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医学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服务区域经济的路径探索

2022-11-08佘微微

大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教育学生

佘微微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河北 廊坊 30173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河北省正处于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在全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过程中,发挥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优势,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任务艰巨。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保障区域人民生命健康、建设创新型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对其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路径进行探索,是培养医学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实现河北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衔接。

一、河北省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在调研的医学院校中,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好于专科院校,公办院校要好于民办院校。虽然各高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写入了人才培养计划,但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配备和硬件保障等方面差异较大。有些院校不仅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管理制度、组建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还分层次设立了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和网络学习课,同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比赛;有些院校虽然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教育教学和学生活动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关措施,但组织运行不周密,工作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度不高;有些院校的创新创业理论教育既无专门教材、内部学习资料,也未从职业指导教育中独立出来,在师资队伍、部门协作及其他硬件设施方面也缺乏必要保障和相应管理措施。

(二)创新创业课程理论性强

创新创业课程不仅是向学生介绍、传授创业的基本知识、理论,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公共基础课,它还旨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和课堂设计思路上更加注重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锻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访谈结果看,多数学校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应用性不高,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师全堂主讲,学生被动听课,师生互动少,学生参与度低,加之医学院校学生多数对创业兴趣不高或不感兴趣,导致课堂学习氛围不佳。这种缺乏实践分析环节和动手操作环节的课程不利于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正面认知,容易导致医护类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三)创新创业活动学术性强,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度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河北省医学院校对在校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满足于帮助其找到稳定的工作,而应为社会培养出有能力、有担当、有责任、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有能力、有意愿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和奉献的大学生,造就具有“革命性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创业群体。从当前河北省医学院校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看,多数活动属于校内的创新训练、创业模拟训练,部分组织严密的医学院校逐步形成了包含校级、省级、国家级在内的创新训练项目,设立了论文等不同形式的结项方式,这些训练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但与地方社会需求、经济增长和具体企业发展等结合的项目很少,在服务区域经济、推动区域社会发展上影响力有限。

二、河北省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分析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理解不深刻,思想认知程度有待提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是社会就业的“增容器”。对青年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其素质和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还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和持续进步。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更加关注真实效果,而不是单纯地执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要求,开展表面化工作。形式化的做法不仅浪费资源,也无法真正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学生无法深刻领会创新创业活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也就没兴趣主动参与。

(二)医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较深,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

受社会、家庭等环境因素影响,尤其受传统医药卫生行业就业观念的影响,部分医护类学生认为毕业后顺利进入医疗机构,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是最好的出路,相比之下,自主创业的风险性大、难度系数高,不是最佳选择。此类认知在河北民办医学院校中尤为明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循规蹈矩,缺乏创业热情。创新创业活动比较活跃的院校,在鼓励学生参与比赛的文件和口号中,会专门提到创新创业对学生读研和提升科研能力的帮助,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关注,消解传统观念对医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三)与地方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互动松散,在创新创业层面缺乏长期的实质性合作

地方医学院校希望借助临床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实习基地等不同于学校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基本操作的统一,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用人单位则希望从合作中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机会,尤其是地方企业单位,能在与地方医学院校的合作中解决自身问题、获得合理收益才是他们参与校企合作的目的。这就导致了双方合作基础不牢固、合作层次低、互动松散,在创新创业教育层面无法形成稳固的、长期的、有共同追求的实质性合作。想借助用人单位在实际生产中的便利条件,拓宽河北省医学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口径,从目标追求来看,目前还无法完全统一,这也是在产教融合方面存在“政府热、社会冷”现象、在校企合作层面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现象的重要原因。

三、河北省医学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服务区域经济的路径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校内各部门协作,增加专业人员配备

1.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首要功能,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活动,青年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培养和提升他们在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既是贯彻国家政策方针,又是顺应社会需求、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

面向全体大学生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尤其是学校高层领导对这一问题的认知,这也是河北省医学院校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2.从本次调研结果看,河北省绝大多数医学院校都在组织机构上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或职能部门,这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某个部门可以单独完成的工作,因此,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在主管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由创新创业教育职能科室进行日常管理,最终实现各项工作的和谐运转——教学部门负责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各专业教研室负责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学工部门负责校内创业园区管理;共青团委负责组织各类活动比赛;科研部门负责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成果转化;校企合作部门负责与地方用人单位对接。院校发展规划部门、后勤部门、财务部门要做好相关规划和保障工作,各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在条件成熟后,吸纳学生参与园区管理、赛事组织、与用人单位对接等工作,通过让学生参与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活动,变客观学习为主动实践,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3.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配备数量合适、素质达标的管理人员和比例恰当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高质量完成的保障,其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核心。在理论教学层面要有专职教师;在日常教育中要有班主任、辅导员这样的角色担任兼职教师;在实践环节要有创业导师,不仅有校内导师,还要尽可能请企业导师,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派遣校内师资到地方企业锻炼,提升现有师资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结合企业发展需要进行实践指导的水平,加强校内培训,提升整体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拓展其创新性思维。

