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唱法发声技巧浅析

2022-10-31邓婉婷

戏剧之家 2022年21期
关键词:假声咬字唱法

邓婉婷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一、民族唱法发声原理

(一)呼吸原理

呼吸是支撑演唱者顺利歌唱的动力来源,人体呼吸需要借助口、咽、肺等器官才能完成。人体胸腔部分就如同一个笼子,由颈椎、胸椎以及腰椎等共同构成,这些骨骼由不同的肌肉紧紧地连接成一体,可以在肌肉牵引之下活动。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也会被牵动,胸腔会自然地进行扩张,外界空气会通过鼻腔进入肺部,顺利完成吸气;与上述过程相反,肋间内肌收缩时,肋骨会自然地下拉,胸腔会随之缩小,进而呼出气体。在呼吸气体时,横膈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牵引腹部肌肉来进行呼吸。民族唱法在气息方面讲求“气沉丹田”,尽量采用全通道的方式进行呼吸,这种方式可以通过气息对声门形成相应的压力,进而获得清脆、甜美、水润的音色效果,从而更加鲜活地展现民族歌曲的意韵。

(二)发声原理

人体喉部甲状软骨内部的左右两边各生长着一条肌肉,每条肌肉上都长有皱襞,其中处于下方者就是发声的重要器官,也就是声带,在演唱时它既可以阻挡气息,还可以通过震动发出声音。声带上方开口处生长着软骨,与上方的皱襞一起,可以辅助声带发音。民族唱法发声其实是呼吸与声带共同作用的结果,声门震动的水平决定了歌唱的效果。在运用民族唱法时,声音一般较为集中,位置比较靠前。

(三)共鸣原理

共鸣也即不同物体之间因为共同振动而发声,当两个物体之间的频率相同时,就会产生共鸣的现象,发声体也可以与容器当中的空气柱相互作用而产生共鸣。在演唱歌曲时,声带震动会与口腔、咽腔当中的空气相互作用,使嗓音显得更为动听。对演唱者而言,共鸣理论极其重要,也是演唱者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能力,气息从声带处经过时,会对声带造成一定的刺激,进而发出声响,也就是基音,尽管这种基音十分微弱,但当其经过共鸣空间后,就会引发声波共振,进而形成物质意义上的歌声。共鸣可以显著地强化嗓音的效果,使发出的声音显得更为动听。

二、民族声乐发声特点及声型分类

(一)发声特点

民族唱法从产生到走向成熟,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 世纪40 年代到50 年代是我国民族唱法发展的初期,这一时期当中的代表人物以郭兰英等演唱家为主。这一阶段民族唱法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主要采用真声演唱,发声时比较靠前,通过口腔共鸣及头腔共鸣的方式发声,口腔发声极其重要,咬字分明,音色清澈。20世纪60 年代到80 年代是民族唱法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民族唱法的代表人物以李双江等歌唱家为主。这一阶段民族唱法演唱者打破了传统的演唱方式,喉咙打开更为彻底,加入部分假声,使声音听上去更为通透。20 世纪80 年代至今是第三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最突出的特征是结合传统的唱法,融入西方的演唱技巧,音域与音量因此进一步扩大,呼吸和发声更为自然,歌曲演唱的难度也随之提高,风格更为丰富多变,为民族声乐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二)声型分类

声型也就是演唱者不同声音相互组合而成的形态,大多数情况是人声和演唱特色之间的搭配。通过系统地研究各个民族唱法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音乐演唱的风格主要来源于人们平时的生活,每一个地区的生活环境有所差异,个体所形成的音色也区别于其他地方歌者的音色,也就是声型的差异。如我国陕北民风十分朴实,声乐演唱的风格也显得苍劲浑厚。而蒙古一带多为牧民,演唱时的音型显得极其舒展,气韵悠长。不同声型的特点具体如下:

1.真声

真声也即在演唱时用原本的声音进行演唱,也称为“真嗓”。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声音进行修饰,演唱者如果想发出动听的声音,就必须保留自身的发声特征,通过合理的技巧对真嗓进行艺术加工,增强声型的艺术价值。真声型最为突出的特征在于只需要通过声带震动的形式唱歌。

2.假声

运用假声型演唱时,可以完全不借助真声,虽然这种演唱技巧同样也要声带参与,但整个发声的过程主要依靠声带边缘完成。在运用假声演唱时,演唱者要注意控制好气息,巧妙地刺激声带,这种技巧对演唱者而言有一定难度,并不是每一位演唱者都能掌握。部分演唱者虽然已经掌握了民族唱法发声的技巧,但同样需要进行专业的练习,才能熟练地运用假声型。

