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育人机制的优化研究
——基于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视角

2022-11-08张展段诗云

大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社团主体育人

张展,段诗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a.石油工程学院;b.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一、高校学生社团育人机制优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学生社团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背景下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抓手,发挥着组织育人、文化建设、素质教育、实践锻炼等多重育人功能。在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中,加强社团建设管理、优化学生社团育人机制,是高校团结凝聚广大学生、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从2015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群团工作会议开始,近来出台了《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对新形势下从严做好高校社团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目前,各高校按照文件精神,推动社团改革落地见效,进一步挖掘了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与潜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社团的育人成效。但也要看到,学生社团建设还面临着不少矛盾和挑战,需要进一步优化社团育人机制,使学生社团在思想引领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当前,作为社团活动主体的“00 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绝大多数没有物资匮乏、生活贫困的体验,在所谓的“非常6+1”的家庭结构中,享受着几代人所不能比拟的家庭温暖和教育条件,部分人过分关注导致的自我中心主义、优越生活条件催生的享乐主义,再加上其作为“网络土著”的一代,学生主体的新特点对学生社团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研发现,当前学生社团在实践运行中,依然面临着泛娱乐化冲击与价值引领不足、社团规模庞大与制度保障虚化、学生踊跃参加与指导教师缺位、社团活动丰富与保障资源短缺等现实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社团的育人实效。通过优化育人主体、育人制度、育人环境来实现育人机制的优化,从而激发学生社团的内生育人动力、激活学生社团的外部育人力量,是学生社团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构建高校学生社团立德树人长效机制的关键环节。

二、基于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分析高校学生社团育人机制

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Agency-Structure-Dynamics,ASD)主要适用于研究社会系统的变迁与优化问题。该理论认为,系统优化的动力主要源于具有能动性的行动主体、要素互动的制度规则以及开放系统所处的特定环境。行动主体通过自主能动和发生互动关系对系统优化产生影响,自主能动和相互发生关系过程中对制度和环境产生影响,最终,在动态开放的系统中,行动者、制度和环境三个要素实现多重互动,在这种复合的互动关系中产生系统优化的动力,优化的动力再推动系统内部运行机制中的各要素实现演化和变迁,最终使整个动态系统实现目标优化。

运用“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分析改革背景下学生社团育人机制优化问题,能够全面分析学生社团育人主体,兼顾分析育人主体的能动性,动态分析制度要素和环境要素,使育人主体、育人制度和育人环境通过育人机制的优化达到均衡协调发展。学生社团育人机制分析主要涉及如下要素:第一,育人主体,包括学校党委和行政层面的引领性主体、共青团组织和社团指导教师层面的参与性主体,社团负责人和社团成员层面的实践性主体以及未加入学生社团的旁观者;第二,育人制度,包括社团管理制度、社团监督制度、社团激励制度、社团保障制度等;第三,育人环境,学生社团育人过程中微观内部环境以及宏观外部环境。

相较于第一课堂的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的育人作用具有育人对象主体性、育人内容全面性以及育人方式灵活性等鲜明的特点。从着眼于大学生群体的宏观层面来讲,学生社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成长环境,能够从总体上对大学生群体产生影响。从组织育人机制来讲,学生社团通过拓展和深化对第一课堂的学习、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来发挥组织育人作用,组织育人作用直接作用于实践性主体,对实践性主体产生总体性影响。从文化育人机制来讲,学生社团为学生主体培育和创造校园文化,并推动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有机融合,从而增强校园文化的创造性、开放性和可塑性。社团成员在参与文化传播过程中提升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社团文化的传播过程通过作用于校园文化而对实践性主体和旁观者产生共同的影响。

从大学生个体的微观层面来讲,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的意愿、类型、程度等对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产生影响。微观层面的育人机制,主要体现为两种关联性:一是横向关联性,即社团发展质量与学生成长成才的相关性,不同类型的社团通过对学生个体能力素质等方面发展需求的满足来发挥育人作用;二是纵向关联度,即学生个体参与社团程度的不同,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程度不同,育人效果不同。优化学生社团育人机制,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社团发展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匹配度,增强实践主体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三、优化学生社团育人机制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社团育人机制的主体困境

第一,社团指导老师肩负着指导社团建设、开展专业指导等重要职责,面对数量庞大的学生社团和参与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在规范社团建设、把关活动质量以及加强社团成员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还不够,一些社团活动缺少思想高度、文化内涵和自身特色,活动内容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未能满足学生的参与需求。

第二,社团负责人等社团骨干的思想、能力和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社团的水平和特征,然而,当前对社团骨干的培训和激励力度还不够,部分社团骨干政治意识不强、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难以满足社团发展的需要。

第三,当前部分“00 后”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但集体意识淡薄、价值观多元但辨识能力较弱、个性张扬但包容性较差、学习能力强但过于务实和功利等新的思想和行为特点,然而,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且缺乏创新,导致社团发展未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提升社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

