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我国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由“体育原理”“体育教材教法”研究引发的思考

2022-11-05郭蓓崔颖波

体育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竞技身体

郭蓓,崔颖波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汉语中的体育一词有两种解释,体育运动亦称体育。也就是说,“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中的体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中的体育不是一回事,一个是与教育并列的体育,一个是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即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与教育并列的体育译作sport(s),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译作 physical education。

在研究中,“体育原理”中的体育,是与教育并列的体育,即 sport(s);“体育教材教法”中的体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体育,即physical education。

传统体育一词可谓耳熟能详,但它却不是学术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为呵护“本土体育”,也就是“土体育”而使用的术语。本土体育相对于“外来体育”“洋体育”而言,是体育中的“中国元素”。

关于传统体育,在体育原理和体育教材教法的研究中发现,存在“本土体育不宜作为传统体育来发展”“传统体育不宜作为运动而作体育的教材”的问题。为此,于2021 年9—10 月对某省的3 个“中国武术之乡”进行2 次考察,发现确实存在“把本土体育作为传统体育来发展”“传统体育作为体育教材的定位不清”的问题。

从体育原理和体育教材教法的角度审视传统体育,围绕“本土体育是否应该作为传统体育来呵护”“传统体育作为体育教材应该怎样定位”两个问题展开研究,阐述了“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应该作为传统文化来呵护”“本土体育应该作为体育中的中国元素来呵护”“本土体育应该作为体育教材中的中国元素来定位”的观点。

1 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探析

1.1 对体育和传统体育的认识

1)体育起源于游戏。

在我国,体育起源有诸多学说,如“劳动产生体育说”“体育产生多源论”“需要产生体育论”等。这些观点显然都站不住脚。如果说“劳动产生体育”,那么就一定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体育产生于“何时”“何地”“何种劳动”,否则,是不能下这样的结论的。与“劳动产生体育说”一样,“体育产生多源论”“需要产生体育论”等也都缺乏充足的证据。

体育起源为何没有确切的结论,究其原因,就是脑子里没有体育要素的概念,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追根溯源。“原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如果从原理的角度去诠释体育起源,那么就会清楚应该怎样去追根溯源,探究体育起源。Sport(s),即体育是具有游戏、竞争、身体锻炼要素的身体活动(运动)。很显然,游戏、竞争、身体锻炼是sport(s)的3 个要素。回溯sport(s)概念就会发现,它从眼下的“游戏、竞争、身体锻炼”3 个要素减少到最初的只有“游戏”一个要素。Sport(s)的最初要素是游戏,这意味着体育起源于游戏,如果认同长江起源于沱沱河,那么就得认同体育起源于游戏。Sport(s)最初是指游戏,即娱乐活动,这是共识,恕不赘论。

提出的“体育起源游戏说”与前人提出的“体育起源于游戏”的观点有着本质区别。“体育起源游戏说”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依据“河源唯远”原则,通过分析sport(s)要素的变化而得出的结论,既不同于前人所说的“体育起源于游戏”的观点,也不同于《体育概论》中所阐述的“体育起源需要说”。

有必要提一句,“汇入”与“起源”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嘉陵江和汉江汇入长江,但这并不意味着嘉陵江和汉江的源头也是长江的源头。

2)竞技运动的产生是体育诞生的标志。

Sport(s)3 个要素的相继出现不仅诠释了体育起源,而且还诠释了体育诞生及体育体系形成和发展阶段——体育起源于游戏;体育诞生的标志是竞技运动的产生;有了身体锻炼的要素之后,体育才形成体系;体育发展经历“游戏的活动”“游戏和竞争的活动”“游戏、竞争和身体锻炼的身体活动”3 个阶段。

竞技运动的产生是体育诞生的标志。在竞技运动产生之前,游戏,即娱乐活动就已经在许多国家存在。《两千年来的那些游戏》显示,在sport(s),即体育传入前,蹴鞠、角抵、围棋、斗鸡等许多游戏,即娱乐活动就曾在我国盛行。竞技运动不同于游戏,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竞技运动是竞争胜负的运动,游戏则是娱乐活动;竞技运动是具有竞争要素的运动,竞争是目的,游戏则是娱乐活动,竞争是形式。

竞技运动的产生不仅是体育诞生的标志,而且还是确定体育起源于哪个国家的游戏的依据。竞技运动是具有竞争要素的运动,产生于英国。在竞技运动产生之前,许多国家都有游戏,但是从这些国家的游戏中却并没有产生竞技运动。很显然,竞技运动的产生不仅是体育诞生的标志,而且也是确定体育起源于哪个国家的游戏的依据——体育诞生于英国,体育起源于英国的游戏。

