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标准体女装肩斜与袖型的配比

2022-11-04葛汉忠

西部皮革 2022年20期
关键词:肩袖肩部比例

葛汉忠

(杭州安珀服饰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310019)

前言

人体肩部具有支撑服装的重要性,同时能增加人体穿着美感,肩袖造型对于一件服装来说是很重要的设计元素,为了达到一个很好的肩袖造型首先要确定一个很好的肩斜比例,至少要求达到不顶肩的效果,所以研究不同类型服装、不同的袖子造型与肩斜的关系,达到设计师所赋予的肩袖造型的时尚效果,令设计艺术与服装穿着功能相结合,设计出不同类型服装完美肩袖造型效果,在研究人体肩、手臂根部之间运动状态下几何状态,解析肩斜、袖型、袖笼的结构配比关系,完美完成设计师肩袖造型设计创意。

合体服装、宽松服装、羽绒服类服装在正常状态下正常袖、落肩袖、插肩袖、连身袖肩斜比例关系是不一样的。正常女装165/84A 国标人体的肩斜角度是40°,前后配比正常是前21°、后19°,而肩斜比例调整范围为前肩斜角度为21°、22°、23°,后肩斜角度为19°、18°、17°。

同一个人肩斜恒值是不变的,但是随着结构的变化引起肩斜的变化,劈门的运用、肩胛省的转换、女装胸省的转化都会引起肩斜的变化;同时肩斜要充分考虑面料的松弛度、纵向弹力来确定,而肩斜的变化同时影响衣身平衡。

1 人体肩斜受力点浅析

女装肩袖部的造型特征在服装整体风格的确定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衣袖造型对女上装的设计风格会造成不一样的影响。人体肩部是肩颈点到袖肩点呈现出一定倾斜度,在服装结构设计中通常用肩斜来表示,即肩斜就是肩颈点和袖肩点与肩颈点水平线的夹角,如图1所示。肩斜比例大小主要要考虑人体自然状态下的肩斜大小、西装类服装垫肩的厚薄、前后横开领的大小变化、肩宽变化以及服装类型的变化。服装类型对肩斜影响最大的分为三大品类:针织无胸省服装、梭织服装、羽绒服,而袖型分为正肩圆装袖、落肩袖、插肩袖、连身袖四大品类。

图1 人体肩斜角度示意和人体肩斜受力点分布

由于服装是穿着与人体上的,服装裁片的受力主要来源于衣片悬挂是的重力,如图1所示,前片受力点主要集中在肩颈点位置,后片略向侧移2~3 cm,如果受力点不均或者肩斜比例失调,就会出现上衣的前襟或后襟翘起,或者下摆前中后中位置出现分离或交叉现象,按照款式特点、面料特性设置肩斜比例至关重要,同时与袖型、袖笼的配比有很大的逻辑关系。

2 针织无胸省类服装肩斜与袖型的配比

2.1 合体T恤正肩圆装袖与肩斜的比例

针织类服装由于无胸省的关系,通常胸省都分化转移,为了除去袖笼多余量,针对针织类面料经向纬向均有弹力的特性,利用加大肩斜来达到,针织类服装从两种袖型——正肩圆装袖和落肩袖来展开研究。由于穿着状态和要求的原因,正装袖和落肩袖的肩斜角度是不同的。

正肩圆装袖前片肩斜在胸省转移一部分后,由虚线的基础上的23°变化为实际的25.5°,增加了前片肩斜落肩量,由于针织面料弹力的特性,袖笼制作工艺为四线缝制,有一定的弹力,肩斜下落后不至于造成袖笼紧卡,同时可以有效防止因无胸省前袖笼多余量出现,满足穿着美观的需求。

2.2 宽松针织衫落肩袖与肩斜的比例

落肩袖是宽松型服装中运用最多、最普遍的一种新型袖型,其袖型具有正肩圆装袖大身肩线向袖子移动的特点。落肩袖在设计上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落肩袖通常都是较宽松款式,袖肥尺寸普遍较大,由于工艺原因,装袖时为了达到袖子立面平服,加上袖肩点离开肩凸原点,落肩袖的下落长短决定实际袖山高度的尺寸。肩的位置落得越多袖山高也就随之往下落,甚至有的款几乎没有袖山高,因为到一定程度就是等于在连身袖或者插肩袖上直接分割下来的,实际也只是分割缝而已,所处的位置离开肩已经很远,不需要考虑肩部隆起吃势的量,袖山的作用可以不考虑了,无曲面效果要求,同时为了袖笼平服,在工艺设计时特此要求袖子装袖时倒吃势,而在制版时为了考虑到衣身平衡,同样需要转移胸省到袖笼处。肩斜线处理时不需要考虑正装袖的肩袖部位的挺括性,讲究的是一种穿着舒适效果,同时由于胸围较大的原因,袖笼为了达到袖肥尺寸通常比正常袖都下落2~3 cm之间,所以前后肩斜都略向上抬起0.5°~1°之间,如图2所示,加强袖肩点穿着适度,加大手臂活动范围。

