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构建“11221”劳动教育模式的探索

2022-11-08王晓斌

大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高职

王晓斌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需结合职业教育特点,为此,文章基于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存在的不足,拟构建“11221”劳动教育模式,旨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

一、“11221”劳动教育模式的内涵

“11221”劳动教育模式即成立1 个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建设好1 门劳动教育通识课程;构建校内、校外2 种类型的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搭建线上、线下2 个劳动教育平台;建立1 套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管理和考核机制,旨在拓宽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

二、构建“11221”劳动教育模式的原因

自2020年教育部强调“在大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以来,大中小学校纷纷掀起了“劳动教育”的热潮。纵观各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相关资料不难发现,各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各具特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一是多数高职院校忽视了劳动教育的实质,形式大于内容。高职院校十分强调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和成功的就业,因此,在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形式,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出发开展的很少。二是对开设“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认为劳动教育就是简单地清理校园、志愿者服务,并以此作为考查的标准,劳动育人的作用并未得到真正发挥。三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形式单一,受众群体较小,难以覆盖全校学生。四是没有充分运用好网络空间,单纯以线下“讲座”“理论学习”等灌输式为主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学生缺少表达劳动教育学习诉求、分享劳动喜悦、提出劳动困惑的平台。

“11221”劳动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所感兴趣的点出发,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在校内开辟农场,带领学生进入沉浸式劳动教育;学校与企业互助合作,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劳动完美结合;充分运用网络空间,搭建线上线下劳动成果展示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劳动课程边缘化、形式化问题。

三、“11221”劳动教育模式的具体构建探索

“11221”劳动教育模式以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为主干,把劳动教育通识课程和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有机结合起来。

(一)成立1 个劳动教育研究中心

在高职院校构建劳动教育研究中心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多渠道劳动实践的场所,有利于打造融专业教育、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于一体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各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特色,成立“校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中心需对劳动教育的开展做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通过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把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融合,明确以学校为主导,统筹校内外资源共建劳动教育基地,推动家庭+企业+社会三元共建的劳动育人共同体建设。以成立“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为新起点,派出专业教师和优秀学生团队,营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气氛,助推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在全国院校全面深入开展。

(二)建设好1 门劳动教育通识课程

课程是劳动育人的关键一环,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各高职院校要探索符合职业院校实际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劳动教育通识课程,丰富学生的劳动知识,提高其劳动素养,增强其劳动价值认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当前,劳动教育系列课程并没有统一通用版教材。各高职院校可以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组建一支高质量教师队伍,集中精力编写劳动教育相关教材与读本,同步制作教案与微课。在条件相对成熟后开设劳动教育全校性通识课程。

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开发“+劳动”系列融合课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劳动”,在思政理论课授课过程中融入劳动观教育内容,在思政理论课程中发挥思政育人的功效。“专业课+劳动”,结合各学科各专业的特点和特色,挖掘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鲜活实践案例,在专业课上适时地普及与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知识和技能,在服务学习、专业实训、科学实验等过程中将劳动教育融合起来。

(三)构建校内、校外2 种类型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都在开辟各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但是以“劳动”为主题挂牌的实践基地不多,且受众群体较小,很难覆盖全校。为了确保劳动教育全方位地开展,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拓:

1.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1)开辟“专业+劳育”的实践新模式

建设专业实训基地是当前大多高职院校的统一做法。但是,校内的实训基地并没有将劳动教育很好地融合起来,劳动育人功效较弱。各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已有的实训基地,通过模拟真实的职业劳动工作环境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创造劳动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即使在机械时代,“劳动依然源于人类的双手”;在修理细小零部件、改装汽车部件等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各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学校资源,开辟“专业+劳育”的实践基地新模式,教育学生一方面熟练掌握劳动技术,形成劳动技能,另一方面真切感知“劳动产生美”——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美的产品、提供美的服务是一件十分美丽的事情。

玉米育种过程中应该将育种技术的简便性、操作容易性充分融入其中,所选择的模板还应该具备良好的生产能力,父本应该具备花粉量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1]。

(2)开展“社团+劳动”的活动新形式

大学生社团打破了学院、专业、年级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各高职院校团委可以充分调动社团成员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举办“劳动最美丽”系列活动:一是讲述故事型活动,结合抗击疫情中社会各阶层辛勤劳动的故事、身边人以及自己的“劳动故事”,营造“人人讲劳动”的社团文化氛围;二是“劳模讲坛”品牌活动,组织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走进校园、走近学生,创造并全力打造新时代“劳模讲坛”品牌;三是动手实操性活动,可以在特定的节日组织社团成员体验包饺子、做月饼、滚汤圆等集体活动,营造会劳动、爱劳动、尊重他人劳动的新风尚,使学生在社团劳动中体会劳动协作的重要性,感受劳动凝聚人心的力量,以深刻的劳动体验,深化理解劳动价值。

(3)开垦“班级+劳动”的农场新天地

“00 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部分大学生从未接触过农业生产劳作。因此,把劳动系列课程延伸到校园农场中,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真实的劳作,在收获果实时感受辛勤劳作的喜悦,在沉浸式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劳动体悟与价值观内化相融合。

目前,多所高职院校在校内开辟了学校“劳育演习场”,但受众群体多局限于园林、园艺专业的学生,受众群体较小。学校可借助已有的农场资源,结合各学院各专业学生特点及农场种植(养殖)情况,调动全校各个二级学院各个专业参与到农场劳动实践中来,把农场区块划分细分到以“班级”为单位,并在相应地块上插上班牌,作为各班学生参与校内劳动实践活动的基地。学生全程参与土地开垦到播种灌溉再到果实采摘,近距离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通过此种劳动模式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劳动既平凡又伟大,进而推进立体化劳动育人。

