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碰撞以西安市高陵区通远坊天主教堂为例

2022-11-11车拿单倪茜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2年2期
关键词:主教巴洛克教堂

车拿单 倪茜

0 引言

明朝末期的利玛窦访华至清早期是教堂建筑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天主教传教士频繁到中国传教并借此建造教堂。早期的传教士,参与中国的政治生活,并将天主教和西方文化带入国内。1692 年,康熙皇帝通过下发“保教令”肯定天主教活动,从此教堂建筑逐渐从完全沿袭西方向东西方建筑文化结合转变。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用武力打开国门,传教活动更加盛行,伴随着强烈的文化征服色彩和意识形态的冲突,西方国家在中国开始大量建造教堂。此时的教堂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在中国领土上的“租界”,传教士拥有特权,外人不得干涉天主教的传教活动。教堂的兴建有着激烈的建筑文化冲突,有中国劳动人民的斗争和反抗。就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巴洛克天主教堂——通远坊天主堂。

1 通远坊天主堂的历史沿革

高陵本来就有天主教的基础,通远坊位于高陵县西北方向,原名是南刘家村,因为通远镇信众较多,因此改名叫通远,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向罗马教廷,二是指向天堂。1328 年,意大利籍方济各会士何理德在陕西省三原县和高陵县传教,发展信众一千多人;1630 年,德国籍耶稣会士郭依纳爵和方德望在三原、高陵等地发展信众两万多人;1711 年,意大利人方启升在陕西教区任主教,在通远坊购买地皮,建造七间圣堂。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后,百年禁教时期结束,山西、陕西两教区分立,冯尚仁被任命为陕西区第一任主教。1845 年,冯尚仁购买通远坊土地建立教堂,最终在林奇爱执政期间达到兴盛。高一志任职后扩展了冯尚仁时期修造的神学院与主教府,在1857年重建总堂。1862 年陕西回民暴乱,殃及关中地区,但天主教却和回民保持着良好关系,在回民与汉民仇杀时,大量灾民在通远镇避乱,天主教抓住时机快速发展教徒。1878 年,陕西遭遇大旱,高一志和林奇爱以工代赈,组织受灾人民修建通远坊城墙,保护教会内部财产。经过这两次灾祸,大量人口聚集在通远镇,使其成为繁华一时。1930 年,为了交通便利,时任主教戴夏德将天主教总堂迁至西安市五星街。因此,通远天主堂失去了总堂的地位,现在作为方济各会会院使用至今。

2 通远坊天主堂建筑特征与意义

教堂平面为矩形,宽14m,长52m。教堂内部是一个矩形的空间,由纵向的并排木柱分割为三个空间,中间空间较高,两边的侧廊较低。两侧的墙体埋葬着历代主教。祭坛与旁边小室与大厅的连接部分采用拱形,门窗也采用圆拱形。青砖外墙,中式瓦屋面。立面基本保持了建造时的原貌,并列柱、中国式的匾额加上巴洛克曲线,具有典型的中国式的巴洛克风格。通远坊教堂在中国的意义非比寻常,从外观上相较于一般的天主教教堂来说大一点、久远一些。其建造的年代尚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时期,因此带有明显中西方建筑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作为在陕西地区的主教会来说,自第一任主教创建以来,这里便成了天主教传教士进行传教活动的总基地,被成称“东方小罗马”。在其建堂300 周年的庆祝活动中,广场上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人头攒动。在主教的发言下,众多神父、修女、以及临场的各位教友们见证了它成立300 年的那一刻。主教致辞感谢那些为教会事业的宣传和维护做出突出贡献的老成员们。而它今天所能代表的,便是中西方文化友好交流的一个象征,毫无违和地融入到了今天这样一个和谐发展,文化开放的时代潮流中去。

