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招标数字化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

2022-11-05吴振全于利贤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2年20期
关键词:招标转型监管

文|吴振全 于利贤

工程招标的数字化转型,究其本质应立足《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与《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法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通过数据接口、自建平台等方法,服务于政府监管,挖掘工程招标过程中数据的潜在价值,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促进工程招标服务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彰显招标在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价值与核心作用。

工程招标数字化转型的诉求

从2017年六部委联合印发《“互联网+”招标采购行动方案》开始,标志着工程招标开始向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工程招标对数字化转型核心诉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工程招标监管对数字化转型诉求

工程招标过程中,行政监管注重事前审批、分业监管。跨地域的招标活动监管存在诸多不便。不同行政区域缺乏统一的监管平台,审批效率比较低下。很多地区的行政监管还无法对招标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管,更缺乏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

行政监管加快应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快平台建设,构建综合监管体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和信用监控,提高监控效率。在公共服务平台上开辟行政监管通道,公布监督职责和依据、监督对象和事项清单、监督程序和时限,实现招标全过程实时在线监管。加快与其他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并与其他政府部门进行数据共享。通过对招标全过程在线动态监管,实现全流程信息的动态记录、留痕追溯、透明公开,推动招标投标行政监督从事前审批、分业监督,向事中事后、动态协同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行政监督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2.工程招标诚信体系对数字化转型诉求

工程招标活动中产生的数据信息呈现碎片化、复杂化。纵观工程招标全过程,需要与交易、政务平台信息产生交互,加强对市场主体信息的动态监管。除此以外,电子招标的应用,对市场主体招标行为和信用状态信息公开奠定基础。利用电子招标交易大数据动态生成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等市场主体信用基本信息,并通过公共服务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共享,为开展失信联合惩戒和守信联合激励提供支撑,促进市场主体信用自律,引导诚信体系建设。

3.工程招标交易降本增效对数字化转型诉求

招标代理作为开展工程招标活动的实施单位,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诉求来源于规范市场、提供高质量招标代理服务,从而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因此,招标代理需要研发标准化基础应用软件和专业工具软件,以及数据接口、技术组件库等专业数据库,必要时通过建设电子招标平台实现专业化发展。

同时,招标代理还应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通过识别招标过程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实现优选最优过程,把握市场动态,预测行业趋势,预判经济形式并提供工程咨询支撑,提供特色服务,拓展服务范围。

工程招标数字化转型能力建设

工程招标作为建设工程领域市场交易的重要方式,是建设工程项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工程招标具有程序性、强制性等诸多本质特征,是一项实施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的专项活动。数字时代,工程招标对信息技术有着天然依赖,对数字化转型有着内生动力,更需要通过提升工程招标领域三个层次的能力建设,加快转型步伐。工程招标数字化转型能力建设示意图详见图1。

图1 工程招标数字化转型能力建设示意图

1.工程招标数字化转型宏观层面能力建设

当今,工程招标领域还存在一些有违“三公”等与工程招标本质相悖的现象存在。因而在面对数字化转型迫切性上更需要通过监管,做好宏观顶层设计。

宏观层面,《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等,作为工程招标数字化转型能力建设的顶层政策法规。明确提出了,运用大数据技术作为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政府服务和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为基础,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跨地区、多部门的信用联动奖惩机制,构建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提高政府科学决策和风险预判能力,加强对工程招标活动事中事后监管。

针对工程招标的监管能力方面,主要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招标监管效率,利用数字技术,推进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互认,通过与各行业的“黑名单”、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企业信用公示系统等数据库有效衔接,进一步强化对市场交易主体监管的事前风险预测、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的建设,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营造公平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2.工程招标数字化转型中观层面能力建设

中观层面,广义的工程招标包括建设单位在内,所有与工程招标有关的各参建单位均可成为工程招标主体,其对促进工程招标数字化转型具有积极作用。数字化能力建设主要从三方面开展。

