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精神品质的科学内涵

2022-11-06李宗徽王金生

政工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英勇人民军队胜利

李宗徽 王金生

习主席在庆祝建军90 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人民军队必须大力弘扬敢打必胜的精神品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革命英雄主义的昂扬斗志。这一重要论述提出了“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精神品质”的概念,其释义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无产阶级军队为了执行党和人民所赋予的政治任务,伴随军事活动所形成的积极正面的精神状态、道德价值、政治品质,是特定世界观、思维方法、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社会选择的综合体;其具体表现为:在军事斗争和军事斗争准备中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其科学内涵包括:对党忠诚的核心,英勇顽强的本质,必胜信心的要义,团结联合的保证。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精神品质是我军在长期斗争中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加强研究,不断深化对其科学内涵的理解,用以指导强军实践。

一、对党忠诚是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精神品质的核心

对党忠诚,是绝对忠诚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唯一、彻底、无条件、不掺任何杂质、没有任何水分等特性。对党忠诚,就是指对中国共产党忠诚,对中国共产党毫无保留,绝对服从党的意志,思想上绝对纯洁,行动上绝对可靠。人民军队面对强敌之所以能毫不畏惧、敢于斗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之所以能始终坚定必胜信心,之所以能上下一致、团结联合,根本原因就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历练形成了对党忠诚的精神品质。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精神品质的全部内容都离不开对党忠诚的精神品质,都围绕这个精神品质展开。因此说,对党忠诚是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精神品质的核心。

对党忠诚是军队政治工作党军一致原则在精神品质方面的集中反映。它深刻揭示了党和军队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基础上的高度一致性,把人民军队同其他任何剥削阶级军队区别开来。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创造和领导人民军队为人民打江山,受到人民的拥护;人民军队是人民子弟组成的武装,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都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二者具有高度一致性。另一方面,党在创建和领导人民军队的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精神特质、政治品质和道德价值贯注到军队之中,形成了党军一致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政治基础。1939年10月25日,《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谭政的《论八路军政治工作的传统与作风》一文,其中指出:“一方面……共产党在八路军部队中保持着思想上的权威与政治的领导,所有非党战士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在于八路军的各个连队,能够保有共产党的组织基础,党的每个组织成员,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和模范战士的面貌在一切场合进行活动。”

对党忠诚是人民军队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内化形成的精神品质。早在人民军队诞生之前,党就在大革命时期进行了领导军队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人民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置于党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之下,并逐步形成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整套制度体系。无论在怎样的艰苦、凶险或复杂的斗争中,人民军队始终没有离开党的领导,始终在党的精神力量的感召和鼓舞下胜利前进。1934年12月1日,湘江战役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始终没有断线,政治上的鼓动始终没有停止,《中央局、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关于保证军委一号一时半作战命令全部实现致红一、三军团电》中指示:“要动员全体指战员认识今日作战的意义……人人要奋起作战的最高勇气,不顾一切牺牲,克服疲惫现象,以坚决的突击执行进攻与消灭敌人的任务……望高举着胜利的旗帜向着火线上去!”

二、英勇顽强是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精神品质的本质

英勇,就是面对强大对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不管面对多么凶恶的敌人都有“不怕你”的血性胆魄;顽强,就是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战胜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英勇顽强是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精神品质的本质。历史上,人民军队之所以能面对强敌战无不胜,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支军队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关键时刻豁得出去,以对手难以想象的忍耐和气魄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一切任务、战胜一切敌人。评价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精神品质好不好,最重要的就是看英勇顽强这个本质是不是明显。

英勇顽强源自革命先烈以生命立精神的不朽传承。人民军队诞生于白色恐怖之中,从一开始就面临生死考验。不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人民军队始终坚定为阶级、为民族、为革命而牺牲的决心。毛泽东曾总结了人民军队这种“决死”的精神,指出投身革命要下三个决心:“第一个决心是要牺牲升官,第二个决心是要牺牲发财,第三更要下一个牺牲自己生命的最后的决心!”革命征途上,无数先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以个体的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立起人民军队集体的精神丰碑,将英勇顽强的文化基因深深植入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之中,植入人民军队永志不忘的红色血脉之中。

英勇顽强源自红军早期的艰苦斗争。革命斗争早期的红军,由于力量弱小分散,时刻存在被扼杀扑灭的危险。在这种严酷环境中,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红军只有锻造出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才能生存下来、发展壮大。1930年1月《中共中央有关人员对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工作布置的讨论记录》中指出:“一定要经常的站在进攻的精神才有出路。”193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关于广西红军今后工作给红七军前委的指示》进一步指出:“只有进攻才能保障我们的胜利,只有进攻才能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也只有进攻才能冲破敌人的包围……经常的要有这个精神。”1931年7月朱德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中,也认为红军在南方的山地战中养成了“旺盛的攻击精神”。

英勇顽强源自党的革命精神贯注。坚持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革命精神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之一。人民军队历史上,正是党通过革命的政治工作,通过发挥党组织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把党的革命精神贯注到人民军队之中,才逐步锻造了人民军队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精神的贯注主要靠党员身体力行的感召。1940年10月15日《八路军军政杂志》刊发《晋察冀军区抗战三年来政治工作概况》,其中统计了上一年二分区反“扫荡”战役和一分区大龙华战役中党员伤亡达百分之八十。

