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入民俗文化元素 打造特色职业教育

2022-11-04甘肃省西峰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王丽娟

华夏教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陇东庆阳香包

甘肃省西峰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王丽娟

职业教育学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加强职业教育,对于社会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要培养大国工匠,打造“技能甘肃”“技能庆阳”,支持农村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建立工作室,打造职业教育宣传品牌是当务之急,陇东文化校园特色品牌项目在职业教育的常态化开展下也应时而生。与此同时保护、传承、发扬、共享陇东民俗文化、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对学生美育工作的价值,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也是甘肃人、庆阳人的共同使命与责任。“陇东文化校园特色品牌项目”活动的开展,正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提供了非遗保护和民俗文化进入职业校园的样板。

一、目前陇东民俗文化引入职业校园的总体情况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位于陕、甘、宁交界地带,是庆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董志塬腹地,曾是华夏人文始祖女娲族活动的摇篮地、周祖发祥地和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深厚的黄土层属世界之最,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诞生了剪纸、砖雕泥塑、香包刺绣、唢呐等民间艺术。职业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文化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拓展职教市场,打造了现代职校品牌——陇东民俗文化校园特色品牌项目。剪纸、香包、泥塑、唢呐等课程的设置与建设,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把职业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有进取的恒心,有奋斗的目标,也让学生的学习基础变宽,就业道路变广。

首先,提升了学校美育工作的成效,同时也让优秀民间艺术资源更好地发挥出德育教育价值,对弘扬和传承庆阳民俗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围绕剪纸、香包、砖雕泥塑、唢呐等课程,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借特色品牌专业带动地方经济,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

其次,文化校园战略。以宣传职教惠民政策为引领,落实“技能甘肃”“技能庆阳”战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利用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设智慧校园,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及管理服务模式创新;为社会提供智能开放的职业教育文化体验环境,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再次,剪纸、香包、泥塑、唢呐等文化项目中,传帮带学徒式学生260多人,建设文化基地四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11处,整理教材资料8本(册)。开创了职教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庆阳当地文化自信,丰富了学生技能与内涵,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为本地文化产业发展增加了新内容,为本地职教产业发展开辟了新思路。在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文化产品开发销售、文化技艺保护与传承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二、陇东民俗文化与职业教育特色文化交融的具体措施

(一)常态化开展职业学校陇东民俗文化校园特色品牌项目的展示和体验活动

1.与陇东民俗文化“零距离”接触

学校陇东民俗文化的展厅凝结着一种地方的精神和文化。独树一帜的香包刺绣、民间剪纸、砖雕泥塑等是传播“丝路文化”的重要载体。我校坚持常态化开展职业院校校园开放日、企业开放日,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职业体验、面向社会进行便民服务、职教成果展示等宣传活动。直观感受庆阳民俗文化魅力的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有重要作用,并推动社会达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共识。

2.让陇东民俗文化“活”起来

民俗文化只有“活”在当下,“活”在人们心中,才能源源不断散发活力。把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送进校园,是提升职业学校师生文化艺术修养,搭建高水平艺术教育平台的一次有效尝试,使他们也能够成为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播者。职业学生需要优秀民俗文化的浸染,在保护和传承好优秀民俗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让民俗文化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3.把陇东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常态化的民俗文化教学,让孩子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到黄土的浑厚、久远,感受到农耕文化的更替与复兴,以及欣欣向荣的活力。为了让学生既有感性认识,也有理论上的积累,我们还编印了展示资料和展览图集,详细地讲解了民俗文化产品制作技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我想只要年轻人能接受这种古老的民俗文化,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会从自然传承的方式转变为自觉传承。

(二)巧用“陇东民俗文化元素”,打造职业教育的地方民俗文化教育实践平台

2020年以来,为响应“技能甘肃”“技能庆阳”战略号召,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我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德育教育为先导,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打造职业学校特色品牌项目和地方民俗文化教育实践平台。

[庆阳剪纸]

1.主要实施策略:

通过教学和培训进一步促进剪纸技法的推广,使人们对庆阳剪纸艺术有了更深入系统的了解,推动了剪纸产业的发展。校内教学每周3课时,对外每年培训150人。通过项目建设,培养2名理论实践并重的专业传承人,已编制一部剪纸教材,录制庆阳剪纸艺术赏析音影光盘一套,每年开发5件剪纸精品,已建立一个大师工作室,配备了剪纸艺术教室和剪纸艺术展厅。这些措施为改变目前庆阳剪纸产业中产量多质量低、原创性多艺术性低的现状起到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庆阳剪纸艺术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

2.具体措施:

(1)人才培养,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普及性的课程,针对全校各个专业学生开设每周4课时的兴趣班,针对校外剪纸爱好者开设剪纸艺术短期培训班。其目的在于普及和推广剪纸艺术。第二,依托学前教育、工艺美术专业,对有一定美术和剪纸基础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使其成为对传统剪纸艺术有着系统认识,又具有熟练剪纸创作能力的和责任心的剪纸艺术传承人。第三,培养理论实践并重的专业传承人。

(2)搭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站宣传推介剪纸艺术。

(3)开发剪纸艺术精品,强调原创性和艺术性。制定具体研发计划和方案,并积极利用节会、媒体等向社会推荐,扩大影响树立品牌。

(4)建立大师工作室和剪纸艺术展厅,工作室可以方便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参与教学和产品开发,展厅则可实现系统展现传统剪纸艺术脉络、交流和教学成果展示的功能。

(5)举办剪纸体验交流活动。组织部分老师学生进入学校、企业、各行政事业单位等进行讲座、交流、慰问、宣传。

[香包绣制]