3.混合声型

在演唱实践当中,混合声型较为常见,通常高原民族在演唱时主要采用混合声型。因为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比较特殊,空气的状态也与平原地区完全不同,该地区人们演唱时发出的声音都显得十分明亮,音域更为宽广,所以在演唱不同的歌曲时,混合声型会发生转变,可以充分地展现歌曲的民族性特色。

三、实际演唱中民族唱法发声技巧的运用

(一)呼吸技巧运用

传统民族唱法具有气息足、存气量大、用气灵活的特征。传统唱法极其重视“气沉丹田”,这一方式也被称为腹式联合呼吸。这种方式能够将气息集中在一处,并输送到焦点位置。为了让气息显得绵长,发声时需要将气吸住。此外还要注意,为避免气息过于僵滞,不能吸入太多气体,才能增强弹性。

在运用气息时首先要注意气口。气口是民族唱法当中的专用术语。气口的运用除可以通过吸气的方法,还可以灵活地运用偷气、快吸气等多种方式。其次要注意气息的支撑。民族唱法主要采用胸部与腹部联合的方式进行呼吸,力量一般集中在腰间,可以存储更多的气息。再次是合理调节气息。运用民族唱法发声时,吸气肌肉群的运动方向应当与气流恰好相反,才能形成与气息对抗的效果,从而通过调节气息更好地发声。最后,要注意灵活地运用气息,除最常用的呼气方式以外,还要加强灵活呼气的练习,确保在声带与共鸣相互配合的基础之上,能够更加顺畅地完成多种润腔发声。以“嗽音”为例,气流较为粗散,具有较强的爆发力,需要在一瞬间冲开声门;再比如“顿音”,是通过气息在支点处连续进行半顿半连的对抗运动而获得的效果;其他还包括“沉音”“颤音”等多种方法,不同的发声方法,在气息运用上也有所不同。

(二)共鸣技巧运用

首先,人体需要同时调动胸腔、口腔还有头腔才能完成共鸣,在演唱歌曲时,共鸣腔的具体比例会随着音量变化而变化。通常情况下,演唱低音区域主要依靠胸腔共鸣,演唱中音区域主要依靠口腔共鸣,演唱高音时则是以头腔共鸣为主。混合共鸣是美声唱法最为常见的方式,注重演唱的整体感觉,是由不同声区、不同声音混合而成的整体性共鸣。而民族唱法主要采用局部共鸣的方式,注意共鸣的同时还要注意气息的转换,才能获得富有民族意韵的音色。相比于美声的唱法技巧,民族唱法发出的声音显得更短促,喉咽部分相对较窄,喉咙部分打开得恰到好处,下巴相对比较放松。通过这样的共鸣方式,可以让声音显得更柔和。民族唱法十分注意鼻腔部分的共鸣。因此鼻腔靠近口腔,而口腔主要负责吐字和咬字。尽管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声音仍然能够引起口腔共鸣,但很难满足演唱的需求。而字音到达鼻腔之后,也会形成共鸣,强化声音的效果。通过整体共鸣所发出的声音显得十分洪亮,要想获得这样的效果,就必须注意共鸣腔的状态,而咬字时为了保持字音清晰,灵活度方面自然会下降,在共鸣时声音如果无法集中到一点上,字音就会变得不清晰,也无法带给听众亲切自然的感受。

其次,民族唱法十分注重整体的效果,要求“字正腔圆”。在演唱歌曲时通过真假声之间的转换来增强演唱效果,北方的唱法发声又脆又亮,而南方唱法发声显得柔美,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式歌唱,都需要通过口腔共鸣才能完成,这也是民族唱法最显著的特色。民族唱法削弱了胸腔共鸣的作用,加大了口腔与咽腔、喉腔的比例,发音清澈明亮。

