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常续考》中祭孔礼乐研究

2022-11-01于晓庆

河北画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雅乐乐章仪式

于晓庆

(海南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太常续考》作为明代吉礼祭祀记载最为详细的一部著作,对明代吉礼中大、中、小祀都逐一罗列。该书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十二)职官类(一)中,全书共八卷,据书中所载可知,该书成于明崇祯时期由太常寺官属所编。此书主要记述明代太常寺之建制、设官、职掌以及相关制度。其中对祭祀、典礼之制记载甚详,包含典礼来源、祭祀时间、礼器、乐器、乐章、乐舞、仪式进行顺序等。该书作为专述某一官署的职掌及沿革,对太常寺的记述非它书所能及。因本书作于明末,所以对明代祭祀、典礼之制,可由此窥见。总之,该书是研究明代礼制以及雅乐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太常续考》作为明代吉礼祭祀记载最为详细的一部著作,是研究明代雅乐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专著,因此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兴趣。其中项阳《以〈太常续考〉为个案的吉礼雅乐解读》(2010)一文,作者通过对《太常续考》中的每一吉礼做个案分析,详细解读了吉礼用乐,其中作者在文中对祭孔乐章中《迎神昭平之章》进行译谱,从而来探析祭孔乐章旋律、节奏特点,在译谱时对工尺谱作出详细解释,并附有节奏说明。李媛硕士论文《明代〈太常续考〉中的吉礼用乐考述》(2021)一文,作者首先对该书进行系列考证,并罗列出书中每一卷的内容,后把书中所载礼仪按照大、中、小祀三种等级划分,继而对每一等级中的祭祀进行详细论述讨论。祭孔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祀仪式,当代学者对其研究成果颇多,如孔德平、彭庆涛、孟继新著《祭孔礼乐研究》(2009年)一书,作者以时间为线索把历代祭孔时所用礼器、乐器、乐章、乐舞、建制与建设、释奠全礼进行详细介绍。从以上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均从《太常续考》、祭孔仪式这一大范围去研究,涉及内容较为广泛。因此,以上成果对本文的书写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以及材料。

一、太常寺及《太常续考》

太常寺作为明代五寺之一,据《隋书·百官志》载:“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太常寺在封建时期是掌管国家礼乐的最高机构,主要负责宗庙礼仪相关事宜,秦时称之为奉常,汉景帝时期改称为太常,自汉以后皆称太常寺。该书卷七对太常寺有这样一段记载:“洪武元年,定官制,本寺止掌天地、宗庙、社稷、山川、神祇等祭祀,余分隶各衙门。三十年,改司为寺。文皇帝都燕,建今署,称行在太常寺。正统六年,诏去行在二字。”依上文记载可知,太常寺在明代的发展及所负责的职责。后据该书所载,明代太常寺官职大致可划分为太常寺卿一人、太常寺少卿二人、寺丞二人、典薄二人、博士二人、协律郎五人、赞礼郎三十一人、司乐三十四人、奉祀一人、祀丞二人、吏目一人、少卿一人。

《太常续考》该书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十二)职官类(一)中,对于书目的收录位置笔者认为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史部属于我国古代文献学分类的术语,别称“乙部”,是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的第二大类,主要收录历史上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而该书恰好符合这一编撰收录的要求,属于明代著作书籍,故收录在史部之中。其二,史部作为一个大的书目分类,共包含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别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个大类且每一类中又包含不同种类,比如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种,又因太常寺属于行政机构,内容是对明代太常寺所负责大小祭祀以及本寺位置、人员、官职的记载,故将其列入职官类别。

《太常续考》作为明代吉礼记载最为详细的一部著作,对明代宫廷雅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内容上来看,该书涉及吉礼祭祀中大、中、小祀三个部分,约172066字,共包含八卷内容,约三十余项祭祀事宜,大致包含冬至圜丘事宜(卷一)、太庙五享事宜(卷二)、春秋社稷事宜(卷三)、长陵等陵事宜(卷四)、历代帝王事宜(卷五)、孔子并启圣公(卷五)、三皇庙(卷六)、东岳庙(卷六)、泰享殿(卷八)等等,其中卷七是专门对太常寺的介绍,分别从每一部门建筑位置、下分部门、官职、职责、以及当时每一官职的任职人员及所在职时间等无不详细记载。总之,该书不仅详细地记载了明时吉礼中所有的仪式规格以及仪式音乐,而且对明代雅乐文化的传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祭孔以及祭孔文化的发展

