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构及实现途径探究

2022-11-08王思雨宋燕

大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习者课程老师

王思雨,宋燕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0030)

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传播技术的进步对教学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科技、新媒介在给教育赋能的同时,也让教育工作者受到了全新的挑战。身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经历教育深刻变革的同时,教师也肩负起了新的使命。当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开启了崭新征途,为构建教师强国的总体目标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教育变革的十字路口,每位教师都有责任去积极地重构教师角色。

一、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角色重构的意义

今天在教育领域发生的许多对话都聚焦如何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学生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学习体验,学生应该发展哪些技能。然而,在当下和未来的对话中,教育工作者也应关注如何准备教师,以便他们反过来能够更好地准备学生。教学观念的革新、技术的更迭拓展了教学的形式,也赋予了教师多重身份和多元角色。正如英国前任教育部学校部部长吉姆奈特所说,“教学模式的发展是一条单行道,我们不可能回到‘粉笔和对话’的教学常态中去”。不管当今世界千变万化,教学的根本没有随着技术的进展而变化,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责任没有变。但面临全新的时代发展,教师角色定位需要变革。因此,要在现代教学发展环境中作为一个出色的老师,就需要在全新的现代教学发展环境中合理定位自我。也只有弄清楚了“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措施。

二、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构

(一)学生的关怀者和陪伴者

在德育活动中,情感关爱的实质是教师各方走向共同,见证对方进步和发展的双向交流过程。青少年时期也是个人自我认同感建立的关键期,如果学生没有在此阶段建立积极稳固的自我认同感,将给其当下乃至未来的一生造成巨大而长久的消极影响。推动青少年学子的自我认同建构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老师的职责所在。

老师关怀在学生自身认知建立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但现实生活中因为老师关爱不足及关爱方法的偏差,学生往往容易面临自我否定、自我失落及价值失落等诸多自身认知困难。故要促进学生自我认同的建构,教师既要公平公正地接纳每位学生,又要立足学生自主发展和精神成长给予学生适切的关怀。特别是在面临大量学生学习失能问题的前提下,情感关怀也是老师转化学生的重点,身为施加情感关爱主体一方的老师要自觉扮演情感关注的重要角色,站在教师的立场认识学生的学习困境、了解他们学习困境的成因,以情感教育的视角切入,陪伴和协助他们重塑积极的学习态度、优秀的个性品格,以及积极健康的生活价值观。不但要关注每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还要关注每名学生的体验、情感感受,总之是要给予每名学生全面的关注,而且这些关注必须是建立在彼此平等、协商和对话的关系上。当一位教师拥有了足够丰富的情感,并真诚关爱、耐心陪伴学生们,教学工作就已经自动进行下去了。

(二)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

学生是能动的学习主体,当老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应多思考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以及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思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与实现个人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教师专业知识是体现教师教育学科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核心,不但可以提高教师职业的学科特质,还可以推动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的深入融合。当下实践教学中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都与专业知识缺乏有关,如教育学专业知识边缘化所造成的价值意蕴缺失、学科知识工具化所导致的专业特性下降。实践教学必须基于专业知识,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教学实践指导专业化以保障实践教学有效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只有在对学生和特殊学习情景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为特定内容选用最合适的教学策略,从而促使学习者在特殊教学情景中形成最有效的教育认知,并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高他们的教育认知水平。教师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合作互动,进行高效的、优质的交流,并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形成自由、高效、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孩子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课程变革关乎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国家发展策略问题,既体现了我国意志,承载了我国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德育内涵,也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如此的大历史背景下推动的,毫无疑问,教师是课堂的开发者与建设者,要唤醒老师的课堂意识,即老师在课堂实践中对教学含义的敏感程度要高,重视课堂的价值与人在教学中的意义,是老师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设计和执行的内在动力。在此背景下,对校本课程研究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着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对学生、国家、老师和学校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很重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针对本校情况、地方课程的实际状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教育发展需求等,对国家教材和地方课程加以创新的再加工与改造,同时还要对国家教材与地方课程加以校本化的再研究。进一步提升校本课程研究工作质量,进而为中国现代教育教学体系发展与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育的研究者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深入开展,“教师即研究者”的教师角色定位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这既是教师向往的境界,更是教育发展的动力。研究素养作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新课程从理论向实际转化的过程中,行为探究、个案调研、叙事探究等科研方法逐渐走进了许多老师的视野。教师亦应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以提升科学研究水准,转变教育研究理念,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中构建和创新教育教学的智慧,并主动融入学校及学科群体的教研文化,沉下心来静心读书,让自己的研究合规中矩。教师还应把自身在教育实践与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当作探究对象,进一步探寻教育与实践中有效处理的对策,并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进行考察与反思,最后解决问题,从而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在实践中学习,从实践者变成研究者。

(五)终身的学习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个人都要投入终身学习中才能在信息更新加快、科技发展迅速、网络互联互通的时代实现个人生存和不断发展。终身学习不仅对各行各业的人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对于教师来说更是能使教师永葆活力的有力武器。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学习方式已无法满足教师全方位的发展需要,终身学习应运而生。

相较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做终身的学习者能够帮助广大教师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培养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学习文化。教师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提高教学能力、扩展知识领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拓宽知识领域,才能在教师职业生涯中得到事业的成就感。而老师作为学生在教育阶段中的重要引领者,也必须以实际行动实践终身学习的理想,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推动自身的学科实践,增强教育意识,激发教学理念的活性。

