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及其出路
——以龙潭四平戏为例

2022-11-11郎冰冰林梦琦郑陈婷曹家豪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西西里龙潭四平

郎冰冰,林梦琦,陈 蔓,郑陈婷,曹家豪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福建,福州 3502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人类社会的文明,是历史发展的见证。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生态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许多乡村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甚至遭到毁弃。本文以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四平戏为例,通过调研考察,从龙潭四平戏的保护工作存在的困境,寻找其传承与发展的出路提出几点建议。

1 龙潭四平戏的传承和发展现状

国家级非遗龙潭四平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曾经辉煌一时,但和大部分乡村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时代大潮的冲击与洗礼。龙潭村位于距屏南县城40公里处的熙岭乡南部。2017年以前,龙潭村的户籍人口有1400多人,经济较落后,大多数中青年村民常年外出,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空心村”。2017年5月,龙潭村在上级政府的帮助下决定实施文创计划,此后龙潭当地发展紧跟国家政策的脚步,用文化创意创新激活古村,励志走出一条“旅游+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转型发展新道路。随着龙潭村启动文创项目,民居文化兴起,直接带动了龙潭文创旅游、休闲度假、旅居养生等新兴产业的出现。2020年8月6日,按照《“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提出的建立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要求,在各地遴选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公示,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将龙潭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与乡村经济的发展,为龙潭四平戏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2 龙潭四平戏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

近些年,龙潭村虽以经济为切入点带动当地一定人口回流,截至2020年4月,龙潭村目前居住人口超600人,但由于当地包括青壮年在内的主要人员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和老龄化情况依旧不容乐观,而这也成为龙潭四平戏传承人在“数”与“质”上问题的主要症结。除此之外,当地戏团还面临传统戏剧艺术教育匮乏、资金缺乏、文献与资料濒临灭绝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四平戏的发展。

2.1 文化传承人后劲不足

屏南县现有2名国家级传承人,陈秀雨,女,76岁;陈大并,男,71岁。年轻人主要外出打工,务农的人口大多是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劳动力,农村90%的人口是45岁以上的中壮年阶层。龙潭村内劳动力外流和老龄化现象成为老一辈传承人的一块心病。在缺乏适龄传承人的情况下,许多四平戏剧本的表演形式与唱腔处于面临失传的状态。

2.2 传统戏剧艺术基础教育不足

传统文化的失传,首先从基础教育、传统教育开始。作为当地戏剧瑰宝的四平戏没有及时融入到当地中小学教育血液中,戏剧内容更是在龙潭文化中留有空缺。2001年以来,当地政府意识到四平戏基础教育重要性后,先后采取了成立培训班、抢救小组、推动屏南县“入园入区”教育,编写教材并制作教学视频等举措。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培养剧团年轻演员、发展四平戏基础教育作出一定贡献,但不定期的入校入社使得教学过程充满间歇性和随意性,课时少,教育机制不完善以及选拔标准门槛低使得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农村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文化自觉性普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学生学习艺术教育的积极性,多半学徒学习到一半往往半途而废。因此,艺术教育体制现状的边缘化和机械化、艺术教育自身发展的滞后性和戏剧教育内容的缺失使得龙潭当地青年一代对四平戏存在明显脱节。

2.3 资金、设备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龙潭四平戏现拥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秀雨、陈大并,加上省、县(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10余位。自2008年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发放补助金8000元,2016年起提高为每人每年2万元,省级相应补助金也提高至6000元。现如今,四平戏剧团拥有戏曲创作表演、音乐表演、舞台管理、剧团经营等30余人,按照国家补助标准,每年所得经费仅够支付其从业人员的费用,生活补贴少。其次,除却教学基地四平戏传习所与艺术排练厅的基本维持外,用于每年舞台、戏服、灯光、音响、化妆间、服装间、道具室等基础设施的维修费预存基本为零,同时演出设备更替缓慢,缺少像传声设备、投影仪、台词幕等趣味性强且科技感十足的设施设备。最后,自屏南龙潭四平戏剧团成立以来,积极参加文化惠民演出,由于资金不足,演出场次逐渐减少,由2017年的50余次缩减到2019年的30余次。专业表演人员生活补贴少、舞台表演设备更新滞后、戏班活动演出启动资金不足等问题相继出现,尤其在学习积极性受挫和外出务工吸金的双重压力下,年轻一辈在四平戏中身上找不到任何经济价值。因此,如何解决四平戏资金问题成为其发展的重难点。