在完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的同时,建立监督管理、人员考核与激励、综合评价等机制,这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有效运转的必备动力。

(二)开发适合医学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早已不是单纯的解决就业问题,要在此基础上实现河北省医学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目的,就必须准确把握区域发展中的人才需求侧重点,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分层次、多元化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整个大学生涯。

1.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帮助学生对创业形成初步认知,了解相关政策,使学生领会创新创业对于个人、国家及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产生创业意识,愿意主动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课外实践等过程中锻炼、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此类公共必修课设置在大一年级,既能对入学新生起到思想启蒙作用,又能够拓宽医学院校学生的眼界和视野,使其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日后就业过程中不再拘泥于传统就业观念。

针对具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意识的学生设置创新创业培训课程,讲授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风险识别、财务税收、法律法规、金融常识等不同领域的理论和操作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综合素质,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拓展学习边界,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其因缺乏相关知识储备,而不敢尝试新鲜事物的顾虑。此类课程专业性强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因此以线下选修课结合网络自学课的形式开设更为科学。

对于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系统化、专业化培训课程,除创业基础培训外,还要有专门的能力训练课程和实战演练课程。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活率不高这一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医学院校还要有“扶上马、送一程、帮到底”的思想,对毕业离校的创业项目进行跟踪指导。一旦有逐渐做好、做大、做强的榜样项目出现,那么对于后来者的激励作用是无穷的。

2.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专业教育目标体系,挖掘医学院校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资源,逐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促进专业理论与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专业课教师通过丰富教育教学方法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基于自身专业素养主动解决现实问题、助力地区发展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3.根据教学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分层次、有针对性地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实践促发展。依托学生社团组织,组建校内“创客训练营”,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营造“以兴趣促活动,以社团扩影响”的校园活动氛围,创建学生、学校共同宣传的基本环境。结合专业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定期发布面向全体学生的社会调研活动,引导其了解社会真实需求,进而激发其创新精神,调动其从现实出发,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以校内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国家举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目标,结合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校内创新创业竞赛,为有参与意向的学生提供培训和导师支持,设置不同的级别标准,推荐高级别项目参与省级、国家级比赛,推动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向更高层次迈进。拓宽与实习医院、实习基地的合作范围,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倡导实习单位选择性吸收实习学生参与其科研项目。

(三)促进地方医学院校与地方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合作

要保证工作高水平开展,需要搭建开放协同平台,这是一个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1.政府部门通过出台政策等手段,鼓励辖区内企业与地方院校在创新创业领域加强合作;通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帮助双方建立联系;通过组织参观访问等形式加深双方了解,将区域发展目标与地方医学院校专业特点、用人单位业务优势有机结合,从宏观层面规划,从具体结合点入手,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营造积极的合作氛围。针对目前在产教融合方面存在的“政府热、社会冷”现象,政府部门可以抓住特色,着力打造成功案例,一方面可以为日后常规化管理提供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本区域内的其他用人单位起到借鉴和示范作用。

2.在开展实习工作过程中,医学院校主动寻求与地方医药类用人单位合作,帮助用人单位进一步了解本校的专业优势及教育特色,探索符合各方利益的共赢合作模式,鼓励学生申请参与实习单位的科研项目和创新性工作,通过学生表现,与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需求)目标上达成一致,进而在创新创业领域实现深入合作。在开展校内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着眼院校所在区域的真实需求,鼓励学生与企业导师合作,结合企业导师所在单位生产经营情况,申请大学生科技计划创业训练项目,主动邀请合作单位及潜在合作单位评价本校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主动向这些单位推荐具有市场拓展潜力的项目,为学生的校内创新实践活动寻找落地机会。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河北省医学院校为例,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并从高校管理、教育体系和校企合作三个层面提出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服务区域经济的路径。希望能为更好地发挥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优势,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