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的思考

2022-11-10梁世学崇信县博物馆

文化产业 2022年23期
关键词:文物受众博物馆

梁世学 崇信县博物馆

社会教育职能是博物馆的三大职能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文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21世纪的今天,博物馆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讲解或组织活动。应该从多角度出发,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拓宽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途径。21世纪是网络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所带来的便利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转折的关键,对博物馆的教育事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思考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博物馆社会教育是发展博物馆教育职能的重要工作。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各种媒介发展日益迅猛。新媒体环境下,不少博物馆都在积极进行改革,如更新宣传理念,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在各大媒介平台上宣传,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博物馆是城市之窗,在人民不断追求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去博物馆参观学习。因此,如何提高博物馆的服务功能,是进一步推动博物馆传播精神文化,开展社会教育的关键。博物馆通过各式各样的教育活动,承担着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重担,明确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生存价值,为其长远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媒体及其特点

新媒体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体现了新媒体环境的互动性,即人与人的双向互动,这也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最大特征。新媒体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在人人手机不离身的时代,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和传统媒体产业的格局,还促进了网络世界经济的发展,它改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影响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格局。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正势不可当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渗透,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同时也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特点

数字化。新媒体环境下整个社会结构都在进行数字化革新,电脑、手机、电视等设备终端全面联网,改变了以往单向传播的状态,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如今,大数据像一个无形的备忘录,人们浏览过的任何内容都会被记录下来,此外,大数据会针对用户的兴趣爱好进行分析,从而为用户推荐其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如何利用好大数据这个优势推动博物馆的推广,是一个关键问题。

超时空。新媒体打破了传播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你拥有一部手机,你就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收到任何你想要的信息。

媒体易检索。新媒体提供的信息是集声音、图片、画面为一体的,互联网的信息储备功能强大,在海量信息的背后,只要输入关键词就能检索到用户想要的内容。因此,它的便捷性是传统电视、书本、报刊比拟不了的。

个性化、碎片化传播。新媒体传播利用人们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传播,以抖音、快手为例,其主打个性化使用,碎片化接收,在人们的空闲时间利用短视频进行有效传播。

博物馆教育发展现状

讲解单一,灵活性不够

随着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越来越多,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将其作为教育的“第二课堂”,因此博物馆的讲解员就显得尤为重要。进入博物馆的人的年龄阶层参差不齐,有儿童、老人、青少年等各个年龄层和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士。这个时候,如果讲解员采用同一套话术进行讲解,就达不到因人而异的效果。因为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的接收能力是不同的,幼儿园的小朋友听不懂大学生可以听懂的内容,老年人对博物馆的想法也与其他年龄层的人不一样,同样的讲解词显然是无法满足这样多变的需求的。因此,制订一个解说计划必不可少,比如对幼儿园及小学生团体可以用生动活泼的解说词来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提高博物馆对他们的吸引力;面对大学生群体,可以用专业性、学术性更强的讲解词进行解说,从中引申出更深层次的内容,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知识,发挥博物馆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同样的,如果受众是老年人,则需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适当放慢讲解语速,更加细致和耐心地进行讲解,让他们有时间和空间去理解和接受。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好的博物馆要有一支好的讲解队伍,才能把文物的精髓展现出来,让文物“活”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物的情感交流。

固定陈列,冷漠死板

文物展览是博物馆发挥教育职能和进行文化传播的传统方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博物馆的陈列展厅基本一成不变,没有创新和改变,这种固定死板的陈列方式缺乏对参观者的吸引力,也不会有“回头客”。特别是地方博物馆,由于缺少经费,陈列方式一成不变,没有任何新鲜感,无法调动参观者的参观欲望,继而达不到博物馆的教育目的,就只能成为一个徒有空壳的博物馆。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发展方向

深度探究,让文物“活”起来

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每一件文物都有不同寻常的经历。一件件普普通通的文物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它身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它身上的每一个标记、每一个细微的特点,都是一段可诉说的历史,一段可歌可泣的经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长托马斯·霍文曾说:“在博物馆工作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让一件被遗忘、默默无语的展品,找回自己荡气回肠的说服力。”因此,现代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就要以文物为载体,挖掘其中蕴藏的历史文化,加以研究展示,让文物“开口说话”,发挥文物的教育功能,让参观的群众观有所得。

丰富多彩的社教结合活动是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必要

博物馆的最大服务对象是学生群体,从幼儿园到大学,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都是博物馆的主要参观对象,他们的求知好学,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发展的最大优势。因此,如何提升博物馆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扎根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是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职责。针对学生好奇、求知欲强的特点,博物馆可以举办一些讲解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博物馆的讲解中,对学生群体进行培训,让其“持证上岗”。当学生以讲解员或文物保护者的身份出现时,博物馆在他们心里就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建筑,文物也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物件。由学生讲解相关文物的历史知识,能让他们的印象更深刻,这也是最好的一种教育和宣传方式。“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利用学生思维奇特、创造性强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思考什么样的活动才更具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在享受乐趣的同时获得更有效的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应该利用新媒体资源将线下线上相结合,打造“双向互动”新模式,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合理利用资源,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放大博物馆的优势,让更多人能接收博物馆信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促使他们主动走进博物馆,深刻感受博物馆的文化底蕴。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要想发挥社会教育的职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就要通过各大社交媒介平台,积极宣传。只有不断创新,打破博物馆在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现为立足于新媒体下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提出几点创新策略。

