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2022-11-08邱均平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学术

余 波,邱均平,马 凤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8;2.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一、话语权与学术话语权

话语权是对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集中表现形式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使用了话语权概念,话语权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文明的标志。话语权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发表国家及国际相关事务意见的权利,从而体现了知情权、表达权及参与权的综合运用。近年来,国际上各种事件频发,每一次事件的发生都带有不同的政治目的和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在国际舞台上体现着各国国内事务、政治话语权及学术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强调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1]。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声音和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愿景,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对新形势下提升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020年12月15日,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强调要“突出原始创新与重大突破,不唯数量、不唯论文、不唯奖项,实行代表作评价,强调成果的创新质量与贡献,结合重大、重点创新基地平台建设情况,综合考察建设高校在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解决国家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推进科技评价改革等方面的主要举措;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以及面向改革发展重大实践,推动思想理论创新、服务资政决策等方面成效”[2]。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并强调要建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的被动地位导致了中国话语权的弱势地位。学术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学术话语权不仅仅在学术层面,而要从更大的格局中把握学术话语权。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暨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3]。由此,各学科领域的话语权问题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学术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实力和水平,是国家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4]。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学术话语权的发展与建设。目前,学术话语权与智库[5]、学术话语权与学术期刊[6]、学术话语权与应用语言学[7],以及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8]等相关问题研究如火如荼。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已成为学术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话语权的溢出效应延展了学术之外的政治和国家象征的更多功能,不同学科也从学科以及专业主体性的建设转向了对学科话语权的更多重视。显然,在全球化背景下学术话语权的建构相较本土“学术场域”建设显示出了更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术话语权建构是综合性工程,当下各国都十分重视学术话语权的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学术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学术自信将极大地体现学术话语权的大小。学术话语权需要通过媒介、学术成果交流和传播等重要平台,引领学术发展。显然,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更需要国家和学术界在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学术话语权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研究的国际化发展水平,促进我国学术话语权的发展,丰富我国学术话语评价理论和方法,推进学术话语评价机制创新,从而提升我国学术话语权的国际影响及学术话语权评价的作用,促进我国学术话语权评价体系的建立。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择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通过高级检索表达式:TI=(Academic Discourse OR Academic competition OR Academic influence )进行检索,时间跨度和语种不限,检索时间为2020年12月31日,共检索出相关文献2 152篇有效论文,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样本。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Citespace5.1和VOSviewer软件分别对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的国别和热点主题进行可视化展示,在此基础上梳理、分析、归纳和总结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研究主题,以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的发展现状,从而更全面地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文献年度分布

学术文献的年度数量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学科或研究领域发展过程中的规模大小、繁荣程度、研究水平和研究速度[9]。为了清晰地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的学术文献量及变化趋势,本研究对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的相关文献发表时间和累积量进行统计,并绘制年度文献量和累积量分布图(因统计时2021年的文献不足一年,故不在图中展示),如图1所示。

从 Web of Science的文献数量分布来看,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相关研究的学术文献量相对较少,年度发文量多数仅有1篇,到21世纪前后,才达到20篇左右。最早研究学术话语权的是在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发表的Note on the influence of a so-called emotional factor on academic success一文。进入21世纪以后,相关文献数量增长较快,由拟合趋势曲线和指数函数发现,拟合曲线和指数函数分别为(y = 3.728 3e0.159 9x,R2= 0.896)。由此可见,拟合曲线和函数相符,且曲线的拟合程度较高,年度发文数量呈现指数增长模式。

文献数量的发展趋势可以通过统计文献的累积量来体现,通过绘制模拟趋势线对国际学术话语权相关研究文献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文献的累积量来看,相关文献的拟合曲线和指数函数分别为(y =10.493e0.205 8x,R2= 0.962 4),较好地说明了文献呈现指数增长,且拟合程度较显著,同时可以预测未来该领域研究文献的发展趋势也会较好。