“祭孔”又称“释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祀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从而来表达对孔子的崇敬之意。起初“祭孔”与“释奠”并不是同指祭祀孔子,最初的“释奠”单指对教育事业具有卓越贡献且已经过世的老师,后来由于孔子对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培养了诸多优秀弟子,后来释奠逐渐以孔子为主直至隋代孔子被尊称为“先师”后,释奠则成为祭孔的专属名称。

祭孔最初源于孔子的弟子及孔子后人为追悼孔子,每年在孔子去世那日进行悼念祭拜属于私祭,祭祀时多用远古时期六乐进行。而祭孔真正上升到皇家祭祀是开始于汉高祖时期。起初汉高祖刘邦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自淮南路过鲁地时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后汉平帝对孔子进行追谥,封其为宣尼公。至宋时取消六乐创作专门祭孔乐章,明洪武六年(1373年)十一月,颁先师孔子乐章,取宋代大晟乐府撰写的十四个乐章中的六章,改“和”为曲。后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更改部分歌词。将原歌词中“宣圣”改为“孔圣”,“惟王”改为“惟师”,“圣王”改为“圣师”。清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祭祀规格升为读祝文,行三跪九拜之礼。

古代历代帝王对其褒崇赐封如下,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赐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公元492年北魏孝文帝赐封孔子为“文圣尼父”;公元580年北周静帝宇文阐赐封孔子为“邹国公”;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赐封孔子为“先师尼父”;公元619年唐高祖李渊赐封孔子为“先师”;公元628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先后赐封孔子为“先圣”“宣父”;公元690年武则天赐封孔子为“隆道公”;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赐封孔子为“文宣王”;公元1008年、1012年宋真宗赵桓先后赐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公元1308年元武宗海山赐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照赐封孔子为“至圣先师”;公元1645年、1657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分别赐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至圣先师”。

三、《太常续考》中的祭孔用乐

《太常续考》中有关祭孔仪式的记载主要记载于卷五下半部分,关于记载,书中主要从孔庙位置、祭孔源流、历代帝王对孔子的追封以及祭孔时所用礼器、乐器、乐舞、祭品、仪式顺序等。关于本文的研究,笔者主要从礼乐文化这一角度出发,故不对仪式及源流等做过多详述只针对有关于音乐的部分,对其乐器、乐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从文中记载来看祭孔时所用乐器均为古代宫廷八音乐器,因祭孔属于“中祀”而中祀应用雅乐音乐,因此所用乐器也皆是宫廷雅乐乐器。从文中记载可知乐器有琴六张、瑟四张、笙六攒、箫六枝、笛六枝、篪四枝、排箫二架、埙二个、鼓一座、钟一架(十六口)、磬一架(十六面)柷一座、敔一座、搏柎二座、麾一首、节一对;乐舞道具有籥羽三十六副。从人员数量上来看,分为乐生五十二人、文舞生三十八人等。

仪式名称 乐章 歌辞 工尺谱 五声调倍羽角商宫,倍羽宫商角………徵角商宫,商宫倍徵倍羽。奠帛⑤ 《宣和》迎神 《咸和》大哉宣圣,道德尊崇………神其来格,于昭圣容。四工尺上,四上尺工………六工尺上,尺上合四。自生民来,谁底其盛。维师神明,度越前圣。四上尺工,四合上四。工尺上四,合四上四。倍羽宫商角,倍羽倍徵宫倍羽。角商宫倍徵,倍徵倍羽宫倍羽。倍羽宫倍徵倍羽,角商宫倍羽………倍羽角徵商,角商宫倍羽。终献 《景和》亚献 《安和》大哉圣师,实天生德………荐羞神明,庶几昭格。四上合四,工尺上四………四工六尺,工尺上四。百王宗师,生民物轨………登献惟三,于嘻成礼。上工尺上,尺上四合………上四尺上,上工尺上。宫角商宫,商宫倍徵倍羽………宫倍羽商宫,宫角商宫。彻馔 《咸和》牺象在前,豆笾在列………祭则受福,率遵无越。上四上尺,四上合四………合四上尺,六工尺工。宫倍羽宫商,倍羽宫倍徵倍羽………倍徵倍羽宫商,羽角商宫。送神 《咸和》有严学宫,四方来宗………明禋斯毕,咸膺百福。四工尺上,合四上四………六工尺上,工尺上四。倍羽角商宫,倍徵倍羽宫倍羽………徵角商宫,角商宫倍羽。