传播内容要精彩

相较于传统博物馆的文物展览,讲解员讲解的形式要有所创新。新媒体下的博物馆采用将文物、展览、社教资讯以及学术研究充分结合的方式,既进行了博物馆的教育及宣传,又在社交平台上提供了大量精彩有趣的内容,使更多网民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查找到博物馆的相关信息。例如,博物馆可以根据自己馆内的相关文物,在博物馆官方网站进行宣传,用户可以通过检索找到该信息,进而浏览并了解博物馆。同时,还可以根据博物馆的特性,联合地区文化和特色产业,自己设置关键词,并将关键词投放在互联网上,设置讨论话题以吸引更多互联网用户参与,进行进一步推广。此外,博物馆可以在一些传统节日举办与节日相关的活动,既贴合群众,又能制造看点。

宣传要兼具生活和艺术

在宣传文物时,博物馆不仅要看到文物的艺术特性,还要看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生活气息。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文物经历的朝代更迭、繁盛兴衰都是一个个可以诉说的故事。因此,在对文物进行宣传时,应结合艺术与生活,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背景,以现代生活为依托,使其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博物馆可以根据馆内的文物,制作一些精美的纪念品。纪念品可以根据文物本身的特性结合当下的流行元素来设计,以古今碰撞为看点进行宣传,还可以适当赠送一些精美卡片或者其他纪念品。只有抓住群众的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群众,才能真正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作用。

提高民众好感度,增强双向互动性

新媒体环境下,各大社交平台都具有去中心化、双向互动性的特点,媒介缩短了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用户在新媒体背景下拥有高度的自由空间和更大的选择权利,不仅激发了受众的积极性,还使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信息传播活动中来。例如之前爆火的河南春晚,就是立足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联合博物馆了进行一系列的创作,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掀起了一股热浪。其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的浏览数据都非常惊人,这样的全网热就是观众好感度的最直接体现,也带动了河南各大博物馆的参观人员爆满,群众的参观热情持续升温,形成了人人爱看文物,乐意走进博物馆感受文物背后历史的现象。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要利用好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每天更新一些博物馆的相关小知识,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结合网络狂欢、网络意见领袖等特征,使博物馆的教育宣传与新媒体实现更好地融合,形成博物馆的传播新态势。

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强互动参观平台

在移动端普及的时代,不少博物馆开始开发新功能,如微信公众号、本地博物馆导览助手等,都是博物馆走向大众的重要途径。博物馆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和代表的文化利用各式各样的App,结合图片、声音、视频等,利用VR技术,将传统的2D展览模式变成3D立体全景展示,让群众在家也能“走进”博物馆。推出VR博物馆可以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参观博物馆,感受博物馆文物带来的宁静,了解博物馆承载的文化并从中受到教育,这也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最主要目的。

博物馆宣传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博物馆在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受众认可度、增加与观众互动的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防止出现风格不符、解说不专业的情况。尤其是历史文化知识,一旦出错就很容易对群众造成影响,让群众产生误解。在如今短视频流行的时代,很多博主为了赚取流量,恶意歪曲历史,给受众错误的引导,这不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例如网络上很火的梗“魏晋南北朝,荒唐且美好”“你永远无法理解李白和王昭君的凄美爱情”等,在网络受众逐渐低龄化的趋势下,会使很多小学生接收到这些不正确的历史文化知识。因此,博物馆除了要“教育”之外还要“辟谣”,传播正确的历史文化知识,让人们了解真正的历史。这也就是为什么博物馆传播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传播理念的原因。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互联网数字化阅读趋势渐强的今天,受众还是一个被动参与的角色,更多时候,受众的主动性难以被激起,更多人只是简单地浏览下,并没有进行有效阅读。面对这种情况,博物馆应采取积极措施,联合社会化媒介进行宣传,履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改正受众的阅读习惯,使其做到“沉浸式”有效阅读。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博物馆数据化的转型发展。新媒体技术与博物馆的结合,是当下博物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最好选择。时代都是有选择性的,只有顺应潮流才能更好地发展。博物馆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拓宽了发展路线,打破了博物馆在群众心中的传统刻板印象,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周末节假日时走进博物馆,看一看文物,感受文物背后的故事,放松心灵,释放压力,学习知识。同时,博物馆利用微博、抖音、快手、电视等平台进入群众视野,加大了自身的宣传力度,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教育的职能。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应该成为一个充满文化热情、吸引群众学习的“国家课堂”,只有积极地进行创新和改革,博物馆才能在面对各项挑战时从容不迫。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使博物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任务,社会教育的道路任重道远,博物馆所承载的重担需要不断改革创新,让更多的群众看到其中的重要性。社会教育的道路是漫长的,博物馆的重任也不是一时就能完成的,如何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学习博物馆文化,是博物馆在新媒体环境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文物受众博物馆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博物馆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