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解放区文艺动员的特征、使命及当代启示

2022-11-02李琳娟

人文天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解放区动员山东

■李琳娟

山东解放区作为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的主要阵地,在1946 年6 月至1949 年10 月期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人民群众在反奸清算、土地改革、拥党参军、支援前线直至革命胜利的整个过程中,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全方位深入民众的文艺动员工作,涌现出大批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呈现出鲜明的组织动员特征,发挥了显著的动员作用。研究此时期解放区文艺动员所呈现出的特征,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进行文艺工作的成功经验,分析解放区文艺动员的借鉴意义,对新时代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发挥文艺宣传时代价值具有重要启示。

一、山东解放区文艺动员呈现鲜明特征

1945 年8 月13 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报告,指出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我党已经有了三次革命的丰富经验,党的政治成熟度已经大大提高了”,称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钢墙铁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党的七大上作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写入了党章。自此,党的群众路线从大革命时期的建立、抗日战争的形成进入了成熟期,并在解放战争时期得到充分广泛的运用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依托解放区根据地,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战争中,成为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而以文艺为载体发挥社会动员作用的群众路线,成为解放战争时期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

山东解放区通过文艺动员活动传达深刻的革命思想,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感染、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解放战争中,成为团结、教育、动员、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革命胜利而奋斗的重要武器,体现出艺术在革命时代社会动员的鲜明时代和区域特征。

(一)载体形式多元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为实现文艺的社会动员效能,充分发挥群众路线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大批文艺创作者将山东区域的地方戏剧、评书段子、俗曲小调等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进行利用和改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赋予其宣传土地改革、参军、支前等内容,以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戏剧、戏曲、歌曲等多种艺术载体,创作出大量反映解放区军民战斗生活的文艺作品。如歌颂人民战争的小说作品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董均伦的《血染潍河》等,被广泛咏唱歌颂共产党的短诗陈戈的《共产党永远是咱的靠山》、苗得雨的《我送哥哥上战场》等,反映土改支前的戏剧虞棘创作的《三世仇》、傅超武创作的《无敌三勇士》等,传承山东“书山曲海”传统的说唱戏曲王希坚的长篇鼓词《说唱朱富胜翻身》、季良的《进步乐》、陶钝的《新编杨桂香鼓词》等。通过这些多元的艺术载体,将解放战争、人民英雄、土地改革等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地呈现于民众面前,在娱乐民众的前提下引起解放区民众思想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震撼,宣传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

(二)形象塑造深刻

群众参与是文艺动员取得成效的关键。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明了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这两个核心问题。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山东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始终能够做到深入群众,了解民众的深层次需求,从群众中、士兵中、战争中寻找艺术原型,创作出鲜明的能够直抵人心的艺术形象,甚至有很多艺术创作中的形象就是发生在民众身边的真人真事。例如,作家董均伦在解放战争时期,目睹了火热的战斗生活,通过刻画战场上敌人的残暴,以及士兵、民众的勇敢和坚强,写出了中篇小说《血染潍河》;曲艺研究家陶钝在《庄户牛》中塑造的那个苦大仇深、性格倔犟的农民“庄户牛”形象,就是山东解放区农民闹革命求翻身过程中千万农民的缩影;虞棘的歌剧《三世仇》中的贫农王老五、地主“活剥皮”,都形象反映出土改中鲜明的真实存在。这些形象真实鲜明的艺术作品原型,在解放区文艺创作过程中比比皆是,也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到民众生活中,了解民众生活习惯,体悟民众思想情感、是非观念、爱恨情仇,将这些生动具体的艺术原型,用巧妙构思将其个性化、典型化,生动塑造成了直抵人心的艺术形象。这种来源于现实的艺术创作源泉,正是此时期各种艺术形象能够充分展现浓郁生活气息、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

(三)动员渗透全面

文化渗透程度是文艺作品价值实现的衡量标准。山东解放区在进行文艺动员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文艺作品将党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山东解放区的革命任务、山东区域特点、民间艺术特质,创造出适应山东地区民众需求、符合政治期待的文艺渗透模式。通过张贴宣传标语、传唱民间歌谣、巡回演出戏剧、散发绘画传单等方式,快速、直观地将此时期的政治动员进行最广泛的渗透。解放区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生活劳动中传唱的歌曲《送军粮》《解放区永远是晴天》《前方又打了一个大胜仗》等,不仅易学、易唱、易传播,而且通过快速传播激活了民众的革命情感。还有深入群众,把舞台搭建到千万村中,用不同方言反映土改支前的戏剧,成为解放区文艺动员中最为群众所接受的方式。山东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在文艺动员力量的支持下,得以建设壮大、巩固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组织基础。

二、山东解放区文艺动员的价值使命

从社会动员价值使命来看,中国共产党在山东解放区开展的一系列文艺动员活动是非常成功的,对于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巩固和民众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有着深刻作用和深远影响。

