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的需求。让教师加入舞蹈、天文、建模等名师工作室,通过外引和内培,分层分类开展素质能力提升、专业课题研究、社团活动指导等系列培训,提高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指导学生社团的经验;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和校本培训活动;通过专家导师引领、同伴互助成长、自主研修反思、教研科研相结合等模式,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健全教师激励机制,研究教育教学多元评价体系,发挥正导向作用。

在这个框架体系内承担各自的职责和使命,让更多的教师享受到被认可的幸福。一方面,从教师发展角度讲,以“教师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挖掘潜能、展其所长,激发了教师的内在需求,感悟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克服职业倦怠,提升职业幸福感。另一方面,从学校发展角度讲,避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利益撞车”,实现教师之间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目的,使整个学校形成了一种和谐、温馨的环境与氛围。更重要的是,从课后服务课程建设角度讲,能盘活资源,解决了课后服务师资不足的管理难题,为“双减”工作赋能续源。

(文/ 郭梦)

◎助推“双减”落地的校本培训

近年来,“双减”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和推进,而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就要把落脚点和突破口聚焦到课堂教学上,加强教学研究、推广先进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才是落实“双减”的必由之路。为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积极探索以下几方面的校本培训,以助推“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

研读课标能力的提升。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通过校本教研的方式组织开展,落实课程标准分析能力提升。具体做法:第一轮:采取“自主学习—专家引领—教研组内交流研讨—成果提炼”的培训模式开展;第二轮:结合课堂实践,开展说课标活动、课标落实研究课活动。

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请专家剖析课堂教学的内涵,帮助教师认清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教学内容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忽略任何要素,课堂教学就不是正常和谐的课堂;将当前与“双减”政策相契合的热门研究成果引入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帮助教师了解前沿的研究成果及具体做法;组织开展“教师教学引导力”培训,通过专家引领、模拟演练、实践追踪等方式,落实提高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的培训目的;通过教研组、项目组或者课题组等形式,引导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问题通过小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大问题可以通过立项课题,组织具有相同问题解决需求的教师一起来研究解决,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能力水平。

沟通能力的提升。沟通能力的提升越来越被学校领导重视,组织培训的方式、培训的内容也很丰富。在“沟通”能力提升的培训中,培训者都会设计不同的情境,要求学员思考沟通方法,通过大量的实践演练,最后展示交流,小组间互相学习、相互模仿好的沟通技巧。实践证明,通过训练后,在特定情境下可以使受过培训的教师改变沟通方式。

反思能力的提升。我们在教师的专业反省能力和教师专业经验的开发上进行尝试,努力把教师经验转化成一种可开发的教育资源,让经验发挥其最大的功效。通过开展“让教育看见思考的力量”分享汇,为教师专业经验的分享搭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反省能力的提升。每届分享汇的主题都是根据每学年学校重点工作情况来最终确定。

(文/ 杨檬)

猜你喜欢

志愿双减育人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志愿……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