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双创能力导向的就业育人机制推进高校新工科产教融合研究

2022-11-08陈佳妮

大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工科产教双创

陈佳妮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江苏 无锡 214121)

新形势下,新工科涵盖的专业广泛,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虽然出台了促进产教融合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工作开展计划,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方面,需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明晰高校产教融合过程中校方与企业的责任与权利,促进双方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作用的有力发挥;另一方面,高校的创新创业(简称“双创”)教育是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校相关部门共同配合的一项系统工程,这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更强调学生职业生涯理念的转变。加强双创导向的就业教育是新形势下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办学水平的突破口。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双创能力不足的现状,应根据大学生双创能力寻找双创能力培养途径,探索出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双创拉动就业的育人机制,显著提升学生的双创综合素质。

一、高校构建双创能力导向的就业育人机制的意义

(一)顺应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

第一,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与经济效益。充分发挥企业在资金以及高校科研力量上的优势,帮助企业更进一步接触到高校的科研成果,同时通过高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缩短科研成果投入生产的时间,对于企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及生产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第二,有助于高校教学理念的更新。高校通过产教融合过程中与企业的接触,可以有效改善人才培养理念,提升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方面与市场及企业的贴合程度,促进高校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及就业率的提升。第三,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创新。该机制为高校在办学模式上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高校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

(二)符合高校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

第一,有助于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情况,从而开阔专业视野,明确今后本专业的发展趋势,提升高校学生学习的方向性;第二,有助于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的丰富及专业实践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第三,有助于人才培养从注重理论向注重实践过渡,促进高校应用型转型,也有助于避免高等教育同质化问题的出现,确保毕业生在就业过程提升自身竞争力。

(三)革新创新创业学院组建模式——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开展过程中积极创新了创新创业学院组建模式,在产教融合开展之前积极调查本地企业在转型升级上的需求。集合教学资源,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建设特色专业群,进一步提升人才就业所需的专业实践能力。在人才就业能力培养标准上进一步贴合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促进产教融合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通过联合行业的主管部门、产业链及多个产业龙头企业通力合作,充分发挥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及教育管理部门在统筹管理上的作用,促进本地区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管理,从而进一步推进学校产教融合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构建双创能力导向的就业育人机制的内涵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概论》中认为创新能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促进新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形成。创新能力是一个动态、复杂、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有学者运用心理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理论及技术优化创新能力,如心理量表,将创新能力概括为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但是这些能力难以用精确的数值来衡量,因此给测定带来了难度。

在构建双创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应树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理念。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对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及对专业设置、教学质量、育人水平的最好检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高校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使毕业生“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着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亟须培养高校学生开拓创新、快速学习、加速自我迭代、生涯应变的新能力。部分学者认为双创包含准备、孕育和验证三个过程。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缺乏创造力、成果质量不高、原创性成果稀少,因此,高校学生的双创能力导向的“就业育人”机制构建需要观念引导。

三、高校双创能力导向的就业育人机制的构建

(一)机制构建的基础和价值

目前学者关于高校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较多,但研究的重点多为具体高校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经验总结,或者是探讨双创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或者对培养模式提出对策建议等,与“就业育人”机制构建相关联的研究较少。大学生就业趋向于理想化、自由化和市场化,推进双创教育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实施内涵式发展和“双高计划”建设的需要,是实现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创业的积极探索。

(二)机制构建的要求和目标

对学生进行双创教育、开展双创训练,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思路,为实现毕业生进入社会开展双创活动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准备。要明确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现状以及不足之处,明确大学生双创能力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引入高校双创能力导向的“就业育人”机制的合理途径,构建高校双创能力导向的大学生培养的教学研究模式,并形成相应的理论和操作体系,树立学生双创能力导向的就业教育国际化观念。当下高校如何激发大学生的能动机制,如何将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大赛、青年志愿者服务、创业实践基地实训等活动纳入就业育人课程体系,如何全员调动完善高校双创导向的“就业育人”机制,如何全程跟进强化高校双创导向的“就业育人”机制,如何全面开展提升高校创新创业导向的“就业育人”机制等,都是机制构建目标。

(三)机制构建的路径和发展

第一,完善“就业育人”培养模式与机制。提升高校学生双创能力水平,是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共同任务。第二,宏观与微观协同研究双创能力培养。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第三,必须将对高校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高校必须深层次、系统化、全方位优化工作思路,激发学生双创意识,增加其就业机会,真正实现大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美好目标。让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清晰多元化,营造双创实践氛围,重视双创校园文化建设。浓厚的双创教育氛围对于大学生毕业提升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应大力推行能充分体现大学生双创能力的激励方式,创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技术技能交流平台。还可邀请优秀创业毕业生分享创业历程,在校园有效宣传推广双创理念。

