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HFACS-PE的典型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分析

2022-11-09李英辉陈萌萌

广州化工 2022年19期
关键词:甲苯酰胺风向

杨 玲,李英辉,陈萌萌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消防工程系,北京 102202)

危险化学品火灾事故频发,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同时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国内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火灾与爆炸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例如,2006年7月28日,江苏省盐城市盐城氟源化工有限公司临海分公司发生爆炸,导致22人死亡;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造成165人死亡;2017年6月5日山东临沂金誉石化发生爆炸,最终使得10人失去宝贵的生命。人为因素是导致化工类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1-2]。为找到化工类爆炸着火事故的原因,周爱桃[3]对“天津8·12着火爆炸事故”进行事故责任分析,并提出纠正措施;付净等[4]建立适用于化工事故分析的FTA-24Model模型,并以一起重大爆炸事故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裴甲坤等[5]改进传统的事故致因尖点突变模型,将其用来研究化工事故致因过程和致因条件,并实例验证其有效性。本文为修正了适用于危险化学品类事故分析的HFACS框架,并以四川宜宾恒大科技有限公司“7·12”重大爆炸着火事故为例,对该事故的起火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反应釜通常的操作流程及事故统计,使用Phast 8.2对该场景下,甲苯灾难性破裂产生的爆炸及火灾参数进行计算。

1 HFACS-PE模型分析

1.1 HFACS模型介绍

HFACS分析模型由Wiegmann和Shappell[6]提出,该模型是根据James Reason的事故奶酪模型提出来的。HFACS模型分为不安全动作、不安全动作前兆、不安全监督和组织影响四个层面[7]。其中,不安全动作分为差错和违规,差错包括:技能差错、决策失误、认知差错,违规包括偶然性违规和习惯性违规;不安全动作前兆包含环境因素、操作者状态和人员因素,环境因素被分为物理环境和技术环境,操作者状态主要指操作人员的生理状态、精神状态、身体和智力的局限,人员因素指的是机组资源管理和个人准备状态;不安全监督包含4个方面,分别是监督不充分、违规监督、运行计划不恰当、没有发现/纠正问题;组织影响包含管理过程漏洞、管理文化缺失和资源管理不到位。

1.2 HFACS框架修正

为使HFACS框架适用于分析化工企业爆炸着火事故,本文对初始的HFACS进行两个方面的修改,如图1所示。HFACS框架最初是用来分析航空事故,原框架中不安全动作的前兆层的“飞行人员资源管理”不适合分析化工类事故,因此,将该因素修改为“部门、员工交流协调不足”。此外,在原有4个层次的基础上增加“危险源”,作为第5层,主要包含危险物质、危险操作、事故环境和其他等4个因素。其他因素主要包含风向、温度等因素。

修正后的模型为HFACS-PE,其中各指标的解释如图1所示。

图1 HFACS-PE框架图Fig.1 HFACS-PE frame diagram

1.3 HFACS框架分析

根据HFACS-PE框架,宜宾恒达“7.12”爆炸着火事故中,危险源是此次爆炸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危险物质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而技能差错、认知差错、习惯性违规、技术环境、身体/智力局限、部门/员工间交流协调不足、个人准备状态是该次爆炸着火的次要因素。

2 案例应用分析

2.1 事故过程描述

据该起事故调查报告[8]可知,当日11时13分,该公司副总接到营业部送货员电话,得知有一批货物到达,该副总通知生产部部长;约11时30分,货物送达至宜宾恒达公司仓库,虽然货物标注COD去除剂的原料,但实际上则为氯酸钠,总重量约2吨。此后,三名工人按照要求完成卸货。随后,库管员将货物按照丁酰胺办理入库,并未对原料认真核实;14时左右,二车间副主任按程序开具领料单后,到库房申请领取20袋丁酰胺;该库管员收到领料单后,签字确认后发给二车间副主任33袋实际上为氯酸钠的“丁酰胺”;14时30分,二车间副主任将33袋“丁酰胺”交给叉车工,叉车工将其运送到二车间一楼;15时30分左右,通过升降机,“丁酰胺”被送到二车间三楼后,暂时储存在2R302釜的北侧栏杆;17时20分,2R301釜完成投料,此时釜内物质“丁酰胺”,实际为甲苯、丁酰胺和氯酸钠;18时42分,交接班时,二车间三楼2R301釜突然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事故现场如图2所示。