3 通远坊天主堂的东西方文化交融

通远坊天主教堂建筑非常好的体现了“中体西用”,即外观上中西方元素混杂,建造上由西安传统技术来达到与西方教堂“实非”而“形似”。通远坊天主堂的堂面采用巴洛克风格,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立面与屋面采用陕西地区传统做法。建筑细部融入中国传统建筑手法。巴洛克的雕饰与中国传统建筑丰富的细部装饰,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中国工匠在建造过程中,不经意地在教堂建筑中揉入陕西传统建筑细部特点。常见的有望柱、字匾、雀替、卷草三福云、万字纹、垂莲、寿字纹等。通远坊教堂中可以看到巴洛克堂面有着中国式的匾额,在柱头中加入了中式传统的卷草纹饰。此教堂运用中国传统的材料与工艺手法。在外国传教士的指导下,中国工匠运用中国传统的材料和工艺手法建造教堂,因此呈现出一种本土化的风格。比如一些清水砖的做法以及琉璃瓦的运用。教堂立面使用中国式字匾、楹联。中国传统建筑一般都通过字匾、楹联表达感情,这和西方建筑善于用形态和雕刻表达不同。在传教士建造巴洛克式教堂时,就使用了中国传统建筑通用的表达做法,在教堂的巴洛克式立面加入了匾额、楹联表达感情。教堂表面体现巴洛克式风格,由于外国传教士不是专业的建筑师,也没有专业的图纸设计师,经常是凭自己对西方教堂建筑的记忆来建造教堂。因此大多是在教堂的立面与平面等沿袭巴洛克风格,其他部分大都是由中国工匠按照中国建筑的建造方法来建造。教堂的屋面、教堂的立面等地方大都完全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做法。教堂的平面采用了类似维尼奥拉的罗马耶稣会堂长方形平面并在长边突出圣龛的形式,并没有采用西方的拉丁十字,但是这种设计并不完美,教堂内部依然被两排木制柱分作三个空间,并没有另外修建祈祷室等空间取代侧廊。这有助于解释立面构图要素的分化——巴洛克建筑的装饰重点更集中在一个立面上,它在同一面内通过扭曲、拉伸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不需要像哥特建筑在每个面上通过重复纵向构图来获得向上的升腾动感。选择巴洛克式的整体风格,由主持教务者的国籍和修会属性决定,这也很大程度上与当地工匠的建筑技术有关。因此,通远坊教堂可以较低的造价、容易掌握的建筑技术、信徒较为接受的形式,迅速建立起来。

4 通远坊天主教堂的价值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中教堂建筑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宗教特色的建筑类型。教堂建筑沿袭了西方建筑风格、文化,结合了中国建筑特色,见证了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通远坊天主堂是近代出现较早的具有西方特色的教堂建筑,是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交融的一个缩影,是一种新的建筑体系,它从一定层面反映了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摩擦、交融。通远坊天主堂是西安近代建筑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物质沉淀和西安个性文化的历史记忆,具有重要的价值。

4.1 历史价值

通远坊天主堂是西安近代史优秀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建造虽带有殖民色彩,但也客观见证了西安近代化发展的历史步伐,反映了西安近代历史的变化,丰富了西安的建筑文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近代基督教堂的建造是西安接触西方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的开始。通过中西文化特别是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学习与交融,促进了西安传统建筑的转型,加快了城市近代化进程。

4.2 艺术价值

通远坊天主堂是西方基督教堂建筑在西安的典型代表,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其建筑造型雄壮,建筑雕塑充满西洋风格,寓意深厚,既能体现基督教的精神文化,也能显现近代西洋建筑的艺术美感,形成一道特立独行的异域景观。

4.3 科学价值

通远坊天主教堂的群体建筑以教堂为主体,以办公楼、修道院、神父楼等附属建筑为辅,附属建筑较主体建筑要简化很多,部分建筑体没有建造围墙。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组合没有固定的样式,但追求其实用性和形式美。西安传统建筑的特点是按中轴对称来设计、主次分明,通远坊天主教堂的建筑特点为西安探索新的建筑布局方式提供借鉴。

5 结语

通远坊天主教堂是中国建造方式、材料与西方建筑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反映近代西方建筑文化在西安的传播、本土化和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通远坊天主教堂已有176 年历史,不仅见证了西安近代史的历程,也促进了西安传统建筑的转型和近代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所以,对于通远坊天主教堂建筑,我们应理解与宽容,将其作为西安近代优秀的建筑遗产加以继承和保护。

猜你喜欢

主教巴洛克教堂
布尔诺Beatified Restituta教堂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教堂之夜》
不会祷告的土著人
天然大理石教堂
中世纪英格兰主教档案及其史料价值
“没规矩”的巴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