四、高校就业育人机制推进产教融合的实例

(一)湖南工程学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湖南工程学院是一所有应用性本科院校。在教育部门及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建设了大学生创新产业园,为高校学生的就业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提供了场地和资源等良好条件。同时与相关企业合作创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产业对接、创新要素对接及发展机制对接,对于高校学生在就业实践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与解决。但湖南工程学院由于缺乏“双师双能型”教师,师资队伍与教学力量有限,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教学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南工程学院在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二)福州外语商贸学院:“六面一体”产教融合模式

福州外语商贸学院在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推进过程中,通过“六面一体”的产教融合模式对学校原有产教融合工作进行改进。首先,福州外语商贸学院通过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就业培养目标与计划,提升福州外语商贸学院与合作企业需求的契合度,以市场的人才就业需求为导向,基于企业及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反馈,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进一步调整与升级;其次,福州外语商贸学院还通过校企之间师资、教学资源及课程的共享共建来弥合学校与合作企业之间在教学资源上的差距,通过积极引入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及实践教学资源,深化学生对于所从事职业的了解及产教融合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河北工程大学:建立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与学生发展平台

高校要提升自身工程教育的实力,还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工程教育与现代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应用等新技术的结合程度。首先,河北工程大学借助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及大数据建立了与企业进行交流沟通的实习就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通过平台积极了解自身所学专业的就业实践内容,为学生提供参与项目就业实践的机会。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还根据企业现阶段生产需要搭建就业平台,为学生打造更为全面稳妥的就业渠道,也为相关企业解决了一定的人才缺口。其次,为学校学生搭建了保研平台,对于具有科研天赋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平台支持,同时为学校校企合作课题的深度研究提供人才保障,促进高校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高校就业育人机制推进产教融合的路径

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还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理念与方式,并充分发挥相关教育部门对于产教融合的统筹管理能力,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及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提升高校教师水平,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者及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对于高校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及职业道德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的高低对于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高校首先要加强对于学校现有教师的培训,不仅要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还要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高校对于教师培训还要积极关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及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与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结合,促进高校教师专业知识的丰富及实践教学能力提升。

第二,高校还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招聘,提升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及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促进学校学生专业知识与现代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相结合。还可通过校企共建师资的措施缓解部分高校师资力量缺乏的情况,高校可以邀请合作企业的专家对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指导,丰富高校教师实践教学经验。通过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与企业专家的沟通,学校任课教师还可以对自身教学工作进行调整,提升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教学内容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

(二)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在高校产教融合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新工科背景下开展高校产教融合既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关键举措,也是符合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重要教育方式。相关教育部门除了督促高校与相关合作企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密切配合,还要充分发挥相关教育部门的作用。

首先,各地教育部门要为本地高校产教融合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高校产教融合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企业与学校充分运用自身的教学资源,还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为高校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进一步满足高校在教学设备以及活动资金上的需求,促进高校新工科背景下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相关高校还要对合作企业进行一定的财政补助和税收减免,减轻合作企业由于产教融合而出现的收益下降情况。

其次,通过互联网及线下宣传的方式对于相关政策进行宣传,进一步提升高校领导教师及相关企业对于新工科重要性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推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工作的开展还要进一步发挥相关教育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对本地教学资源、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三)优化更新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提升新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第一,科学的教学指导理念不仅可为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开展提供正确的方向,还有助于高校领导与教师进一步明确其工作方式与人才培养理念,促进高校产教融合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相较于传统的高校产教融合工作,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的开展不仅要提升对于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视与运用,还要进一步更新高校教师的人才培养理念,提升高校教师对新工科技术的重视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频率,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第二,高校还要进一步深化对于企业与市场的人才需求了解,通过与企业领导的沟通,对企业生产环境、生产流程及人才需要进行深入了解,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工作实效性以及就业率的提升。第三,高校还要进一步鼓励教师加强新技术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在教学监督与考察过程中将新技术纳入考核指标。

(四)推进高校与企业在合作方面的制度化,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

第一,校企双方要在咨询相关法律从业人员的基础上签订明确有效的合作协议,在确保双方合作协议不违反相关法律以及政策文件的前提下对于双方在产教融合开展过程中的责任和权利进行清晰划分,同时还可相互监督,对于双方在产教融合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督促与纠正,从而促进产教融合工作的顺利推进。第二,高校还要进一步明确校企双方在科技成果转化及利益分配上的权限,确保双方的合作成果的科学合理运用。同时,在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工作开展过程中,针对校企合作的科研成果在今后投入生产所获的收益进行明确划分,保证校企双方的权益不被侵害,也进一步推进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工科产教双创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乐山市五通桥区“双创”五通桥在行动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