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导向:智能化过程性评价的能力支点

2022-11-07梁樱珠广东省黄伟祥名师工作室成员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跨学科午餐智能化

梁樱珠 广东省黄伟祥名师工作室成员/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

● 前言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跨学科学习成为优化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的新路径。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赋予了教学方式创新的动力,通过多种学习路径实现智能化。如何在活动周期长、学生自主空间大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中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质量,并以此衡量是否落实了培育核心素养的目标?笔者认为,教师应善于将过程性评价作为工具,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采用智能化的实施路径来检验学习成效。智能化学习分析作为改变教育的六大技术之一,在追踪学习过程、开展立体评价、支持个性化学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克服常规的过程性评价缺乏整体性评价标准的局限性。

本文探索以学生核心素养为能力支点的智能化过程性评价——将学生核心素养转化为跨学科学习所需的关键能力,并借助智能化学习分析技术,细化为能力支点,贯穿于过程性评价的整个过程。同时,以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营养午餐”为例,展示过程性评价如何在跨学科学习各阶段实现学习质量的智能化的过程监控与动态评价,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 素养导向的学习分析,智能化完善评价体系

“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引领教学创新的风向标,并非要求教师在跨学科学习项目的设计中,面面俱到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而是提醒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方案设计阶段,建立起具有“教-学-评”一致性的活动任务,使活动的设计、开展、评价都与核心素养的培育紧密地融合。在每一次具体的跨学科学习项目开展前,要以核心素养为评价导向,确定具有整体性的评价纬度,形成基本的评价框架。为了避免主观判断而遗漏重要的评价目标,可融入智能化学习分析技术,在“人工预设”评价维度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动态完善评价标准,使评价目标更加科学、全面、精准,减轻非理性因素对评价的影响。有了技术的支持,过程性评价既能精准锁定核心素养的达成方向与程度,又能作为评估支架贯穿整个跨学科学习过程。

以跨学科学习项目“营养午餐”为例,首先,笔者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明确本次活动所指向的评价维度:跨学科学习“营养午餐”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对应的素养目标主要有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其次,根据活动过程的逻辑性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结合智能化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科学预测,并描述为“可量化、可分析、可对比”的评价标准(如表1)。

表1 跨学科学习项目“营养午餐”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在学习分析技术的支持下,这个评价体系延伸了评价的功能,从“考核选拔”转变为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也使评价功能从“后置干预”转变为“前置预测”。评价体系能作为跨学科学习的素养目标支架,贯穿于整个跨学科学习过程:在入项阶段,学生会经历“发现问题”的过程,因此问题意识、信息意识、跨学科意识、参与意识很重要;合作探究阶段和成果呈现阶段是跨学科学习的核心阶段,学生经历“解决问题、构建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因此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素养发展贯穿其中;在总结阶段,需要学生客观评价、勤于反思,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精进以及学习项目的迭代。

● 智能化的学习路径,动态反馈实践效果

评价体系作为素养目标支架,是跨学科学习方案的起点。思考并设计相对应的实践步骤,有助于教师对跨学科学习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并对每个阶段的实践细节了然于心。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与过程性评价只有紧密关联,才能在教与学中持续评价,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活动承载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何达成,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与完善自己的学习。

在跨学科学习方案成型后,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辅助平台,把方案设计为智能化的学习路径,把评价维度作为支点,标注在关键的实践环节中。在学生开展实践的过程中,教学平台就可以动态追踪学生的学习轨迹,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帮助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更好地进行过程管理,并给予学生实践指引,促进学生持续深入实践,精准培育核心素养,实现“监测—评价—调整”的过程性评价效果。

以跨学科学习项目“营养午餐”为例,在设计方案阶段,教师以评价体系为起点,首先深入了解数学、卫生与健康、信息技术、科学、语文、劳动(烹饪)等学科相关的核心知识与大概念,再根据跨学科学习的四个主要阶段,整体规划“营养午餐”的实践活动内容:提出驱动性问题—调查收集意见—自主搭配喜欢吃的午餐套餐—营养成分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发现不符合“营养标准”—重新搭配—烹饪实践—写建议书—提交建议书—总结收获。这些活动有连贯的实践逻辑:从学生发现并提出的学校午餐问题开始,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自主搭配喜欢吃的午餐套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试错(由于饮食偏好,自主搭配的午餐套餐会出现不符合“营养标准”的情况);尝试解决问题,对知识和技能再建构(根据“营养标准”,重新搭配午餐套餐,掌握烹饪技能)。在一连串的实践体验后,学生对“营养午餐”就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不再片面地从“口味偏好”等角度来评价学校的午餐配餐,在写建议书的时候就能做到理性而客观地看待问题。这些活动的实践逻辑,可借助教学辅助平台,设计为智能化的学习路径,给学生提供一个智慧数字学习环境,全过程监测学生的实践状态,动态评价操作效果,教师给予指导,学生调整方法再实践,以评促学,最终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如表2)。

表2 跨学科学习项目“营养午餐”学习路径

● 交互型自评量规,赋能学生自主成长

智能化的评价体系和学习路径是以教师视角设计的过程性评价实施内容,具有宏观性与整体性,能帮助教师建立“学习质量监控”的观念意识,也协助教师更好地发挥跨学科学习中的引导者角色。当然,跨学科学习的实践主体是学生,过程性评价应该有“学生评价”的一席之地。学习分析技术的真正意义是优化学习,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并调整学习行为,当教师把评价权交给学生时,可以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赋能。

当实践活动完成后,在智能化学习路径的基础上,可根据评价维度以及实践步骤的细节,设置交互型自评量规,由学生自评。以跨学科学习项目“营养午餐”里的“数据统计”活动为例,笔者设置了学生视角的交互性自评量规(如下页表3),让学生积极地与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一方面,学生对自我体验与收获进行自适应评价,动态反馈出个体的理解程度,教师能更真实地看到每个个体的进步程度,评价效果将更客观和更具体;另一方面,自评量规关注的是学生素养而非“分数”,不会给他们带来“压力感”,他们会因为任务驱动而激起“挑战欲”。

表3 “数据统计”活动的交互型自评量规

● 结语

跨学科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实践创新,具有高度的实践性要求,教学目标、学习过程、过程性评价之间要相互融合,形成整体规划的设计思路,只有这样才能让跨学科学习逐渐成为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笔者找到了以评促学的新支点:智能化学习分析技术使评价功能“前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成为跨学科学习的素养目标支架,支撑整个学习过程;借助教学辅助平台,在素养目标支架的支撑下,设计智能化的学习路径,实现“监测—评价—调整”的过程性评价效果;在学习路径中设置交互性自评量规,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赋能学生自主成长。这是一种智能化的过程性评价,能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与过程性评价之间的关系,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质量,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自我促进的机会和动力,使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猜你喜欢

跨学科午餐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跨学科视野下的音乐表演体系研究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迈向智能化:艺达电驱动高端制造之路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论智能化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典型应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井下午餐
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