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文学中“乡村建设”叙事作品创作特征研究

2022-11-10

名家名作 2022年15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乡民现代文学

安 颖

中国文学作品创作,从来都离不开对乡村建设的关注,以现代性启蒙视野批判乡村社会,站在农业文明立场上,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与批判,对乡绅阶层进行叙事,是现代文学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本文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为背景,阐述乡村建设思潮与文学介入形式,分析现代文学中“乡村建设”叙事作品的创作特征,分析叙事作品创作的错位现象,为相关研究和文学作品创作提供参考。

一、乡村建设思潮与文学介入

(一) 乡村建设思潮的形成背景

中国社会发展是以乡村为基础的,乡村也在文化发展中长期占据主体地位。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殊发展时期,乡村的正常发展遭到明显破坏,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进程被外来力量打断,并激起部分知识分子的强烈关注。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者,不仅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乡村改造和建设活动,并且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与同时期进行的下乡活动、平民教育活动等,共同成为探索乡村建设、改变乡村发展现状的重要活动。在此背景下,这些知识分子基于不同视角和立场,利用不同形式的叙事作品记录时代进程,也对文学发展起到显性推动作用。乡村建设思潮的形成,既是乡村发展现状的必然体现,又是中华文化历史不断发展的产物,这些知识分子多是从乡村中出去,在接触到外部发展环境后,又以不同形式回到乡村中,因此能够从另一视角去认识和分析乡村建设中的问题,并以叙事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形成一股具有代表性的思潮。

(二)乡村建设思潮与文学观念的交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内忧外困,自宋朝以来就已经停止发展的农业科技,战乱导致的饥荒,被郑振铎比喻为“黑雾笼罩的狭小而黑暗的小室,里面是可怖的沉闷、干枯与无聊”。列强持续的物质掠夺和精神践踏,让亿万在农村生活的农民失去了阵脚与自尊。以乡村建设运动为代表的,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乡村建设”成为文人与农村经济社会交融的载体。周作人、梁漱溟、庐隐、王统照、郑大华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在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农村建设中的同时,也将自己所观、所思,用不同叙事作品展现出来,在力求改变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同时,不断探索更加适应社会、更具有推动力的新的组织制度,期望改变乡村建设现状,改变当时的国家发展现状。

(三) 现代文学对乡村建设的理想追求

文学是表达理想追求的重要方式,乡村建设内忧外困背景下,文学家们表现出较为一致的理想追求,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组织,实现文化对乡村建设的引导。在各种形式的乡村建设运动中,现代文学代表人物强调并尝试利用各种方式,对乡民精神和思想素质进行改造,引导乡民形成一种自觉、反省能力。在更高层次上,现代文学家将乡村建设的理想状态构建于人的精神自觉,也就是寄托于人与人之间的情理关系,构建起一种伦理本位社会,乡村建设者将乡村重建分为个人觉醒和与他人相处两个层次,并提升至推动国家继续生存的高度,但是这种划分只是理想化的追求,理想信念很快在交织的军阀混战和日本侵略者入侵下破灭了。

二、现代文学“乡村建设”叙事作品的创作特征

(一) 对时代改造的期望

对时代改造的期望是乡村建设者寻找的重要路径,也是乡村建设叙事作品具有的重要特征。乡村建设运动的动力源泉,是乡民理性的觉悟和精神上的自由发展。但是动力源泉作用的发挥,需要以理论倡导和文学书写为途径,也就是先要在乡民的个人精神中注入理性自觉思想。除周作人、梁漱溟等较为活跃的知识分子外,还有部分知识分子在社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在突破传统运行方式基础上,乡村建设者尝试将乡民互助和个体自由发展相结合,实现乡村建设的最终诉求。在北大平民教育社某位成员的回忆录中,他认为乡村演讲是救国工作的一部分,在异常艰难的社会发展中,始终满怀信心、态度坚定地投入乡村建设中来。这些作家利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展现出个人对时代发展的思考,探索改造时代的方式方法,期望引起所有社会公众的认知,推动当时的中国社会朝着现代化方向转变。但是这些期望与当时的农村发展情况明显不符,也难以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二)对苦难的书写

