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人”任继周

2022-11-08赵宝娣

莫愁 2022年32期
关键词:畜牧草原

文/赵宝娣

任继周

“草人挟囊走长谷,带泥足迹殁丛芜”,这是任继周工作的写照,也是他一生的工作常态。从畜牧兽医系本科毕业七十四年来,任继周一直与草“耳鬓厮磨”,是我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我国首位草业科学领域院士、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战略科学家。

让国人强壮起来

1924年11月,任继周出生于山东省临城县一个书香门第。在他上学时,恰逢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他在鲁鄂川渝等地四处辗转迁徙,读书条件非常艰苦。生活颠沛流离,因为食物不充足,造成营养不良,体弱多病。高中毕业时,他暗下决心报考畜牧专业:改变国人膳食结构,让国人更加强壮。

于是,任继周报考了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农业大学)的冷门专业——畜牧兽医系。面试时,院长冯泽芳问他:“你为什么要考畜牧业?”他说:“我的身体不好,不光我,中国人的身体都差。我想改变我们的食物构成,用自己的所学,让国人强壮起来。”冯院长笑着说:“你这口气不小!”

读大学期间,恩师王栋送给任继周很多畜牧专业书籍。他如饥似渴,埋头学习,昼夜读书、记笔记。任继周每读一本书或一篇重要论文,都把读书笔记交给恩师批阅。

1948年,任继周大学毕业后,接到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国立兽医学院院长盛彤笙的邀请,受聘于兰州国立兽医学院。盛彤笙也认为国人体质孱弱,决心改变国民食物结构。这和任继周的想法不谋而合。任继周做了盛彤笙的助教。为了将任继周培养成畜牧系和未来草原学科的人才,盛彤笙希望他能再进修一两年牧草学。

盛彤笙委托同事罗清生教授,周到细致地安排任继周进修期间的吃住、实习场地和所需图书资料等。学习期间,盛彤笙多次去看望他,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业,这让任继周非常感动。后来,他致信盛彤笙,表达了自己的决心:“生愿郑重申明,于明年进修期满后,保证赴兰,绝对秉承吾师指示,于进修期间不兼作研究生或兼营任何副业,专心研读牧草及有关科学,以期确有进益,以报吾师厚望于万一。”

当时,恰逢中国家畜生态学科创始人汤逸人辞任联合国粮食组织畜牧专员,他从美国寄回来两三吨专业书籍以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小册子。任继周代为开箱清点,这些资料有关于家畜管理的,有关于动物营养学的,有关于遗传育种的,种类非常丰富。他兴奋地说:“这些书籍让我对世界草原状况和最新的科学成就有了深入了解,奠定了我从事世界草原科学研究的基础。”

发展中国草产业

1956年,国务院开始编制《1956-1967年科技发展规划》(即《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由周恩来、陈毅负责组织,范长江任科学规划小组组长,全面主持工作。

当时,全国对草原的研究还处于流动调查阶段,任继周看到了草原工作的重点和发展趋势,决心在西北大干一场。

一走进草原,任继周就是几个月的艰苦跋涉,科学考察。他有时坐马车,有时骑毛驴,更多时候,他只靠一双腿,艰难地在山间跋涉。

在野外露宿,帐篷外潮湿泥泞,蚊虫成群成团,帐篷内密不透风;常年洗不上澡,顾不得洗衣服,任继周每天和虱子、臭虫同眠。为了对付虱子,他特制了一件上下衣相连的工作服,用农药浸泡晾干后再穿上。这样,虱子倒是没有了,但出汗后药性发作,身上起一片片过敏性红疹子,奇痒难忍。

任继周花了一年时间,走遍了甘肃的每一处草原,之后执笔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草原调查专著《皇城滩和大马营草原调查报告》。

为了深入开展草原定位研究,1954年,任继周排除千难万险,在草原类型较为典型的天祝马营沟建起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实验站——甘肃天祝草原站。实验站建在海拔3000米的高山草原区,任继周和同事们搭建起两顶白色帐篷,这就是他们的实验室。实验室内,一个连着灶台的土坯炕,炕上有一个方桌,桌上放着几本任继周用针线缝制的白纸本,一个墨水瓶,几支蘸水钢笔,其他什么设备也没有。

最令人提心吊胆的是草原上时常有狼和熊出没。为了防止狼群袭击,任继周和伙伴们捡拾很多柴草,夜晚就在帐篷外面点燃篝火。他曾写诗记载当年的情景:“夜闻狼嚎传莽野,晨看熊迹绕帐房。浓烟滚滚难为炊,寒风瑟瑟透衣裳。”

艰苦的环境磨砺了任继周的科研意志。他常驻甘肃天祝草原实验站进行科研工作,取得了诸多成绩:提出草原气候—土壤—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现已成为唯一可以覆盖全世界的草地分类方法;编写出《草原学》教材,这是我国第一部大学草原学教材,被农业农村部选出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成果;在甘肃农业大学成立草原本科专业,成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草原划破机——燕尾犁,使当地草原生产能力提高5倍,成为我国大规模改良草原的常规方法之一……

做感兴趣的学问

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召开期间,任继周被选为代表参加会议,他激动地说:“科学的春天来了!”

第二年,任继周在甘肃农业大学开设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课程,开始草业教学和研究。当时,有的地方农民还吃不饱肚子,有很多人质疑他。他一如既往搞研究,想方设法尽快让草地农业的理论和观点走出校园。得到了时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钱学森的大力支持。

“钱老对我的影响和帮助非常大。”任继周回忆说,“有一次开会,我们的座位挨着,就草产业问题进行了探讨。钱老问我:‘林业有十六个产业部门,草业有多少产业部门?’那时候还没有草业,但他这么一说我就吃了定心丸,决心发展草产业。”

1981年,任继周带着十个人,没日没夜地苦干实干,创办了我国首个草原生态研究所——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在研究过程中,任继周首先提出农业系统耦合、系统相悖理论,指出草地农业中不同亚系统间的系统相悖是中国草地退化的根本原因。这一理论的应用,实现了山地(祁连山)—绿洲(临泽)—荒漠(北部荒漠)系统耦合,产能提高了2.5倍,从此打开了我国草产业的新局面。

1995年,任继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向他发出邀请,任继周全都拒绝:“我的草原生态研究所就在兰州,我哪里也不去。”

2014年秋,经过多年准备,“农业系统发展史”与“农业伦理学”课程在兰州大学开班。“农业伦理学”第一课上,90岁高龄的任继周思维敏捷,一个小时全程站立授课。之后,他又积极组织编写并出版《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

如今,98岁的任继周虽然不能奔赴草场做研究,但他依然伏案写作,在自家书房里,他时而拿起书桌上的放大镜查阅资料,时而对着电脑显示屏上的特大号字进行修改。他还在甘肃农业大学为学生们开讲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依然每天工作五小时,远程指导学生课业,潜心编写教材。

与草“相濡以沫”七十四载,任继周说:“做感兴趣的学问,我很安心。我还要继续为草业做点贡献。”

猜你喜欢

畜牧草原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2020年全国畜牧兽医期刊征订目录
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策略研究
2020年全国畜牧兽医期刊征订目录
试论基层畜牧兽医人才的培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out of Steppe
假如我是一片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