图2 落肩袖肩斜角度

落肩袖的样版制作目前可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结构设计方式:一种是直接延伸原有肩斜线的做法,在原有肩斜线的基础上将袖中线延长至设计效果需要的位置。此时,运用随着肩宽线外移而降低的袖山高,袖长则减去肩宽线外移的的长度,使其袖长穿着效果达到设计效果穿着需求。另一种做法是以正肩圆装袖的结构设计制版方法为基础,制定出肩斜线,画出正常圆装袖,再将衣身袖笼肩点下5 cm 位置与袖子袖山先5 cm 处对齐。此处应特别注意刀眼下的位置应基本无吃势,然后沿刀眼旋转,再按照设计需求将袖山线下移到需要的位置,调整版型袖笼尺寸,然后修顺袖山线和袖笼弧线。

3 常规衬衫、外套类服装肩斜与袖型的配比

常规衬衫、外套类服装袖型可分为四大类,正装圆装袖、落肩袖、插肩袖、连身袖,落肩袖肩斜比例原理和针织类服装基本相同。如果胸省有分割线可处理的不需要转移到肩缝,可以直接收省处理,也可以隐藏一部分到前袖笼里,如图3所示;下面从正肩圆装袖、插肩袖、连身袖三大袖型来展开研究论证。

图3 衬衫、外套落肩袖肩斜比例

3.1 衬衫、外套类服装正肩圆装袖与肩斜的比例

3.1.1 无垫肩正肩圆装袖与肩斜的比例

外套类正肩圆装袖分为两个小类,分别是有垫肩款和无垫肩款,肩斜比例按照人体正常肩斜比例制版,胸省和肩胛省正常转移,正常人体肩斜角度为40°,按照装领缝制时领圈整体会变小的基本规则,导致肩斜角度会变小,再加上袖笼装袖袖笼会拉开的现象,会再次导致肩斜角度变小。

就女装正常肩袖设计而言,肩斜角度应加大2°左右,由于穿着美观度原因,肩缝线略偏前能更好的体现肩部美感和显瘦效果。经过大量验证,后片肩斜角度在160/84A标准人体原型基础上保持在19°,前片肩斜按照上述加大2°左右打到23°,按照此角度制版在保证袖肩点造型的基础上肩颈点受力均匀。

3.1.2 有垫肩正肩圆装与肩斜的比例

西装袖有时候为了达到肩部挺括效果,肩袖造型处一般内会加0.5~1 cm 厚的垫肩,前后片原型肩斜比例和正常肩圆装袖相同。测量垫肩厚度,经过大量实践,垫肩厚度测量实际值减少0.1~0.15 cm 得出前后肩斜上抬值,在前后正常肩斜的基础上上抬前后肩斜上抬值。如图4所示,阴影部分为上抬肩部造型,垫肩造型所致,垫肩呈一边厚一边薄状态,为了达到肩部不起拱或空悬,肩部线条呈向下略弯曲造型,具体弯曲线条形状可参照垫肩中间位置形状,调整后肩斜比例为后片肩斜角度18°,前片肩斜角度22°,此实验版型为垫肩实际厚度1 cm。

图4 有垫肩款的肩斜变化

3.2 衬衫、外套类服装插肩袖与肩斜的比例

插肩袖,也就是连肩袖,是肩与袖连为一体的袖型。插肩袖宽松自如,穿着舒适,插肩袖一般情况下袖肥比正肩圆装袖偏大一点。插肩袖看起来没有袖笼和袖山的结构线,但是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只是隐性存在的,所以本次插肩袖研究也用圆装袖配插肩袖的方法做示例。插肩袖分为两种,一种是较宽松型肩部无省或袖中无分割线,一种为较合体型,可以基本达到正肩原装袖的效果。

