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太原府城文殊寺的修缮与保护

2022-11-01郭艺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0期
关键词:太原构件民国

郭艺娇

(太原市太山博物馆,山西 太原 030025)

0 引言

文殊寺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鼓楼街道办事处东仓巷4号。坐北朝南,东邻三墙路,西邻太原市育英中学,北邻城坊东街,南邻东仓巷(即民国时的文殊寺街)。南北长约85.8米,东西长约52.3米,总占地面积526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70.2平方米。文殊寺为三进院落,中线由牌楼、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组成,东偏院由民国楼阁、观音殿、钟楼、伽蓝殿、锦文厅、待贤阁、管理小院、六角亭组成,西偏院由崇文轩、普贤殿、鼓楼、祖师殿、翰文厅、卫生间组成。其修缮(复)完成后,于2019年国庆期间对外开放。

1 建筑概况

文殊寺始建于何时,已不可确考。但是据现有方志文献记载,明代曾两次重修过文殊寺。清道光《阳曲县志·与地图上》卷一记载:“文殊寺二:一在西萧墙角,明万历丁巳僧如安重修,万砥记;崇祯七年晋王重修,并建白衣殿,尚时彦记。一在缮都村,元至重修。”这说明文殊寺在明代以前就已经存在。

民国时期,在文殊寺开办省立普济堂。张赤幟提供的介绍中也明确提到民国“今之普济堂 古之文殊寺”。在民国十四年(1925)版的《最新山西省会街市图》中文殊寺街名称仍有保留。

解放战争时期,阎锡山在文殊寺开办晋兴出版社(也称晋兴印刷厂)。当年出版社的老员工齐振嘉曾说“阎锡山在日本投降(1945年)后,成立了晋兴出版社,由赵培云所开”。新中国成立以后,因战乱而从兵工路搬到城隍庙的西北实业公司第14工厂西北印刷厂成了太原印刷厂一厂,文殊寺这里的晋兴出版社就成了二厂。原印刷厂老职工李树恰说:“1950年,晋兴出版社合并到了太原印刷厂,文殊寺索性就被改造成了太原印刷厂的职工宿舍。”

“文革”期间,“天王殿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大院院门,东、西厢房被拆”,宋子祥老人介绍。

20世纪80年代,文殊寺最主要的建筑大雄宝殿被夷为平地,由太原印刷厂与省轻工厅合作建起两栋住宅楼,并建有“山西工人报”宿舍3座5层建筑以及临建平房。文殊寺仅存留清代遗构古文殊殿以及民国二层阁楼和晋兴出版社院门。

2009年,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太原市文物单位。2011年,公布其为太原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开展太原府城工程修缮工作,其中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和23处文物修缮(复)的保护项目。首批进行修缮(复)的10多处文物单位中,文殊寺就是其中之一。

2 建筑修缮

文殊寺修缮初期,周边均为临建、新建建筑,整体保存状况不是很乐观。古文殊殿主体构件损坏严重,墙体裂缝、风化,木结构节点连接松动,梁、檩条、望板腐朽且断裂。临建设施较多,处于低洼地段,低于周边建筑,长期受潮。民国阁楼和民国院门虽保留大致原貌,但多处有损坏。

修缮(复)工程分为两期。一期主要是对文殊寺中轴线上主体建筑群进行修缮、复建。二期是对包括古文殊殿在内的三进院建筑进行整体抬升式保护,以及对民国楼修缮,对天王殿、前导区牌楼、厕所、锦文厅、翰文厅及东侧管理小院、六角亭子的复建,原有民国院门搬迁、院落铺装及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

2.1 古文殊殿修缮

古文殊殿,单檐歇山顶,坐北朝南,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周圈围廊占地面积183.4平方米。

2.1.1 屋面修缮

屋面工程是室内装修的先决条件,其作为房屋建筑的一项重要分部工程,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古文殊殿屋面修缮上重新揭瓦屋项共计200平方米,增加孔雀蓝琉璃剪边2块。补配屋面正脊11.67米、正吻2个、垂兽4个、戗兽4个、套兽4个;整修垂脊16.4米、戗脊10.4米,补配残缺瓦件120平方米。