图2 事故现场图Fig.2 Accident scene map

2.2 事故后果

事故车间为地上三层钢梁框架结构,顶为钢梁和彩钢板,四周无隔墙,总高13.85 m;车间东西为4跨,南北为2跨,共3层。事故发生前,车间二、三层各有9台釜(原设计分别各为6台),按南北分列,北部5台,南部4台;每个釜安置在车间的工字型钢梁上,但是釜上的4个支座未与钢梁固定。釜体在楼板上下各约1/2,悬挂设置于三层,并贯穿楼板。

据事故发生时的目击者称,事故发生时,2R301釜发生了严重爆炸。从釜内冲出的高温蒸气,迅速与周围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并产生了二次爆炸。爆炸产生的大量冲击波,把存放在车间内的氯酸钠、甲苯与甲醇等物料也发生了猛烈的爆炸和燃烧,导致二车间和三车间的迅速着火燃烧。

从物理爆炸的损失情况来看,除了被炸毁的2R301 釜以外,事故还造成了车间西北角三层主体结构遭到不可逆的破坏,并导致二、三车间发生严重的火灾,过火面积约1800 m2。二车间二层与三层之间的钢结构楼面,西北角损毁最为严重,周边金属变形严重;经现场比对,二车间地面的罐体以及一层与二层之间的釜均在原位置未移动;二层与三层之间西北角搪瓷釜消失不见,北侧由西向东第二个釜掉落至二层结构楼面上,其余釜均在原位置未移动。

此外,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造成二车间周边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一车间屋顶南面彩钢板受爆炸冲击波影响,向北凹陷;三车间屋顶北面彩钢板受爆炸冲击波影响,向南凹陷;办公楼南侧立面受爆炸冲击波损毁严重,窗户玻璃基本破碎,窗框严重变形,大多向内凹陷或倾倒;库房一和库房二建筑西侧立面钢质墙面受爆炸冲击严重,向东凹陷;制冷机房北侧立面受爆炸冲击波影响,向南凹陷;变配电室东侧立面受爆炸冲击波影响,木质门损毁,部分门框向西凹陷;分析室西侧立面窗户玻璃破碎严重,窗框变形,空调百叶窗受爆炸冲击严重,向东凹陷。经勘验,在事故现场爆炸部位周围发现14块较大的设备残留物,分别为2R301釜的内外夹套、电机、线圈以及搅拌叶片等;在厂区内及厂区西侧的沙石厂发现了多处爆炸抛出的碎片,尤其是在距爆炸中心现场距离363 m处,发现了釜顶盖(上封头)碎片,其净重达520 kg,这也是最远的碎片。

2.3 事故原因分析

导致釜体解体的重要原因有五个:一是在搅拌状态下,丁酰胺和氯酸钠形成的爆炸混合物,具有超级爆燃能力;二是开启蒸汽加热后,丁酰胺和氯酸钠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在受热状态下,与釜内附件和内壁发生剧烈的相互撞击和摩擦,进而引起化学爆炸;三是随釜体解体过程冲出的高温甲苯蒸气,迅速与外部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并产生二次爆炸;四是车间存放的氯酸钠、甲苯与甲醇等物质本身具有极大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并直接导致二车间、三车间着火燃烧。

3 事故模拟

评估所有已发生事件的伤害、损害和其他物理后果是可靠和准确地调查事故的基本步骤。由于丁酰胺-氯酸钠混合物的爆炸反应机理受成分、温度、压力等众多因素影响,难以获得一次爆炸的准确参数。因此,我们对甲苯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的二次爆炸后果进行模拟,并与现场结果进行验证,有助于帮助识别每个事故过程中的主要参数。

3.1 甲苯的火灾危险性分析

常温下,甲苯呈无色澄清状,是有苯样气味的液体。它能溶于酒精、乙醚、丙酮、氯仿、二硫化碳和冰乙酸等常见有机溶剂,极微溶于水。甲苯比水轻,其相对密度为0.866。其沸点为110.6 ℃。常温下做闪点(闭杯)实验,其闪点为4.4 ℃,因此其在常温下具有很好的挥发性能,具有易燃易爆性。根据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甲苯液体属于甲类火灾危险性的液体。