(二)学生社团育人机制的制度困境

为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多样化成长需求,不同类型学生社团的数量和规模显著提升,迫切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来制约和激励社团规范、有序地发展。一方面,从学校层面看,由于学生社团处于“大思政”格局中较为边缘的位置,一些社团管理机构的社团管理制度未能与时俱进,导致社团落实制度不力,例如社团注册登记、年度审核、活动管理以及校外活动开展等环节,依然存在管理不规范、不严格的现象,迫切需要通过升级管理制度来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从社团内部来看,社团迫切需要完善的自律机制来保证社团规范有序运行,并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然而当前大部分学生社团内部的管理较为松散,主要凭借志趣和热情来开展社团工作,导致社团发展持续性不够,社团成员流动性大、归属感和凝聚力不强,社团活动质量不高。此外,随着社团的长足发展,很多社团都有自己的经典活动或者是特色品牌活动,对经费、场地等各项资源的需求比较密集,社团管理部门很难完全满足学生社团活动的资源需求,迫切需要通过完善的制度规范来提升社团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精品第二课堂活动的顺利举办。

(三)学生社团育人机制的环境困境

伴随着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内涵理应在社团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然而当前,受多元文化冲击影响,流行亚文化越来越被大学生所喜爱和追捧,泛娱乐化、更能满足学生感官刺激需求的社团活动更受到学生的欢迎,而思想政治类、自律互助类社团活动则较少受到学生关注,快餐式的浅层文化体验挤占了主流价值文化的表达空间,学生社团的思想引领成效不足,一些社团成员常常缺少理性思考和道德自觉,个别学生社团和极少数社团成员甚至出现了言行失范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一些学生社团的党团覆盖力度不够,政治属性偏弱,再加上组织建设水平较低,基本上不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缺少党员、团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平台,以至于形成了学生社团活动欠缺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意识形态安全压力凸显。

四、优化学生社团育人机制的建议

正确的社团发展理念是确保学生社团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的前提。学生社团要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相统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构建学生社团主体协同的育人机制

构建学生社团引领性主体、参与性主体和实践性主体相协同的育人机制,不断加强育人主体建设,激发育人主体的内生动力,要充分拓展育人主体资源,形成育人合力。首先,引领性主体要强化组织领导,以更高的政治站位为社团育人工作做出总体部署,保证学生社团始终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青年组织。其次,参与性主体主要涉及学校团委和社团指导老师,学校团委主要负责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服务,社团指导老师主要负责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二者之间要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实现社团管理和服务的多角度和全覆盖。再次,实践性主体是学生社团育人的对象,也是社团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要在确定活动目标、协调活动、选择活动内容等环节激发实践性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实践性主体之间的互相协同。最后,学生社团建设要能够聚合社团育人不同环节中分散主体的育人资源,促进育人全过程要素实现相互融通,推动构建多元协同的大思政格局。

(二)健全学生社团育人机制有序运转的制度体系

健全学生社团制度体系,要坚持“依法治社”和“以人为本”相统一。“依法治社”是要厘清社团与管理部门、挂靠单位以及社团成员之间的关系,规范学生社团健康成长;“以人为本”是要求社团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服务中,要从社团自身建设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第一,要从顶层设计角度来设计学生社团育人的实施方案,推动学生社团育人基本制度落地见效;第二,要以责任单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学生社团育人主体的责任和义务,逐层落实其组织管理工作,构建严密的组织网络,同时要注意,对多样化的社团要进行分类分层管理,不能“一刀切”;第三,要完善学生社团育人的制度保障体系,要通过制度建设来形成自上而下的外部推动力,保障引领性主体、参与性主体和实践性主体协同联动开展社团工作,保障社团活动资源充足,促进学生社团稳定、持续发展;第四,要加强社团内部的制度约束,制定完备的社团章程,并根据实际需要健全社团管理和运行的实体性和程序性规范,并强化社团成员的民主参与和监督,防止社团负责人专断和失范;第五,要建立育人效果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探索增值评价,通过评价和反馈的“指挥棒”,监督和激励学生社团实现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自我育人相统一。

(三)培育有利于学生社团育人机制不断优化的环境氛围

学生社团建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提升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供给能力。首先,在育人空间上,要打造一个线上和线下、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全要素融合、全领域覆盖的全方位立体化育人空间,并开拓网络虚拟育人空间,做到学生在哪里、社团活动就在哪里。其次,在队伍建设上,要拓展育人主体数量、提升育人主体质量,可尝试执行社团“双导师制”,每个社团除了配备一名专业指导老师之外,还配备一名政治素质高的团干部负责组织管理工作,确保为社团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的指导;要精挑严选思想政治素养乃至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骨干担任社团负责人,并强化社团骨干培训和指导,使其充分意识到所承担的责任使命。再次,在活动质量上,要通过调研学生的需求,增强社团资源的精准供给能力,通过优化学生社团构成、适度调控社团规模,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激发社团活力。最后,在阵地管理上,育人主体要协力加强对社团的监管力度,社团指导单位、主管部门等要严格审核社团活动的申请,并组织学生骨干队伍定期巡查社团活动场所,强化对微博、微信等校园网络阵地的日常监测和备案审查,在使社团育人“活起来”的同时,更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使社团育人“稳下来”。

五、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日趋丰富,学生社团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高校越来越多的重视。社团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有关,同时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平台,因此,学生社团不仅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影响重大,同时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全面发展方面也有重大影响。

学生社团在高校的育人功能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存在的薄弱环节也是不容回避的。基于此,本文从当前学生社团育人机制优化所面对的困境出发,不断探索构建学生社团主体协同的育人机制、健全学生社团育人机制有序运转的制度体系、培育有利于学生社团育人机制不断优化的环境氛围,进一步挖掘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与潜力,提升学生社团育人实效,推进构建高校学生社团立德树人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社团主体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论碳审计主体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