我国古代音乐常以“歌、舞、乐”三位一体,而“歌”多指歌辞部分;“乐”多为乐器演奏;“舞”则是舞蹈、舞队,在祭孔仪式用乐中便充分体现了集歌辞、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的形式。因此,可以说祭孔中的“乐章”实质是在祭祀孔子时在音乐伴奏下来吟唱对孔子赞颂的颂词,随仪式的不同颂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据《太常续考》文中记载可知,明代祭孔乐章由六个乐章构成,乐章来源多是受祭孔仪式流程的影响。根据仪式划分,祭孔乐章与祭祀仪式分别对应为:迎神奏《咸和》之曲;奠帛初献奏《宣和》之曲;亚献奏《安和》(文德之舞)之曲;终献奏《景和》(文德之舞)之曲;彻馔奏《咸和》之曲;送神奏《咸和》之曲,虽一、五、六乐章名称相同,但受仪式的不同内容则有很大区别。从目前《太常续考》对祭孔乐章的记载来看,乐谱主要是通过工尺谱进行音高记载,且每一个音高下面只对应一个歌词,但因史料文献中并未进行节奏节拍标注。因此,笔者在译谱时将全部以四四拍全音符进行,若以“上”为宫进行译谱,每一乐章音高如下(下列将宫、商、角、徵、羽作为中声区处理,若低八度将在原音名前加“倍”同理若高八度将在音名前加“清”字):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每一乐章乐谱音高均由宫、商、角、徵、羽或它们的低八度“倍+音名”构成,因此可以推断出每一乐章调性均建立在五声调式上,其中《咸和》(第一乐章)《宁和》《安和》《咸和》(第六乐章)建立在五声羽调式,《景和》《咸和》(第五乐章)建立在五声宫调式上,乐曲具有很强的中国传统民族风味,也符合雅乐中的中正平和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明代变音不入调的理论体系。通过把译谱后的音高按照顺序进行排列后发现,乐章的旋律起伏不是很大,最高音程跨度为五度关系,大多建立在二度与三度关系上,音级进行方式也多为级进式进行。后通过分析旋律与唱词之间的关系后发现,旋律高低的起伏多是受到歌词声、韵以及平仄调关系的影响,乐章的内容多来源祭祀仪式的不同来进行创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太常寺续考》作为明代吉礼记载最为详细的一部著作,对明代雅乐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中之重的作用,尤为珍贵的是这是一部最直接记载音乐的一部专著,通过工尺谱的方式记录。通过上述对《太常续考》祭孔乐章的分析发现,明代祭孔礼乐多为宫廷雅乐体系,演奏乐器也多以古代八音分类中的乐器,歌词多受仪式的影响而进行创作,旋律的发展也多来源于歌词韵律。总之,祭孔礼乐深刻反映出了礼与乐的密切结合,展示出了明代宫廷雅乐的风貌,着重体现了儒家音乐文化思想的内涵。

注释

①项阳.以《太常续考》为个案的吉礼雅乐解读[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03):99-112+202.

②李媛. 明代《太常续考》中的吉礼用乐考述[D].天津音乐学院,2021.

③孔德平,彭庆涛,孟继新著.祭孔礼乐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2.

④孔德平,彭庆涛,孟继新著.祭孔礼乐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2.148—150页.

⑤根据其它史料记载发现,奠帛该乐章应该也有四句,但因《太常续考》文中只记载两句,故本文将以此书记载为例.

猜你喜欢

雅乐乐章仪式
论宋代宫廷雅乐中筝的使用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仪式感
仪式感
流绚夏日
雅乐的来龙去脉
中国雅乐史
Talking strategies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