图1 国际学术话语权文献数量分布图

(二)研究国别分析

通过研究国家的分布可以掌握国际上不同国家在学术话语权研究领域的研究实力。为了更好地了解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的国家分布情况,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对该领域的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和统计分析,如图2和表1所示。

图2 国际学术话语权文献国家分布图

图2反映了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的国家分布情况,图2中的节点代表不同的国家,节点大小代表国家发文量的多少;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了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的密度。表1列出了发文量大于10篇的国家。由图2和表1可知,在世界范围内学术话语权研究的科研实力分布极为不均。从发文量来看,美国发文位居第一,发文高达538篇,相当于排名第28位国家发文的48.9倍。可见,美国在学术话语权研究方面遥遥领先。其次是中国、西班牙、英国等国家,发文量均在100篇以上,分别为113篇、112篇和105篇。从合作关系而言,世界上各国之间在该领域研究合作关系均较分散,没有形成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仅呈现美国和其他国家在该领域有较少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但合作力度普遍比较少。结合图2和表1还发现,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已经形成了以美国、中国、西班牙为核心的发展布局。

表1 国际学术话语权发文大于10篇的国家

(三)热点主题结构分析

主题词是对文章主题的重要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章的核心思想,对主题词共现进行分析可基本反映出某一领域研究热点主题以及热点主题之间的关联情况。通过热点主题分布情况能快速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的主题结构情况,为了更好展示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热点主题及热点之间的关联,本文基于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文献数据,利用VOSviewer软件对主题词的共现网络进行展示,如图3所示。

图3 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主题共现网络分布

在VOSviewer软件中,通过抽取Tile and abstract fields中的相关主题词,可对与主题词形成的网络相关词也进行展示,图3通过软件抽取形成了四个大的聚类图,分别为红、黄、蓝、绿色,下面将对这四个主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为了更深入分析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热点主题,本文结合该研究领域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本研究认为,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集中在学术话语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研究(红色),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学术话语研究(蓝色),学术话语在政治话语权、身份认定及社会化中的作用(绿色),学术话语评价与计量研究(黄色)等方面,并且这些主题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1.学术话语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研究

学术话语与语言学的相关研究密切相关。该主题具体包含Discourse、Language、Text、Journal等热点主题词,以及话语、语言等相关术语在学术话语中的作用研究。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书面文本体现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语言和文本对学术话语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学术话语与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通过中间人的交互体现出来[10]。借鉴话语组织与处理、体裁分析和传播民族志等来源,利用语言研究英语和波兰语数据,可得出学术话语中的跨文化差异[11]。另外,作者表达自己立场与读者参与联系的语言和文本,作者立场和参与在学术话语互动模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韩流已成为一种全球文化现象,而且还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个重要学科。从Web of Science上收集的韩流学术论文,从每篇文章中提取了作者、期刊和关键词等数据,探测国际研究中韩流学术话语之间的异同[13]。这些研究均表明了学术话语与语言学存在关系,主要表现在语言交流和传播的不同层面上,也表明语言学发展与学术话语权关系较为密切。

2.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学术话语研究

跨文化学术话语权是不同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在跨学科、跨文化学术话语研究中,学者们重点关注学术话语模式在跨文化和跨学科中的体现和差异方面的研究,具体包含Subject、culture、situation等热点主题词。关于跨文化、跨语言学术话语权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术话语的模式通过跨文化得到了相应的体现,主要是学术话语模式的跨文化反应[14]。跨文化对话与学术话语的关系十分紧密,跨学术视角的作家、读者及学术文本中的互动体现了文化与学术话语之间的问题,跨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为这种关系提供了事实依据[15]。学术话语中的学科和流派也可通过词性来体现,学术话语的特点因学科和流派不同体现较为多样化。研究生论文和博士生论文可从不同的学科中找到跨学科的类型,通过医学和社会学博士论文和研究论文发现研究生论文的跨学科差异[16]。另外,学术话语对医学学科认同的影响,家庭医学学术话语对本科医学生职业认同有一定影响。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和改革医学教育时,必须考虑本科医学培训期间职业认同形成的过程。随着语言文化的不断发展,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已日益凸显,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发展对学术话语权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强。

