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为农业生产助力

2022-11-06赵丹丹

兰台内外 2022年32期
关键词:科技农业

赵丹丹

摘 要:农业科技的广泛使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而且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档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农业科技档案在服务农业的过程中仍存在发展粗放、服务农业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农业科技档案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

前言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精耕细作的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为新时代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因此将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以档案的形式进行记录、保存、传播、分享,不仅对于农业的持续繁荣和农业文明的发展延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科技档案的定义及对加强农业生产的意义与作用

1.农业科技档案的定义及特点

农业科技档案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定义:一是与科技紧密相连,属于现代信息资源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中的科学探索、研究、推广、实践以及各项农业科研成果的反馈、改良、再推广、再运用等过程的记录。除了严格意义上的农业科技,还包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的各项经验、技术,有益成果以及在农业生产设备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有利于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各项有效做法等。二是科技档案和材料归属于大农业范畴,包含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与农业生产、发展、建设紧密相关,是以土地、海洋、林地等作为生产资料,在农业物质资料基础上进行的科学研究与探索,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目的,以人与农业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三是所有的農业科技成果最终要以档案的形式进行体现,即以对资料和成果的收集、整理、记录、归类、保存、传递为主要环节,以文件、材料、数据作为显性形式进行存储。

正是由于农业科技档案从上述三个维度进行了定义,因此其特点也就较为明显:一是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这主要是由农业生产周期较长的特点决定的;二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农业生产受到地域、气候的影响,因此各地的农业科技档案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如南北方地域差异;温湿地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域其档案内容都要与地域、季节相关;三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农业科技档案是大农业范畴的与科技、档案管理密切相关的专门学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交叉性特点。

2.农业科技档案对于加强农业生产的意义与作用

(1)有利于总结农业生产中好的做法与经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科技档案并不是研究机构天马行空的结果,而是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最初的农业成果就是广大农民在田间地头对不断摸索的经验的总结,进而经过科技工作者的理论提升与技术改造而不断发展。因此档案工作通过记录某项技术发展过程的来龙去脉、发展演变轨迹,可以让后来的研究者对科技成果与缺陷有更清晰的了解,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更好地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2)有利于加强农业科研与农业实践的结合。农业生产周期长,受气候、地域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农业科研必须要在详细记录的基础上,经过几代人长时间的不断努力与探索。而所有工作的积累都是通过档案进行传递的,这样可以提高科研效率,将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农业生产。

(3)有利于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普及。农业科研经验的传承与总结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档案的及时记录、搜集、整理、分类与保存等工作。同时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信息共享的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在有效科研成果的推广方面将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4)有利于世界范围内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有利于农业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种类多、范围广,历史发展时间长,因此科研工作者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涉猎所有的种类与行业,即使对某一个小的行业类别也只能对某一课题进行有限研究。因此要想迅速了解该行业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该行业在国内、国外的发展概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只能阅读农业科技档案,快速实现经验成果的掌握与中外农业文明的交流。

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科技档案有了迅速发展,尤其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的理念深入人心,广大农民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依靠科技能够迅速提高农业产量与效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发展,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档案数量迅速增加,尤其是长期档案与永久档案数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的平均数量都在1000万份以上,每年以大约23%的速度递增。如此庞大的数量,正是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的结果。

二是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专业人员队伍稳定,专业化程度高。据统计每年该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增长率在6%左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与公务员招聘规模的不断扩大,档案管理专业出现了扩招的趋势。

三是农业科研院所与专业档案馆的建设普及为农业档案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农业科研院所300多所,国家综合档案馆数量到2021年底大约有5000所,其中农业专门档案馆占比约为6.05%。不管是档案馆的建筑面积还是软、硬件条件配置都有了较大改善,农业科技档案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

2.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业科技档案发展迅速,但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质量农业科技档案数量不足,服务农业的意识不足。农业科技档案在规模和数量上都有了巨大发展,但是高水平、高质量、运用性强的农业科技档案数量仍有欠缺。造成档案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实践的脱节。目前我国的部分农业科研人员服务农业的意识不强,以论文论科研,为科研而科研,只是将科研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缺乏在农业实践中的反复验证,导致科研档案数量激增而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与意识不足。

(2)农业生产实践对档案的使用意识不足。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对农业科技成效的最好证明,但同时我们要看到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仍存在普及和使用率不高的问题。农民的整体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是这主要得益于现代农业机械与肥料的广泛使用,而在具体的种植、养殖技术上农民的水平仍有较大欠缺。这主要是由农民的学习能力有限造成的,同时他们没有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档案资源,主要依靠口口相授的办法进行技术学习,很难从根本上深入、全面掌握相关的实用技术。

(3)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待加强。长期以来农业科技档案一直存在重保管、轻利用的问题,传统观念认为档案主要是服务内部机构人员查阅为主,而不是为田间地头的实际生产服务。同时,作为事业单位,缺乏竞争意识,档案馆人员服务意识薄弱,存在被动服务的思想。不仅服务农业生产的机会少,而且档案的管理、更新以及维护等都落后于实际生产需要。

(4)农业科技档案的资源过于单一。农业科技档案服务农业的前提条件是有丰富的资源,能够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并且档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引领农业生产向科技、高效、生态、环保等方面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国家、省级档案馆在资源建设方面较为丰富,门类齐全、文献资料多、历史延续时间长、具有较高的实践指导意义。而在市地级以下档案馆的资源尤其是农业科技资源较为缺乏,主要包括概括、宏观、粗线条的农林牧副渔的种、养资料,而具体到专门的门类或农作物以及某种具体技术的文献资料较少。如对于养殖业中水貂的具体疾病、预防以及有效治疗等,笔者在泰安市档案馆进行过专门查阅,只能找到概述性资料,而且出版时间久远,难以满足现在种养业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与措施