关于体育起源和诞生,不妨用水与游戏、沱沱河的水与竞技运动作进一步的解释。水犹如游戏,沱沱河的水犹如竞技运动。长江的源头是水,但是沱沱河的水,而非其他地方的水;竞技运动产生于游戏,但是产生于英国的游戏,而非其他国家的游戏。体育起源于游戏,但是起源于英国的游戏,而非其他国家的游戏,因为竞技运动产生于英国。说白了,有水的地方很多,但是只有沱沱河的水是长江的源头,并不是有水的地方就是长江的源头;有游戏的国家很多,但是只有英国产生了竞技运动,并不是有游戏的国家就能产生竞技运动。这便是体育为何诞生于英国和为何起源于英国的游戏的最好解释。

竞技运动的产生促使sport(s)迈出了从活动向身体活动脱胎换骨的第一步,由此来说体育诞生的标志是竞技运动的产生并无不妥。

3)体育并没有悠久的历史。

体育产生于游戏、竞技运动的产生是体育诞生的标志,这意味着游戏有悠久的历史,而体育则没有。

嘉陵江水和汉江水在未汇入长江水之前,作为嘉陵江水和汉江水而存在,但是在汇入长江水之后,就作为长江水而存在了。很显然,将嘉陵江水和汉江水与长江水,即将physical culture(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和sport(s)混为一谈,是我们误认为体育有悠久历史的问题所在。

其实体育并没有悠久历史,在体育诞生,即竞技运动产生之前,physical culture 并不是作为sport(s)而存在的。

4)传统体育是根据“洋体育”打造的“土体育”。

嘉陵江水和汉江水在未汇入长江水之前,作为嘉陵江水和汉江水而存在,但是在汇入长江水之后,就作为长江水而存在。有嘉陵江水和汉江水一说,也有长江水一说,但是没有嘉陵江长江水和嘉陵江汉江长江水一说。同理,未成为sport(s)的physical culture 依然作为 physical culture 而存在,而成为 sport(s)的physical culture 则作为sport(s)而存在了。很显然,有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一说,也有体育一说,但是没有传统体育一说。

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传统体育。武术是传统体育的大头,阐述传统体育,不妨拿它来说事。在体育传入之前,武术是“打拳和使用刀枪剑棍等兵器的技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而存在;在体育传入之后,武术或作为体育(具有游戏、竞争、身体锻炼要素的身体活动)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而存在。很显然,眼下作为体育而存在的武术并不是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而是根据“洋体育”打造的“土体育”,即本土体育。说白了,眼下的武术并不是“打拳和使用刀枪剑棍等兵器的技术”,而是“具有游戏、竞争、身体锻炼要素的身体活动”。

5)传统体育既不是管理意义也非学术意义上的体育分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体育被划分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3 个组成部分。体育(sport(s))中的运动不是比赛,就是身体练习,非此即彼。比赛是竞争胜负的运动;身体练习是比赛以外的运动。作体育(physical education)教材的运动,不是游戏,就是身体练习。游戏是竞争胜负的运动;身体练习是游戏以外的运动。

把体育划分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3 个组成部分是管理意义上的体育分类;把体育中的运动划分为比赛和身体练习是学术意义上的体育分类,把作体育教材的运动划分为游戏和身体练习也是学术意义上的体育分类。很显然,传统体育既不是管理意义上的体育分类,也不是学术意义上的体育分类。也就是说,在机构设置上,体育并没有划分为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或本土体育与外来体育进行管理;在体育活动中,不论是sport(s)还是physical education,其中的运动(身体活动)也没有比赛(游戏)和身体练习以外的分类。

1.2 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是用来育的

1)运动与体育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在体质、品德、智力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的这一规定诠释体育的概念和性质——体育是培养学生在体质、品德、智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是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教育;体育是“育”(所谓育,是指培养学生在体质、品德、智力等方面全面发展)不是“教”(所谓教,是指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明确体育的概念和性质之后,运动与体育之间的关系便一目了然——体育中的运动(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是用来育的,确切说,是用来培养学生在体质、品德、智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

前滚翻、鱼跃前滚翻、前空翻是技巧运动中3 个由易到难的运动技术动作,将这3 个运动技术动作作体育的教材,并不是因为这些身体练习是学生必须习得的,而是要在其中发展学生的身体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同样,将篮球运动作体育教材,也不是因为这个游戏是学生必须习得的,而是要在其中发展学生的身体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也就是说,作为体育的手段,技巧运动和篮球运动可以用来发展身体和培养道德品质;作为体育的目的和内容,技巧运动和篮球运动可以用来体验运动的乐趣。