1.主要实施策略:

培养3名专业带头人,校内课程教学每周4课时,每年计划培养50名有一定香包绣制创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学生。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以精品研发为主,每年设计研发5件精品,编写一本庆阳香包绣制图典和一套视频教程,设立大师工作室、香包绣制展厅和专门教室,确立校外实习基地2个。

2.具体措施:

(1)开设香包绣制相关课程(如鉴赏、图样设计、针法练习等),分三个方面:

第一,普及性课程教学,针对全校各个专业学生开设每周4课时的兴趣班,针对校外香包绣制爱好者免费开设剪纸艺术短期培训班。其目的在于普及和推广香包绣制艺术。

第二,依托服装、工艺美术专业,对有一定美术和香包绣制基础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使其成为对传统香包绣制艺术有着系统认识,又具有一定创作能力和责任心的香包绣制艺术人才。

第三,培养理论实践并重的专业传承人。

(2)积极寻求与香包企业合作建立校内精品研发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精品研发以设计图和样品制作为主,之后与企业合作进行定量生产限量销售。

(3)制作香包绣制视频教程,编制庆阳香包绣制图典。

(4)利用网络平台,宣传、交流、推销产品。

(5)建立大师工作室、香包绣制教室、香包绣品展厅。

[雕塑](砖雕、泥塑)

1.主要实施策略:

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培养一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学生,编写砖雕、泥塑图典一册,录制生产工艺流程光盘一套,每年组织20人砖雕、泥塑体验活动一次,建立砖雕工作室、泥塑工作室和展厅各一个。

2.具体措施:

(1)开设砖雕、泥塑课程。

(2)编写砖雕、泥塑图典,录制示范视频资料光盘。

(3)利用网络宣传推介。

(4)建立砖雕、泥塑工作室和展厅。

(5)与砖雕、泥塑企业合作建立校外体验基地。

[庆阳唢呐]

1.主要实施策略:

每年利用冬春农闲时节举办2期唢呐培训班,校内教学每周4课时,编写1本庆阳唢呐传统曲牌作品集,录制1套庆阳唢呐传统曲牌教学示范光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国家或省级民间乐器大赛或表演。争取两年之内研制成一支具有庆阳特色的低音唢呐,填补庆阳传统唢呐没有低音的空白。建立唢呐研究工作室和音视频编辑室各一个。

2.具体措施:

(1)面向社会,针对民间演出团体进行短期培训。

(2)开设唢呐课程。依托音乐艺术专业,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使其成为对传统唢呐艺术有着系统认识,又具熟练演奏能力的唢呐艺术人才。

(3)编写庆阳唢呐传统曲牌作品集,录制庆阳唢呐传统曲牌教学示范光盘。

(4)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和省级大赛或演出。

(5)利用网络发布庆阳唢呐音视频作品。

(6)建立庆阳唢呐研究工作室,重点研究华池县大杆唢呐。与天津英海燕京乐器厂合作设计研发具有庆阳特色的唢呐,以解决庆阳唢呐无低音、无和声的问题。向唢呐制作大师安振文学习大杆唢呐制作工艺。

(7)建立唢呐音视频编辑工作室。

三、融合陇东民俗文化成效,构建“示范引领+特色带动”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学校在自身融合陇东民俗文化成效的同时,也对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和中小学相关课程进行不间断帮扶,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对促进陇东经济社会发展和精准扶贫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响应“技能甘肃”号召,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教育与产业的深度结合,联手地方文化局、文联、群艺馆、文化传媒公司等单位和陇东民俗文化产业园,以教学体系的现代化为核心,以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为突破口,按照民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总体思路,把陇东民俗文化专业建设成融开放性、生产性、培训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特色专业,推进香包绣制、剪纸、砖雕泥塑、庆阳唢呐等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研发、生产、保护、展示和传承,打造庆阳民俗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和民俗文化传承中心。

第二,根据职业学校目前的教学积淀和发展机遇,创办陇东民俗文化传承研发中心,进一步规范陇东民俗文化产品规格,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民俗文化传承中心的建立将为本地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良好的辐射、推广和带动作用。

第三,建立完善校企合作工作机制。加强教材建设,建立符合民俗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立足校情、学情开展课程建设,确保课程建设与学生实际情况高度契合,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第四,通过网络平台的宣传、推介、交流,与民间艺人、文化企业全方位深度合作,重点开展资料整理、精品开发、人员培训、工艺研发、学术交流、教材建设、艺术展演、陈列展示等。

四、结语

通过上述方式实现民俗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寻求繁荣地域特色文化与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契合点,为做大做强文化特色产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其中,剪纸和香包绣制以精品开发和人才培训为重点;砖雕泥塑则以人才培养和市场挖掘为重点;唢呐将以资料整理、人才培养、对外合作与交流活动为主。本着“优化结构、规范建设、突出特色”的原则,我们将挖掘、整理、研发、生产、展示和传承陇东民俗文化精髓,探索职业学校专业与民俗文化产业结合的“专业+产业”新模式,着力培养出一批在剪纸、香包绣制、雕塑(砖雕、泥塑)、唢呐方面具有出色专业技能和强烈责任心的民俗文化继承人。在提高职业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校美育工作的成效的同时,促使优秀民间艺术资源发挥出德育教育价值,促进文化大繁荣,推动职业教育大发展。

猜你喜欢

陇东庆阳香包
春日 陇东花事
Our Best Friend
端午香包
浅析陇东窑洞文化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陇东民歌在地方高校合唱教学实践探究
向阳如葵 奔腾似海
陇东老区的放足运动
庆阳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分析
香包送亲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