2.1.2 木架构修缮

古文殊殿为传统砖木结构,大木梁架常年失修,因此木架构保护工作尤为重要。剔除干净梁架构件糟朽裂缝部位,用干燥旧木条嵌补梁架裂缝糟朽的部分,用环氧树脂胶粘牢;嵌补木构件裂缝,修整干缩裂缝的额枋构件50米,整修外檐花板50米,垂柱68根,修整干缩裂缝的廊柱18根。根据现存构件补配缺失、破损构件,并制安、清理构件表层污渍,重新勾抹灰缝。清除保留的原木构件表层糟朽及污渍,重新制安连檐、瓦口,对原木构件及新补配构件进行防腐处理,并顺色随旧;拨正后檐东等侧外檐廊及柱额枋构件。

2.1.3 墙面修缮

墙体进行了拆安,外墙收分2%,条砖筑砌,拆除后砌墙体及室内隔墙约81.74立方米,新砌墙体44立方米,内墙白灰抹面。重新揭曼室内、台明地面,石活重新进行了补配、归安。补配装修门窗,恢复原有台明。

2.1.4 古文殊殿整体抬升保护

经过一期工程实践后,古文殊殿的原址修缮仍达不到保护目的。首先,文殊寺整体地理位置标高相对于周边建筑及环境较低,寺院内古树树根大部分裸露于地表,寺内下雨雨水无法顺利排出,极容易倒灌寺院内,不利于古文殊殿的保护。“由于文殊寺地势较低,无法与太原市市政管网相连通,如仅对其原址保护,只能做集水井,并设水泵,用以排水,但是每一孔集水井和水泵一定时间内的排水量是有限的,所以必须有相当数量的集水井和水泵才能解决文殊寺内的排水问题。首次修缮完成后,文殊寺整体位于路面2米以下,暂不考虑周边路面的雨水。太原市近50年来最大降雨量出现在1969年,达92.2毫米/小时。文殊寺1小时内降水总量为844.14立方米,以流量为50立方米/小时的水泵为例,排出雨水共需要设17个水泵同时工作。根据规范要求,集水井的最小容量不低于水泵5分钟的排水量,也就是说,一处集水井的有效容积需达到4.5立方米左右,且需要17处集水井。文殊寺内复建建筑较多,密度较大,相邻建筑间的距离也比较小,集水井离建筑距离太近”,对建筑的基础有很大的影响。其次,文殊寺原址保护修缮完成后处于低洼的地势,古文殊殿的1/3位于路面以下,其他厢房类建筑被遮挡1/2左右,与周边建筑及环境极其不协调,文物环境景观受到较大影响。鉴于以上多方面原因,经过多方综合讨论、分析,古文殊殿的修复由原来的“下沉式原位保护”模式,调整为“原位原构整体抬升式”模式保护。

古文殊殿是年久失修的历史建筑,且是传统砖木结构,其构件之间的连接为榫卯连接,建筑整体稳定性较差,建筑抬升过程中不免对木构件榫卯有一定损伤,为了避免对木构件造成断榫、脱榫等伤害,施工时先对木构架加以保护,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施工准备工作中,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古文殊殿原状进行全方面的测量、拍照,并绘制现状详图,以便指导施工。测量过程中遵循“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细部、边工作边校核”的原则,采用经纬仪与水准仪进行测量定位,以古文殊殿中轴线为基准线分别测量每根柱子的坐标,做轴网图,进行记录,保证平面基准点与各柱之间的高差关系,做到定位准确,相互复测结果误差在标准允许范围内。以古文殊殿中轴线为基准线引出的各柱定位引线控制点,位置永久固定,便于在施工过程中对每根柱子进行校对。彩画保护采用内柔外硬多层包裹法进行,最里层用宣纸对彩画梁架进行包裹,之外用3毫米厚海绵包裹,再用三层泡沫包装纸进行包裹,最后用木工板包裹、固定。