1.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的资源整合与信息化建设

(1)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的统筹层次与规模,扩大资源范围。目前各地综合性档案馆或专门档案馆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档案,因此如何有效地对目前的资源进行整合是农业科技档案急需解决的问题。农业科技档案的周期性长,不可能凭空增加数量众多的有效实用档案。因此目前建议至少应该以各省为单位,以财政专项拨款的形式建立省级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将大农业范畴内的各行业、类别进行归类整理,同时将相关的档案进行电子化建设,在资源整理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补充最新技术資料。省级资源要保证电子资料的全方位、广领域覆盖,要做到分类细致、检索方便,以保证汇总资源的共享、升级与发展。

(2)用信息化技术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转型改造,提高信息化水平。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对纸质档案的电子化改造,但是这种改造目前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即整体上完成了电子化、数据化转换。但是在档案的日常运营管理中尤其是电子资料的补充、升级换代、共享使用、移动终端查阅、信息数据安全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短板。因此面对新情况,科技档案的电子化改造应该由规模发展转向质量提升转变,以存在的问题为导向,通过台账消除的方式,有针对性的改进目前存在的问题。如针对数据更新较慢的问题,应该将新建的电子资源与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龙源等大型数据库相连接,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囊括到该资源库中。同时要与各现代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相联系,将农业科技的试验推广情况以短视频或直播的方式在网站进行更新宣传,保证信息与实践的有效沟通。

(3)加快建立农业科技数据库,提高数据的信息化程度。农业科技数据库应该包含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平台里面,属于平台建设的一部分,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农业科技数据库的建设要借鉴其他数据库成功的经验,目前数据库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针对农业科技的数据库仍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农业科技数据库的建设一是包含的数据资源要全面。不仅要将目前可查找的全部农业科研档案归入其中,而且要建立后续补充机制,必须与知网等数据库相联系,将其中的农业科技类研究纳入其中;二是覆盖范围要广,农业科技资源可以以省政府为单位进行统筹,但是数据库要包含天南地北各具特色的产业;三是检索要简单易操作,不仅要让科研人员看懂,更要让广大农业工作者会操作;四是要坚持公益、开放性原则。农业科技要立足于服务三农,因此要通过政府购买知识的方式对广大从业者免费开放使用。最后档案要设置多种检索途径,如以时间、单位、关键词、基金、参考文献、地域、作者、主题内容等多角度查找使用。

2.加强农业科技档案成果的共享进程

(1)规范农业科技档案收集与管理,为统一信息化数据输入奠定基础。农业科技档案要实现共享首先要对电子资源进行规范的收集、分类与电子化管理。要通过实践制定出全面、详细、可操作的信息收集模板,对信息录入进行标准化管理。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已录入信息的全面、规范、整齐,而且为后续信息的补充发展理清了思路,为信息录入和搜集人员在工作中明确着力点,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打造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平台,完善信息共享的服务载体建设。信誉度好、适用范围广、专业性强的有效平台的缺失是目前农业科技档案最大的短板。因此应该由政府牵头,联合高校、农业科研单位以及研发能力强的企业公司共同研发打造一款实用性能高的农业科技平台。该平台应该包含农业科技数据库、农业科技与实践研发基地、专家科技知识普及、农业从业者信息解答、农业政策发布、各地农业地域风采展示等板块,保证科研信息与实践操作的全覆盖。同时要不断进行信息维护、更新,保证信息的可下载和可使用。要在网站建设的同时进行手机App移动终端的维护。手机界面要简单易操作,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专业技术的讲解,保证广大从业者能够听懂、会用。

(3)进行定期、规范的平台使用培训,保证平台与使用者的有机衔接。平台建立以后,日常的维护、管理、培训应当成为管理的重点,尤其是要发挥平台在农业实践中的作用。因此建立信息培训员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培训员要自上而下建立,通过建编制、保收入的方式稳定信息培训员队伍,使他们成为沟通技术与实践的有效桥梁。基层尤其是农业一线的信息培训员,要体现年轻化、信息化,最好是以现代农业公司或农业合作社技术人员为依托,发挥以一带十的作用,便于将科研技术成果迅速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3.促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成果与实际农业生产的结合

(1)引导广大科研人员树立农业技术服务意识。广大农业科研人员要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出发点,树立正确的科研观,要以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科研与探索为出发点。各科研单位要通过完善奖惩制度,引导科研人员的研究重点与关注范围,要大力倡导转化率高的科学研究,以科研绩效的方式或强化横向项目的方式引导科学研究在农业实践当中的转化率。在进行新研究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对现有技术的升级改造,通过实践摸索确定现有品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提高产品效率。

(2)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程度。众多的农业科技档案之所以与农业实践相脱离,主要是因为抽象与深奥的道理令农业从业人员望而却步,内心产生的恐惧阻止了他们进行耕种、养殖的尝试。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充分利用科技普及这一活动载体,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象进行新技术或有关技术的巡回普及,做到让种养人员了解技术。在普及活动中要注意将深奥的道理进行浅显的呈现,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平台,如短视频、直播、公众号等。二是加大农业试验田的使用力度,通过试验田有、无技术的对比,让广大从业者认识到科技尤其是新科技的力量;三是加大农业科研单位与种养单位之间的技术扶持与对接,以现场讲演的方式,由专家进行技术扶持,技术跟踪,通过长期结对的方式,让科技在田间地头开花。

参考文献:

[1]范俊娥.浅谈农业科技档案服务于新农村建设[J].档案学研究,2019

[2]徐 晨,聂 青,王克武,徐 娜,曹 跃.办公自动化系统对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水平的影响[J].北京档案,2020

(作者单位:泰安市农业科学院)

猜你喜欢

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笔中“黑科技”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