跑是人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不仅要跑得快,还要在跑的过程中能够应付突如其来的各种变化。发展跑的能力,身体练习有助于发展跑得快的能力,游戏有助于发展在跑的过程中能够应付突如其来的各种变化能力。勇敢和机智是两种不同的道德意志品质,掌握技巧运动中的运动技术动作,需要克服恐惧心理,有助于培养勇敢;篮球比赛瞬息万变,需要果断应对,有助于培养机智。

作体育教材的运动,身体练习和游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发展身体也好,培养道德意志品质也好,仅用身体练习或仅用游戏是不行的。发展跑得快的能力,用身体练习更有效;发展在跑的过程中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变化的能力,用游戏更有效。培养勇敢,用身体练习更有效;培养机智,用游戏更有效。发展跑得快的能力和培养勇敢,凸显身体练习对身心两方面的教育作用;发展在跑的过程中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变化的能力和培养机智,凸显游戏对身心两方面的教育作用。

2)作体育教材的运动的分类。

教材是有教育作用的材料,体育的教材是运动(身体活动)。

在梳理运动教育作用的过程中发现,运动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任何一项运动的教育作用都体现在身心两方面,而不是其中某一方面;二是身体练习和游戏的教育作用各不相同。

明确运动的教育作用及其特点之后,对作体育教材的运动便有了以下两点认识:一是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是由身体练习和游戏构成的,也就是说,作体育教材的运动,除身体练习就是游戏,非此即彼;二是运动的教育作用是通过身体练习和游戏发挥出来的,作体育教材的运动,身体练习和游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作体育教材的运动应该怎样分类,主张将其划分为身体练习和游戏。游戏是竞争胜负的运动,身体练习是游戏以外的运动。放眼望去,体育中的运动(作体育教材的运动)不是游戏就是身体练习,非此即彼。

之所以将作体育教材的运动划分为身体练习和游戏,主张用身体练习来育、用游戏来育,完全是基于对体育的概念和性质及运动与体育之间的关系和运动的教育作用的认识。

3)体育教材的选择。

将作体育教材的运动划分为身体练习和游戏后,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身体练习和游戏从哪些体育项目中选择。

选择体育教材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依据体育的性质、眼下体育的目标、运动与体育之间的关系和作体育教材的运动的分类,认为在选择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时应遵循3 个原则,即:教育性原则、可操作原则、少而精原则。

教育性原则。选择的运动要有教育意义,要有助于达成体育目标。运动的教育作用有大小之分,在选择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时,要考虑它的教育作用,要选择那些教育作用大的。

可操作原则。在选择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时,还要考虑能否付诸实施,如是否具备相应的场地器材、师资等。

少而精原则。既然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是用来育的,那么它就宜少不宜多,这也是出于师资培养、场地器材配备等考虑,其实作体育教材的运动少,反而更易于达成体育的目标。

教育性原则划定选择运动的范围,可操作原则在教育性原则划定的范围内选择运动,少而精原则再在可操作原则划定的范围内选择运动,这3 个原则环环相扣,选择的运动层层递减,可以筛选出作体育教材的运动。依据这3 项原则筛选作体育教材的运动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 1 步,各类运动(身体练习和游戏)的教育作用有所不同,而且运动之间还有大小之分,要依据体育的目标,将教育作用大的运动筛选出来。

第2 步,对依据教育性原则筛选出来的运动,哪些可以付诸实施,再筛选出来。

第3 步,对依据操作性原则筛选出来的运动,在保障各类运动都有的情况下,各种运动不必过多。

依据这3 个原则,认为适合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有4 大项,即:体操、田径、球类和舞蹈。也就是说,作体育教材的运动,即身体练习和游戏选自于这4 大项运动。

有必要提一句,舞蹈虽然是体育的教材,但它却不是体育项目。因此,在表述体育的教材时,如果其中有舞蹈,那就不能用“作体育教材的体育项目”,而只能用“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来表述。

体操的定位是身体练习,既可以用来促进身心健全发展(发展身体、培养道德意志品质),也可以用来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以技巧和器械体操(单杠、跳箱、双杠等)为主。

田径的定位是全方位的,既可以用来促进身心健全发展,也可以用来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也就是说,田径既可以以身体练习,也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出现,但主要以身体练习的形式出现,以跑和跳为主。

球类的定位是全方位的,既可以用来促进身心健全发展,也可以用来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也就是说,球类既可以以游戏,也可以以身体练习的形式出现,但主要以游戏的形式出现,以篮球和足球为主。