根据前期测量结果,在不同部位选用不同长度的钢管。每根柱子的加固由柱脚四根、柱头四根、柱高四根钢管连成一个紧固体系。进行固定时,钢管不直接与柱接触,钢管与柱间用操手契与棉布进行周圈撑固,棉布包裹柱周。对梁架与柱网进行全向连接,梁架部分根据梁架结构类型由支护与连接组成。整个钢管构架由三角撑、剪刀撑、钢丝绳、倒链进行互间撑固、铰接,保证抬升过程中木构架为一个整体。在有效固定好木构架后,将原有木构件接榫部位的销榫全部取出,给构件榫卯之间留出空隙,使其能有活动范围,减少硬接触,保证抬升过程中榫卯能在相应空间内自由活动,以保榫卯完整,抬升至设计标高后,按原有技术将木结构加固,稳定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按顺序将建筑屋面瓦件脊饰等构件编号拆卸保存,随后将屋面泥背、青灰背、护板灰等拆卸,屋面卸荷后,将墙体柱子部位按顺序局部拆除,露出木柱,在合适的位置包裹棉布或棉质物质,保护构件。加固稳定后,用千斤顶顶住各根木柱,同时打压千斤顶,同步顶起,每顶10cm,在柱底部砌筑基础,重复顶升,直至顶升到设计标高,总体抬升2.72米。然后矫正木构件,依次逐步恢复建筑其他部位。

古文殊殿整体抬升修缮后,整体结构完好,原始构件保留完整,为古建筑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实例。

2.2 民国阁楼修缮

民国二层阁楼,为阎锡山手下赵培云所建,据原印刷厂老职工李树恰说,民国二层阁楼是赵培元的住所。阁楼整体结构完整,墙体构架损坏较小。文殊寺二期工程中对民国阁楼依照现状进行了整修。

2.2.1 阁楼一层

拆除了现有台明,补配条砖,依原制重新砌筑台明,体积约5.9立方米。重新筑砌角石。水泥抹面拆除,剔补更换酥碱、风化墙体,面积约16.8平方米。虎头砖锁边,铺设双笔管褥子棉,面积约24.3平方米。清除台帮乱堆杂土,补配条砖重新砌筑,体积约10.8立方米。简易门窗、洞口、后窗拆除,重新砌筑墙体恢复原貌,体积约2.2立方米。西侧门窗洞口保留,重新补配装修,恢复原貌。拆除红机砖墙体,重新砌筑体积约3.1立方米。拆除水泥铺装,恢复地面条砖锁边,中心十字缝铺墁,面积约42.5平方米;剔除表面抹灰,恢复清水墙面积约36.6平方米。隔间拆除封堵门洞,恢复原装修。

2.2.2 阁楼二层

拆除后人新增设构筑物,增设恢复原状花栏墙11.3米。修复雨水口,拆除简易雨水管,补配铁质瓦件。拆除封砌的砖砌体、水泥地面。恢复铺墁炉渣灰地面,面积约37.6平方米。条砖锁边,中心十字缝铺墁,面积约12.6平方米。补配现存隔断缺失构件,恢复原状。恢复窗户形制原状,北面窗户装修依照西立面窗户现状整修,加简易雨棚,制安纱窗、玻璃。

2.2.3 楼梯

下部台基基础作了适当挤密加固,排除裂缝。补配条砖重新砌筑围栏墙体积约1.1立方米和台阶踏道体积约2.1立方米。

2.2.4 阁楼屋顶

清理屋顶杂物,拆除防水卷材,梳理屋面排水体系。补配条砖,剔补更换上屋顶口处的出檐。剔除水泥抹面,恢复雨水口出水作用。加建构筑物墙体恢复原状,体积约3.7立方米。木龙骨抹灰顶棚,面积约37.6平方米,拆除隔墙,面积约3.1平方米。