首先,建设单位以及开展招标活动的单位,在选择招标代理机构、承包商、供应商等其他单位开展招标活动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甄别其资质、业绩以及法人等信息,构建多维度、智能、数字化的比选模型。其次,考察招标代理、承包商、供应商等单位是否有能力运用数字化手段在开展招标活动时节约招标成本,提升招标过程中的信息处理速度和效率,提高信息透明度。最后,招标代理机构、承包商、供应商等单位后续建设阶段是否能够运用数字化手段对建设工程项目提供附加价值的能力。例如,招标代理机构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单位需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出数字化管理模型,通过数字技术构建以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协同工作平台。

3.工程招标数字化转型微观层面能力建设

微观层面,招标代理作为提供招标服务,实施招标活动的主体,在工程招标数字化转型中发挥核心作用。招标代理的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建设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开展。

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工程招标”开展全流程电子招标,贯彻电子招标各项规定,与监管保持协同。突破地域限制,方便投标单位电子化操作,提升招标工作效率,提高招标服务质量。其次,通过文本识别、语法分析等数字技术提高标书评审效率,挖掘工程招标数据价值,开展招标前降低工程招标风险,构建智慧化评标数字模型,有效防止围标、串标、陪标等不良行为的发生。为造价、设计等其他工程咨询业务提供技术支撑。最后,利用数字技术提供招标的附加和创新服务,提升招标服务价值。例如,应用数字技术使招标服务向施工阶段延伸,开展电子履约评价,避免招标和施工过程“两张皮”现象的发生。再例如,利用数字技术,动态监控招标全过程避免腐败现象。通过数据分析构建招标风险模型,规范评标专家的评标过程。

工程招标数字化转型措施

工程招标数字化转型具有一定技术和操作难度,将是漫长的过程。但无论工程招标还是建设工程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都是大势所趋。工程招标的数字化转型具体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新技术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简称新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定义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加快建设宽带、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作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的全新业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工程招标领域,工程招标中应用新技术方向详见表1。

表1 新技术在工程招标应用方向

由表1可以看出,新技术在工程招标领域中有较大应用潜力。

2.加速平台建设

2013年,发改委第20 号令,公布《电子招标投标办法》标志着工程招标领域进入数字化时代。目前,已正式上线招标、投标、采购网站、软件不下百余个。近年来,也有一些有研发能力的单位通过自建招标平台,开展模拟投标过程、数字化工程招标活动,促进数字化转型步伐。

构建数字中国背景下,工程招标领域数字化转型除了需要提高转型能力,还应以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先导工程为基础,充分发挥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的基础作用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依托作用。与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数字政府平台等保持协同和信息共享。联合有研发能力的单位和招标代理机构,共建共享、互利共赢,构建贯穿建设工程上下游、全流程,使工程招标服务延伸,创新服务方式,促进交易过程安全、透明。通过平台建设促进建设工程项目选择最“优”的中标单位。

平台建设的同时也是积累工程招标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过程。通过多元化的数据采集、存储、聚类、分析、输出过程形成工程项目基础信息库、造价数据库、供应商信息库等专业数据积累,为多维数字化建模、建设工程项目状态可视化、智能工程招标奠定数据基础,积累数据资产。

3.促进工程咨询数字化转型

目前,数字技术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已与工业、商业等领域深度融合。就数字技术而言,能够支持标前对相似建设工程项目的价格分析,为经济文件提供支撑。标中,提高工程量清单、控制价的精细化管理,提升技术文件的精准度。标后,作为建设工程施工等履约奠定基准,预防风险,形成一体化的工程咨询方案。

工程招标数字化转型作为引领,通过与政府公共资源、社会资源信息共享,实现基于数字化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通过新技术在工程招标中各类场景的深度融合和应用,激发需求端牵引力,使工程招标供给端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实现从“面向建设工程流程程序化”到“面向建设工程标的物咨询”的深层次变革。

猜你喜欢

招标转型监管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金融司法监管化:形成、争议与未来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四优四化”,河南农业转型进行时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浅论我国会计监管体制的创新
监管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