舞蹈的定位是身体练习,它虽然不是体育项目,但是作为身体练习,可以用来培养“韵律感”“节奏感”“想象力”“表现力”“鉴赏力”等。舞蹈所具有的这些独特的教育作用,恰恰是体操、田径、球类等体育项目所欠缺的。

从这4 大项运动中选择出来的两类运动,即从体操、田径、球类、舞蹈中选择出来的身体练习和游戏,足以达成眼下的体育目标。要知道,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是用来育的,在思索体育教材时,始终不能忘了这一点。可作主食的粮食很多,但是我们的主食却是以大米白面为主。同理,可作体育教材的运动很多,但是适合作体育教材的运动却是田径、体操、球类和舞蹈这4 大项运动。

4)传统体育作为运动不宜作体育的教材。

如前所述,体育是培养学生在体质、品德、智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体育中的运动(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是用来育的,确切地说,是用来培养学生在体质、品德、智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很显然,要依据“运动的教育作用”选择体育的教材,也就是说,某一运动能否作体育的教材,取决于其教育作用是否大,是否独特,这就是为何田径、体操、球类和舞蹈4 大项运动适合作体育的教材及体育教材为何要由这4 大项运动构成。

基于“运动的教育作用”选择体育教材,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明明是体育项目的武术没有作体育的教材,而恰恰不是体育项目的舞蹈却作了体育的教材。舞蹈作了体育的教材,是基于它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韵律感”“节奏感”“想象力”“表现力”等,这些教育作用则是体育项目如田径、体操和球类等所欠缺的。

基于“运动的教育作用”,传统体育不宜作体育的教材,因为它所具有的教育作用,田径、体操和球类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是用来育的,在选择体育教材时不能忘了这一点。既然作体育教材的运动中已经有了田径、体操、球类和舞蹈,那么就无需再有传统体育;既然运动的教育作用有大小之分,并且有些还相重叠,那么在选择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时,就一定要把教育作用小且相重叠的运动排除在外。

体育的教材是运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运动就都可以作体育的教材,既然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是用来育的,那么它就宜少不宜多,这便是传统体育作为运动为何不适合作体育的教材。

5)传统体育作体育教材的定位不准确。

以往选择体育教材,都是基于“运动的教育作用”。也就是说,武术之所以作体育的教材,是因为它具有“强筋壮骨”“防病祛病”“锻炼意志”“修身养性”等教育作用。

如前所述,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是用来育的,确切说,是用来培养学生在体质、品德、智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如果基于“运动的教育作用”选择体育教材,那么就轮不到传统体育。

很显然,以往对传统体育作体育教材的定位并不准确。传统体育不宜作为运动而作体育教材,引发对作体育教材的运动应该怎样定位的思考——作体育教材的运动的定位不能都基于“运动的教育作用”。传统体育是体育中的中国元素,如果基于“体育中的中国元素”,那么它就可以作体育的教材;游泳是必要的生存技能,如果基于“必要的生存技能”,那么它就可以作体育的教材。

不过,作体育教材的运动的定位应该以“运动的教育作用”为主,兼顾“体育中的中国元素”“必要的生存技能”,毕竟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是用来育的。

其实以往传统体育作了体育的教材并不是基于它作为运动的教育作用,而是基于它是“体育中的中国元素”。基于“体育中的中国元素”,这才是传统体育作体育教材的真相。

2 对传统体育发展出路的思考

2.1 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应该作为传统文化来呵护

嘉陵江水和汉江水在未汇入长江水之前,作为嘉陵江水和汉江水而存在,但是在汇入长江水之后,就作为长江水而存在了。

以上这段文字可以用来诠释体育传入之后的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的应有状态,拿武术来说,它或者作为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即“打拳和使用刀枪剑棍等兵器的技术”而存在,或者作为体育,即“具有游戏、竞争、身体锻炼要素的身体活动”而存在。

在体育传入之后,把本土体育作为传统体育来呵护,这是令人费解的。一方面,传统体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体育,而是在体育传入之后根据“洋体育”打造的“土体育”,这样的土体育并不是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而是体育;另一方面,在体育中呵护传统体育,名不正言不顺,传统文化需要呵护,而体育则不需要。不问青红皂白,定位不清,不论是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还是根据“洋体育”打造的“土体育”,都作为传统体育来呵护,这便是目前传统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应该作为传统文化来呵护,说白了,就是做好传承。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呵护,名正言顺,顺理成章。传统文化不属于体育的范畴。至于传统文化应该怎样传承,已经有成熟的做法。