三、必胜信心是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精神品质的要义

必胜信心,就是人民军队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论面对怎样的对手和境遇,都一定能够取得集体的、最终的胜利。敢打必胜最直接、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要具备敢打的信心,相信打则必胜。毛泽东对此曾有精辟论述:“我全军将士必须时刻牢记,我们是伟大的人民解放军,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只要我们时刻遵守党的指示,我们就一定胜利。”必胜信心是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精神品质的要义,只有具备坚定的必胜信心,人民军队才能在复杂变幻的战争中始终保持昂扬的战斗精神和血战到底的战斗作风;离开了必胜信心,军队就可能在强大对手、暂时困难和革命低潮面前彷徨动摇,在面对生死荣辱时患得患失。

必胜信心从根本上讲源自对党的忠诚和信仰。朱德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中指出:“要造成铁的红军,必须使红军全体指挥员战斗员首先完全信仰共产党的领导”,“在政治上有了这样坚定的信念,就是把握着不可抵抗的无形的武器”,“自然可以战胜革命过程中的任何困难,经得住任何剧烈的斗争,愈斗愈奋去取得最后的胜利”。1942年8月1日聂荣臻在《晋察冀军区直属机关纪念“八一”建军节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军队“要绝对信仰党”,相信“党一定会带着我们走到胜利的”。

必胜信心源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历来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识革命战争的前途,并把这种科学的认识贯注到人民军队之中,坚定必胜信心。1932年10月27日《总政治部关于粉碎敌人四次“围剿”政治工作的训令》中指出,面对敌人大举进攻,必须使每一个红色战士了解“国内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是有利于革命和红军的胜利的”,“鼓舞起他们对战争有绝对胜利的信心”。1939年1月14日袁国平在《江南敌后游击战争与军队政治工作》中针对坚定军队抗战信心提到:“耐心而又深入的宣传中日战争持久战的性质,敌我形势的有利变动,及过去的经验教训,与最后胜利的光明前途,以提高部队持久战争的信念,坚定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最后信心。”

必胜信心源自胜利的集体记忆。人民军队的历史,就是不断熔铸胜利的集体记忆的历史。在人民军队的集体记忆中,胜利是最高荣誉,也是必胜信心之源。每当面对强大敌人和艰难险阻,历史上历尽艰辛而胜利的集体记忆能够激励人民军队完成新任务、克服新困难、战胜新敌人。1935年5月22日,在红军即将渡过大渡河之际,《红星报》发表社论《迅速渡过大渡河创造川西北新苏区》,以红军成功渡过金沙江的胜利鼓舞指战员。1947年12月1日朱德在晋察冀野战军干部会上的讲话《打下石家庄的意义和经验教训》中指出,打下了石家庄“我们自己却更有了打大城市的信心”,“以后可以打下第二个、第三个以及许多像石家庄这样的城市”。

四、团结联合是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精神品质的保证

团结,就是一致。对人民军队来说,团结就是政治一致,是人民军队在同一阶级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之上实现的官兵之间、军队各部分之间高度一致的状态。联合,是军队不同部分为达成一定目标、完成一定任务而相互协调配合、共同行动。团结是联合的基础,联合是团结的表现。团结联合是人民军队胜利的保证,也是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精神品质的保证。

团结联合源自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人民军队诞生之初,是分散在各地的一股股红军。这些红军规模不等,都是在反抗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起义中成立的武装。随着革命战争形势的发展,经过革命的政治工作锻造熔铸,小股红军逐渐汇聚,团结联合形成统一坚强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在这样的“成长经历”中逐步形成了团结联合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质。1942年8月1日聂荣臻在《晋察冀军区直属机关纪念“八一”建军节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人民军队团结联合的表现:“几个军团之间,到哪条战线时,后来者即听从先到者指挥,协同作战。”

团结联合源自实行革命的纪律。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想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人民军队之所以组织有力,就是因为其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实行自觉的严格的纪律。所谓自觉的纪律,是指人民军队的纪律建立在阶级觉悟之上,具有道德约束力。所谓严格的纪律,是指人民军队纪律具有法的强制力,违犯纪律要受到纪律处分。纪律的执行主要依靠道德教育,只有在道德教育失效的个别人、个别事上,才会动用惩戒手段维护纪律的严肃性。人民军队的纪律有力调节军队内外部关系,有效维护团结。1936年6月28日《红军第一军团直政处目前政治教育材料》中提到:“需要红军有严格纪律,把千百万的不同的心团结像一个人一样,在一条战线上作战,服从命令,一致动作,为一个政治目标奋斗。”

团结联合源自新型官兵关系。官兵关系,是军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总称,直接影响军队的团结。官兵关系亲密和谐,关键时刻才能紧密协作、联合制胜,军队才更有战斗力。毛泽东指出:“军队内部的团结,非常之重要……应着重政治方面,着重于改善官兵关系,增强内部团结。”“官长……对战士好,战士一定会以很好的态度对待你们,这样的队伍,是什么敌人也打不散的。”在内部团结一致的基础上,人民军队各部分之间实现高度联合、共同对敌。1947年2月3日《华东野战军鲁南会战政治动员令》中就曾命令,当部队遭受大的损失来不及补充时,要“迅速实行两个连合为一个连,两个营合为一个营,或者取消营,由团直接指挥四至五个连的小团”。

猜你喜欢

英勇人民军队胜利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坚持就是胜利
英勇的旧寨塔保卫战
跳伞
浅析关汉卿《单刀会》中关羽形象
坚持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形象浅论
胜利的手势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廉政建设研究述要
抗战时期人民军队英模的作用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