2.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1)“校企合作+劳动”的企业实践基地

各高职院校在联合社会力量,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同时,也可融入劳动育人元素。学生在企业实习锻炼时,用企业一线工人的鲜活的劳动事例感化学生。学生通过深入企业参与劳动实践、接受劳动技能教育,真切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收获的喜悦。

(2)“乡镇农村+劳动”的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基地可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实现多种劳动体验,为各专业的大学生提供开展校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场所。校外实践基地的课程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共同参与劳动,获得多样的劳动体验,了解社会生产劳动的艰辛,从而培养大学生尊重普通劳动者、热爱劳动的精神。

各高职院校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结合周边社会资源,建设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可分批次组织各专业学生走进乡镇养猪场,让农户变成孩子们的“劳动课老师”,体验“猪倌”的一天,在接地气的劳动实践中,感悟劳动人民的辛苦付出;也可走进小乡村,体验常见美食如盐卤豆腐、豆皮等的制作过程,感受传统生产劳动过程中诞生的美味。

此外,各高职院校还可利用“学习强国”、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学习平台建设劳动教育网络基地,引导学生浏览劳动育人栏目、开展平台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自信和对劳动精神及劳动价值的认同。借助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渠道,进行劳动教育和劳动监督评价,发挥评价的反馈改进作用,实现劳动育人目的。

(四)搭建线上、线下2 个劳动教育平台

1.线下:劳动实践成果现场展示

线下的劳动教育平台主要是劳动实践教育成果现场展示。系列成果展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劳动成果之美、劳动技艺之美、劳动精神之美”。各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定期开展“劳动实践”系列成果展示活动。成果展以学生为主体、可以通过照片、视频、作品、现场制作等多种形式展示劳动实践教育成果,内容按照手工工艺、传统工艺、现代技术等板块,展出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教育成果并向观摩者进行讲解,在玩中学,在学中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

2.线上:推进网络空间劳动教育平台建设

当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推进网络空间劳动教育平台建设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由之路。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客观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搭建劳动教育平台:

(1)劳动教育“身边人”典型事迹资源平台

学校可结合“学校故事”“地方人物”等劳动榜样人物事迹,挖掘发生在大学生周边的各行各业杰出人物奋斗史,也可结合杰出校友创业历程等事迹,通过“身边人”的“身边事”来感染青年大学生,发挥榜样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

(2)劳动技能“DIY”自我学习资源平台

各高职院校可以在学校官网、学银在线、智慧职教等网络平台择优推出涵盖“煎炒烹炸煮”“DIY 纸艺”“野外求生”“专业技能提升”等专题培训资料,充分发挥导致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的劳动技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劳动教育线上交流平台

学校可以在官网下设大学生劳动教育交流专栏,也可以在校公众号开设劳动教育专区,大学生可结合自身劳动实践在线上畅聊劳动感悟、展示劳动成果,分享劳动带来的喜悦;也可在线上提出自己的劳动困惑、对学校的建议等。劳动教育线上交流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动态,适时作出调整和解答,从而不断加强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建设。

(五)建立1 套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管理与考评机制

各高职院校相关部门还应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课程管理机制和考试评价机制,在明确劳动教育培养目标、统筹制定相关劳动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多方位保障大学生劳动教育能够落实。

1.健全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管理机制

一方面,建立劳动教育第一责任人制度。各高职院校党委书记主抓劳动教育教学工作,以提高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建立劳动教育健全教学督导机制。学校教务部门牵头组建一只专业的督导队伍,深入劳动教育理论课堂、劳动教育通识课堂以及“11221”劳动教育系列课堂,督促劳动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校劳动教育研究中心”还应积极动员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全员投入此项工作,协调配合、齐心协力,例如辅导员负责学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和考勤管理,学校后勤保障员工或者专任教师负责学生的劳动任务分配及劳动教育成果验收,努力形成全校合力支持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局面。

2.健全劳动教育相关课程考评机制

一是定期开展劳动教育系列课程学风测评。提高劳动教育教学实效性,开展学风测评是不可或缺的途径。可以针对劳动教育系列课程制定二级指标制:一级指标包括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学习表现、劳动意愿表现、劳动技能表现3 项。学习表现下设劳动教育理论课成绩、实践课成绩、课堂出勤率及课堂表现4项二级指标;劳动意愿表现下设劳动态度、劳动频率、劳动成效3 项二级指标;劳动技能表现分为个人基本劳动技能掌握状况、集体观念与团队协作、校内外实践活动表现3 项二级指标。各高校可因地制宜,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等形式开展,保证考评的公开、公正、透明。

二是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当前,高职院校必修课通常为闭卷考试,通识课为提交课程论文。这样的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单一。高职院校可以融入个性化考核,比如增设免考机制,学校各二级学院各年级各班级根据每学期的劳动教育计划,在学习通App 等平台中如实记录每位同学参与劳动教育的情况,每位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劳动实践上传相关记录和材料。指导教师可通过后台查看学生劳动教育参与情况并对其进行考核。对平时表现优异的大学生给予免考奖励,借助班级微信群、学习通等平台公布,进而提高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系列课程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重视度,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高职院校构建“11221”劳动教育模式,通过从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劳动教育的管理与考评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探索,最终形成“人人学劳动”“人人讲劳动”“人人爱劳动”的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局面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高职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热爱劳动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