2.2 本土体育应该作为“体育中的中国元素”来呵护

体育是具有游戏、竞争、身体锻炼要素的身体活动,由身体练习和游戏两类运动构成。不论是体育项目,还是锻炼身体的运动,哪些发展的好,哪些发展的不好,都是“看不见的手”作用的结果。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有趣、锻炼身体的效果好等,是他们选择体育项目和锻炼身体的运动的一把尺子。一方面,我们并不缺乏体育项目和锻炼身体的运动;另一方面,人们大多依据有趣、锻炼身体的效果好等来选择体育项目和锻炼身体的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再在打造体育项目和锻炼身体的运动上花大力气。

但是,体育中一定要有“中国元素”,就是体育中一定要有中国的体育项目或锻炼身体的运动。如果基于“体育中的中国元素”“人们大多依据有趣、锻炼身体的效果好等来选择体育项目和锻炼身体的运动”的认识来打造“体育中的中国元素”,那么显然宜少不宜多。也就是说,如果打造“体育中的中国元素”,那么少数几个体育项目和锻炼身体的运动足矣。

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等成为体育项目,走向世界(奥运会比赛项目),印度的瑜伽作为锻炼身体的运动风靡世界,这些都启发了我们应该怎样打造“体育中的中国元素”。打造“体育中的中国元素”,不必拘泥于体育项目,锻炼身体的运动也是值得推崇的,就像印度的瑜伽一样。打造“体育中的中国元素”,把太极拳打造成锻炼身体的运动,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2.3 本土体育应该作为“体育教材中的中国元素”来定位

体育是培养学生在体质、品德、智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体育中的运动(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是用来育的,确切地说,是用来培养学生在体质、品德、智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

如前所述,在育的逻辑下选择体育教材,只有田径、体操、球类和舞蹈4 大项运动适合作体育的教材。但是,这并不意味其他运动就不能作体育的教材,而是基于对体育及运动与体育之间关系的认识,既然“体育是培养学生在体质、品德、智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是用来育的”,那么作体育教材的运动就宜少不宜多。

以往传统体育及武术作体育的教材,都是基于“运动的教育作用”。在2000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中国武术崇尚武德、以礼待人,它以独特的技艺和攻防自卫等特点,强筋骨,防病祛病,锻炼意志。”在相关体育专业教材中,“民族传统体育以独特的运动形式、健身方法和民族风格,使学生强筋壮骨,防病祛病,锻炼意志,激发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武术的功能有三:一是强身、健体、提高抗病能力及应变能力的功能;二是有针对性地治疗各种疾病,康复身体的功能;三是作为养心、修性、怡情手段,以提高个人精神境界为目的的功能。”

很显然,传统体育及武术作为运动所具有的教育作用,体操、田径、球类等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基于“运动的教育作用”而选择作体育教材的运动,那么根本轮不到传统体育及武术。

如前所述,舞蹈不是体育项目,但它却作了体育的教材。舞蹈作体育的教材是基于其作为运动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作用——培养韵律感、节奏感、想象力、表现力和鉴赏力等。舞蹈所具有的这些独特的教育作用,恰恰是体操、田径、球类等体育项目所欠缺的。

如果基于体育中一定要有“中国元素”的认识,那么传统体育及武术便可以作体育的教材。也就是说,传统体育及武术作为运动,如果基于“体育教材中的中国元素”,那么就可以作体育的教材。

体育是培养学生在体质、品德、智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体育中的运动(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是用来育的,确切地说,是用来培养学生在体质、品德、智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本土体育或者回归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来呵护,或者作为“体育中的中国元素”来呵护,但是决不能作为传统体育来呵护。或者作为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或者作为“体育中的中国元素”,目前的传统体育必须在二者之间作出抉择。作为“体育中的中国元素”来呵护,如果基于这样的认识,那么所要呵护的本土体育就宜少不宜多。关于呵护“体育中的中国元素”,一方面,要在少数几个体育项目和锻炼身体的运动上作出抉择;另一方面,还要对可作体育教材的运动重新进行定位,选择体育教材除了要考虑“运动的教育作用”外,还要考虑“体育中的中国元素”“必要的生存技能”。如果不是基于“运动的教育作用”,那么既不是体育项目又不是发展身体的运动的舞蹈就不会作体育的教材;如果不是基于“体育中的中国元素”,而是基于“运动的教育作用”,那么传统体育及武术就不宜作体育的教材;如果不是基于“必要的生存技能”,而是基于“运动的教育作用”,那么游泳也不宜作体育的教材。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竞技身体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竞技精神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花与竞技少女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桂东南民族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
竞技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