2.4 文献资料濒临灭绝

屏南县人民政府于2002年成立“屏南县地方戏曲研究办公室”。近年来,四平戏剧团配合屏南县委宣传部、文体与旅游局、文联等部门开展了四平戏资料的抢救、整理和出版,但收效甚微。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四平戏自清代传入屏南已有四百年的历史,而相关抢救和保护措施于近三十年间兴起,时效短且技术保护力度小,留存的部分清代传统剧目手抄本年代久远,多来源于省艺术研究部门于上个世纪60年代收缴的四平戏老艺人口述本。第二、真正意义上的四平戏传统剧本并没有完整的传授理论,往往通过口传心授,此种传授方式极不稳定。过去数十年间,科技的落后加上乡村普及程度低,屏南县政府难以运用文字、图片、音像、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对四平戏进行系统的、全方面的记录,这就导致部分文献因字迹陈旧、纸张破损而曲目或残缺、或断层,加上屏南当地风俗的影响,部分口头剧本随传承人的逝世而被焚毁。

3 借鉴有益经验,促进龙潭四平戏健康发展的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四平戏当前的困境,我们可在研究并借鉴国内外相关传统戏剧保护和发展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找寻非遗传统戏剧发展的共通性和可行性,因势利导保护和发展四平戏。

3.1 设立四平戏艺术节,深深扎根群众土壤

安庆市政府为传承和发展传统戏剧黄梅戏,设立黄梅戏艺术节,积极施行民生工程“送戏下乡”,每年补贴下乡100余次,大力从基层渗透传统戏剧文化底蕴。京剧艺术节,举办“京剧名家讲座”“京剧票友擂台赛”“京剧脸谱服饰展”“京剧书画摄影图书展”等贴近群众的活动,将优秀传统戏剧文化做到真正与民共享。

意大利政府自1997年始,将每年5月份的最后一周定为全国性的“文化节与遗产周活动”,曾经一度濒临灭绝的西西里木偶剧受此恩惠成为西西里当地流行的戏剧文化,在一年一度的文化节则在西西里木偶剧和大众之间搭建起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

我们完全可以借鉴黄梅戏、京剧和西西里木偶剧的有益经验,设立四平戏艺术节,采取多种形式推广四平戏,扩大并扎深四平戏的群众基础,以群众为土壤汲取养分。

3.2 推行创造性戏剧教育,营造全民学习氛围

2001年12月日本政府颁布实施“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旨在全方位振兴和发展文化艺术。文化厅传统文化课加大了每年向“人间国宝”的拨款预算,文部省也硬性规定,小学生在学期间必须观看一次能剧,官员也要以能聚、歌舞伎、狂言等传统艺术招待外宾。

1992年,英国戏剧教育进语文课程变成了公民必修课。1994年,美国在对戏剧的规范《国家标准》中在幼儿园到中学的教育中,颗分为六个阶段分别对戏剧教育给予了原则性和具体的说明指导,戏剧教育成为其公民课程的必修课程。2001年,中国台湾把戏剧教育列入九年义务教育中,单独成戏剧科。2003年,香港戏剧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中是市民必修课。

