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排斥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2-11-08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24期
关键词:检出率负面个体

◎ 郑 宇(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 116029)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其中重度抑郁为1.9%~3.3%;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其中重度抑郁为7.6%~8.6%;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近四成,其中重度抑郁为10.9%~12.5%。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引导青少年正确排解负面情绪,减少抑郁的发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社会排斥指的是被个体或群体拒绝接纳或忽视的现象,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遇到的消极事件。被同学排挤、言语或行为被同学忽视等都属于社会排斥。社会排斥是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面对抑郁症逐渐低龄化的趋势,有必要了解社会排斥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表现形式以及社会排斥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并由此提出应对策略。

一、社会排斥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表现形式

除了遗传和家庭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也是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期,面临诸多成长课题,压力较大。学校是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环境,在学校中,青少年主要的压力来源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部分青少年同伴关系不良,常常遭受排挤甚至校园欺凌,由此引发抑郁。另外,部分青少年喜欢沉溺在网络世界中,网络世界里的负面遭遇反过来会影响现实生活,成为青少年抑郁的诱发因素。综上,青少年群体面对的社会排斥主要有校园排斥和网络社会排斥两种。

(一)校园排斥

校园排斥是指发生在校园范围内的社会排斥,具体指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被他人或一些小群体拒绝或忽视,难以建立和保持正常人际关系,致使其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部分校园排斥行为的隐蔽性很强,不易觉察。校园排斥具体表现为同伴回避、拒绝、忽视、言语中伤、差别对待等,严重者会发展成为校园欺凌。校园排斥存在方式隐蔽,对被排斥者的身心造成的伤害较大。

(二)网络社会排斥

发生在网络环境中的社会排斥被称作网络社会排斥。网络社会排斥是指在非面对面的网络交流与互动中,个体在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未得到预期的交流和认可,被他人有意忽视或拒绝或觉知到自身被忽视或拒绝的现象。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特点,网络社会排斥比现实中的社会排斥多了不确定性,如情绪放大、信息不对称和更多的冒险挑衅行为。研究表明,网络社会排斥对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它作为一种消极的人际经历,对个体的社会适应有着不良影响。

二、社会排斥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根据需要威胁时间模型,个体遭受社会排斥后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反射阶段、反思阶段及退避阶段。个体遭受排斥后首先会进入反射阶段,产生痛苦和愤怒等负面情绪,归属和人际交流等基本需要受到阻碍。之后进入反思阶段,个体会采取各种手段期望从被排斥的负面情绪中脱离。若个体持续受到排斥则会进入退避阶段,产生孤独无助的情绪和对自己毫无价值的负面认知。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个体很容易产生抑郁情绪,长期处在抑郁情绪中,会导致认知和情绪能力失调,影响正常生活。

研究发现,社会排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增加了青少年抑郁的风险。遭受社会排斥的高中生,生活满意度降低,抑郁水平升高,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在抑郁的形成过程中,社会排斥能够通过调节认知灵活性和生命意义感间接对抑郁水平产生影响,也就是说,青少年遭遇社会排斥后,其认知灵活性和生命意义感会受到负面影响,导致抑郁水平上升。遭遇社会排斥后,大多数青少年会产生焦虑、悲痛、伤心、愤怒、羞辱感等负面情绪,并且会增加归属感、控制感、意义感和自尊等基本需求的损耗。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独立性增强,部分青少年在经历社会排斥后不愿向家长和老师求助,使负面情绪得不到排解,引发抑郁。有些青少年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被排斥而沉迷于网络,期望在网络里寻求存在感和归属感。当个体开始对网络产生依赖,如果离开网络回到现实中,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个体只会感到更加孤独无助,从而更加依赖网络,形成恶性循环。如果长期遭受排斥,青少年抑郁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进而在网络中表现出极端行为,影响身心健康。

三、应对策略

遭遇社会排斥会诱发青少年抑郁,使自我伤害行为增多,部分青少年甚至会产生自杀念头。对此,学校和家庭应该引导青少年学会科学应对社会排斥,预防抑郁情绪的产生。

(一)学校方面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往往是排斥行为的发生地。教师作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他人,往往是排斥行为的观察者。学校应多开展活动,为学生创设各种社交情境,提升学生的人际沟通技能。良好的沟通技能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适应能力,提升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减少社会排斥。如果被排斥的学生已出现抑郁情绪,心理教师需要对其进行一对一个别辅导,预防危机事件发生。此外,学校要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识别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必要时,学校还要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对因社会排斥引发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转诊。

(二)家庭方面

当孩子遭遇社会排斥时,家长切忌情绪失控,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孩子,或者对孩子过度关注,事无巨细地紧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这样做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扩大事情的负面影响,使整个家庭陷入焦虑之中。家长应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恢复安全感。孩子遭受排斥后,一般会表现出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不想去学校,回避人际交往。对此,家长要接纳孩子当前的状态,让孩子讲出自己的内心感受,给予安慰和陪伴,与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如果事情特别严重,孩子已经产生了抑郁情绪,家长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帮助孩子时,就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总之,父母是孩子行为的样板,孩子是在父母的言行中学习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的。当孩子遭遇社会排斥,父母要用自己的冷静和镇定影响孩子,做孩子坚强的后盾,引导孩子走出困境。

另外,平时要注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给予青少年被爱和被信任的感觉,有助于青少年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提升。当他们在遭遇社会排斥、产生负性体验时,父母的陪伴和支持能够使他们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找到应对之法,减少抑郁的风险。

猜你喜欢

检出率负面个体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及检出率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山东中小学生四成视力不良,三成超重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