此外,甲苯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发生爆炸的极限范围为1.2%~7.0%(体积)。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因其爆炸下限小于10%,所以,甲苯蒸汽的火灾危险性也属于甲类。常温常压下,甲苯一旦泄露极易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发生严重的爆炸事故。且甲苯具有低毒性,其半数致死量为5000 mg/kg。而高浓度的甲苯气体还具有一定的麻醉性,也有一定的刺激性。所以一旦发生甲苯的泄漏事故,可能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也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产生二次危害。所以甲苯属于重大危险源。当储量超过规定值,根据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应当将该场所列为重大危险源进行监管。同时,还要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受公安部门管制。事故中,反应釜中的主要物料为甲苯。因此,甲苯为该起事故发生最重要的危险源。

3.2 条件假设

根据反应釜通常的操作流程及事故统计,2R301釜的容积为3000 L,假设发生事故时加入甲苯900 L,事故当天风速1.5 m/s,大气稳定度D,环境温度25 ℃,高度13.85 m。使用Phast 8.2对该场景下,甲苯灾难性破裂产生的爆炸及火灾参数进行计算。

3.3 事故模拟

(1)甲苯灾难性破裂后云团分布

甲苯灾难性破裂发生爆炸后产生的云团俯视图和最大足迹图情况如图3和图4所示。

通过图3可以发现,甲苯灾难性破裂发生后产生云团最高高度为2.85 m左右,距离泄漏点产生的云团形状受风向影响,下风风向的距离远大于上风向距离。从图4可以发现,云图可达的最大足迹为26.4 m,主要也受到风向影响,下风风向的距离远大于上风向距离。

图3 云团俯视图Fig.3 Top view of the clouds

图4 云最大足迹Fig.4 Maximum footprint of the cloud

(2)甲苯灾难性破裂后燃烧情况

甲苯灾难性破裂发生爆炸后产生的即时池火灾的热辐射随距离的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晚期池火辐射强度半径随距离的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

图5 即时池火灾的热辐射Fig.5 Thermal radiation of an instant pool fire

图6 晚期池火辐射强度半径Fig.6 Radius of radiation intensity of late pond fire

通过图5,可以发现,即时池火灾热辐射值随距离也呈现指数下降,大约到33.5 m后,热辐射值接近于零,可以忽略不计。晚期池火辐射强度半径也受到风向的明显影响,下风向方向热辐射强度明显高于上风向,下风向热辐射强度最远点为36 m,对应的热辐射强度为4 kW/m2。

(3)甲苯灾难性破裂后爆炸情况

甲苯灾难性破裂发生爆炸后,爆炸超压随距离变化如图7所示,即时池火灾致死率椭圆如图8所示。

图7 爆炸超压随距离变化Fig.7 Explosion overpressure varies with distance

图8 即时池火灾致死率椭圆Fig.8 Ellipse of the instant pool fire fatality rate

由图7可以发现,爆炸超压随距离发生一次突增。发生突增的位置都受到大气稳定度D值影响,D较低时,突增点发生在距离起爆点10 m处,超压范围在9~11 m之间;随着D值增加,突增点发生在距离起爆点的位置稳定在20 m处,超压范围为19.5~20.5 m处。

3.4 讨 论

根据数值模拟结果,与事故现场,以及事故调查报告中的计算结果,事故释放的爆炸总能量大约为230 kg TNT当量(爆炸当量为50 kg TNT),能较好的吻合。

4 结 论

(1)建立HFACS-PE框架模型。根据化工企业事故的特点,对HFACS进行修正,将原框架中第2水平的“飞行人员资源管理”替换为“部门、员工间交流协调”;增加“危险源”为水平5,包含危险物质、危险操作、事故环境和其它;

(2)采用HFACS-PE框架对宜宾恒达“7.12”爆炸着火事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危险物质导致火灾发生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3)根据事故的分析结果,通过采用数值模拟结果,与事故现场,以及事故调查报告中的计算结果,事故释放的爆炸总能量为230 kg TNT当量(爆炸当量为50 kg TNT),能较好的吻合。

猜你喜欢

甲苯酰胺风向
手性磷酰胺类化合物不对称催化合成α-芳基丙醇类化合物
吐温水溶液处理甲苯废气的研究
N-(1’-苯乙基)-吩嗪-1-酰胺对H1299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初探
氨对甲苯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影响的实验研究
草酰胺缓释氮肥的特性分析及建议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降糖药甲苯磺丁脲片中甲苯磺丁脲的含量
不同提取净化对水产品四种酰胺类农药残留的分离影响
风向
1-(对甲苯基)-2-(三对甲苯基-5-亚磷酰基)乙醛的汞(Ⅱ)配合物的X射线晶体学、光谱表征和理论计算研究
逆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