对苦难的书写是现代文学作品反映社会发展现状的重要内容,也是叙事作品本身固有的特征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叙事作品创作的主体,不仅包括当时已经成名的文学家,还包括许许多多怀揣着救国救民大义的进步学生,他们在亲眼看到农村经济、文化、人性等乡村现状后,以笔为戎,期望通过对苦难的描写,唤起乡民的认知和反抗,激励乡民前行的勇气。王统照的《沉船》《搅天风雪梦牢骚》等,正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在作者看来,经济的困窘是导致农村文化贫瘠的直接原因,但是在作品中,同样展示出中国乡民在困窘状态下依然保持对文化的追求,这或许是苦难书写中能够唯一给予期望的火苗,成为激发创作者参与乡村建设的根源动力。

(三)对生机的诉求

对生机的诉求,是现代文学创作者依然对乡村建设抱有期望的唯一支撑,虽然在各种类型的叙事作品中,不断地描述农村生活的困苦、乡民的身体羸弱和文化教育滞后,但是在失望中也看到了希望的另一面。在北大平民教育演讲团的报告中,认为“乡中人思想单纯,却极其清白,易于灌输新思想”。在周作人的《游日本杂感》、叶圣陶的《倪焕之》等作品中,不但明显地展现出这种期望与诉求,还尝试用教育的方式,将教育对象拓展至那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乡民群体,引导乡民学会改造乡村,进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这些作品的描述,让更多具有追求的乡民走出乡村的空间桎梏,走出迂腐思想的桎梏,尝试通过走出去、带回来相结合的方式,成为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四)人生价值追求的迷茫

在乡村建设叙事作品中,有一类较为特殊的群体,就是并非生长于农村,对农村认识一片空白,又怀揣梦想投入乡村建设的“城市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又抱有建设国家的远大理想,认识到农村落后对国家发展的限制作用,毅然放弃城市生活而投身于农村建设。但是在叙事作品中,这些知识分子的美好愿景都被现实状况所粉碎,使得他们不断地对人生价值追求产生迷茫。叶圣陶的《倪焕之》《搭班子》,柔石的《二月》等作品,都是对这些典型知识分子代表的描述。这些知识分子在时代号召下从城市来到农村,梦想成为改造农村的建设者,但是从根源上而言,他们的到来并无法有效解决乡村问题,甚至会由于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差异,屡屡被现实所打击,人生价值追求失去明确的方向,随之而来的则是彷徨、不知所措和退却。从此岸与彼岸的视角来看,这是乡村建设作家对彼岸世界追求最为真实的反映,也是中国文人探寻乡村建设出路失败的重要因素。

(五)矛盾心态的记录

以废名的《桥》、师陀的《果园城记》、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乌篷船》等为代表,记录了另一群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建设者,他们本出生于乡村,在各种机缘中进入城市,在认识城市、开阔视野后,尝试回到乡村中,找寻、重建个体身份。在这些作家的叙事作品中,营造的是一种别样的意境,淡雅简约式的用笔,给作品蒙上一层朦胧面纱,同时又产生强烈的旁观感。虽然是出身于农村,但是在思想上已经远离,留下的只有回忆、踌躇和失落。这种矛盾的心态,使得作者只能用文字来描述印象中、想象中的世界。时至今日,农村与城市化的矛盾依然在社会发展中存在,借鉴现代文学创作出更多反映当代现实的作品,是当代文学创作者应当关注的重点内容。