(一)唤醒广大民众参与战争、服务抗战的觉悟

在现实层面,山东解放区的文艺动员力量注定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唤醒民众参与战争、服务抗战的现实作用。1945 年8 月,山东军区就提出“军事宣传应当做重要的战争的力量”,立即开展动员宣教文化工作,要求解放区文艺活动机构扩大街头宣传,广泛组织各种宣传队。解放战争开始后,山东省支援前线委员会领导解放战争军事宣传任务,要求文艺和宣传团体利用不同文艺形式,揭露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罪行,激发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宣传战场杀敌和敌后支前的英勇事迹,激发民众参战援军的热情。鲜明的政治导向为此时期众多文艺团体的文艺动员主题、内容及形式指明了现实方向(如山东省人民剧团、泰山军分区文工队、山大剧团等),并在实际艺术创作与动员过程中成功地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通过形式多样的文艺动员,促进解放区民众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与发展,对共产党的拥护和封建地主阶级的憎恶,促进了土改运动的生机勃发,加强了民众革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战争的人力、物力支持。

(二)奠定民主政权移风易俗、文化丰富的基础

在文艺层面,文艺动员力量在山东解放区民主政权建立和巩固方面潜移默化地承担了移风易俗、奠定文化基础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山东党组织的领导下,大批文艺工作者通过深入民众的文艺活动丰富了山东各区域民主政权的文化生活,提升了解放区军民的文化素养,改变了旧社会的陈俗陋习。例如,这一时期在山东普遍流行的秧歌舞,成为最能够反映民众真实情感的民间乐舞形式,也是重大节日最为常见的娱乐方式。同时,利用文艺作品宣传民主政权、工作任务的形式也更容易被民众所接受,一些英雄人物的形象也通过脍炙人口的歌曲、鼓词等影响着民众,使中国共产党的权威不断提升,民主、团结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三)促进文艺思想繁荣进步、艺术力量的发展

在思想层面,山东解放区的文艺动员力量在新民主主义文艺思想宣传、发展以及艺术力量锻炼、培养方面充分展现出强大的传承作用。山东解放区艺术团体的发展特别是地方民间艺术团体的繁荣,使得大批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和宣传过程中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宣传了党的新民主主义文艺思想。一些经典的文艺作品被广泛传播,大批的民间艺术表演者得以成长,山东文艺事业蓬勃发展,文艺人才力量得以储备。例如,在解放战争初期,胶东地区的农村剧团数量就多达1 万多个,其中一半以上的剧团都演出过《白毛女》这一经典作品,普通群众参与戏剧演出的机会增加。文学、戏曲、戏剧、诗歌、歌曲等成为大批民间艺术工作者表达亲身生活、情感的途径,形成了具有山东区域特色的文艺形式。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大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从群众中成长起来,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区域文艺骨干的重要来源,为山东文艺工作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山东解放区文艺动员的当代启示

文艺具有强大的现实力量。马克思主义者对于文艺的政治功能非常重视,将其作为革命的有力武器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对山东解放区文艺动员的历史回顾,既可以拓宽学术界关于山东文艺历史的研究范畴,也可以从这段时期文艺动员组织的成功典范分析文艺思想对革命现实的价值功能,使之成为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历史借鉴和启示。

首先,文艺动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为时代谱出最强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党的十八大后,不断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念,要坚持党对文艺政治方向、文艺思想路线、文艺发展规律的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在新时代的动员作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山东省文联发动齐鲁艺术家响应号召,迅速创作了山东快书《万众一心战疫情》、山东琴书《心手相牵》、快板《同心抗疫》、歌曲《最美的逆行》等作品,安民心、鼓士气,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迅速通过多媒体广泛传播,发挥了齐鲁文艺工作者的时代担当。

其次,文艺动员必须坚持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使命,动员人民参与到区域文艺动员工作中。“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继续秉承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使命,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山东解放区的文艺实践说明,文艺动员宣传要结合区域文化特点,特别是齐鲁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区域文化的特点,与本土民众相融,在进行文艺动员实践中,从观念到方法与齐鲁民众的审美和期待深度契合,从而达到普及文化、提升意识的宣传目的。

再次,文艺动员必须坚持人民立场,书写人民史诗,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更是文艺动员成败的关键。新时代文艺创作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创作出表达人民情感、反映人民生活、满足人民需求的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现实性的文艺作品,用人民熟悉的语言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价值风貌,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文艺创作深刻的动员力量。山东从革命时期的社会动员实践中借鉴经验,深入基层,将齐鲁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了众多弘扬优秀传统的文化作品,长篇报告文学《国家记忆》、红色舞剧《红高粱》、京剧《瑞蚨祥》、电视纪录片《齐鲁家风》、话剧《兵·道》等。同时,加大了对山东区域的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传承、创新,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数字媒介传播相结合,让山东民间的传统艺术在新时代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焕发蓬勃生机。

最后,文艺动员要加强文艺创作和宣传队伍建设,促进传统文艺动员模式与现代传播媒介的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强调,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文学家、艺术家”。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文艺动员工作成败的关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除了借鉴传统文艺社会动员的人才培养模式,更需创造性地结合现代传播媒介的新模式。结合日益变化的精神生活模式、情感表达模式、传播运载模式,赋予文艺动员新的载体与方式,进行多元文艺创造人才的培养,创作具有强互动性的新型文艺作品,提升文化动员的有效性,吸引和感染不同年龄、不同圈层的民众,不断占领和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猜你喜欢

解放区动员山东
在建设旅大特殊解放区的日子里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林海雪原(一)
音乐迪斯尼
四十年代解放区文学中的人学思想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书店及出版事业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