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的唇枪舌剑,会葬送了孩子的一生

2022-11-12申心灵

海峡姐妹 2022年1期

文/申心灵

绝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能优秀、成材,为培养孩子付出了无数心力。不论父母们想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一点一定要注意:打压式教育不可取。让孩子过早接受语言暴力、承受压力,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素质,还会让孩子变得过于谨慎、胆怯,甚至产生暴力倾向。而且,这样的影响对于孩子未来成长会造成长期损害。

01

综艺《少年说》中,有一幕让我十分痛心。一个女孩哭着大声控诉自己的妈妈:“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结果,她妈妈冷冷地回应说:“其实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以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

这段对话登上了微博热搜,许多网友纷纷表示:“在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多少孩子,就是这样,被父母从小打击到大。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不少父母总是忽略了这点,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孩子打击、嘲讽甚至谩骂。却不曾想:语言暴力虽然不攻身,但攻心,伤害指数还特别惊人。

02

根据美国爱荷华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父母每天对孩子说的话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积极和充满鼓励的。

“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你脑袋里装的是什么?”“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别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这些,都是父母责骂孩子的常规用语。

有些父母不是不知道这些话会伤到孩子,也不是控制不住情绪要发泄。只是想当然地认为,不能对孩子说太多好话,要是说几句就承受不住,以后出来社会还怎么生活?

以下两项研究,可能会让父母们对语言暴力的伤害有新的认知。

1.情绪伤痛和身体伤痛的脑回路是相同的。根据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也就是说,当父母辱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2.语言暴力能改变大脑结构。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童年贫穷、家庭不幸的人,即便成年后生活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改善,还是很难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03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要知道,孩子处于不知事的年纪,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话就是真理。家长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心理学的暗示效应告诉我们,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

他们会习惯性地自我批评和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即便成年后批判他的那个人已经不存在了,这种批判态度还会保留在心里。正如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所以,父母随意的几句话,却可能是孩子心目中最扎心的评价。

04

孩子的生活态度积极还是负面,全在父母一念之间。

“知乎”平台上有一个问题:被父母骂得想自杀是种什么体验?其中高赞回答让人痛心且绝望。“在我伤心难过得哭到虚脱的时候,我妈看着我一脸嫌弃地说:发什么神经?那一刻我感觉,这辈子都不会原谅她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语言暴力有可能会变成一把凶器。”除了上述提到的懦弱自卑型人格,语言暴力还有可能把孩子推向另一个极端。就是把情绪转化为强烈的攻击性,杀自己,或者杀别人。

2014年,谢勇导演的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作品《语言暴力》,就讲述了语言暴力和暴力伤害的关系。创作前,他采访了沈阳市少管所的几位少年犯。他们从小被父母语言暴力对待:“猪脑子”“废物”“丢人”“你怎么不去死”。在多年的谩骂和埋怨中,这些孩子受尽了心理上的折磨,长大后变得暴戾、心狠手辣,有持刀抢劫的,有用斧子砍人的……

有调查显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过父母语言上的伤害。这些孩子的父母用一句句暴力语言将孩子的未来断送,也给其他人、其他家庭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05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肯定、认可,特别是来自父母的。当父母懂得考虑孩子的感受,多一些接纳和爱的时候,孩子必然能够更加积极面对生活。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就提到了几种和谐的亲子沟通方式:

*观察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做好观察,首先要求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轻易下定义。比如当老师告诉父母孩子没交作业,不要对孩子说:“你怎么又不写作业了?”只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评判,就会引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绪。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你为什么不写作业?”这是客观的疑问,孩子就会说出,因为作业太难、太多,或者不喜欢老师等原因,父母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导。

*感受

不少父母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情。比如,父母叫孩子打扫房间,孩子有情绪,洒了一地的水,就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这对孩子的感受是极大的伤害,也许孩子只是想偷懒,却被冠以“笨”“无能”的标签。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都应该说出各自的感受,不要胡乱指责。

*了解感受产生的原因

大部分父母听到“不中听”的话时,会有三种反应:

比如,当孩子对妈妈说:“妈,你做的饭不好吃。”妈妈的第一种反应是愤怒:“辛辛苦苦给你做饭,还敢嫌弃饭难吃。”第二种是推脱,指责对方:“那我不做了,你们自己做吧。”第三种是用心体会和了解孩子的需要,看看孩子是不是不舒服,如果一切正常,就要考虑提高一下自己的烹饪技术了。

所以父母不要总是意气用事,多通过沟通来发现孩子的真正需求。

*提出具体的要求

清楚地告诉孩子,希望他们做什么。比如,孩子出门磨蹭,妈妈通常对孩子说:“你能不能快点呀,每次都得催你,让人等你。”这不是具体的要求,而是一种变相批评,也是一种利用孩子内疚心理的道德绑架。孩子一般听到这些,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继续慢慢悠悠。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应该对孩子说:“我们快要迟到了,五分钟后出门吧。”这才是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