3.学术话语在政治话语权、身份认定及社会化中的作用

学术话语权在政治、身份认定及社会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主题具体包含academic achievement、judgment、behavior等热点主题词。学术话语在政治话语中的作用方面,19世纪和20世纪德国的学者研究了社会科学和学术话语的政治作用[17]。话语与国家建设有关问题的复杂性,通过评估国家建设和民族、公民身份、文化多样性等因素有助于建立和提升国家公民的政治地位[18]。关于学术话语中的种族政治问题,通过种族在学术话语中所建立的辩证法,阐述反本质化的理解来推动学术话语中种族政治话语[19]。随着各学科的快速发展,学术话语中的社会化对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国际上大量研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英语学术话语进行了探讨,学术话语社会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定位的过程,在当代语境中通常是多模式、多语言和高度互动的方式,学术话语社会化的结果难以预测。采访参与者生成的书面叙述和书面反馈的方式可考察加拿大中国博士生的内外部学术话语社会化,揭示多个复杂因素促进学生在博士研究阶段融入当地实践以及话语社区的社会化情况[20]。在学术话语的身份认同与定位方面,通过期刊文章和应用语言学专著探讨了受众参与的学术认同、学科认同以及学术认同建构中的权力等问题,提出了建构以教学为导向的学术身份和学术认同研究中方法论的多样性和创新[21]。学术话语中的社会认同与定位体现了一种自我认同感,可见学术话语权的影响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4.学术话语评价与计量研究

学术话语评价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该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cademic influence、H-index、position等热点主题。信息价值以及沟通对学术话语体裁的模仿具有一定的影响。学术话语取决于社会、文化和时间背景,论文和学位论文摘要作为主要和正式的学术话语类型展示了模仿的特征。论文摘要的分析可反映出学术话语的一些问题,论文摘要是一种高度形式化的文本,可通过分析语言和文本来探讨学术话语权的研究背景[22]。同行评审论文的系统评价是学术话语评价的内容之一,利用共同决策的基本原理评价学术话语的系统,通过专题分析对精神卫生服务和参与联系进行评价[23]。另外,智库的计量与评价对学术话语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大学智库研究在学术话语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大学智库对学术话语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虽然相较西方大学智库在学术话语权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利用层次分析以突出办公时间谈话组织的不同阶段,得出办公时间的学术话语和意义往往被低估[24]。可见,学术话语权的评价与计量涉及社会、文化和经济等不同的研究主题领域。

四、国际学术话语权对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影响

话语权是指影响社会发展方向、民众判断和选择倾向的话语能力。同时,话语权也代表了信息传播主体潜在的影响力,在当今社会话语权也是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一种能力[25]。

(一)国际学术话语权的西方霸权地位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占据着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霸权地位,以西方国家利益为核心,占据着发表国家、国际相关事务意见的权利,从而体现了其知情权、表达权及参与权的综合运用。中国话语权正是中国价值及其话语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影响力越大话语权越大,没有影响力也就没有话语权。近年来,国际上各种事件频发,每一次事件的发生都带有不同的政治目的和不同的价值观,然而,对中国事件的报道均呈现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这说明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部分学术话语权被西方所霸占,总体上中国处于被动地位,急需建立相应的中国话语体系,极大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

随着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世界的目光开始逐步聚焦中国,中国在国际上的声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扰。特别是西方的恶意舆论、价值观渗透和我国国际话语权的被动局面导致了中国话语、学术话语的弱势地位。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理论的丰富实践要求我们在国际活动和重要外交场合要讲述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26]。在这种情况下,努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有利于中国话语权、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全面提升,有利于提升中国政治、经济、学术等认同感,更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重要大国,在国际上承担着各种经济、政治风险和责任,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却不能在国际上拥有同等的话语权,甚至被西方国家或媒体削弱了自己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而且,在当前国际背景下,中国在较短时间内还暂时无法颠覆西方国家话语权主导模式,这些西方国家也不会主动让出自己的话语权力。因此,中国急需争取自己在国际上的对等话语权,能客观享有传播自己国家话语的权力。因此,需要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与西方国家进行谈判,达成一定程度的妥协,成为推翻西方霸权话语规则的突破口,从而推进国际话语权公正合理化构建和发展。