3.2.1 宽松型插肩袖与肩斜的比例

宽松型插肩袖肩部造型和连身袖基本相同,只是为了减少袖底穿着余量和增加袖底活动量而设计的袖型,大部分运用在较宽松的休闲服装或运动类服装上,此类服装的穿着要求需要,通常要求活动量够大,对前后袖笼和袖笼底的余量处理要求不是特别大,通常情况下袖中线与肩斜线呈一条直线,为了满足此类袖型的设计需求达到好活动的目的,肩斜角度应适当上抬0.5°~1°。

3.2.2 较合体型插肩袖与肩斜的比例

较合体型插肩袖的线条更强条肩部手臂线条的流畅,手臂抬起舒适度比正肩原装袖略好,但前后袖笼余量略多于正肩圆装袖。虽然说插肩袖也可以做的很合体,但是肩部的立体角度始终不能和正肩圆装袖相提并论,合体的插肩袖同时需要工艺与版型相结合。配袖也按照圆装袖配袖方法,先将肩省转移到后中,胸省转移到前中;然后以袖肩点往下5 cm为点旋转袖子,袖山吃势量放上面。为了使袖肩线条圆顺,袖中会切除一部分,为了满足活动量和穿着舒适度,后肩斜和前肩斜均上抬1°左右。

3.2.3 连身袖与肩斜的比例

连身袖与插肩袖、落肩袖基本相似,一般都是偏宽松为主,插肩袖、落肩袖与连身袖不同之处在于有袖笼分割线,可以很好的设定袖底余量,更方便的满足于日常活动需求,而连身袖通常都是肩袖大身连为一体的。连身袖也分为两个类型,分别为宽松型连身袖和合体型连身袖。为了满足人体活动需求,宽松型连身袖通常通过上抬肩斜角度和下落袖笼深度来处理,前后肩斜整体上抬1°左右,前片达到22°,后片18°;而合体连身袖肩斜和合体正肩圆装袖肩斜基本相同,袖底通过插脚形式或分割部分袖底来增加人体活动需求,合理连身袖按照正肩圆装袖配袖方法配袖,而宽松型连身袖肩袖中线通常为一条直线,袖笼在正常袖的基础上下落2.5~3 cm,配袖时由于袖底弧度原因需特别注意袖底线长度前后一致,可以用正肩圆装袖配袖方法,在满足肩袖中线呈一条直线的情况下要求袖底线与袖笼下落点处交接点长度一致,然后画圆顺袖底弧线,弧度不易过急。

4 羽绒服肩斜的变化

由于羽绒服服装特性,羽绒具有一定蓬松度,领子装领厚度的缘故蓬松度基本等于零,袖肩点会蓬松向上,成衣肩斜角度会变大,肩部由于活动量的需要,肩斜角度越小活动量越大,而且羽绒服蓬松特性,肩斜角度小也能饱满的特性,肩部比单衣肩部肩斜与领肩点水平线角度偏小,经过多次试验,根据羽绒厚薄肩斜角度克改小1°~3°。羽绒服落肩袖设计肩斜比例同正常肩圆装袖肩斜比例一样,按照充绒厚薄调整。

羽绒服在抬高肩袖角度的同时,装袖袖壮线也随之上升,在穿着状态下袖臂同等位置处袖壮部位尺寸会加大1~1.5 cm,前片肩斜在正常肩斜的基础上上抬3°、后片肩斜在正常肩斜基础上上抬3°后,肩斜肩袖点位置上抬尺寸为0.7 cm左右,正常袖壮位置在袖顶点下降0.7 cm,袖壮部位尺寸同比例加大1.2 cm,这样能更好的满足人体活动需求,同时也能保证设计效果肩袖造型的美观。

5 结论

服装制版是一个时尚结构设计的工作,在考虑版型结构的同时,还要利用先进的工艺,充分考虑面料特性,以及人体的实际穿着需求,为此服装制版要首先站在成衣实际穿着的角度去做结构设计,各种袖型、面料、服装品类以及前后横开领的变化对肩斜角度的影响,不能千篇一律不同服装、不同袖型用同一个肩斜角度,根据不同的服装种类确定合适的肩斜角度,保证服装整体的舒适性。

猜你喜欢

肩袖肩部比例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联合针灸治疗肩袖撕裂的效果分析
活动颈部时有响声是怎么回事?
人体比例知多少
为什么“肩周炎” 总不好?
肩袖损伤是什么病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用比例解几何竞赛题
猫星人处处都是黄金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