2.3 民国院门修缮

随着文殊寺的逐渐修缮,晋兴出版社院门与修缮(复)的古建格格不入,二期工程中,将晋兴出版社院门向东平移数十米,并依据院门现状进行整修。

民国院门屋面补配望兽、垂兽和正垂脊,延长约6.5米。清除屋面杂草,补配瓦件重新揭顶瓦,面积约10.9平方米。拆除红机砖墙体,补配两山墙拔檐砖件及排山勾滴,延长约4.6米。补配后檐勾滴及檐头附件,延长约4.2米,共23垄。拆除红机砖,条砖补配筑砌廊心墙,体积约3.5立方米。表面白灰罩面,面积约12.4平方米。恢复地面铺装,方砖工字缝铺墁,面积约8.8平方米。重新填补匾心,复原“晋兴出版社”字体,面积约1.8平方米。修补墙身裂缝,剔补表面风化、酥碱的墙体砖块,面积约0.4平方米。对板门进行整修,补配门关,更换东侧门扇。

此次修缮除了古文殊殿、民国阁楼、民国院门之外,还对文殊寺观音殿、普贤殿、伽蓝殿、祖师殿、天王殿等中轴线主体建筑,以及牌楼、厕所、管理小院、锦文厅、翰文厅、待贤阁、六角亭等进行复建。除了佛堂因为空间太密集,将复建佛堂改为绿化之外,文殊寺基本得到了恢复,民国建筑也得到了保护修缮。

3 文化价值及保护措施

3.1 文化价值

文殊寺对研究古代太原地区宗教信仰、民间信俗提供依据,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文殊寺是古时候太原府城内的重要寺院。众所周知,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僧人、香客们如果去五台山进行朝拜,太原城内文殊寺就是一个落脚的地方。文殊寺作为太原府城内唯一一处文殊菩萨的道场,是研究古代太原宗教信仰、民间信俗的重要场所。民国时期在文殊寺开办省立普济堂,俗呼“老人堂”,是民国民间救济性的社会组织。专门收养六十岁以上、无依无靠的老人,发挥公共慈善作用。解放战争时期,在文殊寺开办晋兴出版社,宣扬民主与科学,传播新式社会思潮,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每个时期,文殊寺都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相同的是文殊寺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公共服务的作用,对于研究近现代山西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文殊寺现存遗构和大量附属文物对于研究明末清初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现存的砖木梁架、民国年间添建的具有精湛木雕工艺的围廊,都是研究明、清、民国时期大木建筑的重要依据,大梁上精美的彩绘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也有着重要意义。

3.2 保护措施

太原府城重新修缮(复)的建筑有20多处,如何保护和管理是修复工程后非常重要的工作。文殊寺作为首批修缮后对外开放的文物景点,其保护措施对其他古建开放后的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3.2.1 专业的文物团队进行管理

古建筑是历史留下的瑰宝,是一个地方的实物史书、文化载体。通过这些古建筑能够感受到地理的演变、历史的脉动、文化的传承。虽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古建筑被保护起来,但我国的古建筑多数是由木材建造,极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甚至遭到人为破坏。由历史文物工作者用专业技术对这些古建筑加以保护,有利于在现有文物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研究,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充实历史专业人才,提升文物团队的专业性至关重要。

3.2.2 打造城市文化专区,提升旅游价值

“让文物活起来”与存储记忆的功能性正是一种实践与理论的协同,中华大地丰厚的文物遗产是历史的见证与诉说者。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文殊寺的周围古迹众多,有皇庙、纯阳宫、文庙、关帝庙等。诸多文化景区可以融汇在一起,形成一条文物景点线路,打造出城市中的一片特色的古代文化专区,提升区域旅游价值。

①古时候的文殊殿。现殿内塑置释迦牟尼像,为大雄宝殿。下文介绍的古文殊殿皆为现在的大雄宝殿。

②安捷.太原古县志集全[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2:346.

③李炳卫.太原指南:1935年版[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5:186.

④廉恒耀.文殊寺中殿整体抬升浅谈[M]//宛杰,李博,刘俊.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集:地上文物篇.太原:三晋出版社,2021:269.

猜你喜欢

太原构件民国
除夜太原寒甚
A Study on Oscar Wilde’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母鸡
太原工读驾校的品牌之路
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技术与理论方法探讨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武汉工地钢材贴上电子标签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