(二)在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上对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剥夺

学术话语权从一定程度上是控制学术交流和传播的权力。通过学术交流等形式对某个领域的问题达成共识,形成共同、平等、公正的契约和权力,有利于各方互利互惠。但在现实国际环境中,这种公正、平等的学术话语权实际上并不存在。世界各国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国际实力差距大的问题。因此,国际实力强的国家主导了国际学术话语权,也就限制了其他国家学术话语权的传播和构建。目前,中国面临着复杂多变和国际国内形势敏感等问题,一些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主导并引领国际学术话语权,并成为重要国际议题、全球问题权威话语引领者和主导者。而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对改革开放造就的“中国模式”出现了部分失语,导致了世界对中国的歪曲和误解。如今中国全面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对中国学术话语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学术话语权的问题日益凸显。中国要在国际话语权争夺战中抢占一席之地,必须打造有国际战略视野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术话语权。

(三)中国学术话语权地位在国际上有所提升

近年来,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学科话语权和话语体系构建等相关主题研究,体现了中国越来越重视学术话语权在国际上的地位。在全球化背景下,学术话语权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特别强调要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方式和目标。中国的发展与世界息息相关,争夺国际学术话语权涉及中国的外部发展环境。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拓宽国际话语视野,全面探索国际话语权构建的路径和思路。中国对学术话语权的重视已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早在新世纪初就提出了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升文化软实力等问题。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和中国理论实践为基础,利用国际活动和重要外事场合的机会讲述了中国故事,发出了中国声音。学术产出能力、学术研究水平是掌握学术话语权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一个国家的学术产出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与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五、对中国学术话语权研究的启示

由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进展分析可知,研究文献探讨了学术话语权相关理论研究、话语体系研究以及学术话语评价等方面内容。在理论研究方面,国际上对学术话语概念、学术话语体系、学术话语社会化以及学科学术话语等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侧重于对学术话语概念和学术话语体系的研究。另外,从语言学的视角研究了学术话语权概念及演变情况。国际上相关研究起步较早,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话语霸权。在学术话语体系方面,较重视对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研究。关于学术认同、跨文化和跨学科学术话语权研究,国际上研究比较普遍,较注重学术话语身份认定、学术话语社会化、学术话语的政治作用等相关研究。另外,国际上对学术话语的研究不仅局限于某一学科领域,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泛,其中在医学领域也涉及较多。

通过上述国际学术话语权相关研究分析发现,国际上各领域对学术话语权、话语体系及相关术语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讨,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研究进展,而专门针对中国学术话语权的科学评价理论、方法和应用体系的研究文献还十分有限。目前国际相关的研究还处于不断发展阶段,缺少具有普通意义的研究成果,某些方面研究仍然是空白。

其一,缺乏专门针对学术话语权的评价理论的系统研究。在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大多数都是以“学术话语”和“话语体系”为主题展开的研究,缺少专门针对学术话语权的科学评价理论、方法和应用体系的研究。在学术话语权评价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大多数局限于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教育学、文学等学科领域,缺乏对当前国际形势、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环境下的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科学评价理论、方法和应用体系研究。当今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科学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体系仍未形成,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学术话语权的评价科学方法的发展,也影响了应用评价体系的构建。科学评价的实践活动由来已久,但关于学术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体系研究方面仍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制约了评价实践活动的发展,也使得评价的有关理论问题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因此,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下学术话语权的评价理论、评价指标、评价方法选用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反观当今学术话语权的科学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今学术话语权的科学评价缺乏权威的、公认的、客观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其二,缺乏系统的学术话语权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在当今科研环境下,需有机结合综合评价方法,形成一个综合评价系统的学术话语权评价的科学方法,才能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目前,学术话语权的科学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体系缺乏相对权威的、客观的、公认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学术话语权的科学评价理论和方法有待进一步的创新,亟待构建针对不同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系统评估的指标体系。虽然国际上对学术话语权的评价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较为分散,专门针对学术话语权的评价科学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十分有限。同时,在构建方法上还需实现宏观与微观、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等。目前,学术话语指标和体系在学术界还未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研究;但从研究成果的内容看,仍存在学术话语体系和指标不健全等弊端,学界在学术话语权评价方法上有所突破,但这些成果仍然未能体现具有中国学术话语权的评价科学问题的多样性和跨学科性本质,多数研究以偏概全,过于追求量化研究而忽视了学术话语权评价的本质等。解决学术话语权评价的科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体系研究中的关键问题,需要科学缜密的学科建设,全面明确学术话语权评价的科学研究问题域,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预期研究成果。