(六)对社会的忧虑

文学是社会现象的直观反映,也是最为形象的描述。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部分乡村建设者来说,面对乡村的落后和凋敝,他们不仅用叙事作品来记述乡民生活的悲苦现状,描述时代场景,更尝试追溯悲苦现象产生的原因。周作人在《游日本杂感》中借用日本的警示,在《碰伤》中对北洋军阀政府无能的批判,叶圣陶在《乐园》中对教育的深层忧虑,丁玲在《水》中对乡民缺乏反抗意识、勇气的描述,无不是这种探索的结果。对悲苦现象原因的追溯,显示了这些知识分子对乡村建设的急迫感和忧虑,也彰显了他们对时代的担当,但是在追溯时,明显受到个人视角的局限,没有能够跳出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思维定式,因此到最后,只能是在失落的情绪中,用叙事的方式记录下来,在极度失望中,表现出对故乡的弃绝,陷入追寻社会出路的深层迷茫与焦虑。

三、现代文学“乡村建设”叙事作品的错位

(一)对乡村建设认识的偏差

现代文学作品中,乡村建设者对乡村建设认识的偏差,是建设失败和叙事作品创作特征产生偏差的根本原因。在周作人的认识中,他认为乡民是“未能力者”,在乡村建设的理论体系构想中,将乡民的理想觉醒改造作为建设活动的基础。这种想法在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的作家群体中是广泛存在的,但是在教育活动真正推进时,面临的却是乡民的愚昧、麻木、默然,甚至部分乡民还存在对外来事物的本能排斥。在人性的复杂本质与排斥的双重作用下,乡村建设所面临多方面困境,显示出文人与乡民的对峙。认识偏差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乡村建设者没有从社会结构上对乡民进行深度分析,单纯依赖于文学上的描述,更是难以解决农民发展的现实问题。

(二)乡村建设意志的缺失

与西方现代发展历程不同,百年前的中国向现代转变过程中,明显受到西方殖民侵略的影响,乡村空间变化受外部因素强烈干扰,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推动乡村建设,都需要参与者的强烈意志作为支撑。以作家和大学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者,是由当时的市民转变而来,虽然具有超前的视野和能力,但是天然上已经与乡民产生隔阂。乡村建设是长期的过程,中国历史上的农村一直是以稳定的形式发展,在受到外部冲击时,本身已经失去内部变革的动力,要通过建设改变乡村发展面貌,必须要经过漫长的坚持与积累,这对城市出身的乡村建设者来说,在心理、意志和实践上,都是严峻的挑战。失去了意志支撑,将会使得他们无法抵抗现实的磨砺,转而选择逃避。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成为乡村建设叙事作品创作特征产生的又一根源。

(三) 乡村建设经济独立壁垒

中国乡村数千年的小农经济模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使得乡村经济成为独立的个体,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大多数农民依然摆脱不了这种经济模式的形式和思维桎梏。乡村建设者的种种设想与构思,都在这种独立经济模式面前碰壁。开展演讲活动等无法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资源,甚至还要侵占一部分农村资源。即便是在乡民失去最基本的生活来源时,他们也只能帮助其中一个或少量群体,想在整体上改变乡村经济发展模式,无疑是陷入了乌托邦的梦幻追求。在乡村建设运动盛行之际,也有部分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抨击,表现出反对意见,但是这种反对同样只是展现在文学作品层面,没有找寻到正确的出路,更无法解决乡村建设的现实问题。独立性较强的小农经济壁垒,成为乡村建设叙事作品特征产生的深层次根源。

四、结语

20世纪初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彼时知识分子在探索国家建设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中国农村现代化转变历程中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文学家在尝试融入乡村建设的同时,也在用叙事作品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的真实状况,期望在探索国家、社会出路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即便是最后多数乡村建设都无疾而终,但是保留下来的叙事作品依然对现今的叙事文学创作,尤其是乡土文学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乡民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传统问题及其当代阐释
路遇乡亲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浅析中国新旧城乡建筑景观的建设与继承
融合·演变:现代文学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分析
语境顺应视角下的鲁迅《故乡》的翻译
试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反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