再次,运用民族唱法时协调不同腔体之间的关系极为重要。在具体实践当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可以通过打哈欠——叹气的方式使喉咙的状态达到最佳。在这种状态下,小舌、上下颌都会显得极其放松,音色效果也能达到最佳水平。其二,喉结的状态要保持稳定。喉头的位置应当始终保持自然吸气的理想状态。从开始张口起,喉结就应当始终保持稳定,从而更好地发挥声带的作用。如果用力太大,导致喉结朝上提起,颈部肌肉的压力就会增强,声带的机能也会随之变化,由于喉咙缩小,导致会厌无法顺利打开,气息流动受阻,声带的压力也会增大。如果喉头下压,喉间肌肉无法灵活地调节声带,发声也会显得不自然。其三,要恰当地通过混合共鸣发声。稳定喉结是正确运用共鸣的第一步,可以在人体内形成一个良好的管道,使喉部、口部等联结成一体。控制鼻腔部分的共鸣极其重要,这一共鸣可以使人体各个发声部位协调一致。由于它下接喉腔部分,上接头腔部分,是共鸣的关键部分。如果合理地进行运用,可以让声音更好地抵达口腔。演唱发声的音高不同,共鸣的方式也不同。高音一般通过头腔共鸣发出,要尽量削弱胸腔共鸣的作用,低音一般通过胸腔共鸣发出,要减少头腔共鸣的比例。在发不同声区的音时,都需要遵循这一原则,按照恰当的比例将两种声音混合为一体。

(三)咬字吐字技巧运用

民族唱法在语言处理方面,要求做到咬字正、吐字清与归韵准。汉语言文字通常分为字头、字腹及字尾三部分。在演唱字头时要注意力量,不可太轻,也不可太重。吐出字头之后需要立即唱出字腹,口型要保持不变。咬字时腔体会随之缩小,气息与腔体之间会产生对抗力,也即发声的动力,不仅可以确保延长字腹,还可以确保流畅地运腔。评价演唱状态的标准之一是如何咬准元音,如何更好地延长元音。字尾也即收音,收音时一定要完满,收得太轻会导致发音模糊,收得过重会导致字声分离,影响演唱效果。民族唱法关于字头、字腹以及字尾的处理,与传统戏曲唱法有着显著的差异。戏曲唱法强调声音一定要适应语言,要结合人物的情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归韵或者收声等。民族唱法也借鉴了戏曲演唱的特征,要根据音乐的特点、人物的情感恰当地处理咬字,在演唱情绪激昂的歌曲时,需要快速准确地咬字,吐字要强劲有力。如果歌曲的情感比较欢快,咬字就要富有弹性,要做到字字分明,干脆利落。而在演唱慷慨激昂的歌曲时,字头一定要铿锵有力,但不能过于夸张。总而言之,如果想在演唱歌曲时更加灵活地运用民族唱法,就需要认真地把握声音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注重唱法而忽略了咬字,导致演唱的歌曲失去本身的民族意韵。

(四)科学发声训练

人的声带原本并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当气息从声带处经过时,声带会自然地震动,进而发出声音。当人体吸入气体时,喉结部分会随之下沉,小舌头与软口盖则会上升,声带自动闭合,气流流经通道发出声音。人的嗓子同时具备真嗓与假嗓的机能,当人运用真嗓时,可发出真声,运用假嗓时则可以发出假声,但无论演唱者选择运用何种方法,真声和假声都会并存。从演唱实践来看,低声区大多采用真声,高声区大都采用假声,而中声区两种嗓子通常各占一半。不同的声乐作品,其风格、情感及意韵也完全不同,所采用的唱法也不同,因此真假声之间的比例也有差异。在演唱民族歌曲时,真声与假声之间的比例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获得。比如混合声型的训练,假声与真声之间的比例大致相同,但是在发声练习当中,一般更倾向于中高音。所以,这种训练方式存在较大的难度,真声比较厚实,而假声更为柔和细腻。在进行发声练习时,需要巧妙地去除两者结合时出现的“换声区”。但这种清除仅仅只是一种说法,对歌手而言,在练习时需要最大程度上削弱换声区对演唱发声的影响。所以,在演唱低音区域时,歌手可以适当地加入少量假声,要尽量消除不同音色间的差异。然后结合音乐的风格、节奏及音调,合理控制假音音调。在演唱换声区域时,演唱者不必太过刻意,要注意保持气息的平稳,喉咙和音量都要保持稳定。当演唱者达到收放自如的要求时,再转入高声区,就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通常在练习的最初阶段,或者扩展音域时,可以合理地运用假音。演唱者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可以尽情地运用真声演唱高声区,进一步加强高音与低音之间的融合,进而形成特色更为鲜明的混合声型。

猜你喜欢

假声咬字唱法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谈声乐“真声”与“假声”演唱技巧
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应用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假声的有效利用
假声男高音的鉴别与训练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