三、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角色重构的实现途径

(一)增强课程与教学创新能力

课程创新能力指老师具有对国家课程和地区课程实施再研究的能力,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等。主要包括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进行创新性地再设计,研制出相应的课程方案并加以落实。教学革新的基本出发点在于使每一个学习者得到全面成长,而并非简单化的知识传授。基础教育课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掌握未来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知识,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发展智慧”。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培育创新型人才也有着关键意义。因此,各级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在以学习者为主导、以技能训练为目标的教育理念下,面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的内容单调、教育过程呆板、缺少与教师互动等不利于激发学习者积极性和创新意识的缺点,开展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变革和创新。使学习者转被动为主动,缩短课堂教学学时,通过设置探究课程与实验课,使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通过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通过变革以往以验证为目的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强化新思维、新技巧和新手段在课堂教育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专业课程与教学模式的设计性和创新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指教师具备创新性地设计与实施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教学计划的能力。教学设计是指一种活动或计划性活动过程,老师基于预先选定的教育资源,按照学习者的自身需求调整课程目标,整合教育技能与内容,创造合理的教育情景,并提出具体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活动过程。通过教学设计,可让老师的课堂呈现出多变化、多样性与创新性。但传统的教学设计大多从老师自己的视角出发,目的是为实现教育任务,目标强调通过知识传递与获得教育成果,仅重视教师教学活动的成果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而很少顾及学生本身,甚至忽略了学习者的生命发展。新课标下教育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全体学生,真正把每个学生当成主体看待,要随时随地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法提供服务,教育讲求形态丰富多样、方法灵活多样,要因课程、老师能力水平的差别而不同。

(二)培养班级与课堂有效组织能力

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仅是教和学的关系,更代表约束与散漫这两种力量,时常会互相眈视,剑拔弩张。良好的班集体与课堂秩序,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与课堂气氛,是保障教育教学活动顺利、高效进行的基础条件。当前,全国中小学已形成以班主任制为核心内容的班集体管理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形成一支庞大的优秀班主任队伍。但在现实生活中,基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模式越来越表现出与班级管理目标不适应的情况,国内外都曾出现了班级崩溃的现象,这说明教师的班级与课堂管理能力十分重要。每个班集体都需要一个领导者,但要想科学、合理地组织管理好班集体,靠的就是每个班集体中最主要的一群人——学生。各个班都应有人来管理卫生、学习、做操等,有多少事情就有多少学生来管,大家各管一份,管理到底。就这样建立了由班主任、班级干部、学生构成的三层管理网络,人人可以参加管理,也便于人人进行管理。可能有些人会认为这是班主任在犯懒,可正是班主任“犯懒”,才能让学生以班级主人的身份为班级管理做出自己的贡献,才能让学生“勤快”起来,同时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俗话说“没娘的孩子早当家”,通过班级管理也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已经不是孩童,什么都依赖父母,要学会帮父母解忧,为家庭付出。

(三)提升教育技术开发能力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社会迅速生长的时代,这就促使了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须手段,而信息化技术在教育界内的广泛运用,也促使了教育信息化作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信息发展的必须。教育信息化需要进行高等教育机构改革,如此学校才能适应在信息化社会中培育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而实现这项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便是提高老师的教育技术开发能力,让每个老师都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学科技素质。在当下的社会与科技背景下,老师必须进一步增强教学技术与运用的创新能力,将教学科技作为突破课堂难题的辅助措施。探讨怎样更合理、适度地研究和运用教学科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增进优良品德培养能力

美德从根本上讲是个人精神的自由,在道德建立过程中,个人的实践体验与奋斗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内在要求。正如任何一种有专长、有目标、有计划的系统性工作一样,教育人是一种职业、一种专长。这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和其他任何工作相提并论的职业。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其是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作为“人”教师需要培育自己的优良品德;而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则需要拥有相应的职业道德并善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教师要在修养自己优良品德和职业道德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道德修养体验,学习丰富的德育知识与方法,不断提升优良品德培养能力,进而“以德育德”,引领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在教学中融入为人的道理,尤其应强调个性化德育的能力以及指导学生自主修养品德的能力,使其有意识地将品德教学和思想品质的培养当作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其中包含品德基础知识的教学、思想道德规范的教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信仰的教学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开展品德体验,不断解决心灵矛盾,使外界的道德需要真正地转变为学习者内心的道德需要。新时期,授业教育工作并不只限在课堂教学中、课本上,更必须根植于大地、扎根学习者的日常生活中,要将学员教育工作和家庭、社区联系在一起,把价值观教育工作落到学习者的每日行动中去。

中小学生和老师也要探索创新多样的公益活动、服务学习、感恩教育方式,去播撒社区道德责任意识的种子,使中小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真正认识社区,自小我迈向大我。老师们则更要重视学生“社区小公民”的身份角色,在尊重中小学生性格、经历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让中小学生获得对人性的感化,给老师和学生更多参加社区实践教学活动的自主权,进一步点燃中小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热情。

四、结语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为了走向更优质的高等教育,既需做仰望星空、向上追求的探路人,也需做着眼于当下、敢为人先的实践者。教育事业向前的步伐从没有停歇,而教师从业者们所要做的便是拥抱变革、抓住机会,不忘初衷,坚持教育本质,不负教育者的职责和使命。

猜你喜欢

学习者课程老师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