其三,缺乏对学术话语权评价的标准和应用方面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大量相关学术论文研究内容的分析发现,对学术话语评价应用的研究还比较有限,但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是对评价体系应用的理论探讨,缺乏从学科角度进行理论升华和系统实证研究;现有的相关研究范围相对较狭窄,大多局限于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从而使得这种有限的研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很难应用到不同的学科实践或研究领域中。学术话语权的理论研究滞后,严重制约了评价体系应用的发展,因此,可将学术话语权的经验归纳、提炼等上升到学术话语权的评价体系理论,通过理论体系指导学术评价的应用实践,促进学术评价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前学术话语权的科学评价体系应用研究的迫切要求。

其四,一流学科建设有助于中国学术话语权的提升,其作用是相互的。“三大体系”相辅相成,“三大体系”需要建设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科体系需要在方位上有新的突破和新的格局,学术体系要在各领域上不断完善,话语体系要在各构成要素上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和现代风格[27],进而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8]。由此可知,学科建设体系和学术话语权体系是关联且相互促进的,三大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另外,为进一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和发展,探索中国特色学科发展的评价机制,有助于引导学科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29]。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要求发展新兴交叉学科,需要探索国内外高校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现状和困境,分阶段发展我国自主的新兴交叉学科[30。中国学术话语权的提升需要学科建设和体系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提升的呼声一直很高,国际学术期刊的国际学术话语权一直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在大学学科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也需要提升中国各学科在国际学术期刊编委中的数量,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31]。因此,一流学科的建设对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至关重要,具体建设方面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流学科建设和学术话语权之间的影响也是多元的。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研究局限于从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角度探讨话语权的运用和提升策略,强调了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提升。缺少学术话语权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话语研究;缺乏学术话语权评价的具体指标和方法,缺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缺乏对学术话语权评价的整体标准和原则的研究,整体研究较分散、不系统。目前研究在学术话语权的基础理论、提升路径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有效推动了学术话语权从概念、内涵探讨到优化路径的转变。也有很多成果探讨了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学术话语”和“学术话语体系”构建。这些成果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学术话语权的深度探讨提供了厚实基础,为厘清学术话语权的生成逻辑、构建评价体系和优化实现路径的基础理论提供了有效思路。为了帮助和促进各学术领域的深入研究,可将学术话语权纳入信息计量与科学评价领域,将学术话语权和科学评价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此,就中国学术话语权而言,不仅要在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更应该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基于此,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迫切需要在构建中国学术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体系和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实现路径研究等方面加强力量,创新学术话语权的推进机制。借鉴国内外经验和理论,创新学术话语权提升的推进机制具体包括:自上而下国家战略和社会各界自下而上推动相结合;构建科学可行的学术话语权分类评价指标、对不同领域的学术话语权采取差异化政策支持;提升学术话语内容创新、平台建设和传播力度。另外,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要利用自身力量创建一流的全媒体多语言的学术传播平台,让中国学术前沿和学术话语传播至更远更广的国际舞台。最后,可通过科学管理培养学术大师,激励学术大师参与国际学术议题设置,促进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建构[32]。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