“创造性戏剧教育”即把戏剧作为教学工具运用到教学情景当中,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特定文化氛围,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戏剧的有效方式。为打造四平戏的创造性教育,政府可汲取多方面力量和成功经验。目前,“四平戏创造性教育”可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当地政府可与各类艺术高校合作,施行“双校联合培养”政策,即艺术高校内部制定专业化方向,设置四平戏表演、编剧、服装、音乐、舞台等专业课程。二是中小学内部实施“优升制度”,划定四平戏学习学分,即初高中修满特定学分课程可优先升学至上一级学校,形成四平戏专业化学习配套体系。三是发挥地方连带作用,营造全民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氛围。宁德市各级政府可施行“政府-地方-传承人”三位一体选拔教学机制,即政府严格制定课程和人才标准,村委会着重甄选、批量成团,传承人亲授教学。老艺人拥有丰富舞台经验和教学经验,推行团内优秀艺术家带徒方式可以更好提升学徒的学艺和演出水平。

3.3 经济文化相结合,打造特色产业模式

意大利西西里当地政府针对当地独特的木偶文化,借助多方面影响积极将木偶戏文化注入到商业旅游之中。例如,媒体对西西里木偶文化进行积极宣传,西西里政府积极打造硬件设施,在当地建有多座西西里表演剧场,随处设有商店和摊头售卖木偶人和纪念品,其中尤以顶盔贯甲的西西里古代武士居多,彰显民族品牌和文化特点。这些举措使得当地政府在获得可观的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良好促进了西西里木偶文化的传播,一举两得。除此外,意大利政府还主动推动西西里木偶剧走出国门,2017年德国文化周上,西西里木偶剧出现在欧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上,其上演的《疯狂的奥朵兰》则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

在乡村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发展的局限性也有其完整性和独特性。近年来,龙潭村的发展紧跟国家政策,以文化创意激活古村,走出了一条“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转型发展新路子,在此基础上,龙潭政府可效仿西西里文化产业运作模式,借助文创政策优势积极推动四平戏发展。首先,借助新兴媒体力量向中央电视媒体申报或开设四平戏专栏或戏曲频道,并有针对性地根据龙潭当地居民和游客状况刊登特色广告和分发宣传手册,以加大对四平戏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吸引更多外来创客入村投资的同时带动村内青壮年劳动力回流;其次,当地村委会和剧院剧团可在融合当地文创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与其相结合,打造四平戏特色文创产品。例如,针对当地龙潭盛产黄酒这一特点,可将四平戏戏服或者唱本内容印刻在酒瓶或酒杯上,还可打造四平戏酒类品牌,结合互联网文创产业对四平戏产业品牌进行线上销售。再者,打造四平戏公益化商业模式,推动四平戏与文创模式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文创旅游模式的风靡下,龙潭村政府可适时依托安泰艺术城公益化、群众性强的特点,面向公众打造四平戏公益化教学模式。

3.4 运用科技手段,保护活体资料

历史上,龙潭当地各方面力量曾多次对四平戏资料进行抢救,如四平戏剧团曾配合屏南县委宣传部、文体与旅游局、文联等部门对四平戏物质资料进行抢救、整理和出版。但由于受到保护力度的时效性、传承方式的不稳定性、保存环境较差以及科技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总体上保护成果收效甚微。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作为当代高效的媒介手段足以向外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央视《传奇中国节·中秋》特别直播节目连线龙潭便是运用媒介手段提升龙潭知名度的最好例子。鉴于此,我们可以运用多方面力量,加大对龙潭四平戏的宣传和普及程度,力保四平戏资料的真实性和及时性。首先,龙潭政府可运用主流媒体力量,向上级中央电视媒体申报或开设四平戏专栏或戏曲频道,及时报道相关各种政策法规、学术论坛、文化活动和群众性活动的情况,并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对四平戏传承人和经典演出曲目的跟踪报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其次,龙潭政府或四平戏剧院可借助媒体网络平台,如开通相关网站、微博或空间等,主动发布或介绍四平戏最新动态和情况。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龙潭四平戏是龙潭人民的历史文化积淀,只有龙潭村人人参与、人人保护、人人传承,不断自我创新,才能让龙潭文化焕发其磅礴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西西里龙潭四平
龙潭画影
九龙潭的龙
多向土工格栅在龙潭水库裂缝处理中的应用
讲述西西里故事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
西西里意面
对四平保卫战的沉思
象棋棋局答案:
对四平保卫战的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